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许多原则和准则,这些原则代表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以下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1.色香味俱佳中国饮食追求色香味三者的完美结合,强调食物的色彩鲜艳、香气扑鼻、口感美妙,让人食欲大开。

2.补益为主中国传统饮食注重平衡与营养,追求食物对人体的补益作用,讲究药膳食疗,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

3.符合季节中国饮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与季节相符的食材,以增加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4.以谷为本中国饮食以谷物为主食,尊重谷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在谷物中蕴含了人们对土地和生命的感悟。

5.兼容并蓄中国饮食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多元的风味,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6.简约而不简单中国饮食注重简约,追求天然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力求保留原味,不添加过多的调料和添加剂。

7.以食养生中国饮食注重食物对健康的养护作用,追求平衡饮食和养生养颜的效果,讲究滋补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8.重视节俭中国传统饮食强调节俭,追求适量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9.礼仪与节奏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礼仪,讲究用餐的仪态和规矩,强调餐桌上的和谐与团结,也注重用餐的节奏和顺序。

10.人文情怀这些十美原则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关注。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和谐发展。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是指在日常饮食中,根据营养学原理和中国居民的膳食习惯,制定的科学膳食建议。

遵循这八条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膳食均衡,维持身体健康。

首先,多样化食物。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只有多样化摄入食物才能保证膳食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比如,可以通过多吃蔬菜水果、粮食、豆类、奶制品、肉类等食物来获得多种营养素。

其次,适量摄入。

适量是指吃饭时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吃得太少,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量来确定食量。

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而摄入不足则会导致营养不良。

第三,平衡摄入各种营养素。

膳食中应该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各种营养素,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确保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均衡。

第四,控制膳食总量。

过量摄入食物会导致能量过剩,从而引起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要根据自身的活动量和身体状况,控制膳食的总量,保持能量平衡。

第五,适当减少盐和糖的摄入。

过量摄入盐和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要适量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量,尽量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食用加工食品。

第六,增加粗细粮食的摄入。

粗细粮食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因此,要适量增加粗细粮食的摄入,如糙米、全麦面包等。

第七,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

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摄入过量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要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控制脂肪摄入量,多选择瘦肉、鱼类等食物。

第八,合理搭配食物。

膳食中的食物应该根据不同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使各种营养物质能够互补、相互促进吸收。

比如,搭配食物中的维生素C和铁,可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总的来说,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提供了科学的膳食建议,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膳食的均衡性,维持身体健康。

遵循这八条准则,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丰富的营养,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膳食平衡宝塔

中国膳食平衡宝塔
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 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食物和水位居底层,说明它在膳食结构中,是 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每日每人应食用250—400g。 水1200毫升(约6杯)。 第二重要的是蔬菜和水果,每日应食用蔬菜300— 500g,水果200—400g。蔬菜和水果各有优势,不能相互 代替。 鱼、禽、肉、蛋等动物食品位于第三位,每日应食 用125—225g,其中鱼虾类50—100g,畜禽肉50—75g, 蛋类25—50g。多选白肉,少选红肉。蛋类建议每天摄入 半个到一个。
第四位是奶类和豆类食物和居,每天吃相当于鲜奶 300g的奶制品和10g的坚果代替相应量的大豆。 第五层是油和盐的食用量,油每天不得超过25g, 盐不得超过6g。包括其他食物中所含的脂肪和盐。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八条准则:
1. 多吃谷类食物:包括米、面、杂粮等,应占日总能量的50%以上。

2. 适量增加畜禽肉、鱼、蛋、奶及其制品,控制脂肪摄入量:畜禽肉、鱼、蛋、奶及其制品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
要来源,但应注意合理搭配,并控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

3.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蔬菜、水果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应占日总能量的30%以上。

4. 多吃豆类、坚果、种子:豆类、坚果、种子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
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应适量摄入。

5. 限盐:盐含有钠元素,过量摄入会增加患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6. 限糖:糖分摄入过量易导致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

应适量摄入自
然存在于食物中的糖,限制高糖饮料和食品的摄入。

7. 适量饮酒:饮酒应适度,过量饮酒会影响健康。

8. 均衡膳食,多样餐品:均衡搭配各类食物,注意多样性,变化不同餐品。

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总能量,不过度进食。

阐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阐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阐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的模型,包括五层,分别是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类、奶豆坚果类和油脂类。

1.谷薯类:包括谷类、豆类、薯类等,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每天应摄入250~400克。

2.蔬菜水果类:包括各种蔬菜和水果,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400克水果。

3.畜禽鱼蛋类:包括肉类、禽类、鱼类、蛋类等,每天应摄入120~200克。

4.奶豆坚果类: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和坚果类,每天应摄入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豆制品。

5.油脂类:包括食用油和盐,每天应摄入不超过25克食用油和不超过6克盐。

此外,宝塔还建议人们每天至少喝1200毫升的水,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和保持适宜的体重。

同时,要注意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于反式脂肪酸,每天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内。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综合性的指导模型,旨在帮助人们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中国传统的膳食平衡观

中国传统的膳食平衡观

中国传统的膳食平衡观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红绿黄。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精。

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服。

饮食贵有节,切切务使过。

欲得长生,肠中当清。

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一糖尿病菜1.洋葱炒鳝鱼:功效:健脾开胃,降脂降糖。

原料:黄鳝160克,洋葱200克,青红椒各20克(大灯笼椒)油,小料(葱姜蒜)适量适应人群: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

(注:鳝鱼与当归,党参煲汤吃补气血)【一人用量】2.菊花肉片:功效:清热明目,祛风养肝,养血益寿。

原料:干杭菊50克,猪肉100克,芹菜,青红椒各20克,绍兴酒10克,小料适量适应人群:糖尿病合并的眼病,脂肪肝做法:菊花冲洗一下灰尘(不用芡粉上浆,因是糖尿病)炒肉3.百合炒猪肝:功效: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清热润肺原料:百合(最好是新鲜的)200克,猪肝150克,青红椒各20克,适应人群:糖尿病引起的肺部感染二.骨质疏松菜1.猪脊煲莲藕功效:补钙,补骨原料:猪脊骨(连髓)500克,莲藕250克,小料适量(沾醋吃)适应人群: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的慢性腰痛或陈旧腰肌损伤,骨质疏松症营养分析:每100克脊骨中含ca14克,藕30mg,本菜含钙168毫克2.杜仲炒腰花功效:壮腰膝,降血压原料:炙过的杜仲12克,腰花200-250克,小料适量适应人群:腰酸痛,脚酸软,血压较高的骨疏症营养分析:每100克腰花含钙12毫克,本菜含钙30毫克3.枸杞肉丝功效:补钙壮骨原料:枸杞子80-100克,瘦肉100克,莴笋100克,油15-20克,小料适量适应人群:头昏眼花,视力减退的骨疏症营养分析:每100克枸杞含钙60毫克,肉6毫克,莴笋23毫克。

本菜含钙89毫克。

4.香菇炒板栗功效:壮腰膝,强肋骨原料:水发香菇250克(去柄),鸡蛋一个。

板栗片100克【香菇鸡蛋上浆】适应人群:腰病腿软的骨松三痛风菜1.四素牛肉丝功效:热能均衡,疏通血管,改善供血原料:牛肉丝70克,黄豆芽,芹菜,竹笋,红椒各50克,小料适量适应人群:痛风症后恢复期(慢性也可用)增进食欲2.木耳拌核桃仁功效:补气益智,生血凉血,润肠。

吃要讲究十大平衡

吃要讲究十大平衡

吃要讲究十大平衡
一、主食与副食的平衡
二、成酸性食物与成碱性食物的平衡[注1]
三、荤与素的平衡
四、饥与饱的平衡
五、杂与精的平衡[注2]
六、寒与热的平衡[注3]
七、干与稀的平衡
八、摄入与排出的平衡
九、动与静的平衡
十、情绪与食欲的平衡
[注1]:成酸性食物包括:肉类、蛋类、禽类、鱼虾类、米面及其制品。

成碱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烊及其制品、牛奶、坚果类食物。

[注2]:杂:是指各种豆类、小米、玉米、燕麦、高梁等。

精:是指精米、精面。

[注3]:中医提倡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取得平衡的意思,饮食也应如此。

例:夏季炎热喝绿豆汤可解暑,螃蟹属寒性食物在吃的时候要用热性的姜末当佐料,冬季寒冷时回家要吃一碗葱花、辣椒的热面汤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艺而闻名于世。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凝聚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大美食原则。

一、色香味俱佳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色、香、味的协调与平衡。

色彩丰富、香味浓郁的菜肴能够给人以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增加食欲,提升美食的品质。

二、讲究季节食材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的时令性,尊重大自然的变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营养价值。

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合理选择食材,保证菜肴的品质和口感。

三、烹饪方式多样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烹饪方式的多样性,包括炒、煮、蒸、炖、炸等多种烹饪方法。

不同的烹饪方式能够使食材的口感和营养更丰富,满足人们对美食的不同追求。

四、五味调和中国饮食文化讲究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

不同的味道相互融合,既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又保持菜肴的协调和谐。

五、形状美观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菜肴的形状美观,追求色彩搭配的和谐和菜品的造型美。

通过巧妙的刀工和摆盘技巧,使菜肴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六、养生为先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讲究饮食的调理和营养的搭配。

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时,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功效,追求健康和长寿。

七、尊重食材原味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尊重食材的原味,强调食物的鲜美和自然的味道。

在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材的原有味道,不过度添加调料和调味品。

八、讲究餐桌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强调用餐的规矩和仪式感。

尊重食物、尊重他人,注重用餐的仪态和礼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明素养。

九、与时俱进中国饮食文化与时俱进,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

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和烹饪技术,创新出更多美味的菜肴。

十、文化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饮食的方式,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情感,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敬意。

以上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这些原则凝聚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主副食比例适当,保持酸碱平衡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为主的基础之上,荤素搭配,平衡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就是要求日常饮食长期、经常地,尽量注意做到多样化,食品广而杂。

要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平衡。

中国的方块字是智慧的符号,自古以来,论及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充足加以描述。

精、气是生命的支柱,气的繁体字“”字里有米,神的另一半是庄稼,这两个字中都包含有“米”,中华民族素有“世间万物米称珍”之祖训。

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和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杂粮以及薯类。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我国的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主食的巨大健康作用。

《随意居饮食谱》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

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李时珍称:米油是穷人的人参汤,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

中医认为糙米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镇静神经、促进消化吸收。

主食精与粗的平衡是现代营养学用于指导人们科学安排膳食的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提倡适量肉食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提倡适量肉食。

指日常饮食即使肉类丰富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

人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惟独4颗犬齿为撕咬肉类所用。

臼齿:切齿:犬齿=5∶2∶1。

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

说明了植物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居高不下,国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农区蒙古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牧区,男性成年居民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远高于农区。

显示膳食结构与前列腺疾患的发病率有关。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四条腿的是形容猪、牛、羊等畜肉,两条腿的是指鸡、鸭、鹅等禽类;一条腿的指鱼类和食用菌类(蘑菇等食品)。

常言道:“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鱼类含油脂量低、蛋白质丰富,且消化率高达98%,是健康的食品;菌类(蘑菇等食品)能量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中所含各种多糖类物质均有抗癌作用。

木耳被誉为“素中之荤”。

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商代的宰相尹伊,他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厨师,就是他通过烹饪发明了熬中药。

英、美科学家发现素食者与非素食者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明显不同———当人的消化液与上述肠道微生物作用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也不同,这导致非素食者更容易患癌症。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

适合人类消化道的生理结构和人体全面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所以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主张: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食物。

食物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同中药一样,平衡组合,才能有益于健康。

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用于发热、口渴、尿赤。

羊肉甘苦大热无毒,补虚祛寒,效同人参。

我国百姓夏天喜喝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涮羊肉;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吃螃蟹时佐以姜末。

破坏摄食时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

这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

五味调和,方可增进食欲,相得益彰。

2500年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就阐述了过量食用食盐的危害。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北京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患高血压。

与“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相对应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自北至南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

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安排膳食,已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作者:健康产业 2005-3-21 09:43--------------------------------------------------------------------------------2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山东农民每天吃盐17.3克,高血压患病率15.3%,广西农民每天吃盐7.5克,高血压患病率8.2%,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4%。

日本秋田地区居民由于习惯吃咸鱼,日食盐摄入量达26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8%。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医说》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要求病人每口饭咀嚼50次再吞咽下,有利于机体康复。

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

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可预防消化道癌症。

唾液的神奇作用中医说:“远唾损气,多唾损神”;隋代名医陶弘景说:“勿咳唾,损肥汁”。

元代李鹏飞《延寿书》说:“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助消化、溶菌酶和分泌抗体杀菌解毒。

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神奇作用,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及烷化剂、烟油,鱼和海味的焦煳物等,其对细胞的致突变性在30秒钟内可完全丧失。

对化学合成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唾液也有明显解毒作用。

这是咀嚼时唾液中含的多种酶与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

“食宜暖”,生冷、寒凉的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泻。

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的论述是值得借鉴的,他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人们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热量消耗之间需要保持平衡。

《食寿保元》书中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论语·乡党》篇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

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高谈阔论、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饮食以时”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

《尚书》中有“食哉惟时”之论,有规律地进食可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活动,宜固定时间进食、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定量定时进食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

“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提倡进食适度。

这也是控制肥胖的好方法,妇女减肥和保持体重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羊吃草”。

什么概念呢?就是少量多餐;做到“顿顿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你想聪明吗?快去跑步吧!你想美丽吗?平衡就餐吧!进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大脑在血糖与激素作用下调控饮食与体重,该平衡调控机制对热量摄取与实际需要的调节难以置信地准确。

但只要额外摄取4000大卡,体重就增加一磅。

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

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消耗就会储存,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导致肥胖!必须使进食量与体力活动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体重稳定。

为防止热量摄入过度,含油脂、糖、酒的“纯热能食物”,含糖饮料、冰激凌、果酱、奶酪等都应当控制。

东方有一句老话:少食健康。

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有严格膳食规律的动物比自由进食的动物寿命长;长寿村的村民吃得很少,且主要吃素。

所以中国古话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

”“百练不如一走”由于人类花了100万年才完成了进化、从猿到人,整个人的身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而且步行运动量容易掌握,不易发生偏颇。

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百练不如一走”。

当然你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应该遵从古希腊的名言。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岩石上刻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想变得健康吗?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跑步吧!人类需要的三大营养———饮食营养、行为营养、心理营养第一是饮食营养,第二是行为营养,我觉得运动就是行为营养,其价值不亚于食物的进补,运动可以加速机体的代谢,舒展身心,解除抑郁,提高食欲。

合理运动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加强对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吸收。

进行有规律的、具备一定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肥胖。

同时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再一个就是心理营养,我们腹部有丰富的神经系统,称为“腹脑”,“腹脑”神经细胞的数量要比脑细胞还要多。

为什么许多人一生气就胃痛,恶心、呕吐,就是“腹脑”的反应。

作者:健康产业 2005-3-21 09:43--------------------------------------------------------------------------------3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第三是心理营养。

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天空是晴朗的,阳光是灿烂的,心情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

如果注意这三个方面的营养,我们就会获得健康。

“寓医于食”———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指出:我国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我曾经在德国用榨芹菜汁来控制血压,收到一定的效果。

杂粮莜麦面、荞麦面蛋白质含量较一般禾谷类高1至2倍,其所含的亚油酸、黄酮苷、酚类、微量元素等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的作用。

菊花茶、天麻、钩藤,芹菜汁可降血压,“天麻钩藤素汤面”是著名的养生膳食。

绿豆清热解毒,抗炎消肿,保肝明目,有“济世之谷”之誉,而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豆类。

谷类、薯类的防病治病功能《本草》记载,五谷杂粮中的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可治疗因积热而发的其他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