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谈[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记叙文阅读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浅谈记叙文阅读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后用“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组织成句:(1)母亲是怎样说服招工负责人让弟弟进皮鞋厂的。(2)母亲在弟弟发工资的日子总要躲开我们去弟弟厂里。

三年级四年级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微型讲座)

三年级四年级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微型讲座)
.
五、体裁归纳法
叙事为主的文章: 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人为主的文章: 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
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写景的文章: 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
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状物的文章:抓点住 ?写怎的样是写什的么?事然物后?进从行几概个括方。面如写《了鲸它》的一特文
能抓住要点,了 解文章的基本说 明方法。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 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建议
1、教学要准确的把握课标,准确定位“了解、初步把握、把握、理解” 课文主要内容,这些教学的层次和难易,其次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教学。
2、准确把握教材,要根据具体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从而将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综合法 二、摘句归纳法 三、文题扩展法 四、要素串联法 五、抓体裁归纳 六、问题概括法
.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
一、段意综合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
1、说说课文每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2、合并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
四、要素串联法
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 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 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 的话。
.
《狼牙山五壮士》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狼牙山 人物:八路军的五位战士 起因: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经过: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结果: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1、全文围绕哪句话写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我从事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经常在判卷子时看到考试卷子上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题目,分值大,学生得分率低。

每次判完卷子后,感觉部分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能力水平低,再加上课外阅读量少,导致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差。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教师缺少必要正确的指导。

那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呢?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学习从文章题目抓概括能力训练题目俗称文章的“眼睛”。

教材中许多文章题目能概括其主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当渗透这一点。

例如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秉笔直书》一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秉”是“拿、握”的意思,还应让他们知道课文题目“秉笔直书”是凸显太史遵守本分、刚正不阿、宁死不屈、气节高尚的高度概括。

太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在尽太史的本分,为后人留下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秉笔直书”不单是太史职责所在,更是太史人格精神的写照。

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有利于今后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学习抓中心句的方法来培养概括能力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甚至全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样的语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教学《春潮》第一部分时,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来理解全段;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重点词句(如: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瀑布开始活动……)来感受春天即将到来;再指导学生用慢语速、低语调来朗读,使学生体会春潮初起阶段的“弱”。

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这一中心句的概括作用,也有利于其今后类似的写作。

三、教给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

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以下三种方法:1.归纳段落大意,即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1)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2)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3)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1) 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 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中心句或关键句)。

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或揭示材料所蕴涵的深刻思想意义,或明确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想法。

(4) 抓准文眼。

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抓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5)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6) 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7) 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概括主旨的着眼点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概括主旨的语言形式。

归纳记叙文的主旨,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赞扬了什么精神或否定了什么样的人格;归纳散文的主旨,应看其描写了什么景物,流露了什么样的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归纳议论文的主旨,应看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阐明了什么观点;归纳说明文的主旨,应看其说明了人、事、物什么特征,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帮助。

第1 页,共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文章的种类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是还缺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缺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准确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准确的概括。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

2.教学难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案例分析、讨论问题等。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著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文章的种类、主要内容的特点等。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掌握概括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文章,阅读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于概括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概括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概括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概括一篇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无论是在学术论文、新闻报道还是其他类型的文章中,概括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概括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是概括的基础。

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了解文章讲述的主题是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通过浏览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各个段落的首句和末句,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进行概括。

其次,提取关键信息是概括的关键。

在概括文章时,我们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信息,而这些重点信息通常是关键词、短语和句子。

通过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逻辑。

同时,关键信息还能帮助我们将文章的复杂内容简化为简明扼要的概述。

接下来,进行思维整合和逻辑连接。

在概括文章时,我们需要将文章中的各个要点和信息进行整合,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列出要点和信息之间的逻辑连接词,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来帮助我们进行思维整合和逻辑连接。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并将其转化为简明扼要的概述。

最后,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在进行概括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避免错误理解和死记硬背。

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文章中的信息转化为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并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

综上所述,概括一篇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了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维整合和逻辑连接以及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提高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概括文章时可以参考这些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迅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一、首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

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即主要内容。

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二、要使学生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和所用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就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了。

三、要使学生准确迅速的概括中心思想要努力做到“十看”1、看文章的题目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

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还有《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张晓蕾1、导入: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2、简单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文章写了什么。

3、真题演练(一)(1)一顿午餐: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2)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因饥渴难耐偷拿人家西瓜,而被一个看瓜老人追赶,终被追上的故事。

或者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看瓜老人在原野上永不放弃追赶因饥渴难耐偷拿西瓜的我的故事。

(3)总结方法:题目扩展法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散步》:我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4、真题演练(二)(1)“信任”试验:在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信任”试验,教育学生应作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2)总结方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5、真题演练(三)(1)水葫芦之灾: 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水葫芦生命力旺盛;名声狼藉;水葫芦的危害严重;水葫芦难以铲除;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水葫芦之灾讲的是: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2)从麦莎到台风:第一段:台风的危害;第二至四段:台风形成的原因;第五段:台风的特点第六至九段:台风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第十段:避免台风的危害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从麦莎到台风:围绕台风这一说明对象,介绍了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特点及危害以及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

(3)总结方法: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谈
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议题,以教学实践和调查现状为依据,分析总结出几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达到《课标》教学大纲要求,切实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实际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概括能力概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已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到了第三学段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仍把握不好,甚至不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深入了解原因,笔者曾对75名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虽然调查范围不是很广,但笔者认为其中反映的问题仍具普遍性。

调查结果引人深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目标之一,可大部分高年级学生还不善于甚至不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因学生思维能力限制,没有掌握到一些简单实用的概括方法,面对概括这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常有腹中无物之感;其次,是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训练或者没有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的训练指导,未能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具体思维中逐步扩展到抽象思维的层次上来,让学生逐步领悟思维与表达的结合契点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精髓。

笔者认为,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帮助
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五种方法。

一、题目扩充法
题目是文本最好的窗口,透过它,我们能捕捉到文本许多重要的信息,甚至是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有的课题提示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少年闰土》等;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事件,如《草船借箭》《山中访友》等;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对象,如《北京的春节》《祖父的园子》等。

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对它稍加扩展充实,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理解课文题目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课题扩充应注意:(1)记事类,应扩充完整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事件。

(2)写人类,应扩充完整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

(3)写景、状物类,应扩充完整重要景物、状物及其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使用课题扩充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一定要先关注,多结合。

二、六要素串联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写人叙事的文章居多,六要素串联法主要是针对这种体裁的文章来说的。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后三者就是事件),我们在概括主
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六要素: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头,人物是小女孩,起因是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经过是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结果是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

从这六要素概括出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有所区别:(1)写事类,按照六要素清晰描述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写人类,明确表达出人物、事件、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3)写物类,通过观察者、发现者或者发明者的介绍见解,重点要表述清楚物体的外观、性质、特点、性能等。

三、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再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每大段的大致意思,然后把每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并经过适当的加工,使之顺畅,前后衔接连贯一致,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分为五个大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
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根据段意归纳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弹尽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以突出中心重点。

四、摘录句段法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过程开始时,要注意找出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并作下相关记号;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概括了全文的大意,比如,在过渡和衔接词(尽管、但是、然而、却等)后的句子。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彩色的非洲》一课,开头的总起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的总结句“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作者分别从非洲的植物、动物、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等方面展示了非洲的多姿多彩。

五、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阅读时,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后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父亲得知儿子被埋在废墟下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的做?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当儿子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然后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组合,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

概括是一种思维过程,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平常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因势利导,主动引导,教与学并重,学与练同行。

学生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才不会“望而生畏”,也不会因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手了,更不会因为“心中无竹”而裹足不前了。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09,(z2).
[2]王雨洁.应试魔法屋——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2011.
[3]俞芬.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