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让学生通过诗句分析,掌握古诗的意象表达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祖国的山河之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李白崇高的品格和豪放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追求梦想、奋发向前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2.1 《早发白帝城》的诗意和韵律特点。

2.2 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3 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2 学生对古诗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早发白帝城》的全文和注释,以及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

4.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白帝城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李白的敬仰和兴趣。

5.2 朗读和背诵(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5.3 诗句分析和解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4 欣赏和表达(10分钟)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5.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早发白帝城》与其他古诗的异同,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早发白帝城》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早发白帝城》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惧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第一课时一、导入观察诱情。

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著名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李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一)自学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下注间,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1、观察。

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

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归还还是还有还原出发发现理发发明“重“在形容词前读重,表重复读重,还在副词时读还,作动词用读还,发在名词中读发,在动词中读发(学生可从词的角度式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第一章:导入1. 课程背景:介绍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李白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1. 诗歌背景: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欣赏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诗歌翻译:对诗歌进行意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诗歌创作1. 创作指导:教授学生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早发白帝城教案第六章:互动讨论1. 议题设定: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 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第七章:诗歌品鉴1. 品鉴方法:介绍诗歌品鉴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品鉴实践,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韵律等元素。

3. 品鉴分享:各小组汇报品鉴成果,进行班级交流和讨论。

第八章:艺术创作1. 创作主题:以《早发白帝城》为灵感,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2. 创作形式:可以是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学生自由选择。

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九章:文化探索1. 文化背景:介绍白帝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白帝城,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景色和氛围。

2. 反思评估: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

《早发白帝城》文章教案

《早发白帝城》文章教案

《早发白帝城》文章教案早发白帝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早发白帝城》这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习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解读诗歌中隐含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识记《早发白帝城》的诗意和情感。

2. 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能够解构和解读《早发白帝城》中的意象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与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观看《早发白帝城》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有关三峡和白帝城的知识。

2. 引发学生对于这首古代诗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Step 2 理解诗歌的内容(20分钟)1.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情境和基本内容。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梳理出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事件发展。

3.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细节和意象。

Step 3 语言与修辞手法(30分钟)1. 解读《早发白帝城》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

2.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诗歌情感的营造和意义的表达的作用。

3. 引导学生自己运用修辞手法,给诗歌增添更多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Step 4 音乐与诗歌(15分钟)1. 播放背景音乐,与《早发白帝城》的诗意和情感相呼应。

2. 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读诗,并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Step 5 寓意与价值(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早发白帝城》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和情感价值。

2. 分组进行讨论和展示,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人感悟和写作。

四、教学资料与参考书目1. 《早发白帝城》诗歌原文。

2. 诗歌背景图片及音乐配乐。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于《早发白帝城》的理解和解读。

2. 学生课堂讨论与展示的表现。

3.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前往早发白帝城的实地考察,增加对诗歌情境的真实感受。

《早发白帝城》教学案例(精选13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案例(精选13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案例(精选13篇)《早发白帝城》篇1师:大家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试试,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偷偷地看一看书。

生齐背。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四年级的孩子仅仅能背诵古诗是不够的。

同学们都查了资料。

谁来汇报汇报。

生:《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流放到贵州桐梓,途经白帝城,正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一时喜极而歌,吟诵出的脍炙人口的诗作。

师:通过诵读,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喜悦、高兴。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轻声地读诗,把你体会到诗人喜悦心情的字眼找出来好好品味品味。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师:你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把你体会到的诗人喜悦的心情传达出来吗?试一试。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诵读中听到你在努力地进入诗的意境。

是的,学古诗,首先你得浮想出那一幅诗意的画面。

要进去,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诗人。

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会更加丰富。

谁来谈一谈?师:现在你就是一个诗人了,请你边读边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诗意的画卷,然后讲给同桌听听。

生完成,师巡视。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管你是得到同桌的肯定还是补充,你一定很想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伙伴,告诉给在座的老师们。

好,你可以下座位选择你的好伙伴共同一起来完成,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谁说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生:……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建议:(出示小黑板)■写一篇小文;■编一个故事;■画一幅小画;■读出你的体会;■表演诗歌的情境。

师:你们认为这一个环节需要几分钟?生:……生进行,师完成。

…………[教学分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

生成,这教学追求的“千里之行”,与“始于足下”的预设和谐相生。

许多教师在课前挖空心思假设过程:学生会如何?我该怎样引?课前就对结果了然与心。

如此编导的生成,也很难说是主体性原则的真正体现。

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学生出乎预料的学习热情和无法抑制的创造力的出现,虽然有赖于教师突破束缚,搁浅教案,但是,摈弃学生熟读成诵的“预设”前提,这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呈现。

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概述《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作者在早晨离开白帝城时的壮丽景色和对离别的深情思念。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理解《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亲人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孟浩然早发白帝城》诗歌原文。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诗歌意象相符的白帝城美景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并引入《孟浩然早发白帝城》。

1. 学习课文观看导入视频后,学生开始学习《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诗歌原文。

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2.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意境。

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孟浩然在诗歌中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白帝城早晨的景色?b) 诗歌中的景色有哪些特点,给你的感官带来了怎样的体验?3. 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思考:a) 孟浩然为什么离开白帝城会有深情的离别之情?b)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何描述你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感?4. 欣赏诗歌美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美的来源,并与自然的美相联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练习设计针对《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课堂练习,包括以下活动:1. 小组朗读: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诗歌,通过合作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画面表达:让学生自由发挥,用图片或简短文字表达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

3. 自由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理解和情感。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3. 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诗词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呈现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些与《早发白帝城》相关的图片,用来引起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你们对于《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了解有哪些?你们对于白帝城有没有了解?”二、分析诗词(15分钟)1. 审题和背景介绍:通过PPT或简要讲解,介绍《早发白帝城》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细读诗词:分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己理解的意境和主题进行讨论,并准备展示。

三、诗词欣赏和分析(15分钟)1. 小组展示:请学生逐组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并进行讨论。

2. 整体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于诗词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同时补充和修正对于诗词的理解。

四、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2. 总结课堂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课后延伸(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早发白帝城》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文化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提升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辩能力。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早发白帝城》。

2.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诗中的景物描写。

2.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早发白帝城》,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句子。

(四)诗歌背诵1.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早发白帝城》。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早发白帝城》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帝城”、“江陵”、“猿声”等。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鉴赏《早发白帝城》,感受诗歌的美。

(五)作业布置1.背诵《早发白帝城》。

2.写一篇关于《早发白帝城》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早发白帝城》。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修辞等,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课后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早发白帝城》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发白帝城》赏析
本文是关于《早发白帝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早发白帝城》赏析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浅注]
白帝: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山上。

江陵:今属湖北省。

[简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

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

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

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

诗的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前里江陵一日还”,意思说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势高峻,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

据《水经注》下载自白帝城到达江陵,期间”千二百里“形容这段路程的下水船速度之快,所以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诗中也是采用了这意思来竭力描写船行快速的情况。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意思是说只听的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猿声,指山峡猿啼的声音,古人说这种声音很“凄异”,大概也就是很特殊很感人的意思吧。

李白的船行经三峡一带,因为太快了,
他几乎没有来得及领略这一带的景色。

,从他的心情来说,他急于返回江陵和家人团聚,因而也无心欣赏风景,耳边只听得一声声猿啼,船就顺流而下,到达江陵了。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早年出蜀时的作品,也还有人认为是李白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所作等等。

我们采取的是他流放遇赦回江陵时所作的说法,因为这和李白遭遇较为相合,而且从“一日还”来看分明是说回到了江陵。

其他诸说,各有考证不作详述。

于轻快中尽现喜悦
了解背景,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的感情。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即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

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

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

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

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

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

在诗里,前两句写白帝城出发时美丽的景色和行船的快速。

快情快语,感情充沛。

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

后两句去写行船中的见闻。

这里,诗人并不去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是通过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

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同时,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

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