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中考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课件(含2011中考真题)第15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16ppt)

合集下载

备战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内容概括 教学PPT课件

备战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内容概括 教学PPT课件
诗人在清新雅逸、气息纤轻的景物对比描写中,透出 悲秋之情;尾联“遥忆旧青毡",是说“我不禁想念 起了老家的青毡",作者援引的“青毡故物"典故,更 流露出作者的恋旧恋乡之情。
精选专练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选自《樊川诗集注》) 除了外形,诗人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精选专练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 (2)“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之苦。
精选专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杜甫
秋水通沟洫①,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②。 【注】①沟洫:田间水道。②旧青毡:《晋书·王献之传》有载,王献之"夜卧斋中,而 有偷人入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后以 “青毡"指代故家旧物。 诗人笔下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诗词内容概括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
【题型问法】 1.这首诗歌,刻画了××的 哪些特点? 2.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 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 要概括 3.诗词中的哪各细节具有 ××的特点,请你归纳。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 “××”体现在哪些 一个原则:忠实于文本。所有诗词的 答案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从 原文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很多问题的题干都有“结合全诗内容” 等类似的文字,那么就是给考生提示 ,答案需要从全文去找,从诗词的整 体考虑,不能够单独化、碎片化。 三个步骤; ①划区域,分层次; ②找关键,明要点; ③抓重点,规范答。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试题_八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试题_八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试题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语文的第一轮复习,同学们要准备哪些相关的训练试题来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训练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1)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 )一下。

(2)我们不愿恣( )情地悲痛。

(3)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dāng( )。

(4)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rèn( )和刚强。

2.选词填空。

(每个词语只能用一次)(2分)清远清脆清澈清凉(1)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 )可口。

(2)只有长风呼啸,蓝天( )时,还能听到鼓动羽翼的声音。

(3)但是枪终于响了!半自动步枪和谐( )的连击。

(4)故乡的歌是一支( )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3.修改下面的病句(在原句上改,每句只能改一处)(2分)(1)参加跑步的人多说明了人们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的表现。

(2)参加这次选拔赛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4.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

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沌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尾联以诗人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

5.说话的方式很多,我们学过的主要有直言和婉言。

根据下面的情景判断,回答委婉的一项是( )(2分)李慧把自己用几天时间精心画的一幅画拿去问好朋友石炎:“你看我的这幅画画的怎么样?”石炎看后觉得画的不令人满意,他应该怎样回答?A.这画还算可以B.不敢妄加评论C.这画不怎么样D.实在不敢恭维6.按要求填写。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共34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共34张PPT)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音: 宫、商、角、徵、羽。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七声: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 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的能力。
上联:一乡二里共三夫子, 不识四书五经六艺, 竟敢教七八九子, 十分大胆!
下联:十亩九分有八不收, 得米七合六钱五斗, 却养活四三二人, 一家消亡!
升、迁、超迁、拔、擢、陟、加、晋
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


转、调、迁、徙、改、出、入


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
致仕、移病、悬车
罢、黜、夺、免、“绌”通“黜”
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 左转
(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劾(弹劾,检举)
构(构害,诬陷)
党(偏袒,结党)
短(进谗言,说坏话)
收系(逮捕)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皇帝
谥号
庙号 年号
刘彻
孝武皇帝
世宗
李世民
文武大圣大广孝 皇帝
太宗
爱新觉罗·福 临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 世祖 英睿钦文显武、大 德弘功至仁纯孝、 章皇帝
元狩、元鼎、元封、太 初、天汉、太始、征和

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6.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8.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3分)【参考答案】6、(3分)C7、(4分)(1)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释”1分;句式“于树荫”1分)(2)例一:(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例二:(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顾”1分;通顺1分)8、(3分)①不贪图不义之财。

②为人要诚实。

③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

④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

⑤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

⑥事实胜于雄辩。

【参考译文】有背着盐和背着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

争执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去报了官。

李惠让他们出去,看着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2012福建龙岩)【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012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题【2012北京卷】启动阅读理解题精力(共50分)请根据以下提示,阅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Ⅰ)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唐代宰相韩熙载的夜宴场景。

(Ⅱ)画面中正中统帅韩熙载身着华丽官服,坐于堂屋正中央,焕发威严。

左右两侧列官员坐席端庄,韩康伯、元稹、韩滉、韩琼等名臣在座,个个表情凝重、气宇轩昂。

(Ⅲ)画卷中所描绘的场景周围,华灯璀璨,铺陈华美。

画家通过独特的近景远景表现手法,使画面宏大壮观,给人一种庄严奢华的感觉。

(Ⅳ)画面背景中,庄严的宫殿、碧水和琼楼玉宇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犹如仙境。

壮丽的画卷中表现出当时唐代宴会的盛况,体现出盛世的繁荣景象。

(Ⅴ)整幅画面通过巧妙的透视和布局,展现出了多层次的空间感,并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传递出舒展悠扬的气氛。

1. 这幅国画所描绘的是哪一个朝代的夜宴场景?答:唐代。

2. 在画面中,统帅韩熙载身着什么样的服饰?答:华丽的官服。

3. 画中的名臣有哪些?答:韩康伯、元稹、韩滉、韩琼等。

4. 这幅画通过什么手法展现了多层次的空间感?答:透视和布局。

5. 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答:庄严奢华、壮丽盛况。

二、近义词辨析题请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Ⅰ)“我们要从小事入手保护环境,积少成多,方能造福子孙后代。

”(Ⅱ)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Ⅲ)他的勇敢和坚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Ⅳ)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反应灵敏,观察力敏锐。

(Ⅴ)公交司机的友好服务赢得了乘客们的称赞。

(Ⅵ)远足前,老师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叮嘱我们要注意自己和队友的安全。

1.造福子孙后代()多。

2.努力学习,不断()自己。

3.他的()和坚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4.他的反应()敏,观察力敏锐。

5.公交司机的友好()赢得了乘客们的称赞。

考向15 文言文阅读(三)课外文言中的道理启示(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上海专用)

考向15 文言文阅读(三)课外文言中的道理启示(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上海专用)

考向15 文言文阅读(三)课外文言中的道理启示考点解读【方法解说】理解文言文的道理启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原文,二是理解概括。

所谓“借助原文”,主要是借助标题和议论性的语句;所谓“理解概括”,又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

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方法二: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范性。

思路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

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方法三: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精讲专题: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精讲专题: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PPT课件

炼虚词及表达颜色的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艺、 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表达效果:色彩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诗中一个“复”和“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 活动充分表现出来了。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晓》
★交流我们的直觉,概括各句语言风格 ———相信我们的感觉吧
小结:语言风格最常见五种类型:
★答题术语:淡雅高远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 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 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 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 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 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等……。 ★答题步骤:①用一二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有 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 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 所在的诗句。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33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33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曹刿论战》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曹刿论战①《左传》十年②春,齐师③伐我④。

公⑤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必以分人⑪。

”对⑫曰:“小惠未遍⑬,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⑭,弗敢加⑮也,必以信⑯。

”对曰:“小信未孚⑰,神弗福⑱也。

”公曰:“小大之狱⑲,虽不能察⑳,必以情○21。

”对曰:“忠之属也○22。

可以一战○23。

战则请从○24。

”【注】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十三经注释》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③[师]军队④[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⑤[公]指鲁庄公。

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⑥[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⑦[间(jiàn)]参与。

⑧[鄙(bĭ)]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⑨[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⑪[必以分人]一定把他分给别人。

⑫[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⑬[遍]遍及、普遍。

⑭[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⑮[加]虚夸,夸大。

⑯[信]实情。

⑰[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信服。

⑱[福]赐福、保佑。

⑲[狱]指诉讼事件。

⑳[察]明察。

○21[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信。

○22[忠之属也]是尽职分之内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23[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无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 蠡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 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 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 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翻译课外文言文语句,译出大意即可得分。但 要落实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如第(1)小题中的“从”“今”, 第(2)小题中的“每”“悦”等。
[解析] 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 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 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3.从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唐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 [思路分析] 分析人物品质,一要通过文本中有关人物事 件的分析概括,比如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现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思想品德的。二要紧扣文本的主题思想来作答。 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不以物喜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可以一战 D.策之不以其道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 法。选项素材来自课内,我们首先要明确各项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然后用代入法代入“以尊周室”中,选其最合适的一 项即可。
[解析] “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如我们在《曹刿论 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 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中 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例1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 ⑦ ,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 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 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 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 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 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 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 胜,公子小白即位后,即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太宗既诛隐太子( 已经 )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屡次、多次 ) .
[思路分析] 解释文言词语,在读懂大意的前提下,可以用 “替换法”,把加点词语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念念,语义通 畅即可。其次用“组词法”,如“往来而不绝者”中的 “绝”,就可用“组词法”解释为“断绝”。又如“从民欲 也”中的“从”可解释为“依从、顺从、听从”。

│ 答题指导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 在草稿上把关键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 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 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 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 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总之,阅读课外文言文从心理上讲,不能“怕”,从方法 上讲,课外阅读题答案一定要从课内找。请记住“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是命题者的根本目的。
例2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 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 “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 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 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翻译第(1)小题时应准确理解“私”“徒”“属”“行”的含 义,翻译第(2)小题时应准确理解“闻”“贤”“以为”的用 法和含义。这些都是采分点。

│ 答题指导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 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不能停下来 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 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 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 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 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即为正确 答案。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 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思路分析] 本题也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能力。思路为依据选项,对照文本阅读,逐一排除。


│ 答题指导 答题指导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 某些关键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 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触到课 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 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 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 中考示例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2011·青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任 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 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 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 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 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 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 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 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 考点聚焦 考点聚焦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七、八年 级所学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 的联系。从主题内容上看主要有惜时好学、聪颖才智、传统美 德、处世为人、山水游记、勤政为民、反腐倡廉、事理探究等。 比较近几年的中考题,浅易文言文的命题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意的考查,是永久性内容;二是 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三是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 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 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 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 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 中考示例
学益教育资源网
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专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范蠡事越王勾践( 侍奉,辅佐 ) . (2)还反国( 同“返”,返回 ) . (3)此布衣之极也( 平民 ) .. (4)间行以去( 离开 ) .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看似 课外,实则课内。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学以致用,活学活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