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
40
41
42
5.3.1.5 设备故障后
设备故障指与分析相关的设备:如干化学分析仪、有 形成分分析仪、离心机等。其性能应该恢复到故障之 前的水平。
➢ 可校准的项目,实施校准 ➢ 通过质控物进行检验 ➢ 与其他设备或方法的比对试验 ➢ 以前检验过的样本的再检验(样本应在适当的保存条
件下保存后,再检验) 所有的记录应予以保存,备查。
按要求清洁采集部位,避免污染、使用合格容器、 对女性患者应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月经期不做 尿液检查等。
对于男性患者则需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污染,若做 细菌培养,应冲洗外阴,并消毒尿道口,用无菌杯 留取中段尿等。
5
2.标本采集与保存:
自然排尿法 导尿法 穿刺法
6
➢ 晨尿:住院患者最好要求留取清晨第1次尿,如果 没留成,可用第2次尿代替。第1次尿留取时间一 般在清晨起床后第1次排尿。第2次尿留取时间应 在进食、服药或剧烈运动前。
携带污染率:≤0.05%
稳定性:开机8h内细胞计数(浓度200个/μl)变异 系数≤15%
31
单项结果与镜检的符合率:仪器至少应能自动识别以 下项目,其单项结果与镜检的符合率应达到如下要求
有形成分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假阴性率:应<3%
符合率 70% 80% 50%
32
还应该根据自己设备特点制定
38
例:某实验室复检规则(摘录)
PRO>=0.3g/L,或UFcast >=1.3/ul,离心镜检。
干化学BLD >=25/ul,定量计数(女)>=30/ul;定量 计数(男)>=15/ul,离心镜检,同时报告红细胞形 态信息。
干化学BLD与UF所得结果明显不符,阴性与阳性互为 矛盾,或有两倍以上差距时,镜检确认。

尿常规质量控制

尿常规质量控制

尿常规质量控制标题:尿常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尿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实验操作、仪器校准、结果解释和质控记录等方面介绍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样本采集1.1 采集容器:应选用干净无菌的尿杯,避免污染。

1.2 采集时间:最好在早晨第一次排尿时采集,避免尿液过度浓缩或稀释。

1.3 采集方法: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正确的尿液采集方法,避免外源性污染。

二、实验操作2.1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2.2 样本处理:尿样本应及时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结果失真。

2.3 试剂使用:使用新鲜试剂,按照说明书稀释和保存,避免试剂变质影响结果。

三、仪器校准3.1 仪器校准:定期对尿常规分析仪进行校准,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2 仪器维护:定期维护仪器,保持仪器状态良好。

3.3 仪器验证:对仪器进行验证,确保仪器测量结果符合标准。

四、结果解释4.1 结果分析:对尿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4.2 异常结果:对于异常结果,要及时进行复查确认,避免误诊或漏诊。

4.3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报告错误导致临床判断错误。

五、质控记录5.1 质控标本:每批次检验应设置质控标本,进行内部质控。

5.2 质控图表:建立质控图表,记录每次质控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5.3 质控文件:建立完善的质控文件,包括质控记录、质控图表、质控措施等,确保质控工作的持续进行。

结论: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建立完善的质控记录,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4烟、酒刺激物对结果的影响烟、酒等刺激物通过各种复杂机制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表现为多种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如吸烟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平降低,烟草中有效成分CO结合血红蛋白可使血红蛋白升高,所以,采血前24小时患者要避免吸烟、饮酒及喝茶喝咖啡。
3正确采集以获得高质量标本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保证
正确采集标本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标本的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
3.1标本采集时机的选择标本的采集时机选择与检测结果阳性率密切相关,如血培养标本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而且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肾炎患者多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测;维生素C可使尿潜血、尿糖、尿酮体、尿亚硝酸盐出现假阴性。所以患者用药后,应在血药浓度降至不影响结果时采集标本。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方面。而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其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之多,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到患者的检验前准备、护士采集与运送标本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和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搞好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测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振忠,张承勋,路希敬,等.临床检验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2]焦连亭,李忠信.检验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彭黎明,王鸿利.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待解决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234-235.
[4]秦晓光.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待重视[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5,16(2):219-222.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其检查结果对泌尿系、消化系、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对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都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保证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尤为艰巨。

本文对影响尿液分析的常见因素,尿液检查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及操作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许多问题发生在样品分析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它是指从医生开化验单起至将尿液送到检验科这一段时间的质量控制。

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诸多环节。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收集方法有自然排尿法和膀胱导管或穿刺法。

自然排尿法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避免经期做尿液化验。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

对于自然排尿困难的病人或为了避免女性病人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可采用膀胱导管。

为了获得单次尿标本,在耻骨弓上穿刺膀胱取尿时常被用来代替导管取尿。

此法可用于婴幼儿的尿标本的采集。

1.2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种类包括首次晨尿标本、随机尿、空腹或餐后2 h尿及24 h尿。

首次晨尿标本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随机尿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分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常规过筛检验。

空腹或餐后2 h尿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24 h尿液分析一般多用于24 h尿蛋白测定。

1.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

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 h,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摘要: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尿液标本检验报告。

关键词尿液;检验;质量控制尿常规检验医学上又称尿液分析是能有效反应人体多种器官生理功能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广泛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筛查。

尿常规检验从患者准备到报告发出,各个环节影响因素众多,为使检验结果准确反映受检者的身体状况,做好检验的质量控制非常必要。

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一、尿液标本的采集前的质量控制为真实反应患者病情,尿液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应按照要求,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及饮食,避免服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等。

尿液标本一般应该在服药和输液治疗前采集,患者用药及饮食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1]维生素C浓度>100mg/l,尿糖和隐血测定呈阴性反应,大量使用头孢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品时白细胞检测可出现假阴性;摄食含有硝酸盐丰富的食物可造成亚硝酸盐检测出现假阳性。

尿标本容器使用检验科统一的,并在容器上应标注,姓名、性别、科别、床号或条码,注明采集的日期、时间、标本类别,便于检查核对。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的质量控制尿液标本的采集是尿液检验的基础,能否正确、合理、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尿液标本,是尿常规检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尿常规检验应使用一次性清洁容器,采集新鲜或随机中段尿液至少30ml以备检验。

以往检验操作强调检查要用晨尿标本,但早晨5:00—6:00时留尿到送实验室,但医院一般8:00或8:30上班,须隔3-4h后才能检查,如保存不当必然影响其中的成分,因此近年来有人强调留取第二次晨尿,即留8:00-9;00时尿用作检查,此时的尿液更适合临床诊断[2]。

尿标本采集时应避免污染,女性病人应避免在月经期留取尿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男性则要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必要时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或导尿;新生儿和婴儿在收集尿标本时,应注意用0.1%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会阴部,然后将清洁的标本瓶紧贴尿道口收集尿标本,或采用特殊留尿方式[3]。

尿常规质量控制

尿常规质量控制

尿常规质量控制尿常规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检查,用于评估人体的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为了保证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常规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内容作为参考。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操作和仪器设备的偏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要求1. 质控品的选择:选择稳定、可靠的质控品,如商业化尿常规质控品或自制的尿样质控品。

2. 质控品的存储和使用:质控品应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存储和使用,避免暴露在高温、阳光直射等不良环境中。

每次使用前应充分摇匀,确保质控品的均匀性。

3. 质控品的检测频率: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质控品的检测频率。

通常建议每天至少检测2次质控品,包括早晨和下午。

4. 质控品的数据分析:将质控品的检测结果与预期范围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实验室的质控标准,确定是否符合质控要求。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预期范围,应及时进行排查和纠正,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准确性。

5. 质控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建立质控结果的记录表格,记录每次质控的检测结果和分析。

定期进行质控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评估实验室的质控水平和稳定性。

三、质量控制的数据和内容1. 质控品的检测结果: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质控标准,提供质控品的检测结果。

例如,尿液比重的质控结果为1.020,尿液pH值的质控结果为6.0,尿蛋白的质控结果为阴性等。

2. 质控结果的比较分析:将质控结果与预期范围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尿液比重的预期范围为1.010-1.030,尿液pH值的预期范围为5.0-8.0,尿蛋白的预期范围为阴性等。

3. 质控结果的记录和分析:提供质控结果的记录表格,并进行质控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例如,统计每次质控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评估实验室的质控水平和稳定性。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

红细胞/血浆 0.50 0.11 22.70 0.78 0.10 6.70 40.00
180.00 0
1.63 0.55 0.82 0.82
溶血标本/正常标本 1.05 0.81 1.91 -2.64 0.96 2.20 3.59 8.04 14.08 1.94 0.50 0.91 1.14
⑻脂血
❖ 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等。
❖ 3.2 为正确、及时诊断而形成的“组合”;
❖ 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组合等。
❖ 3.3 初诊时,为了解患者多方面信息而形成的 “组合”;
❖ 如尿十项检测,生化检测的一些“组合”等。
❖ 3.4 为提高敏感度或特异性而形成的“组合”;
❖ 如几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空腹血糖、随机血
❖ ③输液也可影响检验结果。
❖ 如:输注电解质可使K,Na,Mg↑,输葡萄糖可使血糖↑,输入右旋糖苷可 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
❖ 维生素C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增高 Cre UA Bil ALT AST Glu 尿Cre
降低 CHO TG LDH
常用抗生素及镇静药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WBC HB
青霉素G钾 ↓
动带来的影响; ❖ 3)减少饮食带来的影响;
❖ 4)易于参考区间作比较:
❖ ①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尿常规宜采取 晨尿(易发现病例成分间:如AMI患者查 cTnT或cTnI在发病后4-6小时采样较好;病毒 性感染抗体的检测,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取 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 5.努力做好患者的配合工作 ❖ ⑴做好解释工作: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 ❖ ⑵避免饮食、药物影响
❖ ⑶由患者自己留取标本时,要告之留取方法、 注意事项等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7.溶血标本的处理:溶血可导致RBC内多种成分的释出,引起对测定方法的干扰,Hb≥0.2g/L,肉眼可见溶血。Hb的释出,可引起间接的干扰,因Hb在波长为431nm和555nm处有光吸收,若被测物选用与之相近波长作比色分析时,可导致假性增高。处理方法:轻度溶血,同时作血清空白;严重溶血,重留样本。RBC内含量高的血液化学成分在溶血后,这些化学成分在血清中浓度就会增高,避免用溶血标本测定在RBC内含物高的化学成分。如钾、ALP、AST、Bil、CK、LDH、ACP等。
6.药物对血液、尿液成分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药物可以使某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也可以干扰测定中的化学反应,即使同一种药物由于所用试验方法不同,就可以引起增加或降低两种相反的变化。有时为了进行某项化验,必须停服某种药物,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医生在选择与解释试验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如用大剂量青霉素,可致血AST、CK、Cre、Tp升高,Alb、Bil降低。对尿蛋白测定的影响(假阳或假阴),用大剂量Vitc可使酶法测定血中Glu、Cho、TG的结果假性降低,排至尿中也可影响尿糖、隐血、酮体、胆红素等测定。
病人准备和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
1.检验项目的种类通常可分为三类即用于筛查的试验、用于诊断的试验、用于治疗效果及预后观察的试验。
2.化验单的填写必须保证包括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临床诊断等)以及其他特定的识别号,如急诊临床用药情况;要求检测的项目,以及检测项目需附加的信息,如24h尿蛋白定量应附加24h尿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应附加24h尿量、身高、体重等信息;申请检测的负责人签名;标本采集类型及采集时间、采集人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4337(2015)04-0497-02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㊃临床科研分析㊃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方芳(云梦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孝感4325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㊂方法:此次临床分析选取某院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病人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治疗或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尿液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进行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和满意程度㊂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和满意程度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结论:通过此次临床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临床尿液常规检查过程中如果进行前质量控制可以提高临床尿液检查的有效性,且可以提高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检查中的满意程度,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㊂关键词:前质量控制;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临床效果;评价d o i:10.3969/j.i s s n.1004-4337.2015.04.011常规性的尿液检查是临床上最普遍的一个检查项目,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感,其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传达给患者,能准确而迅速地体现出泌尿系统或者其他部位的病理特征㊂根据相关参考资料分析,在临床上反映出的不满意的检查结果里面,有近80%的报告都是因为标本的质量没有进行完善的控制而造成的[1]㊂为了强化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我院对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病人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㊂其中观察组患者30人,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5.5ʃ8.5)岁;对照组30人,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50.5ʃ9.1)岁㊂其中观察组在治疗或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尿液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进行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和满意程度㊂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临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㊂1.2效果评价方法1.2.1标本产生污染遭到经血㊁白带等物质污染者;遭受烟灰等物质破坏者㊂1.2.2标本量缺乏标本量少于15m l者㊂1.2.3收集时间不适当过度饮水或者经过强烈的运动后收集的标本;服用过对尿液检查有副作用药物或食物[2]㊂1.2.4容器选择不当容器选择的不是可视性好的,容器中有异物;容器的材质易使尿液发生化学反应;容器过小㊂1.2.5标本没有标记标本没有标签,或者标本忘记标记;标本缺少化验单为凭证㊂1.2.6检查超时标本超过2h才送去检查;标本冷藏时间大于6h㊂1.3满意程度评价医院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后,可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来探究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满意程度㊂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 P S S10.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具有差异统计(P<0.05)㊂2结果我院收治的患者和体检人员中,通过对两组不合格标本产生的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照组标本量不足3例,检查单填写过于简单3例,标签错误3例,标本污染2例,容器问题4例,送检超时5例;观察组标本量不足1例,检查单填写过于简单0例,标签错误0例,标本污染1例,容器问题1例,送检超时2例,且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㊂结果见表1㊂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组别例数标本量不足检查单填写过简单标签错误标本污染容器问题送检超时观察组30100112对照组30333245P<0.05我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常规尿液检查的满意程度,对照组住院时间(6.5ʃ4.5)d,满意14例,一般14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住院时间(5.5ʃ3.5)d,满意26例,一般2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㊂结果见表2㊂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对比分析组别例数(例)住院时间满意一般不满意观察组305.5ʃ3.52622对照组306.5ʃ4.514142P值<0.05<0.05>0 3讨论质量是检查科得以存在的关键,如果在检验时不能得到准㊃794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年第28卷第4期收稿日期:2014-10-16收稿日期:2014-10-15作者简介:胡国辉(1982-),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现任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C T 室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多层螺旋C T 血管造影㊂ә基金项目:潮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科研项目,项目名称: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联合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项目编号:潮卫科研201451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确的检查报告,那么高质量的检查效果就难以达到㊂世界标准化组织在2000年就正式地规定要强化常规尿液检查的质量管理㊂标准化组织明确要求了进行常规尿液检查的具体步骤,要对患者的申请进行检查,让患者对尿液检查做充分的准备,进行尿液样品的收集工作,将尿液样品运送到实验室,以上这些步骤都是要通过医生㊁护士和患者共同来完成的,在进行尿液检查环节中,很多步骤都是尿液检查科人员不能直接接触的,因此,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3]㊂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前误差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㊁医生开处单据不标准㊁采集或收取样本的时间不对等㊂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1)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针对前质量控制的意义展开宣传和讨论;(2)对于检查流程进行规范,并将相关的事项与病患和家属沟通,争取得到积极的配合;(3)加强前质量控制的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保证操作的规范等㊂患者充足的准备是在尿液检查时进行前质量控制的基础,但是,这一过程常常得不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患者在检查前服用的药物或者食物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的精确度㊂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当人体内的维生素C 过多时,就会使检查结果呈现阴性[4]㊂对于患有肾炎的病人,在检查前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叮嘱,会服用青霉素,而服用的青霉素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这些青霉素就会影响常规尿液检查的准确性㊂患者在没有对尿液检查做充足的准备前,如果进行了高强度的运动,就会导致尿液的检查偏阳性,患者在饮用大量的碳酸饮料进行尿液检查时会导致检查结果偏阳性㊂参 考 文 献1 李雪宏,黄海燕,张淑贞.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2):83~84.2 陈惠娟.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13):117~118.3 宋玉玲,刘杰,吕峰.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4):164~165.4 赵洁.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6):786~787.文章编号:1004-4337(2015)04-0498-02 中图分类号:R 732.2+1 文献标识码:A㊃临床科研分析㊃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ә胡 国 辉(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C T 室 潮州521011)摘 要: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㊂方法:收集行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7例,采用M P R ㊁M I P ㊁S S D ㊁V R 重建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进行D e B a k e y 分型及影像特征分析㊂结果: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7例患者中D e B a k e y Ⅰ型主动脉夹层13例,D e B a k e y Ⅱ型主动脉夹层6例,D e B a k e y Ⅲ型主动脉夹层48例,显示真假腔67例(100%),内膜分离移位67例(100%),内膜破口60例(91%),主动脉分支受累35例(52.2%),假腔内血栓形成40例(58.8%)㊂结论:128层螺旋C T 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㊁无创㊁准确的检查方法,可替代有创性的D S A 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㊂关键词: 主动脉; 夹层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5.04.01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 i s s e c t i n g A n e u r ys m o f A o r t a ,D A A )病情变化及进展多变,死亡率极高,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是一个严重问题㊂由于其临床症状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及其他急症㊂研究显示近40%D A A 患者用于确诊的时间超过24h ,而发病48h 内死亡率较高[1]㊂及时诊断并进行治疗,对减少其病死率起到重要作用㊂本文对我院诊断的67例D A A 患者的128层C T全主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128层C T 全主动脉造影在D A A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7例,男45例,女22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54.6岁,胸背部突发剧痛51例,合并腹部症状12例,高血压病史45例㊂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 T 全主动脉造影检查㊂1.2 设备及方法 检查设备为西门子S OMA T OM D e f i n i -t i o nA S 128层螺旋C T 扫描仪㊂扫描方法:先行常规平扫,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下缘,包括主动脉全程及主要㊃894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 V o l .28 N o .4 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