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核酸通论

合集下载

14-核酸通论

14-核酸通论

染色体 细 人 胞 体
一、核酸是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本源

20世纪 年代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 世纪80年代提出了 世纪 年代提出 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1990年由美国政府投资30亿美元 30亿美元 年由美国政府投资30 将对生命的起源问题, 将对生命的起源问题,生命奥秘的 揭示及医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与H. G. Khorana 和M. W. Nirenberg 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核酸发展简史
Khorana 人工合成核酸分子, 人工合成核酸分子, 并首次人工复制出 酵母基因
Har Gobind Khorana US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 USA 1922
Jacob和Monod(1965年) 和 ( 年 提出操纵子(operon)学说 并证实了操 学说,并证实了操 提出操纵子 学说 纵子作为调节细菌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 预言、证实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物质- 预言、证实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物质- mRNA的存在及其功能 的存在及其功能 阐明了基因对酶和病毒合成的控制 1961年,Crick证明每条 年 证明每条DNA链中的 证明每条 链中的 核苷酸,每三个构成一组,称为三联体, 核苷酸,每三个构成一组,称为三联体, 每一个三联体代表了一个氨基酸残基 DNA 链中的核苷酸顺序标示着蛋白
二、核酸发展简史
有机化合物 核素( 核素(nuclein) ) 细胞核
R.Altmann
1898
核酸制品 核酸
Miescher是第一个发现 是第一个发现DNA的人,是细胞核 的人, 是第一个发现 的人 化学的创始人 所有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 所有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 都含有核酸,核酸占细胞干重的5-15% 都含有核酸,核酸占细胞干重的

2019华南理工食品科学与工程考研865有机化学与874生物化学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华南理工食品科学与工程考研865有机化学与874生物化学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华南理工食品科学与工程考研865有机化学与874生物化学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2019华南理工大学考研874生物化学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共四册)》由致远华工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理工考研874生物化学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共四册)》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宁正祥、赵谋明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化学》(第三版)沈同、王竟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提要:1、华工轻工食品学院院系解读+华南理工大学874生物化学考试解读;2、2004-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874生物化学考研真题及2007-2016年874生物化学考研真题答案;3、874生物化学重难点内容解析。

(注意:华工指定书目虽然是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但实际考察的内容以华工本校老师宁正祥的《食品生物化学》这本教材为主)《2019华南理工大学考研874生物化学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通过提供院系专业相关考研内部信息,总结近年考试内容与考录情况,系统梳理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知识点,并对历年真题进行透彻解析,令考生不再为信息匮乏而烦恼,同时极大提高了复习效率,让复习更有针对性。

适用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环境与能源学院:环境生态学适用科目:874 生物化学内容详情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一、内部信息必读:网罗华工该专业的考研各类内外部信息,有助于考生高屋建瓴,深入了解华工对应专业的考研知识及概况,做到纵观全局、备考充分。

内容包括:院校简介、专业分析、师资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就业概况、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第13章核酸通论

第13章核酸通论
第一节 核酸的研究简史
一、核酸的研究简史
• 1.1868年,瑞士科学家Miescher由脓细胞 分离得到细胞核,并从中提取出一种含磷 量很高的酸性化合物,称为核素, Miescher被认为是核酸的发现者。
• 2. 1889年,核酸这个名称是由Altmann最 先提出来的
• 3. 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噬菌体实验证 明DNA是遗传物质。
• 用32P标志噬菌体的DNA,35S标志蛋白质, 然后感染大肠杆菌。结果只有32P-DNA进 入细菌细胞内,35S-蛋白质仍留在细胞外, 从而有力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一、核酸的研究简史
• 4.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第一次革命)
• 5. 1958年Crick总结了当时分子生物学的 成果,提出了“中心法则”,即遗传信 息从DNA传到RNA,再传到蛋白质
• RNA组学(RNomics):研究所有编码RNA以及 与其作用的分子和形成复合物的结构特征
• 9.最近提出蛋白质组计划
第二节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 种类: • (1)脱氧核糖核酸(DNA) • (2)核糖核酸(RNA) • 共同特点: • (1)遗传信息的载体 • (2)都由核糖、磷酸、碱基组成,只是
II型细菌
蛋白质及多糖物质没有这种转化能力 ,有力地证明DNA 是转化物质
二、RNA的生物学功能
• ① 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最主要) • ② 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 • ③ 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调节; • ④ 生物催化与其他细胞持家功能; • ⑤ 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
二、RNA的生物学功能
二、RNA
• (4)小分子RNA (small RNA, sRNA): • 80年代以来发现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 • 核内小RNA(small nuclear RNA,snRNA) • 核仁小RNA(small nucleoar RNA,snoRNA) • 胞质小RNA(small cytoplasmic RNA,SCRNA) • 反义RNA(antisense RNA) • 核酶(ribozyme) • 功能:1.调控基因表达;2.参与生物分子组成;

核酸通论结构

核酸通论结构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1928年格雷费斯首次报告了其著名的 细菌转化实验。即已经被灭活的有毒 的光滑型肺炎球菌(S型)能在动物 体内使无毒的粗糙荚膜型肺炎球菌 (R型)变成有毒的S型。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转化实验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 RNA分子的种类较多,分子大小变 化较大,功能多样化。
❖ 主要的RNA种类有rRNA、mRNA、 tRNA、HnRNA、SnRNA、 SnoRNA、ScRNA等。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RNA的分类
核蛋白体 RNA
信使RNA
转运RNA 不均一核
RNA 小核RNA
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1950~1953,Chargaff研究小组对DNA的化学 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
① DNA碱基组成有物种差异,且物种亲缘关系越 远,差异越大;
② 相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中DNA碱基组成相同, 而且不因年龄、环境及营养而改变;
③ 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摩尔百分比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即A=T、G=C、A+G=T+C。这一规律被 称为Chargaff原则。核酸通论结构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 测序技术的突破导致提前完成测序任务,生
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出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Biochemistry-nucleic acid-1 核酸

Biochemistry-nucleic acid-1 核酸

核酸通论和核酸结构第一节核酸通论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三、核酸的生物功能We have discovered the secret of life! Fancis crick and James watson point out Features of their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DNA.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1868年,F.Miescher从外科绷带上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核素”。

1889年, 成功地分离得到不含蛋白质的这种新物质,叫核酸。

1944年, Avery等人证实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53年,Wast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开创分子生物学。

1968年,Nireberg发现遗传密码。

1975年,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1981年,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测序方法。

1985年,Mullis发明PCR技术。

1990年,国际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9年, 中国跻身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测序任务。

2000年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完成人类首次全部破译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拟南芥基因组2001年美、日、德、法、英和中国等6国科学家(Nature,15日)和美国塞莱拉公司(Science,16日)分别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

肿瘤靶向治疗2002年人类基因组完整图谱的草本完成首张酵母蛋白组的功能图谱完成疟原虫基因组测序2003年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公布,精度达99.999%, 入后基因组时代。

发现抑郁症和精神分列症相关基因2004年鸡基因组测序完成2005年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图谱的绘制完成2006年我国与英美等国一起在《Nature》上公布人类3号染色体的DNA测序结果和分析说明。

发现人类差异性基因不是0.1%,而是10%.……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脱氧核酸核糖核酸DNA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deoxyribonucleic acid 分布于核外线粒体和叶绿体。

农药学专业(6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药学专业(6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药学专业(6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加国际竞争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药学高级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农药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及写作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农药科学方面的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新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2.农药合成3.仿生农药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

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习时间为1年-1.5年。

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各4周。

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本专业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两类,各专业硕士生总学分34至38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4学分),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总量之比一般为2:1。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二)专业选修课程(共计15学分)* 任意选修课上课学生人数不满16人,不得开课。

(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全院学生均可选修)五、教学实践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时间在四周左右)。

教学实践的形式有:协助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辅导低年级研究生的实验、协助主讲教授对某门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工作。

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六、调查研究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此项活动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与条件组织硕士生深入农药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科技文献资料,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相当于此量的其它科技活动。

参加各项调研活动时间累计为四周,计1学分。

生物化学教程

生物化学教程

生物化学教程第1篇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第1章生物分子导论一、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一) 生命元素(二) 生物分子二、物分子的三维结构(一) 生物分子的大小(二) 立体异构与构型(三)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立体专一性(四) 构象与三维结构(五) 三维结构的分子模型三、生物结构中的非共价力(一) 静电相互作用(二) 氢键(三) 范德华力(四) 疏水相互作用熵效应四、水和生命(一) 水的结构和性质(二) 水是生命的介质五、细胞的分子组织层次六、生物分子的起源与进化(一) 化学进化的理论(二) 实验室中化学进化的演示(三) 原始生物分子第2章蛋白质的构件——氨基酸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分类二、蛋白质的水解三、a-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四、氨基酸的分类(一) 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二) 不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三) 非蛋白质氨基酸五、氨基酸的酸碱性质(一) 氨基酸的解离(二) 氨基酸的等电点六、氨基酸的化学反应(一) a-羧基反应(二) a-氨基反应(三) 茚三酮反应(四) 侧链官能团的特异反应七、氨基酸的旋光性和光谱性质(一) 氨基酸的旋光性和立体化学(二) 氨基酸的光谱性质八、氨基酸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一) 分配层析(二) 离子交换层析第3章蛋白质的通性、纯化和表征一、蛋白质的酸碱性质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蛋白质的沉淀(一) 蛋白质胶体性质(二) 蛋白质沉淀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四、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一) 透析和超过滤(二) 凝胶过滤(三) 盐溶和盐析(四)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五) 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六) 离子交换层析(七) 亲和层析(八) 高效液相层析五、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一) 凝胶过滤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三) 沉降速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二) 蛋白质纯度鉴定第4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一、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二、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三、肽(一) 肽和肽键的结构(二) 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三)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四、蛋白质测序的策略五、蛋白质测序的一些常用方法(一) 末端分析(二) 二硫键的断裂(三)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四) 多肽链的部分裂解(五) 肽段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六) 肽段在原多肽链中的次序的确定(氨基酸全序列的重建)(七) 二硫键位置的确定六、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七、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举例八、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九、肽与蛋白质的化学合成:固相肽的合成第5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一、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二、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力三、多肽主链折叠的空间限制(一) 肽平面与a-碳的二面角(φ和ψ)(二) 可允许的妒和砂值:拉氏图四、二级结构:多肽主链的局部规则构象(一) a螺旋(二) 卢片或卢折叠(三) 口转角五、纤维状蛋白质(一) a-角蛋白(二) 磷脂的生物合成六、类二十烷酸的生物合成七、胆固醇的代谢(一) 胆固醇代谢的特点(二)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八、脂蛋白的代谢第6章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一、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一) 血红素(二) 珠蛋白的三级结构(三) 与O2结合的机制(四)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三、血红蛋白的功能:转运氧(一) 肌红蛋白是氧的贮库(二) 血红蛋白氧合的协同性和别构效应(三) 血红蛋白的两种构象状态:R态和T态(四) 血红蛋白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五) BPG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六) H+和CO2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Bohr效应四、血红蛋白分子病(一) 镰状细胞贫血病(二) a-和β-地中海贫血五、免疫球蛋白(一) 免疫系统(二)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类别(三) 基于抗体一抗原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方法六、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学功能(一) 同源蛋白质的物种差异与生物进化(二) 同源蛋白质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第7章糖类和糖生物学一、引言(一) 糖类的生物学作用(二) 糖类的化学本质(三) 糖类的命名和分类二、单糖的结构和性质(一) 单糖的链状结构(二) 单糖的环状结构(三) 单糖的构象(四) 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三、重要的单糖和单糖衍生物(一) 单糖(二) 糖醇(三) 糖酸(四) 脱氧糖(五) 氨基糖四、寡糖(一) 寡糖的结构(二) 常见的二糖(三) 其他简单寡糖(四) 环糊精五、多糖(一) 贮存同多糖(二) 结构同多糖(三) 结构杂多糖六、糖缀合物(一) 糖蛋白(二) 寡糖链的生物学功能(三) 蛋白聚糖(四) 脂多糖七、寡糖结构的分析(一) 寡糖结构分析的策略(二) 用于寡糖结构分析的一些方法第8章脂质与生物膜一、三酰甘油和蜡(一) 脂肪酸(二) 酰基甘油(三) 蜡二、磷脂和鞘脂(一) 甘油磷脂的结构(二) 甘油磷脂的一般性质(三) 几种常见的甘油磷脂(四) 醚甘油磷脂(五) 鞘脂三、萜和类固醇(一) 萜(二) 类固醇(三) 胆固醇和其他固醇(四) 固醇衍生物四、血浆脂蛋白(一)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二) 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五、膜的分子组成和超分子结构(一) 生物膜的分子组成(二) 脂双层的自装配(三) 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四) 生物膜的流动性(五)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六、脂质的提取与分析(一) 脂质的有机溶剂提取(二) 脂质的吸附层析分离(三) 混合脂肪酸的气液色谱分析(四) 脂质结构的测定第9章酶引论一、酶研究的简史二、酶是生物催化剂(一) 反应速率理论与活化能(二) 酶通过降低活化自由能提高反应速率(三) 酶还是偶联反应的介体(四)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三、酶的化学本质(一) 酶的化学组成(二) 酶的四级缔合四、酶的命名和分类(一) 酶的命名(二) 酶的分类和编号五、酶的专一性(一) 酶对底物的专一性(二) 关于酶专一性的假说六、酶活力的测定(一) 酶活力、活力单位和比活力(二) 反应速率、初速率和酶活力测定七、非蛋白质生物催化剂——核酶(一) 核酶的发现(二) L19RNA是核酶(三) RNaseP的RNA组分是核酶(四) 锤头核酶八、酶分子工程(一) 固定化酶(二) 化学修饰酶(三) 抗体酶——人工模拟酶(四) 酶的蛋白质工程第10章酶动力学一、有关的化学动力学概念(一) 基元反应和化学计量方程(二)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一(三)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四) 一级、二级和零级反应的特征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一)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米-曼氏方程(二) 米一曼氏方程所确定的图形是一直角双曲线(三) 米一曼氏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四) 米一曼氏方程的线性化作图求Km和Vmax值三、多底物的酶促反应四、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一)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二)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三)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酶的抑制作用(一) 抑制作用的概念(二) 抑制作用的类型(三) 可逆抑制的动力学(四) 酶抑制剂应用举例第11章酶作用机制和酶活性调节一、酶的活性部位及其确定方法二、酶促反应机制(一) 基元催化的分子机制(二) 酶具有高催化能力的原因三、酶促反应机制的举例(一) 丝氨酸蛋白酶(二) 烯醇化酶四、酶活性的别构调节(一) 酶的别构效应和别构酶(二) 别构酶的动力学特点(三) 协同性配体结合的模型(四) 别构酶的举例五、酶活性的共价调节(一) 酶的可逆共价修饰(二) 酶原激活——不可逆共价调节六、同工酶第12章维生素与辅酶一、引言(一) 维生素的概念(二) 维生素的发现(三) 维生素-辅酶的关系二、水溶性维生素(一) 维生素B1(硫胺素) 和辅酶硫胺素焦磷酸(TPP)(二) 维生素B2(核黄素) 和黄素辅酶(FMN和FAD)(三) 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 和烟酰胺辅酶(NAD和NADP)(四) 泛酸和辅酶A(五) 维生素B6和辅酶磷酸吡哆醛(六) 生物素和辅酶生物胞素(七) 叶酸和辅酶F(四氢叶酸)(八) 维生素B12(氰钴氨素) 和辅酶5-脱氧腺苷钴胺素(十) 维生素C(抗坏血酸)三、脂溶性维生素(一) 维生素A(视黄醇)(二) 维生素D(钙化醇)(三) 维生素E(生育酚)(四) 维生素K(萘醌)第13章核酸通论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一) 核酸的发现(二) 核酸的早期研究(三)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四) 生物技术的兴起(五) 人类基因组计划开辟了生命科学新纪元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一) 脱氧核糖核酸(DNA)(二) 核糖核酸(RNA)三、核酸的生物功能(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 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三) RNA功能的多样性第14章核酸的结构一、核苷酸(一) 碱基(二) 核苷二、核酸的共价结构(一) 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二) DNA的一级结构(三) RNA的一级结构三、DNA的高级结构(一) DNA的双螺旋结构(二) DNA的三股螺旋和四股螺旋(三) DNA的超螺旋(四) 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四、RNA的高级结构(一) tRNA的高级结构(二) rRNA的高级结构(三) 其他RNA的高级结构第2篇新陈代谢第15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方法一、核酸的水解(一) 酸水解(二) 碱水解(三) 酶水解二、核酸的酸碱性质三、核酸的紫外吸收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一) 变性(二) 复性(三) 核酸分子杂交五、核酸的分离和纯化(一) 核酸的超速离心(二) 核酸的凝胶电泳(三) 核酸的柱层析(四) DNA的提取和纯化(五) RNA的提取和纯化六、核酸序列的测定(一) DNA的酶法测序(二) DNA的化学法测序(三) RNA的测序(四) DNA序列分析的自动化七、核酸的化学合成八、DNA微阵技术(一) DNA芯片的类型(二) DNA芯片的制作(三) 核酸杂交的检测(四) DNA芯片的应用第16章激素一、引言(一) 激素的定义(二) 激素的分类(三) 人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四) 激素和其他化学信号的区别(五) 激素分泌的等级控制和反馈调节二、激素作用的机制(一) 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二) 肽激素和肾上腺儿茶酚胺激素的作用机制三、人和脊椎动物激素举例(一) 胺(氨基酸衍生物) 激素(二) 肽和蛋白质激素(三) 类固醇(甾类) 激素(四) 类二十烷酸或类前列腺酸(脂肪酸衍生物)四、昆虫激素(一) 脑激素(二) 保幼激素(三) 蜕皮激素(四) 性信息素五、植物激素(一) 生长素(二) 细胞分裂素(三) 赤霉素(四) 脱落酸(五) 乙烯第17章新陈代谢总论一、新陈代谢概述二、新陈代谢中常见的有机反应机制(一) 基团转移反应(二)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三) 消除、异构化及重排反应(四) 碳一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三、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第18章生物能学一、有关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一) 体系的概念、性质和状态(二) 能的两种形式——热与功(三) 内能和焓的概念(四) 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和熵的概念(五) 自由能的概念二、自由能变化、标准自由能变化及其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一) 化学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及其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二) 能量学用于生物化学反应中一些规定的概括(三) 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可加性(四) △Gθ,△G和平衡常数计算的举例三、高能磷酸化合物(一) 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二) ATP以基团转移形式提供能量四、其他高能化合物第19章六碳糖的分解和糖酵解作用一、糖酵解作用二、糖酵解第一阶段的5步反应(一) 葡萄糖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二) 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形成果糖-6-磷酸(三) 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四)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五)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三、糖酵解第二阶段的5步反应(一) 甘油醛-3-磷酸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二) 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形成ATP(三)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一磷酸甘油酸(四) 2-磷酸甘油酸脱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五)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并产生一个ATP分子四、由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丙酮酸的能量估算五、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的去路(一) 生成乳酸(二) 生成乙醇六、糖酵解作用的调节(一) 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二) 果糖-2,6-二磷酸对糖酵解的调节作用(三) 已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酸对糖酵解的调节作用七、其他六碳糖的分解途径(一) 六碳糖进入细胞(二) 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分解第20章柠檬酸循环一、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乙酰-SCoA)(一) 丙酮酸脱羧反应(二) 乙酰基转移到CoA-SH分子上形成乙酰-CoA的反应(三) 还原型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氧化,形成氧化型的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四) 还原型E3的再氧化二、柠檬酸循环的全貌三、柠檬酸循环的各个反应步骤(一) 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形成柠檬酸(二) 柠檬酸异构化形成异柠檬酸(三) 异柠檬酸氧化形成a-酮戊二酸(四) 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CoA(五) 琥珀酰-CoA转化为琥珀酸并使GDP磷酸化形成高能GTP(哺乳类) 或使ADP成为ATP(植物或细菌)(六) 琥珀酸脱氢形成延胡索酸(七) 延胡索酸水合形成L-苹果酸(八) 苹果酸氧化形成草酰乙酸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五、柠檬酸循环的调节六、柠檬酸循环的双重作用七、乙醛酸途径第21章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作用一、氧化磷酸化作用(一) 和电子传递相关的氧化还原电势(二) 用标准还原势计算自由能变化(三)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四)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五)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六) 质子动力为主动转运提供能量(七)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中的P/O比(八) 细胞溶胶内NADH的再氧化(九)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调节二、光合磷酸化作用(photophosphorylation)(一)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二) 叶绿体的结构(三) 叶绿体中捕获光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四) 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五) 光合磷酸化作用(六) CO2的固定(暗反应)(七) 由Rubisco酶的加氧活性引起的光(合) 呼吸第22章戊糖磷酸途径一、戊糖磷酸途径的发现二、戊糖磷酸途径的主要反应三、戊糖磷酸途径反应速率的调控四、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第23章葡糖异生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一、葡糖异生作用(一) 葡糖异生作用的途径(二) 葡糖异生途径总览(三) 由丙酮酸形成葡萄糖的能量消耗及意义(四) 葡糖异生作用的调节(五) 乳酸的再利用和可立氏循环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三、葡萄糖出入动物细胞的特殊运载机构四、糖蛋白的生物合成五、糖蛋白糖链的分解代谢第24章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一、糖原的分解代谢二、糖原的生物合成三、糖原代谢的调控(一) 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因素(二) 糖原合酶的调节因素(三) 激素对糖原代谢的调节四、糖原累积症第25章脂质的代谢一、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一) 三酰甘油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二)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一) 乙酰-CoA从线粒体到细胞溶胶的转运(二) 脂肪酸的合成步骤三、脂肪酸代谢的调节四、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五、磷脂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一) 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第26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蛋白质的降解(一) 蛋白质降解的特性(二) 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三) 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需要及其消化作用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 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二)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将氨运入肝脏(三)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四) 氨的命运三、尿素的形成——尿素循环(一) 尿素循环过程(二) 尿素循环的调节四、氨基酸碳骨架的分解代谢(一) 经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二) 部分碳骨架形成乙酰-CoA或乙酰乙酰-CoA(三) 形成a-酮戊二酸(四) 形成琥珀酰-CoA(五) 形成草酰乙酸的途径(六) 分支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基的特殊性(七) 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八) 氨基酸与一碳单位(九) 氨基酸与生物活性物质(十) 氨基酸代谢缺陷症第27章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生物固氮一、生物固氮二、氨的同化作用——氨通过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掺人生物分子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一) 由a-酮戊二酸形成的氨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二) 由草酰乙酸形成的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细菌、植物) 、异亮氨酸(三) 由丙酮酸形成的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四) 由甘油酸-3-磷酸形成的氨基酸——丝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五) 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赤藓糖-4-磷酸为前体形成的氨基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酸(六) 组氨酸的生物合成四、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五、由氨基酸合成的其他特殊生物分子(一) 卟啉的生物合成(二)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三) 肌酸的生物合成(四) 氧化氮的生物合成第28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一、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一) 核酸的解聚作用(二) 核苷酸的降解(三) 嘌呤碱的分解(四) 嘧啶碱的分解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 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二) 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三)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三、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 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二) 黄素核苷酸的合成(三) 辅酶A的合成第3篇遗传信息第29章遗传信息概论一、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分子(一) 细胞含有恒定量的DNA(二) 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三) 病毒是游离的遗传因子(四) 基因是DNA的一段序列(五) DNA重组技术为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手段二、RNA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一) 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二) RNA进行信息加工(三) RNA干扰(四) RNA的表型效应(五) RNA对基因的解读三、遗传密码的破译四、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一) 密码的基本单位(二) 密码的简并性(三) 密码的变偶性(四) 密码的通用性(五) 密码的防错系统五、遗传物质的进化(一) 生物进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三) 生物的进化:驱动力、多样性和适应性第30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一、DNA的复制(一) DNA的半保留复制(二) DNA的复制起点和复制方式(三) DNA聚合反应和有关的酶(四)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五) DNA复制的拓扑性质(六) DNA的复制过程与复制体变化(七)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二、DNA的损伤修复(一) 错配修复(二) 直接修复(三) 切除修复(四) 重组修复(五) 应急反应(SOS) 和易错修复三、DNA的突变(一) 突变的类型(二) 诱变剂的作用(三) 诱变剂和致癌剂的检测第31章DNA的重组一、同源重组(一) Holliday模型(二)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三) 重组有关的酶二、特异位点重组三、转座重组(一) 细菌的转座因子(二)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第32章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一、DNA指导下RNA的合成(一)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二)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三) 终止子和终止因子(四) 转录的调节控制(五) 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二、RNA的转录后加工(一) 原核生物中RNA的加工(二) 真核生物中RNA的一般加工(三) RNA的剪接、编辑和再编码(四) RNA生物功能的多样性(五) RNA的降解三、在RNA指导下RNA和DNA的合成(一) RNA的复制(二) RNA的逆转录(三) 逆转座子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第33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RNA和有关装置(一) 核糖体(二) 转移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三) 信使RNA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步骤(一) 氨酰-tRNA的合成(二) 多肽链合成的起始(三) 多肽链合成的延伸(四) 多肽链合成的终止(五) 多肽链的折叠与加工三、蛋白质合成的忠实性(一) 蛋白质合成的忠实性需要消耗能量(二) 合成酶的校对功能提高了忠实性(三) 核糖体对忠实性的影响四、蛋白质的运输和定位(一) 蛋白质的信号肽与跨膜运输(二) 糖基化在蛋白质定位中的重要作用(三) 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定位(四) 核的运输和定位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物第34章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一、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一) 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二)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单向性(三) 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四) NADPH以还原力形式携带能量(五) 代谢的基本要略在于形成ATP、还原力和构造单元以用于生物合成二、酶活性的调节(一)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二) 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三) 酶活性的特异激活剂和抑制剂(四) 蛋白酶解对酶活性的影响(五) 酶的共价修饰与连续激活三、细胞对代谢途径的分隔与控制(一) 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二) 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四、细胞信号传递系统(一) 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导系统(二) 细胞增殖的调节(三) 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的传导五、基因表达的调节(一)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二)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第35章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一、DNA克隆的基本原理(一) DNA限制酶与片段连接(二) 分子克隆的载体与宿主(三) 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二、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一) 基因文库的构建(二) cDNA文库的构建(三) 克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四) 聚合酶链(式) 反应扩增基因(五) DNA的化学合成(六) 基因定位诱变(七) DNA序列的测定三、克隆基因的表达(一)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二)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和鉴定(三)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四、蛋白质工程(一) 蛋白质的分子设计和改造(二) 蛋白质的实验进化(三) 蛋白质工程的进展五、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展望(一) 基因工程开辟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二) 基因工程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三) 基因工程研究的展望(二) 丝心蛋白(三) 胶原蛋白六、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一) 超二级结构(二) 结构域七、球状蛋白质与三级结构(一) 球状蛋白质及其亚基的分类(二) 球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特征八、亚基缔合与四级结构(一) 有关四级结构的一些概念(二) 四级缔合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越性九、蛋白质的变性与折叠(一) 蛋白质变性与功能丢失-(二) 氨基酸序列规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三) 多肽链是分步快速折叠的。

生化复习题

生化复习题

第1章生物分子导论生物分子:指构成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以及它们的构件分子和代谢中间物等。

生物分子中最重要的蛋白质、糖和核酸几类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很大,所以又称为生物大分子。

立体异构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式,但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向不同而引起的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也叫光学异构体):由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绕手性碳原子的取代基团以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立体异构体。

构型:指立体异构体分子中, 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相对分布或排列称为分子的构型。

构型的改变必须有共价键的断裂。

构象: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分子中C—C单键自由旋转而形成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排列的多种形态称为构象。

第2章蛋白质的构件-氨基酸(amino acid)等电点: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NH3+和-COO-数目正好相等,净电荷为0。

这一pH值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简称pI。

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在温和条件下,以可控制的方式使蛋白质与某种试剂发生特异反应,引起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侧链或功能团发生共价化学改变。

第3章蛋白质的通性、纯化和表征等电点:对某一种蛋白质来说,在某一pH,它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恰好相等,也即净电荷为零,这一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第4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肽键: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之间失水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氨基酸残基: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由于参加肽键的形成已经不是原来完整的分子因此称为氨基酸残基。

肽平面:组成肽键的4个原子和它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Cα)都处于同一个平面内,此平面称为肽平面(或酰胺平面)。

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第5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主链本身折叠形成的由氢键维系的局部构象。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α螺旋:肽链主链骨架围绕螺旋轴盘绕成螺旋状称为α螺旋。

β-折叠: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或同一肽链的不同肽段)侧向聚集在一起,相邻肽链主链上的N-H和C=O之间形成氢键,这样的多肽构象就是β-折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花植物 鸟类 哺乳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骨鱼类 软骨鱼类 棘皮类 甲壳类 昆虫类 软体动物 蠕虫类 酶菌 藻类 真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枝原体 106 图 10-37
107
108
109
1010
1011
不同门类生物的 C 值分布(仿 B.Lewin:《GENES》Ⅵ,1997,Fig 21.1)
*
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
双螺旋分子中糖分 子与纵轴平行,与碱基 平面垂直。
稳定双螺旋结构 的作用力为氢键、碱 基堆积力(即疏水作 用)和环境中正离子 的作用。
碱基的配对使得双 螺旋DNA分子在复制时 以半保留的形式进行。
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不同类型:
主要有三种,分别命名为A、B和C型。其 中B型与Watson-Crick提出的模型一致,A和C 型在低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形成,它们的螺距都 比B型要短,A型DNA的结构与DNA和RNA的杂合 链相似。Z型DNA首先在富含GC的DNA短片段中 发现,后用抗体证明天然DNA中也有,它是一 种左手螺旋,在细胞中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有关。
Z-DNA的生物学意义
(1) 可能提供某些调节蛋白的识别位点。啮齿类动物病 毒的复制起始部位有d(GC)有交替顺序的存在;在SV40的 增强子中有三段8bp的Z-DNA存在。 (2)原生动物纤毛虫,有大、小两个核,大核有转录活 性,小核与繁殖有关。Z-DNA抗体以萤光标记后,显示仅和 大核DNA结合,而不和小核的DNA结合,说明大核DNA有Z-DNA
5,6-二氢 尿嘧啶
假鸟嘧啶
4-硫尿嘧啶
(二) 核苷
(三) 核苷酸
二、核酸的共价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B
3’ P 5’
B
B
B
B
B
3’
P
P
P
P 5’
牛脾磷酸二酯酶
蛇毒磷酸二酯酶
5’羟基形成的 磷酸酯键
3’羟基形成的 磷酸酯键
核酸的结构层次
核酸的一级结构:
碱基的排列顺序 DNA 5'- ATGCATGC……3' 3'- TACGTACG……5' RNA 5'- AUGCAUGC……3'
促旋酶(拓扑异构酶 Ⅱ)的作用方式
(四) 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平均每200bp的DNA绕核 小体左旋1.75转,因此 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为 正超螺旋
核小体的电镜照片
组蛋白八聚体:(a)前面观;(b)顶面观;(c)沿着染色体纤维长轴的透视 图;(d)DNA与组蛋白空间结构的模式图。
(a)核小体的 结构图,左图 为沿核小体轴 观察的图示; 右图为沿核小 体轴垂直方向 观察的图示; (b) 一半核小 体的结构图。
• 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帽子cap

真核生物mRNA的5端帽子(cap) Ⅰ型 m7 G5′ppp 5′NmpNp
三、DNA的高级结构
(一) 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1950),见表13-5 (P230)
(1)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T。
(2)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G=C
20 Mbp
47 Mbp 100 Mbp 70 Mbp 74. 8 Mbp 165 Mbp 400 Mbp 1.9 Gbp 2.9 Gbp 3.3 Gbp
6,000
7,000 19,100 25,500
46,022~55,615
13,000 70,000 70,000 70,000 70,000
酿酒酵母
的存在,可能和转录调控有关。
作业: P244:4、7、11、12
6.DNA分子的三螺旋结构和单链结构:
在DNA分子中,镜像重复序列可以回折,形 成三螺旋结构。 在某些病毒中,DNA分子以单链形式存在。
*
*
*
*
(三 ) DNA的三级结构
正螺旋和负螺旋
负超螺旋 右旋
正超螺旋 左旋
DNA双螺旋为右手 螺旋。细胞中的环状 DNA一般呈负超螺旋, 即右手螺旋不足导致部 分碱基不能形成配对, 分子通过整体拓扑学上 的右旋来补足右手螺旋 的不足,在数学上呈1: 1,即分子整体右旋一 圈来补双螺旋上的一圈 不足。 正超螺旋为双螺旋 旋转过度,通过分子整 体的左旋来解开过度的 螺旋。
3.6 kb
4.2 kb 5.2 kbp 5.4 kbp 6.4 kb 9.3 kb 35.9 kbp 48.5kbp 169 kbp 4.64 Mbp
4
3 8 9 4 10 11 50 300 4,288
裂殖非洲粟酒酵
盘基网柄菌 秀丽隐杆线虫 拟南芥 水稻(籼稻) 黑腹果蝇 河豚鱼 担尼鱼 非洲爪蟾 小鼠
1944年Avery重做1928 年Griffith的细菌转化实 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噬菌 体感染实验 进一步证明 DNA是遗传物 质。
1950年Chargaff,E和Hotchkiss,R.D.采用纸层析法仔细分 析了DNA的组成成分, 得知[A]=[T], [G]=[C], [A+G]=[C+T] 1953年Watson, Crick根据DNA的X射线图谱的研究结果, 提 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Double helix)。几星期后提出了半保留 式复制模型。 1957年Meselson Stahl用密度梯度超离心法, 证实半保留 复制假说。 1958年Kornberg得到高纯度的DNA polymerase, 这种酶需 要一个模板DNA。 1960年Cairns拍摄了复制中的细菌DNA的电镜照片。 1970年发现第一个DNA限制性内切酶。 1972年建立DNA重组技术。 1978年建立DNA的双脱氧测序法。 1990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测序任务。
第十三章
核酸通论
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质复合物。
多糖和脂质复合物:由蛋白质(酶)催化生成 ;
蛋白质:生物功能的执行者;
核酸:决定了蛋白质的合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一、核酸研究简史
1868年 Miescher博士 论文工作中测 定淋巴细胞蛋 白质组成时, 发现了不溶于 稀酸和盐溶液 的沉淀物, 并 在所有细胞的 核里都找到了 此物质, 故命 名核质 (Nuclein)。 1879年Kossel经过10年的努力, 搞清楚核 质中有四种不同的组成部分: A,T, C和G。 1889年Altman建议将核质改名为“核 酸”, 并且已经认识到“核质” 乃“核酸” 与蛋白质的复合体。
二、核酸的生物功能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Griffith的细菌转化实验
1952年Hershey and Chase的实验进一步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植物病毒重建实 验: FraenkelConrat(1956)
烟草花叶病毒(TMV) 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
(HRV),分别拆分取
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 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 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 两种杂合病毒。
核酸的二级结构:
形成双螺旋和单链环 核酸的三级结构: 空间构象
(二) DNA的一级结构
(三) RNA的一级结构
ACTG
?“pApCpT” 与
“ApCpTp”是否为同一物质?
• 真核生物:极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3’端有长 约20- 250的多聚腺苷酸

• •
poly(A)是在转录后经poly(A)聚 合酶的作用添加上去的 poly(A)尾巴可能与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 的运输有关 poly(A)还可能与mRNA的半寿期有关
2.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无 重复序列;功能相关的基因常构 成一个转录单位;有重叠基因。
3.真核生物基因组 的特点
(1)有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可重复几 十次到几千次,如rRNA 基因、tRNA基因和某些 蛋白质的基因;高度重 复序列可重复数百万次, 如卫星DNA和微卫星DNA。 (2)有断裂基因, 不少基因含有称作内含 子的非编码区,编码区 称作外显子,有些基因 可含有几十个内含子。
DNA RNA
嘌呤碱 嘧啶碱
戊糖 酸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 D-2脱氧核糖
磷酸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尿嘧啶 D—核糖
一、核苷酸
核酸可以水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可以水解成磷酸和核苷, 核苷可以水解成戊糖和碱基,碱基可以分成多种类型。
(一) 碱基
1
1
次黄嘌呤
黄嘌呤
尿酸
与氨基酸一样,碱基在细胞中也受到各种各样的修饰, 其产物常常扮演信号传导信使分子、营养因子、辅酶等角色, 并对核酸结构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 RNA功能的多样性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2)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遗传信息的加工;
(4)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调控;
(5)催化功能;
(6)在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7)在生命起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核酸的结构
核酸的组成: 核酸 ↓ 核苷酸
磷酸
戊糖
核苷
碱基
两类核酸的区别
A型(75%,Na) B型(92%,Na) C型(66%,Li) D/R hybrid Z型
螺距 2.8 3.4 3.1 2.8 4.6
残基数 碱基倾斜 11 20° 10 0° 9.3 6° 11 20° 12 9°
Z-DNA的结构特点:
(1)糖磷骨架呈“之”字形(Zigzag)走向。 (2)左旋。 (3)G的糖苷键呈顺式(Syn) ,使G残基位于分子表面。 (4)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 (5)每个螺旋有12b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