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
猪李氏杆菌病防治技术

猪李氏杆菌病防治技术猪李氏杆菌病(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简称APP,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健康的传染病。
该病属于严重传染病,在猪场中极易发生传播,引起养猪业者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介绍猪李氏杆菌病的基本情况、发病原因、防治技术等相关内容。
猪李氏杆菌病的基本情况病原体介绍猪李氏杆菌是一种非胀气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形如短杆,大小约为0.3-0.6×1-3um,不运动,不产芽孢,不产鞭毛,有多种血清型。
猪李氏杆菌属于肺炎克雷伯杆菌科,是该科病原菌之一。
猪李氏杆菌通过呼吸道传染,引起猪的肺部炎症,并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发病情况猪李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该病在中国各地危害十分严重,疫情高发地区有山东、河南、湖南、江苏等。
感染的猪群年龄不同,病情也有所差异。
在生长期的猪仔和生猪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烧、流涕、咳嗽和倦怠等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呼吸急促,皮肤出现紫色点或毛发流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猪只死亡。
猪李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猪李氏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病害物品或病原体传染源而引起。
病菌主要通过猪只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被感染的伤口侵入机体。
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染。
非疫区猪场中,受到APP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猪只的交易和运输。
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载菌直接交叉感染,啬腐杆菌感染等。
防止猪李氏杆菌病的方法饲养技术上的措施在饲养技术上,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交通流动:猪只的交易和运输是动物之间传播李斯氏杆菌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严格控制交通流动,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2.保持良好卫生:定期清理猪舍,消毒猪舍、设备等,消除病菌污染源。
3.加强营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增强猪只体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4.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止李斯氏杆菌病的重要手段,猪只要按时接种,可以有效减轻病情。
治疗方法治疗方面,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等。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防治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防治猪李氏杆菌病(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但也可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和人类。
猪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它会在猪舍和农场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重点介绍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临床症状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猪类动物身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皮肤出现红斑:感染后的猪会在皮肤上出现红色的斑块,颜色鲜红,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边缘清晰。
红斑范围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甚至可以蔓延到全身。
红斑会逐渐变为紫红色或黑色,形成坏死组织。
2. 关节炎:猪李氏杆菌感染后,猪会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会出现跛行现象。
3. 发热:感染后的猪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4. 心脏病:部分猪在感染后会出现心脏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症状。
二、病理剖检猪李氏杆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皮肤和内脏器官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皮肤:感染后的皮肤会出现广泛红斑、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水肿,逐渐变为紫红色或黑色。
严重时会出现溃烂、坏死现象。
2. 关节:感染猪的关节会出现炎症、肿胀、红斑,甚至形成脓肿。
3. 内脏器官:感染后的猪在内脏器官上会出现充血、水肿、坏死等病理变化。
三、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猪李氏杆菌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1. 细菌分离:可以从患病猪的皮肤病变处、关节和内脏器官中分离出猪李氏杆菌。
2. 细菌培养:将分离出的猪李氏杆菌进行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生长情况等,有助于确诊。
3. 血清学检测:可以利用ELISA、凝集素试验等方法检测猪血清中对猪李氏杆菌的抗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措施猪李氏杆菌病是一种传染病,对养猪业有着严重的危害。
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养殖管理: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定期消毒,防止猪场交叉感染。
李氏杆菌病——精选推荐

李氏杆菌病本病又名旋转病(circlingdisease)。
1926年,murry等首次在实验室家兔的菌落中发现,以后陆续在新西兰、英、美、澳、苏、日的绵羊中被发现。
本病在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以羔羊及孕羊的敏感性最高。
典型症状为脑炎,有时可以引起成年母羊大批流产。
因其流行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冬春二季),因此有些人将此病称为“冬病”或“冬一春病”。
【病 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或称产单核白细胞李氏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在涂片中呈单个散在,或者两个菌体相互平列或呈v字形排列,有时呈短链状。
本菌的抵抗力较强,在土壤、粪便、青贮饲料和干草中能长期存活,对酸和碱耐受性强大,在ph5.0~9.6和10%盐溶液中仍能生长,在20%盐溶液中经久不死,可生长温度范围广,4℃中也能缓慢生长,对热有一定的抵抗力,100℃15min,70℃30min才能杀死,因此经巴氏消毒的羊乳仍有病菌存活,将脑组织浸泡于50%甘油中在冰箱保存,病菌可存活6个月。
5%克辽林或来苏儿10min,2.5%氢氧化钠或福尔马林20min,0.1%升汞5min均能杀死本菌。
【病的传染】病羊及带菌者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该病的带菌者不仅见于耐过的羊,而且能见于未曾患病的健羊。
老鼠还可能是本病的疫源。
维生素a与b的缺乏,是绵羊和山羊患本病的极其重要的诱因。
自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损的头部皮肤,也可能是通过蜱、蚤、蝇类传播。
此外,饲喂污染本菌的青贮饲料引发李氏杆病的实例曾有不少报导。
【症 状】此病与狂犬病、肠中毒、妊娠病、乳热病及旋回病不同,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炎也不一样。
病初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精神沉郁,眼睛发炎,视力减退,眼球常突出。
接着出现神经症状,病羊动作奇异,步态蹒跚,或来回兜圈子。
有时头颈偏于一侧,走动时向一侧转圈,不能强迫改变。
在行走中遇有障碍物,则以头抵靠而不动。
颈项肌内发生痉挛性收缩时,则颈项强硬,头颈上弯,呈角弓反张。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肉牛李氏杆菌病(Leptospirosis)是由螺旋形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牲畜,包括肉牛。
该病症状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引起内脏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牛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临床特征1.潜伏期:肉牛感染李氏杆菌后,通常会有一个潜伏期,持续1-2周。
在潜伏期内,牛只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表现出轻微的抵抗力下降、食欲不振等非特异症状。
2.急性期:潜伏期结束后,牛只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
典型的表现包括高烧、抑郁、食欲下降、发热、烦躁等。
部分患牛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虚弱、贫血、血管内出血等情况。
3.慢性期:部分感染了李氏杆菌的牛只在急性期治愈后,可能进入慢性期。
这时牛只可能出现长期的慢性肾脏病,表现为尿液异常、水肿、体重下降等。
二、诊断1.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史等,兽医通常可以初步判断牛只是否患上了李氏杆菌病。
由于该病症状与其他疾病有些相似,因此临床诊断通常只是一个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测:为了确诊肉牛是否感染了李氏杆菌,兽医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细菌培养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细菌的存在,并进一步判断牛只是否感染了李氏杆菌病。
三、防治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李氏杆菌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传播,因此要预防这种疾病,做好环境卫生尤为重要。
养殖户应定期清理牛舍、饮水设施等,确保牛只的生活环境干净卫生。
2.防止感染源:除了做好环境卫生外,养殖户还应该注意过量饮水、草料过多污染、驱虫不彻底等会增加感染几率的因素。
3.定期疫苗接种:为了防范肉牛李氏杆菌病,兽医建议定期为牛只接种相应的疫苗。
定期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增强牛只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几率。
4.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牛只出现了与李氏杆菌病相关的症状,养殖户应该立即请兽医进行诊断并进行治疗。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防治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防治猪李氏杆菌病是一种由猪李氏杆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也可传染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一、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李氏杆菌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常见症状包括高热、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脸色潮红、眼结膜充血、皮肤紫绀等。
2. 亚急性型猪李氏杆菌病:发病较缓,死亡率较低,主要症状包括体温上升、食欲减退、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乳房发炎等。
3. 慢性型猪李氏杆菌病:病程长,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发热、体温波动、厌食、消瘦、腹泻等。
二、病理剖检:1. 急性型猪李氏杆菌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脓肿、脑膜炎、胸膜炎等。
肝脓肿呈多发性、球形,直径约1-2cm,周围有纤维膜包绕。
2. 亚急性型猪李氏杆菌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肺炎、呼吸道炎症等。
肺炎可见肺实变、脓肿、肺出血等。
三、实验室诊断:1. 细菌培养和鉴定:从患猪的血液、组织或体液中分离猪李氏杆菌,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和生化试验,确定菌种。
2.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猪体内的抗体水平。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猪李氏杆菌的DNA,进行快速、敏感的诊断。
四、防治方法:1.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定期消毒猪舍和设备,避免交叉感染。
2. 疫苗接种:可根据猪场病情,接种具有相应抗原的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3. 用药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需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4. 隔离和扑杀:对于病死猪、患病猪的场所和物品,应及时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体扩散。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理剖检可见肝脓肿、肺炎、肺结核、肾炎等变化。
实验室诊断可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行。
猪李氏杆菌病

易感猪群
01
仔猪:出生后1-3周龄 的仔猪易感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母猪:怀孕后期和哺乳 期的母猪易感
03
生长猪:生长速度较快 的猪群易感
0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 猪群易感
05
环境因素:拥挤、潮湿、 通风不良的猪群易感
季节性
猪李氏杆菌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寒冷、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猪群密度高、通风不良的猪舍更易发生疫情 猪李氏杆菌病在仔猪和母猪中较为常见
叉感染
疫苗使用
01
疫苗种类:灭 活疫苗、弱毒 疫苗、亚单位 疫苗等
02
接种对象:猪、 猪场工作人员 等
03
接种时间:根 据猪的生长阶 段和疫苗类型 确定
04
接种方法:皮 下注射、肌肉 注射等
05
注意事项:疫 苗保存、接种 剂量、接种后 观察等
THANK YOU
关节炎:可能 出现关节疼痛、 5
肿胀等症状 心内膜炎:可 能出现心悸、 4
胸痛等症状
脑膜炎:可能出 1 现头痛、呕吐、
颈强直等症状
败血症:可能出 2 现发热、寒战、
皮疹等症状
肺炎:可能出 3 现咳嗽、呼吸
急促等症状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01
加强饲养管理,保 持猪舍清洁卫生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 原体传播
猪李氏杆菌病
演讲人
目录
01. 流 行 特 点 03. 防 治 方 法
02. 临 床 症 状
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
1. 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 途径传播
2.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 污染物传播
3. 食物传播: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 物传播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肉牛李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李氏杆菌引起的牛类常见传染病,主要感染肉牛,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发病率较高。
本文将介绍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一、临床特征:1. 水肿:肉牛李氏杆菌病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牛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如户外暴露部位的水肿,如耳朵、鼻子、眼睛等处,以及肢体和乳房。
2. 皮肤病变:病牛的皮肤会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等病变,患处常伴有结痂和脱屑。
3. 咽喉病变:病牛的咽喉部位会出现慢性炎症,表现为红肿、溃烂和分泌物增多。
患牛进食困难,常有呼吸困难和咳嗽。
4. 高体温:病牛体温通常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伴有全身不适、厌食等症状。
5. 眼结膜炎:病牛眼部出现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有分泌物,伴有眼结合膜和角膜病变。
6. 关节炎:病牛的关节会发生炎症,引起关节红肿、压痛、动作不灵活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了解是否与病牛接触、居住条件等有关。
2.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是否出现水肿、皮肤病变、咽喉病变、高体温等临床症状。
3. 实验室检测:采集患牛的血液、皮肤病变物等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如PCR法、细菌培养等。
三、防治措施: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注意牛群饲养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牛舍和用具,保证牛群的正常饮食和休息,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2. 疫苗预防:可采用李氏杆菌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增强牛群的抵抗力。
3. 应急处理:对发现的病牛进行隔离,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严重病例可以考虑使用激素治疗和抗生素治疗。
4. 加强动物监测:定期进行动物健康状况的监测,发现异常病例及时处理和报告,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水肿、皮肤病变、咽喉病变、高体温等,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疫苗预防、应急处理和加强动物监测。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肉牛李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李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常见于肉牛饲养中。
本文将介绍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临床特征1.突发性肉牛李氏杆菌病的特征之一是急性、突发性,患牛往往在一两天内发病,临床症状迅速恶化,死亡率高。
2.呼吸道症状肉牛李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病牛通常开始时出现咳嗽、喘息、打喷嚏等症状,然后出现呼吸急促、气喘、流鼻涕等症状。
3.发热病牛出现发热是肉牛李氏杆菌病的另一个特征。
发热常伴有其他症状,如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等。
4.其他症状肉牛李氏杆菌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口吐白沫等。
在病情严重时,病牛会出现休克、呼吸困难、口腔和鼻腔溢血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通常很明显,具有呼吸急促、气喘、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李氏杆菌病。
2.实验室检查肉牛李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
检查包括从病牛体内采集样本,如支气管分泌物、血清等,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
若从样本中分离出李氏杆菌,就可以确定李氏杆菌病的诊断。
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也是诊断肉牛李氏杆菌病的一种方法。
在病牛死后,可以进行病理剖检,观察器官和组织的病变情况。
肉牛李氏杆菌病主要病变部位为肺部和支气管,病灶为肺炎和支气管炎。
三、防治措施1.疫苗预防肉牛李氏杆菌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
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李氏杆菌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并不能完全预防疾病,还需要配合其他措施一起使用。
2.改善饲养条件李氏杆菌病的发生和饲养条件有关,因此改善饲养条件也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措施。
应注意合理饲喂、严格卫生措施和兽医检查等,确保牛群健康。
3.药物治疗当病牛确诊为李氏杆菌病时,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本病可分为子宫炎型、败血型和脑炎型。
在家畜中,绵羊的李氏杆菌病最为常见,并几乎全为脑炎型,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绵羊都可患病;败血型间或发生于10日龄以下的羔羊;子宫炎型多发生于怀孕最后两个月的头胎绵羊。
山羊的病型与绵羊的相同。
除羊外,本病也发生于猪和家兔,其次为牛、家禽、犬和猫,马极为少见。
人可感染发病。
多呈散发性,偶呈地方性流行。
许多野兽、野禽和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
饲喂青贮饲料偶可引起本病。
[病原]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1-3μm,宽约0.5μm,在抹片中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排列成v形。
本菌对ph5.o以下缺乏耐受性,对食盐和热耐受性强,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但一般消毒药易使其灭活。
[发病机理]脑炎型的发病机理与本菌对脑干有亲和力有关,尤其是延脑与桥脑。
这种特异性定位可能是病原菌从口黏膜和头部的伤口入侵,上行性引起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分支的炎症,最后神经炎蔓延至脑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并使其功能扰乱。
在败血型和子宫炎型,病原的入侵途径是消化道,可能还有鼻黏膜、眼结膜和受损伤的皮肤。
经淋巴管和血管扩散。
胎儿则系经脐静脉通过胎盘而感染的。
[症状和病理变化]子宫炎型:常伴有流产和胎盘滞留,但子宫内的微生物和炎症很快消失。
胎儿死亡和流产是因为微生物侵入胎盘,进而侵入胎儿引起败血症所致。
胎盘病变显著,绒毛上皮坏死,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
在子宫内早期死亡的胎儿,自溶常掩盖了轻微的败血性病变,如胃肠黏膜充血,气管黏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卡他性肺炎以及肝和脾等的变性和坏死灶。
在子宫内后期死亡和流产的胎儿,由于病变已充分发展,不易为自溶所掩盖,故常在肝脏、有时在脾脏和肺脏可见到粟粒性坏死灶。
脑炎型:发生于较大的动物,主要症状为头颈一侧性麻痹,故弯向对侧;转圈运动,不能强使改变;有的角弓反张,卧地,昏迷等。
剖检时一般无眼观病变。
组织学检查时,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
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
这种化脓灶很局限,扩展不大,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
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常见到局部软化灶,后者也可能融合。
软化灶与血管炎、血栓性
栓塞及血管周管套形成所致的血管闭塞有关。
血管周围管套明显,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也杂有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败血型:精神沉郁,轻热,流涎、流泪、流鼻液,不听驱使,吃食、吞咽缓慢。
病程短,死亡快。
剖
检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灶、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性结膜炎和黏脓性的鼻炎。
[诊断]脑炎型李氏杆菌病,可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变化做出诊断。
败血型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
子宫炎型的诊断,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才能确诊。
李氏杆菌病时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据此,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
[防治]严格防疫制度。
不从有病地区引入羊、牛或其他家畜。
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由于本病可感染人,故畜牧兽医人员应注意保护。
本病的治疗可用链霉素,病初也可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呋辛钠易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由于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或者饲料中含有部分抗生素。
另外,由于李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故在进行该病的治疗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抗生素,以避免或减缓其强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在抗生素的选用方面应符合用药标准,注意休药期,尽量降低畜禽产品中抗生素类药物的残留。
谨慎使用新一代抗生素,除特别紧急情况外,不使用非常规药物治疗。
抗生素残留畜禽产品会使某些食用者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些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尚有较强的毒性。
故食品监督机构应加强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畜禽产品卫生管理办法,
监督养殖场建立健全卫生制度,重点检查病健分群、畜禽群体的免疫及养殖场卫生消毒工作,密切关注病变及生理异常畜禽产品、抗生素治疗期畜禽产品、残留期畜禽产品的处理与去向, 防止因管理疏漏而致这些不合格畜禽产品流入消费市场。
同时,要从源头抓起,防止在饲料中添加医用抗生素和临床上的滥用,以确保消费者安全。
该病的治疗方案应以预防为主,对发病畜禽采用药物与疫苗相结合的办法。
用药上,抗生素类应首选敏感药物,还要做好对症治疗,减缓病症,稳定病情,控制疾病的流行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