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一、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1.广播的起源:广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2.电视的起源:电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模拟广播电视到现代的数字广播电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技术和制度革新。

4.广播电视的作用:广播电视具有传播信息、娱乐休闲、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1.广播:广播是指将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电磁波传播到广大受众的一种传播方式。

2.电视:电视是指通过电子技术将图像和声音传送到使用者的一个传媒工具。

3.传媒:传媒是指用于传播信息的各种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4.媒介:媒介是指传递信息和传播声音图像的工具和设备。

三、广播电视的组织形态1.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是指负责制作和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机构,分为电台和电视台两种形态。

2.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是指由广播电视台建立的一种机构和工作方式,可以实现节目的互联互通和全国范围内的播放。

3.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产业是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广告投放等相关的产业链。

四、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1.广播技术:广播技术包括调频广播、调幅广播等各种无线电技术,通过调制和解调电磁波来传送声音。

2.电视技术:电视技术包括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等各种电子技术,通过扫描线和电子束来传送和显示图像。

3.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通过数字信号传输和处理来提供更多的节目和服务。

五、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1.政府管理体制:广播电视在很多国家都是由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管。

2.行业管理体制:广播电视在一些国家中由行业协会或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的重点包括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基本概念、组织形态、技术手段、管理体制等内容。

学习和掌握广播电视概论知识有助于对广播电视行业的了解和理解,对于从事广播电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汇总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汇总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汇总
一、广播电视概述
广播电视是一种实现电波传播的收听和观赏的信息媒介,是视听传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渠道,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形式中的综合媒体。

它是由将语音、图像、视频等信息以电子波形的形式从一个点传输到另一个点的通信形式,通过演绎、编播等方式传播给接收端,并被拿起的接收器接收,它具有面向全国范围、覆盖面广、实时性强、传输容量大、声音精细、象征性强等特点。

二、广播电视技术的原理
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要发射的信息,即音频、视频等以信号形式经过复杂的加工和处理,通过电波发射机的发射天线发射出去,其中间的空间传播以特定的速率和频率,因此,它可以被自然和人工制造的接收器接收,从而实现信息的传播。

在接收器(接收机)中,收到的信号又经过精密的处理,以达到能够被接收者接受的电子信号质量,从而实现了电视与广播的功能和效果。

三、广播电视的优势
广播电视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同时传播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颜色的三要素了解ENG/SNG/EFP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等能白光源锥状细胞及杆状细胞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绝对黑体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伴音的制式非线性编辑三种电视制式及中、美、日、英四国电视制式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基波和谐波调频广播的优缺点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录音棚的隔音方法课件:第一章广播电声基本知识声音的基础知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广播中心技术电声换能器件第一节声音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声音?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质点不传播,声源,频率、波长和周期●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用f表示。

人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

单位秒(S),用T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m),用λ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15度下的声速——340m/s●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50m/s●频率和波长成反比“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Pa●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单位W●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I“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声波的聚焦声波的吸收和折射水波的衍射声波的衍射电波的衍射?●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人的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3000HZ。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觉——音调主要与频率有关,且与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次声:低于20HZ超声:高于20KHZ调幅广播:低于4.5KHZ调频广播、调幅广播的范围广播的调制方式(三代)三种模拟调制方式:调幅、调频、调相,在广播电视实践中,以前两者为主。

调幅:使高频载波的幅度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AM表示。

第一代广播技术。

调频:使高频载波的频率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FM表示。

第二代广播技术。

数字调幅或调频:第三代广播技术。

电视调频范围电视台即广播电视发送系统,将电视节目进行选择控制,调制在高频上,由天线辐射出去。

高频电视信号——全电视信号:频宽6MHZ,使用调幅方式伴音信号:频宽从几十HZ到15KHZ,调频方式,两边各保留250KHZ的带宽。

高频电视信号:将前两者组合成高频信号,频宽8MHZ,图像占7.25,伴音占0.5。

频段和频道的划分:间隔8MHZ,米波段(甚高频VHF)1-12频道,分米波段(特高频UHF)13-68频道。

声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15度下的声速——340m/s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50m/s无线电波的穿强能力电离层:地球上空60公里以外,白天可分三到四层D、E、F1、F2,夜间只有E、F2层。

D层对中长波有强烈吸收作用,衰减很大电离层对短波的吸收很小,主要是F2层反射,存在衰落现象超短波可以穿出电离层很远颜色三要素亮度:彩色光作用人眼而引起的视觉上的明亮程度。

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分量光的亮度之和色调:彩色的颜色类别,它是决定彩色本质的基本参数。

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谱色光是饱和度最高的彩色,掺入的白光越多,饱和度越小,也称为色纯度。

色调和饱和度合称为色度,彩电传送的彩色图象,即是指传输的每个像素的亮度和色度。

ENG? EFP? SNG?电视节目制作系统:1. ENG:便携式摄像机和录像机构成,用于现场采访。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观众需求的变化及影响
观众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
观众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统一播放模式已 经不再满足他们的需求。
观众对互动性的需求
观众希望能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进行互动,新媒体平台提供 了这种可能性。
观众对便捷性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观众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观看节目,这也 给传统广播电视带来了挑战。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198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迅速发展。 1990年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始引入广播电视领域。
02
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
01
02
03
信号编码
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前需 进行编码,以适应传输介 质和接收设备的特性。
传输方式
广播电视信号可采用无线 传输、有线传输和卫星传 输等方式。
主要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和推 广,是广播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产业正逐渐向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节目的质量和传输效率。
融合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与其他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明显,如网络电 视、手机电视等,通过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卫星电视
通过卫星传送电视信号,用户需要安装卫 星接收器才能收看。
无线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信号,用户可以通 过收音机等设备收听。
网络电视
通过网络传送电视信号,用户可以通过网 络电视接收器或智能电视等设备收看。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无线 电技术的发明为广播电视的出 现奠定了基础。
3. HBO通过电视、互 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渠 道向用户提供服务, 在美国和全球拥有大 量订户。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一、引言广播电视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广播电视技术的常用知识,包括广播电视的基本原理、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以及广播电视的应用等方面。

二、广播电视的基本原理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电缆等方式将声音和图像传递给大众的一种媒体形式。

广播电视的基本原理是将声音和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天线或电缆传输到接收设备上进行解码和播放。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是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原理,通过调制和解调技术将信号转化为特定的频率范围,再经过天线或电缆传输到接收设备。

三、信号传输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有两种方式: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

无线传输是通过天线将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输到接收设备,而有线传输则是通过电缆将信号传输到接收设备。

无线传输具有传输距离远、适用于移动接收等优点,但受到天气、建筑物等干扰影响较大;有线传输则能够提供更稳定的信号传输,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质量要求的场景。

四、调制解调调制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转换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调制技术常用的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不同的调制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信号传输要求,如AM适用于语音信号的传输,FM适用于音乐信号的传输。

解调则是调制的逆过程,通过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的声音和图像。

五、编码解码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进行编码和解码。

编码是将声音和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原始的声音和图像。

编码解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包括压缩编码技术、数字音频编码技术、数字视频编码技术等。

编码解码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信号可以以较低的码率进行传输,同时保证较高的音视频质量。

六、广播电视的应用广播电视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广播电视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的重要渠道,还在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学习知识点.docx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学习知识点.docx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颜色的三要素了解 ENG/SNG/EFP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等能白光源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绝对黑体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伴音的制式非线性编辑三种电视制式及中、美、日、英四国电视制式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基波和谐波调频广播的优缺点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录音棚的隔音方法课件:第一章广播电声基本知识声音的基础知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广播中心技术电声换能器件第一节声音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声音?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质点不传播,声源,频率、波长和周期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 ),用围 20-20000HZ 。

f 表示。

人的频率范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

单位秒(S),用 T 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m ),用λ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 m/s 。

V= λ *f15 度下的声速—— 340m/s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 ,软橡皮50m/s频率和波长成反比“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Pa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单位W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I“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声波的聚焦声波的吸收和折射水波的衍射声波的衍射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人的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中耳:由感觉振动的鼓膜、听小骨容纳鼓膜及听小骨的鼓室构成。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本文档旨在复广播电视技术相关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需要重点
关注和复的几个方面:
1.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了解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 音频信号处理:熟悉音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过程。

- 视频信号处理:掌握视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方法。

- 调频和调幅调制:理解调频和调幅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数字电视技术:了解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解码和显示方式。

2.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
- 传输介质:了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所使用的常见介质,如电波、有线和卫星。

- 模拟信号传输:掌握模拟信号传输中的调制、频率分割和信
号放大技术。

- 数字信号传输:熟悉数字信号传输中的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

3. 广播电视信号接收与处理
- 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备的种类和工
作原理。

- 信号解码与处理:掌握广播电视信号解码和处理的基本原理。

- 信号质量检测与优化:熟悉广播电视信号质量检测和优化的
方法和技巧。

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从策划到制作的
整个过程。

- 制作技术与设备: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 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掌握节目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基本方法
和技巧。

请记住,以上只是复习的重点知识,为了更好地备考,建议结
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详细学习和复习。

祝您考试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I“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
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 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
声波的聚焦 声波的吸收和折射 水波的衍射 声波的衍射 电波 的衍射?
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
人的听觉器官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3000。
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觉——音调 主要与频率有关,且与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次声:低于20超声:高于20调幅广播:低于4.5音色——对频率和强度的综合反应
基波和多种谐波构成一种声音幅度最大、 频率最低的称为基波
幅度较小、 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正弦波称为谐波最终构成一个非正
弦波
听觉的方向感 人根据双耳听到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和相位上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 位。
由频率很高的交变电流通过天线辐射的结果,又称为电磁场。如天线中有高 频率电流在不停变化,则附近空间的电场也随之变动,在变动的电场周围产 生变动的磁场,磁场周围产生变动电场,形成交替的电磁场运动,并像波浪 一样不断地向前推进。
传送广播和电视节目,还可以用来通信、传真,发现目标,导航,无线电遥 控和遥测。
中耳:由感觉振动的鼓膜、听小骨容纳鼓膜及听小骨的鼓室构成。 内耳:由耳蜗等组成,后者内部充满淋巴液,掌管听觉的耳蜗部分为听觉神
经。
狮子吼多响才有杀伤力? 响度是一个主观指标,表现为波形的幅度不同。 声压级:以基准声压作为参考所得的以分贝值表示的量 听阀:声压级0,声压为基准声压。 可听阀:人能承受的最大声压,声压级120。 响度也和频率相关。100,40。 动态范围:最大和最小声压级之差。120:70
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
基波和谐波
调频广播的优缺点 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
录音棚的隔音方法
课件:
第一章 广播电声基本知识
声音的基础知识 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广播中心技术 电声换能器件 第一节 声音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声音? 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 生印象。
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 微波:像光线,可为抛物面形。可建微波站接力传播或靠卫星 中波:功率越大、则越远,通过塔身发射,4/1波长,约传200短波:地面吸收强,传几十,靠天波则距离达上万,发射功率很小 超短波:仅靠空间波,直线传播,仅几十,天线高
传输网和覆盖网 转播台:将接收到的广播电视高频信号改变频率或频道后转发。 同步卫星:利用上面的转发器,将地面上行站送来的节目以小功率转发给地面, 以覆盖全国。由卫星地面站接收手,传给发射台发射出去。对我国效果显著。 发射台的构成
入*f
15度下的声速——340m
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软橡皮50m频率和波长成反比
“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 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 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 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 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 能,单位W
低频率:声强无差别,时间有先后 高频率:声强有差别。 连续音:根据相位判断,但高频时不绝对。 人的水平向判断力远超垂直向判断力。
听觉灵敏度——从忍者说起 人耳对声压、频率和方位细小变化的判断能力称为灵敏度。 响度:声压变,判断力亦变。大于50,级差1;小于40,级差1-3频率:跟频率和强度相关。1000、40,级差3;低频、低声压,则级别增大。 可通过训练提高,随年龄降低,高声压亦有负作用。
第三节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无线电广播技术是关于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的技术,广播发射机是利用电磁波传 递信息的,所以广播发射机的首要任务是把要传送的音频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调 制在载波上,并放大到额定的功率,然后利用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去,在 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利用接收机就可以收听到声音广播。
无线电波的产生
微波—可分为特高频(分米) 、超高频(厘米) 、极高频(毫米) 电离层和电波
电离层:地球上空60公里以外,白天可分三到四层D E、F1、F2,夜间只 有E、F2层。
D层对中长波有强烈吸收作用,衰减很大
电离层对短波的吸收很小,主要是F2层反射,存在衰落现象超短波可以穿出电
离层很远
传播路径和特点
天波: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电波 空间波: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 播的电波
条件1:天线长度和电波波长相对应,才能有效发射;
条件2:具有一定频率的电磁场才能发射,必须利用较高频率电波。 核心设备——发射机:调制载波、放大功率 馈线和天线:前者将已调制载波送到天线,天线将能量转化为电波并发射 辅助设备:冷却、调试监测
控制台和配电系统 模拟调制和解调技术
调制:声音—传声器—音频电信号—载运于高频交变电流——无线电波发射 载波:受调制的高频交变电流
频率和波长
波在每秒钟内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
千 兆1*10/6吉1*10/9普通交流电网供给的电流频率是50。
3*108m电磁波每变化一次所占据的长度称为波长,单位m。
入二
频段的划分 广播电视所占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频段,所占波长范围称为波段
中波一526.51605.5(波长570187n),国内广播 短波一2.326.1(波长13011.5m),国际广播 甚高频()—米波,主要用于电视和调频广播 特高频()—分米波,主要用于电视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 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
颜色的三要素
了解
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
等能白光源
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
绝对黑体
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
伴音的制式
非线性编 声源, 频率、波长和周期
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 ,用f表示。人的频 率范围20-20000。
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单位秒(S),用T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单位(m),用入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
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