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迅速崛起
阿尔伯特斯大林苏联领导人励志建设社会主义超级大国

阿尔伯特斯大林苏联领导人励志建设社会主义超级大国阿尔伯特斯大林,作为苏联领导人,在20世纪初的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领导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
本文将以阿尔伯特斯大林苏联领导人的励志建设社会主义超级大国为主题,探讨其领导下的苏联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建设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阿尔伯特斯大林的带领下,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阿尔伯特斯大林在苏联领导层的地位逐渐上升,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领导才能,提出了一系列领导原则和建设思路。
首先,阿尔伯特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重要性。
他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农业。
因此,在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通过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大力发展,苏联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和农业国之一。
其次,阿尔伯特斯大林注重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
他意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倡导并推动科技创新,鼓励青年学生投身科学研究。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理念,使苏联的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另外,阿尔伯特斯大林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
他明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军队,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
阿尔伯特斯大林苏联领导人励志建设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注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军事、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保证了苏联在多个方面的实力和地位。
其次,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统一的力量。
在阿尔伯特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种团结和合作的精神给苏联的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一些教训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过于急切,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城市工人生活水平的下降。
大国崛起苏联崛起原因和历程及参考价值500字

大国崛起苏联崛起原因和历程及参考价值500字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持续的战争严重摧毁了国内的经济,工业基础仅有沙俄时代残留的一些几乎废弃的工业设备和早已落伍的技术。
国际上,苏联正经受着西方国家的严密经济封锁。
当时列宁说,俄国工业比西方落后50——100年,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仅用了十时间就完成了赶超西方工业国家的目标。
到二战爆发的时候,苏联已经成为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超级大国。
苏联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意外之财,8000万英镑的黄金,稳定了货币。
1921年苏俄虽然平定了喀琅施塔得叛乱,但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商品奇缺,饥荒遍地,更可怕的,为了应对是连年战争的巨大消耗,卢布已经严重超发,接近了崩溃的危机边缘。
苏俄政府为了稳定货币,意欲推行新经济政策,促进贸易发展。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稳定货币,就必须要有强大的财富实力,而当时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能力,还是国内储蓄、外汇和本金,都不可能重建人民对货币稳定的信心。
正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筹莫展的苏维埃政权却突然发了一笔横财。
原来沙皇尼古拉二世早在1915年,就将黄金储备当中的一部分,从彼得格勒运送到喀山和其他的后方城市了。
仅仅在喀山,就集中了沙皇俄国黄金储备的一半。
1918年8月,喀山被白卫军和他们的捷克斯洛伐克盟友所占领。
1918年11月,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正式成为俄罗斯白卫军的最高统治者,喀山剩下的黄金则被称之为“高尔察克黄金”。
白卫军攫取了超过6亿5千万金卢布的黄金——大概490吨纯金金条和金币。
1919年11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在红军打击下节节败退,高尔高尔察克部队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向东逃跑,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各种势力盘踞在这条铁路周边,其中包括由英法等国支持的白军的另一支部队——捷克军团。
捷克军团本打算返回欧洲战场,但此时拥有5万军队的捷克军团已是弹尽粮绝,面对红军的包围阻截,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孤注一掷,决定截住高尔察克,用他的黄金向红军换一张“通行证”。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的建立、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冷战时期和解体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建立1.1 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分别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2 共产主义实践:苏联试图通过实行共产主义,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富强。
实行集体农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等政策,推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1.3 扩张与建设:苏联在二战后通过扩张,建立了东欧诸国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与西方国家展开了长期的冷战对抗。
二、苏联的经济发展2.1 工业化进程: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迅速的经济发展。
2.2 科技创新:苏联在军事、航天、核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2.3 经济危机: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三、苏联的政治制度3.1 全民国家:苏联实行的是全民国家制度,政党垄断政权,实行一党专政。
3.2 集权体制:苏联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力,对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控制和干预。
3.3 国家安全:苏联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保护国家安全,并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冷战对抗。
四、苏联的冷战时期4.1 双方对抗:苏联与美国在冷战时期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
4.2 竞争与合作:苏联与美国在航天、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竞争和合作。
4.3 冷战结束: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压力,最终在1991年解体,冷战也宣告结束。
五、苏联的解体5.1 经济崩溃: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导致经济崩溃。
5.2 民族矛盾: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逐渐加剧,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苏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地位。
一、经济发展1.1 工业化进程:苏联在20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这一进程包括建设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1.2 农业改革: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通过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1.3 经济成就:苏联在20世纪中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其工业产值、农业产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二、军事实力2.1 军事工业: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发展了军事工业,建立了庞大的军工体系。
该体系包括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创造以及军事科研等方面,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2.2 军队建设:苏联的军队建设高度重视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
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训练,苏联的军队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2.3 核武器的开辟: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核武器的研发和生产,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形成为了核威慑的平衡,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三、科技创新3.1 空间探索: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苏联还成功进行了宇航员的载人航天飞行,展示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3.2 科学研究:苏联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物理学、数学、化学等领域,苏联的科学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人类的科学进步。
3.3 教育体系:苏联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科学人材。
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苏联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材基础。
四、国际地位4.1 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国家之一。
通过援助和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苏联的崛起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对国民教育、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成为20世纪的一个世界强国。
在观看了关于苏联崛起的纪录片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苏联的雄心壮志、坚定意志和全民奋斗的精神。
首先,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他们不仅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农业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苏联的经济建设不仅改善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的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为实现自给自足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苏联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中展示了苏联在太空探索方面的伟大成就,如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以及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些成就不仅令人惊叹,也凸显出苏联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苏联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研人员的全面支持和激励措施,为苏联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苏联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中展示了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活动,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苏联政府倡导全民受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
同时,苏联的文化事业也非常活跃,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丰富多样。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苏联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
然而,苏联崛起的辉煌并非没有阻碍和挑战。
尽管苏联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集权的政治决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使苏联在后期面临着生产力低下和经济发展瓶颈的挑战。
此外,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难点困苦到后来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最终走向解体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1917-1924)苏联的发展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等,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苏联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浮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大规模的饥荒,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后斯大林时期(1953-198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这个时期苏联的领导人发生了几次更迭,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
在这个时期,苏联继续推动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导致了国内的不稳定和经济问题的加剧。
四、改革开放时期和解体(1985-1991)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这一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调整等。
然而,改革过程中浮现了许多问题,包括经济混乱、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等。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正式结束。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难点时期、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崛起、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放缓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解体。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下是苏联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1917年至1922年:革命与内战时期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
苏维埃政权迅速建立,土地被国有化,工人和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然而,这一时期也伴有着内战的爆发,反对派势力试图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最终,红军在1922年战胜了反对派势力,苏联成立。
2. 1922年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破坏,苏联采取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私人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的恢复。
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但也引起了内部的分歧。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的领导权。
3. 1928年至1953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农业危机和大饥荒等。
4. 1953年至1985年: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赫鲁晓夫后被勃列日涅夫取代。
5. 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改革与开放”的口号,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改善苏联的状况。
然而,这一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民族问题和政治动荡。
1991年,苏联解体,各个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革命与内战、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与工业化、后斯大林时期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解体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取得了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难点。
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在文化、科技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的迅速崛起

编号主备人审核人日期班级姓名
课题: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第6课苏联的迅速崛起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情况。
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重点、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新经济政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知识链接】区别沙俄、苏俄、苏联
沙俄:从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1917年二月革命前的俄国被称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苏俄: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的俄国被称为苏俄,即苏维埃俄国。
苏联:1922年苏联成立到1991年底解体,这一阶段的俄国被称为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如何进行工业化呢?斯大林认为:
• 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去掠夺
其他国家,也不能靠举借外债,而要靠本国节约 的办法,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 因其优越性也有可能靠自己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 工业化发展速度问题: – 发展要快,要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 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列举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
列举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
成就: ①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政权;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俄罗斯名称的变化
• 沙俄(1547年—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 俄罗斯(1991—— 今)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1 3
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2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7)
3 3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1、全国人民的努力 2、斯大林的正确领导, 政策方针符合国情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与方式:1928—1937两个五年计划 4、成就 5、取得成就的原因 6、存在的问题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管理经济 影响
三、苏联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及问题。
1、成就 影响 2、存在问题 党政不分,高度集权、 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盛行 影响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斯大林模式形成
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人数 元帅 5 损失 3
集团军司令
军长 师长 最高军事委员会委 员
15
85 196 80
13
57 110 75
C.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工业革命完成后
基础知识
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D )
A.俄国二月革命 C.苏联成立 B.俄国十月革命 D.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4. 下列成就不属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取得的是 ( D) A.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B.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C.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成就及问题。 从国际、国内2个角度总结
1、背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国际:受帝国主义包围威胁 1、背景:
(2)国内:经济落后
活动一:
概述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成就及问题。
1、阅读29—31页正文小字,根据学案找出并标记 1)1924年 逝世后,苏联在 的领导下,确立了 的经济建设路线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过程与方式、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 (布)确定了 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
活动二: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成就及问题 1、阅读 31页第一段正文,根据学案找出并标记
农业集体化:开始时间、目的、手段、方式 结果、积极影响、问题、启示
2、时间:2分钟 3、要求: 独立完成后,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4、评价方式: 答对得1分,洪亮,流利、规范加1分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 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 路自然也不一样。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与方式: 1928—1937两个五年计划 4、成就 5、取得成就的原因 6、问题及影响
2
1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 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似哪国 ?Why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 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 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
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
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 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 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 约占1/3。 ——人教版教科书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 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 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 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 样的道理。” 存在问题: 强迫农民加入,违背农民意愿,挫伤 农民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力,使农 业长期停滞不前 启示: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 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情
课堂小结
工业化建设
经济 苏 建设 联 社 农业集体农庄化运动 会 主 新宪法的颁布 义 建 政治 设 建设 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个 人崇拜与家长 制作风盛行…
高度 集中 的计 划经 济体 制
高度集 中的政 治体制
斯 大 林 模 式
( 形 成 、 特 点 、 评 价 )
能力拓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的经济 政策发生了哪两次重大转折?这两 次转折对苏俄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 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2)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经济 部门有比例的平衡发展;(3)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等。
延伸探究
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 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据此回答: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后来苏联的模式”又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大清洗运动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
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
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 •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 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 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 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 •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 最初入盟的是俄 罗斯联邦、外高 加索联邦、乌克 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第六课 迅速崛起的 苏联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一,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成就及问题。 2、通过活动二,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 成就及问题。 3、通过活动三,学习苏联民主法制建设 成就及问题。 4、通过活动四,掌握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 弊端及后果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重大转折及影响:(1)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 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 复工作基本完成。(2)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路线,重点发展 重工业,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新经济 政策逐渐被取消。取得巨大成就,苏联由一个经 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富农”们被扫地出门,财产被没收,有的被处
死,有的被驱逐到边远地区。
• 根据一些计算,大规模集体化开始的时候,国内
“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即将近60-70万户,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共消灭了120万户,占 到总数的6-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15%。
工业化中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 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
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三、苏联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及问题。
1、成就 影响 2、存在问题 党政不分,高度集权、 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盛行 影响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的正常开展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斯大林模式形成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2、特点: 3、过程与方式: 4、成就 5、取得成就的原因 6、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940年与1913年相比, 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 轻工业只增长3.9倍, 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 农轻重比例关系2:2:6 这幅图反映 了 30 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 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计划与市场相 结合
经济体制
基础知识
1.1928--1937年苏联在建设中重点发展( A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第三产业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在 ( C)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十月革命后
活动四:掌握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后果
小组讨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标志
2、经济、政治方面的表现
(31页“说一说”)
3、实质(特点)
4、评价
时间:2分钟 要求: 独立完成后,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评价方式: 答对得1分,洪亮,流利、规范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