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6

合集下载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张舜民①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北宋文学家、画家。

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

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今属湖南)酒税。

元丰六年(1083)南行途经岳阳时作此词。

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①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冯子振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

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

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元曲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C。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句写战马飞奔,风驰电掣。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从“弯弓”到“插羽”是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尾联用典,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答案:①侧面烘托。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途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2.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

②借使:即使。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

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9)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9)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注]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的想象,进而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忽隐忽现,江水粼粼碎石可见,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整首诗前六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为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D.该诗是作者晚期的作品,用语简洁,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解题演示] A项,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用“桂林风景”与“洛阳春”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悲凉的情怀,不是“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五、六两句描写了云雾、山峰、碎石、江水,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

C项,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的前六句写桂林秋天之景,抒发悲凉之情;第七句写作者早年的生活,即信奉黄老学说、归隐田园,生活十分幸福;第八句写作者此时的悲凉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写作者希望再次归隐的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征。

选项阐释了诗歌用语简洁的语言特征,表述正确。

故选A。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解题演示] 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①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②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

(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③“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词的景物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抓住景色描写的特点并分析情感,“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描写的是暮春时节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景象,以及东陌之上,垂柳的飞絮蒙蒙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登楼远望,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女主人公胸中的离思,使其的心绪纷乱不宁,从而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醉赠刘二十八①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②。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③折太多。

(注)①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因其排行二十八,故称。

②蹉跎:受挫折,这里指失意贬官。

③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下列对诗人及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诗
魔”“诗王”之称,与李白、杜甫一起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B.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

诗人对刘禹锡被贬官二十多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的不平和无限的感慨。

C.“为我引杯添酒饮”中的“引”,本义为“拉开弓”。

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

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D.“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一联是诗人感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无法对抗命运的悲哀。

E.“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人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隐含着赞美,显得十分
委婉。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D
2.(1)白诗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表达情感,(2)诗人通过将友人刘禹锡的遭遇与满朝官员的行为进行对比,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讽刺,表达了他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3)刘诗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与豁达。

【试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

②扬执戟: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指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印绶”运用了借喻手法,喻指仕途功名。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一)
1.C
2.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从题干来看,应重点分析“诗歌后四句”,且应关注全篇。

诗歌最后四句巧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表明诗人的鲜明态度。

“当涂”二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班权贵不会有好结局,得意的日子不会长久。

“翕忽”是飞速之意,形容青云直上。

“独有”二句诗人以扬雄自比,向权贵们投以轻蔑的目光。

借用这个典故,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清操自守和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态度。

在那繁荣昌盛的背景上,活动着主宰着的竟是一群腐朽的权贵,不禁使人有大好河山、锦绣前程将被活活断送之感,而这也正是诗人悲愤之所在。

(二)
3.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重游旧地”错,诗中“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

C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
错,本体和喻体反了。

4.①无奈与伤感之情。

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

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

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

③老友重逢的欣喜。

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

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

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