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信息”还须“冷处理”
数据冷热分离

数据冷热分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量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数据的价值也愈加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数据冷热分离”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数据冷热分离指的是将数据按照其访问频度和重要程度等因素
进行分类,将热数据和冷数据进行分离,以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存储成本的优化。
热数据通常是指经常被使用和查询的数据,如交易记录、实时监控数据等;而冷数据则是指不经常被使用和查询的数据,如历史数据、备份数据等。
数据冷热分离的好处不仅在于节约存储成本,还可以优化数据的读写速度和查询效率,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表现。
同时,将冷数据从热数据中分离出来,也有助于减少备份和恢复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然而,数据冷热分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如何确定数据的热度和重要程度,如何进行数据的分类和迁移,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在数据迁移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对业务和系统的影响和风险,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总之,数据冷热分离是数据管理和优化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提升业务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要想实现数据冷热分离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技术、业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实施来实现。
数据中心的热管理解决散热问题的创新方法

数据中心的热管理解决散热问题的创新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中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数据中心的高密度布局和海量数据处理带来了严重的热管理问题,这给其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寻找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数据中心散热问题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数据中心热管理的挑战数据中心是由大量的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构成,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热量堆积将导致设备过热,进而导致设备故障、性能下降甚至损坏。
传统的数据中心热管理方案主要采用空调系统,通过冷却空气来降低温度。
然而,这种方式不仅耗电量大,还存在冷热不平衡和冷风浪费的问题。
此外,数据中心高密度和大功耗的特点,使得传统的热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
二、采用直流供电的热管理方法为了解决数据中心散热问题,可以考虑采用直流供电的热管理方法。
直流供电已经在能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能降低能量的损耗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直流供电方式以通信电源为基础,通过电池组、整流模块等设备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
由于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需要直流供电,因此可以直接从电源供应模块获得所需能源。
采用直流供电的热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减少能量的损耗,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还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此外,直流供电还能够减少设备的电压波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三、采用液冷散热技术除了直流供电方法外,还可以考虑采用液冷散热技术来解决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
相对于空调系统,液冷散热技术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和更低的功耗。
液冷散热技术通过将冷却介质引入数据中心,直接接触设备散热源,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冷却介质中,然后通过换热器将热量带走。
采用这种散热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中心的温度,提高设备的散热效率。
在选用液冷散热技术时,需要考虑介质的选择和系统的设计。
常见的介质包括冷水、冷却油等,需要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介质。
冷数据“热”起来

hgst(西部数据集团旗下子公司昱科环球存储科技公司)针对中国数据中心决策者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相信,如果数据能够被有效存储,那么所有数据都有价值。
企业信息化所做的所有工作、企业向云计算的转型、大数据的应用等,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并从中获取价值。
hgst亚太区副总裁james ho十分肯定地表示,数据是一项非常独特且有价值的资产。
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在线数据,也就是俗称的热数据,一直是数据存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处理和保存热数据,人们想了很多办法,相关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最近比较热门的闪存技术就大大提升了对热数据的访问性能。
一直坚持在机械式硬盘方面推陈出新的hgst,也在持续关注闪存技术的进展,并推出了新一代的产品。
举例来说,今年9月hgst推出了全新的兼容nvme标准的ultrastar sn100 pcie ssd。
该产品系列集成了东芝的mlc nand闪存,配以简化的pcie ssd系统,具有hgst一贯的高品质和高可靠性。
主要面向数据库加速、虚拟化和大数据分析的ultrastar sn100 ssd,采用了半高半长的插卡形式,基于标准的2.5英寸硬盘规格,容量高达3.2tb。
为提升nand闪存的耐久性和可靠性,ultrastar sn100 ssd系列使用了专门针对东芝mlc nand闪存进行优化的hgst cellcare nand管理技术。
虽然人们对于热数据的热情不减,但数据本身有固有的生命周期,一定会经历从热到冷、从在线到离线直到被删除的过程。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企业中大量的数据由在线存储逐渐转为长期保留和归档,也就是进入“冷处理”的环节。
其实,随着用户对数据可访问性要求的逐步提高,在一些行业中已经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冷数据,因为即使是归档的数据,也可能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求被快速访问,比如话费账单的查询等。
所谓“冷数据”就是大量的需要被长久、安全地保留或归档的数据。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中的备份冷热数据管理(六)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中的备份冷热数据管理引言: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成为了每个企业必备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中,备份冷热数据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备份冷热数据的定义、管理策略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冷热数据的定义和分类冷热数据指的是根据数据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来划分的数据类型。
通常而言,热数据是指经常被访问和修改的数据,而冷数据则是很少被访问和修改的数据。
对于不同企业和行业来说,冷热数据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会考虑数据的年龄、访问频率和业务重要性等因素。
2. 备份冷热数据的管理策略备份冷热数据的管理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价值、访问需求和存储成本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策略:数据分层备份通过将热数据和冷数据分层备份,可以实现备份过程的优化。
对于热数据,可以采用实时备份或定期增量备份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实时恢复能力。
对于冷数据,可以采用定期全量备份的方式,以降低备份成本,并将备份数据存档以备后用。
增量备份与差异备份对于热数据和冷数据,可以采取不同的备份策略。
对于热数据,增量备份可以在每次备份之后只备份新增或变化的数据,以减少备份时间和存储空间的占用。
而对于冷数据,由于变化较少,可以采用差异备份的方式,只备份与上一次备份不同的部分,以节省备份资源。
压缩和归档备份数据的压缩和归档是降低备份成本的一种常见手段。
通过对备份数据进行压缩,可以减小备份文件的大小,节省存储空间。
而通过归档冷数据,可以将备份数据从在线存储中迁移到低成本的离线存储中,以降低存储成本。
3. 备份冷热数据管理的技术手段备份冷热数据的管理可以依靠一些专门的技术手段进行支持。
数据库分区数据库分区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数据的冷热程度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存储介质上,实现备份冷热数据的灵活管理。
通过将冷数据分散到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上,可以降低备份成本。
而将热数据放在高性能的存储介质上,可以提高数据的访问性能。
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冷热分离与数据归档策略(八)

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冷热分离与数据归档策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了各个企业和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分布式数据库应运而生。
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冷热分离和数据归档策略是有效管理数据的重要手段。
一、数据冷热分离数据冷热分离是指将数据按照其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划分为热数据和冷数据,然后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不同的存储和管理方式。
热数据通常是指经常被访问和更新的数据,冷数据则是指长时间不被访问和更新的数据。
冷热分离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对于热数据,由于其频繁被访问和更新,需要保持在高速存储设备中,以提供快速的响应和处理能力。
而对于冷数据,由于其长时间不被访问,可以将其迁移至低速存储设备或者备份介质中,以释放高速存储设备的空间。
二、数据归档策略数据归档是指将冷数据从在线存储迁移至离线存储介质的过程。
数据归档策略则是指明确如何进行数据归档的规则和方式。
有效的数据归档策略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归档的时机:根据数据的冷热程度和使用频率,确定合适的数据归档时机。
通常可以选择在低峰期或者闲置时间进行数据归档,以尽量减少对数据库正常运行的影响。
2. 数据归档的粒度: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性,确定合适的数据归档粒度。
可以按照表、分区、时间等不同的维度进行粒度划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检索归档数据。
3. 归档数据的存储介质:选择适合存储归档数据的介质。
根据归档数据的规模和重要性,可以选择使用磁带、光盘、云存储等不同的存储介质。
4. 归档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归档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应该成为数据归档策略的一部分。
确保归档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恢复。
通过合理的数据冷热分离和数据归档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分布式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热数据始终保持在高速存储设备中,保证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而冷数据则通过归档策略迁移至低速存储设备或者离线存储介质中,以释放存储空间和降低成本。
“热信息”还须“冷处理”

2019·10JTKJJIANKANG YANGSHENG │健康养生│文游德福“美国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年纪愈大者愈容易在网络上分享假新闻,尤其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传播假新闻的数量是未满30岁的成年人的7倍。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老年人接触网络时间较晚,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而且年岁过高或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确有一些老年人会乐此不疲地分享网络上的帖子,逮住什么就分享什么,好坏不分。
老年人有时候对网络上的新闻事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中,过早地评论和分享,结果难免出错。
比如去年12月26日,在山东济南经十路与阳光新路交界口东南角附近,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摔倒在地,一名骑摩托车的男子称,看到老人倒地后他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老人清醒后,指称是该男子将其撞倒,由此引发争议。
对这件事,我的一个老年朋友当天就在“头条号”上发文,指责该新闻事件中的老人诬赖好人。
后来,公安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摩托车左侧车把与自行车右侧车把剐擦,导致骑自行车的老人摔倒,老人并非在讹人。
由“65岁以上老年人最易分享假新闻”这一现象,我想到了对待“热信息”要“冷处理”这一方法。
网络上很火的一些“热信息”,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冷处理”一下,才不至于造成“见到封皮就是信,听到水响就喉痒”的局面。
诚然,“热信息”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是有其缘由的。
将那些从表面上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热信息”搁置起来,给予“冷冻”,这的确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在网络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不见得完全准确,“眼见”的情况也未必真实,因为网络上的图像可以用电脑软件修改处理,视频也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最好的办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问问旁人:“这是真的吗?”最起码不要图新鲜而草率转发传播,等待观望“冷处理”一下会更好。
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及时“充电”,与时俱进,让自己具备敏锐的洞察事物的眼光,锻炼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风云里淡定和从容,并影响周边的社会大众一起来明辨是非,不但不做信谣跟谣传谣的蠢事,而且要通过对“热信息”的“冷处理”,使自己做事更加理性,更加冷静。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冷热备份与数据恢复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冷热备份与数据恢复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分布式数据库已成为当前数据存储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样一个分布式环境下,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变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数据冷热备份和数据恢复成为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中的核心问题。
一、数据冷热备份的意义数据冷热备份是指将数据库的数据按照其使用频率的不同进行备份的一种策略。
热备份是指备份使用频率较高的数据,而冷备份则是指备份使用频率较低的数据。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备份的成本和存储空间的消耗,还可以提高备份和恢复的效率。
数据的冷热备份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存储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通常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如果所有的数据都进行全量备份,不仅耗费存储空间,还会给备份过程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根据数据的使用频率进行备份,可以减少备份数据的数量,从而减轻备份负载。
二、数据冷热备份的实现方法实现数据冷热备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数据使用频率的统计:在分布式数据库中,需要对数据的使用频率进行实时统计。
可以通过监控每个节点上数据的访问量来进行统计,也可以通过记录访问日志或使用特定的统计工具来实现。
通过对数据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可以将数据分为热数据和冷数据。
2. 数据备份的策略:基于数据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备份策略。
对于热数据,可以进行实时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可用性;对于冷数据,可以采取定期备份的方式,减少备份次数和备份负载。
3. 数据备份的存储位置: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冷数据通常需要备份到远程的存储设备或云平台,以释放本地存储空间。
而热数据则可以备份到本地的高可用性存储设备中,以确保数据的高可靠性和低延迟。
三、数据恢复的流程与策略数据恢复是指在数据备份之后,当发生数据丢失、损坏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将备份数据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1. 数据恢复的流程:在数据损失或丢失时,首先需要确定丢失数据的范围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恢复策略。
“热”信息要“冷”处理

、
注 意 经 济 信 息 的 适 用 性 。 息 虽 无 处 信
城 的 作 用 , 造 出 巨大 财 富 , 且 能 使 濒 临 倒 创 而
闭 的 企 业 从 “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的 困 山 境 , 引 向 “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 的 胜 柳
景 。
不 有 , 于 获 得 , 否 适 用 确 很 重 要 。 由 于 信 易 是
不 注 意 其 可 变 性 , 就 不 能 稳 操 胜 券。
去 从 事 经 济 信 息 工 作 时 , 曾知 悉 不 就
少 这 类 问题 。 时 至 今 日 , 用 信 息 不 运 当 , 成 经 济损 失 的 生 产 经 营 者 仍 时 造
有发 生。
有 一 名 打 工 者 , 从 某 杂 志 上 获 悉 ,生 产 装 饰 瓷 砖 赚 钱 ,于 是 投 资 数
三 、 意 经 济 信 息 的 可 变性 。 市 注
场 行 情 变 幻 莫 测 , 商 品 开 发 不 断 更
新 , 天 畅 销 的 商 品 , 天 可 能 由 于 今 明 另 一 种 新 产 品 投 放 市 场 , 而 出 现 平 销或 滞 销 ; 天 供过 于 求的 商品 , 今 明 天 因 行 情 变 化 可 能 出现 供 不 应 求 。 诸 如 此 类 的 市 场 变 化 ,如 运 用 信 息
会, 虽说 形 式 多 样 的 信 息 机 构 各 地 都
运 用 经 济 信 息 不 注 意 适 用 性 , 再 有
价值 的信 息 , 不会 变成 效益 。 也 二 、 意 经 济 信 息 的 时 效 性 。 时 注
有 ,传 递 信 息 的 报 纸 、刊 物 及 其 他 媒
体 多 如 “ 毛 ” 各 种 信 息 像 异 彩 纷 呈 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热信息”还须“冷处理”
作者:游德福
来源:《老友》2019年第04期
美国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月9日共同发布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年纪愈大者,愈容易在网络上分享假新闻,尤其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传播假新闻的数量是未满30岁的成年人的7倍。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老年人接触网络时间较晚,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而且年岁过高或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在我们上了年岁的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的确有一些老年人会乐此不疲地分享网络上的帖子,是不是在热心分享假新闻呢?这个不好下结论,起码有一条,好坏不分,逮住什么就分享什么是肯定的。
自我反思一下,老年人有时候对网络上的新闻事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中,过早地评论和分享,结果难免出错。
比如去年12月26日,在山东济南经十路与阳光新路交界口东南角附近,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摔倒在地,一名骑摩托车路过的男子称,看到老人倒地后他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老人清醒后,指称是該男子将其撞倒,由此引发争议。
对这件事,我的一个老年朋友当天就在“头条号”上发文,指责该新闻事件中的老人诬赖好人。
后来,公安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摩托车左侧车把与自行车右侧车把剐擦,导致骑自行车的老人摔倒,老人并非在讹人。
由“65岁以上老年人最易分享假新闻”这一现象,我想到了“热信息”还须“冷处理”这一方法。
网络上很火的一些“热信息”,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冷处理”一下,才不致出现“见到封皮
就是信,听到水响就喉痒”的局面。
诚然,“热信息”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是有其缘由的。
将那些从表面上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热信息”搁置起来,给予“冷冻”,这的确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在网络时代,“耳听为
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不见得完全准确,“眼见”的情况也未必真实,因为网络上的图像可以用电脑软件修改处理,视频也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最好的办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问问旁人:“这是真的吗?”最起码,不要图新鲜而草率转发传播,等待观望“冷处理”一下会更好。
因而,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及时“充电”,与时俱进,让自己具备敏锐的洞察事物的眼光,锻炼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风云里“闲庭信步”的淡定和从容,并影响周边的社会大众一起来明辨是非,不但不做信谣跟谣传谣的蠢事,而且要通过对“热信息”的“冷处理”,使自己做事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进而为安定、恬适的生活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