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试题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终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甚者旅见而朝于斯焉。
”这表明春秋时期()A. 分封宗法体制消亡B. 家国体制得到巩固C.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D. 天子地位受到冲击2.秦朝宣布自己当“五德之运”中的水德,汉朝既相信“五德之运”,又相信“君权神授”之说。
秦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君权至高无上B. 使君权与神权结合C. 完善中央集权制度D. 使君主专制合法化3.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和丞相共称三公,俱为宰职,三公互不相属,都直接向皇帝负责。
哀帝时,进一步改丞相为大司徒。
这些变化反映了西汉()A. 丞相对君主的制约消失B.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 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 内廷近臣、宦官牵制相权4.1900年12月27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发表告谕:限定5日内将各类军械进行上交,如逾期不交,一经查出,军械没收,私藏者一律斩首。
这说明()A. 清政府已完全屈服于列强B. 列强强化对华殖民统治C. 八国联军已准备发动战争D. 《辛丑条约》走向了落实5.1940年春,日军华北方面军认识到:“如不及早采取对策,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为此,方面军的讨伐重点,必须全面指向共军。
”日军的这一认识折射出()A. 日军在华北的统治崩溃B.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C. 八路军在华北展开反攻D. 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输毁。
《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
这说明当时()A.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C.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7.曹汝霖在回忆录中说:“此事(“五四”运动)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
河北省邢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1----5 ABDCA 6-----10 AADCD 11---15 CBDAC 16----20 DBCDC21--25 BBADB 26----30 BACBA 31---35 AAACB 36----40 BCDBD41(14分)(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
(3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监察制度不健全)。
(4分)(2)特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利益回避;工资标准参照私企,有严格规定;同工同酬;实行工资封顶制度。
(4分)原因: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民素质;政党监督。
(3分)42(13分)(1)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南方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适于茶树生长;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饮茶风气盛行,市场广阔。
(7分)(2)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②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密切。
③文化基础:佛教(儒家、道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
出现专著《茶经》。
(6分)43(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
(4分)(2)措施:(9分)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
河北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北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最基本的原因是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3.对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1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4—2015年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主要说明秦汉时期的特殊地位在于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B.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C.周边政权完全臣服于秦朝和汉朝D.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表明A.美德的本性是知识B.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C.认识你自己D.人是万物的尺度3.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地形成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4.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5.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6.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里所说的“里程碑”指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B.选举新一届国家领导人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7. 四川省达州市档案馆珍藏着的一个革命文件,其上端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供谷证”,下为红色的“乾谷伍拾斤”5个大字。
河北省邢台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
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其中管辖范围包括现在河南地域的有A.兖州、冀州、徐州、豫州 B.冀州、徐州、豫州、荆州C.冀州、徐州、豫州、梁州 D.兖州、冀州、豫州、荆州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3.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4.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冶解放军的“下一步冶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7.“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8.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
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
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二五单元测试含答案

专题五单元测试1.当时(1580年前),一艘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还有荷兰的亚麻布.(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 )A.葡萄牙海外贸易发达 B.意英荷等国手工业较为发达C.商业革命蓬勃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C.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3.“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4.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5.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下列各项正确的是()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④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6.“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4级高二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2.右图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下列属于道家学说的是A.兼爱、非攻、尚贤、节用B.“无为”“逍遥”“以无事取天下”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D.制天命而用之3.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A.孔子B.荀子C.庄子D.墨子4.歌曲《中国话》唱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下列关于“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B.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积极作用C.儒家伦理道德越来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伦理道德D.孔夫子思想包含着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合理成分5.“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
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A.“仁政”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8.2015年是王夫之诞辰396周年。
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9.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2.“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3.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4.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A.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B.宣扬阴阳家的学说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D.摆脱了先秦儒学的影响5.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6.下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
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B.提出“工商皆本”C.主张“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8.《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一个小题2分,共60分)1、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2、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
……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
”这里的“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含义是A.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德变为英德B.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俄变为德俄C.欧洲的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争霸的主要矛盾D.一战爆发,战争范围从一洲扩展到三洲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有①与英法历史文化联系密切②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③确保美国在协约国的利益④消弭苏俄退出“一战”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5、《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
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6、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
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①→③→⑤→⑥C.④→①→②→⑤→③→⑥D.①→④→③→②→⑤→⑥7、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8、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
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9、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
这二者的相同之处是①都是战胜国对战败国严厉制裁的体现②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③都涉及到了中国问题,侵犯了中国主权④都体现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利益再分配原则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下列对《非战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秩序B.体现了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C.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D.对侵略者具有强大的约束力11、英国首相丘吉尔把二战期间的某次战役看作是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这次战役使德军“腰斩”大英帝国的战略企图破产。
以下四张局部地图中,最有可能发生该战役的是12、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
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D.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13、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这说明英国的外交政策①以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为重点②摇摆不定,没有原则③始终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目标④确保国家利益至上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14、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为实现侵略制订了诸多计划,下列被希特勒宣称为“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的计划最有可能是A.攻打法比的“施里芬计划”B.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C.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D.西北非的代号“火炬”行动15、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16、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
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B.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C.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17、有学者认为1916年、1942年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之年,其依据不包括A.1916年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士气开始衰落B.1916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C.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D.1942年,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出现转折18、最能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而又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国际会议有①巴黎和会②华盛顿会议③开罗会议④德黑兰会议⑤雅尔塔会议⑥波茨坦会议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19、日本狂热分子把台海战事纳入“周边事态”加以对待,完全无视国际公约中早已明确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事实,涉及该内容的国际公约有①《雅尔塔协定》②《德黑兰协定》③《开罗宣言》④《波茨坦公告》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③④20、“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B.美苏两个大国的干涉C.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D.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2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反映了①追求和平民主进步的潮流②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现象③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⑤两大国际阵营的对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 D.①②④2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23、二战后初期,美国称霸野心得以实现的有①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资本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②操纵联合国③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④控制广大“中间地带”即亚非拉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④24、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
“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B.法俄结盟C.英法结盟D.英俄结盟25、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格局与前两次格局的共同点包括①以各国的综合国力为基础②通过不断的国际协调逐步建立③主要反映帝国主义国家的意志④大国起着操纵或主导作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26、据报道,韩国近期已向中国方面归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遗骸、遗物等。
回顾历史,下列关于朝鲜战争说法正确的有①最初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一场内战②美国组成“联合国军”横加干涉③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结束④是冷战的重要表现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7、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战争之痛,和平之声"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A.步枪里的玫瑰 B.向新纳粹主义说"不"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 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28、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A.有利于民族的经济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C.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2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30、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C.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2分)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举行的华盛顿会议,是二十世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
阅读材料一、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
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 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
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
英、法、意、中四国即表示同意。
(1)美国发起这次会议的真实目的显然不是它所说的“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从最后会议的结果看,它具体企图有哪些呢?(6分)材料二、日本政府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作为被告到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在外交上陷于孤立。
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7月27日才作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实质,并指出其中包含的矛盾?(6分)3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旦共产主义挑衅被界定为攸关民主国家前途,美国就不能坐待内战爆发(如希腊的局势),美国的性格就是试图先行诊治。
6月5日,距杜鲁门主义宣布不到三个月,马歇尔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词,公开宣布美国将致力于根绝招惹侵略的社会、经济因素。
他宣布:美国将援助欧洲复兴重建,以避免“政治骚乱”和“绝望”,重振世界经济,并且培养自由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