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点评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4-2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4-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简答题{{/B}}(总题数:20,分数:100.00)1.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诊断中的价值是什么?(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证据,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肌电图示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锐波,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多无异常。
胸锁乳突肌、胸段椎旁肌肌电图异常对诊断很有意义。
)解析:2.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中年以后隐匿起病,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无感觉障碍,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脑脊液正常,影像学无异常。
目前对本组疾病尚元有效的治疗措施。
)解析: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世界神经病学联盟将ALS神经元变性的范围分为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部位,于1994年在西班牙首次提出该病的ELEscorial诊断标准,1998年又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该标准要求诊断ALS 必须符合以下3点:①临床、电生理或病理检查显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②临床检查显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③病史或检查显示上述症状在一个部位内扩展或者从一个部位扩展到其他部位。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单选题]1.一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下(江南博哥)列哪项不正确()A.同侧软腭上提受限B.悬雍垂偏向同侧C.同侧咽反射消失D.同侧咽部感觉消失E.无长束受损体征时,常提示脑干外病变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同侧的软腭瘫痪,对侧收缩后悬雍垂被牵拉偏向对侧。
[单选题]2.CreutzfeldtJakob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朊蛋白病,其临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A.进行性的痴呆B.惊厥发作C.脑电图显示慢波D.发病年龄常在青年期E.病情常存在缓解复发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Creutzfeldt-Jakob的临床特点是进行性痴呆[单选题]3.患者,女性,60岁,右侧肢体震颤,表情淡漠,行走不稳3个月。
体检:双侧上肢静止性震颤,右侧肢体出现铅管样肌强直,肌力、反射、感觉均正常,慌张步态,以下哪种药物不能服用()A.美多巴B.左旋多巴C.安坦D.利血平E.溴隐亭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帕金森病不能服用利血平,因可阻止多巴胺的再摄取,诱发或加重帕金森病的症状。
[单选题]4.癫痫样波包括下列几项,但除外其中的()A.棘波B.尖波C.棘慢综合波D.慢波E.多棘慢综合波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癫痫样波包括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多棘慢综合波。
[单选题]5.肱三头肌反射的反射中枢在()A.颈髓2~3B.颈髓3~4C.颈髓5~6D.颈髓6~7E.颈髓7~8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肱三头肌反射是上肢深反射的一种,系肱三头肌受到突然牵引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
其反射弧的反射中心在颈6-7节,由桡神经传导。
[单选题]6.脑卒中最强的单一危险因素是()A.高血压B.高年龄C.吸烟D.糖尿病E.心脏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高年龄是脑卒中最强的单一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属于控制的因素,其中高血压属于可控制的单一最危险因素。
所以选择B。
[单选题]7.一侧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病变在()A.对侧视神经B.对侧动眼神经C.同侧视神经D.同侧动眼神经E.视交叉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直接和间接反射都通过动眼神经[单选题]8.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中,下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起病急骤B.年龄多较轻C.多有脑膜刺激征D.常见局限性抽搐、偏瘫、失语E.多有心房纤颤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脑栓塞起病急骤,是发病最急的脑卒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常见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多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疾病,如房颤,脑膜刺激征多见于出血性卒中。
2015年精神病学主治医师职称考试考点点评

2015年精神病学主治医师职称考试考点点评精神病学主治医师职称考试的考点内容非常多,为了让广大考生更好的掌握相关考点知识,小张老师特详细梳理以下几个考点如下,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
一、调整饮食防治抑郁心理由于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我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甚至有些抑郁。
5-羟色胺是控制情绪的主要物质,缺少了就容易情绪低落,请问,通过饮食能补充5-羟色胺吗?专家:5-羟色胺的确是控制情绪的主要物质。
由于压力大、缺乏运动、没有足够的阳光照射、尤其是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6、B12、维生素C、叶酸、镁、锌等,都可能导致体内的5-羟色胺缺乏,从而出现情绪低落、紧张易怒。
很多抗抑郁药物也正是通过提高体内5-羟色胺含量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5-羟色胺的原材料是色氨酸,而体内的色氨酸可以通过我们日常的饮食来提供,因此经常摄入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可以提高大脑合成5-羟色胺的速度,从而有效地改善情绪。
色氨酸主要含在鱼类、鸡肉、奶酪、豆类、豆腐、燕麦和蛋类中。
香蕉含有一种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
适当食用,可以增加平静和愉快的感觉。
另外,香蕉中还含有维生素B6、烟酸和镁,具有抗抑郁和安眠的功效。
摄入以上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时,最好与碳水化物类食物如水果一起食用,可以促进色氨酸的吸收和利用。
能够振奋情绪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是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可以保持头脑健康、提高智力,尤其重要的是,血液中Ω-3脂肪酸含量越高,5-羟色胺含量也就越高,情绪自然就越好。
Ω-3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深海冷水鱼类,尤其是肉食性鱼类,如马哈鱼、金枪鱼、鲭鱼、鲱鱼等。
因此,要想使体内有足够的Ω-3脂肪酸,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自己成为“食鱼主义者”,即每星期至少食用3次鱼类食物,尤其是深海肉食鱼类。
另一类含有丰富Ω-3脂肪酸的食物是种子食物,如南瓜子、核桃、亚麻子、大麻子、芝麻、葵花子等。
具体食用方法:取1份芝麻、1份葵花子、1份南瓜子、加上3份亚麻子,混合放入密封的罐子中,将罐子放入冰箱,避光、防热,不要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周期性瘫痪知识点点评

20XX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周期性瘫痪知识点点评20XX 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之周期性瘫痪,小张老师针对这一考点,详细整理有关的知识点如下,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
一、周期性瘫痪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约69%患者为钙离子通道异常,由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基因CACNAI茨变累及二氢吡啶(DHP)受体复合体从而影响了钙离子从肌浆网的释放以及肌肉的兴奋- 收缩偶联而致病。
另外还有少部分为钠离子通道异常。
当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发病时,出现细胞膜外的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膜电位失衡,出现超极化或膜电位不稳,最终影响肌细胞膜的正常去极化,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
当外界予以电刺激时,肌肉难以正常地进行兴奋收缩,从而出现CMA波幅的下降,严重时甚至出现电静息,在临床上则表现为肌肉主动收缩无力。
继发性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有很多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硬皮病以及应用甘草、噻嗪类利尿剂及两性霉素等药物。
其中以甲状腺功能亢进周期性瘫痪最为常见。
近年来已经发现一些甲状腺功能亢进周期性瘫痪的患者存在KCNE和SCN4A 基因突变。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的致病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3,由于骨骼肌膜钠通道的a -亚单位基因的点突变引起其基因产物改变,可使钠通道通透性异常,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导致钠通道长时间开放而使膜兴奋性消失,产生肌无力。
、周期性瘫痪临床表现一)、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20~40 岁)发病居多,男多于女,男女比例3~4:1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次数减少。
饱餐(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多)、酗酒、剧烈运动、过劳、寒冷或情绪紧张等均可诱发。
多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病,表现为四肢弛缓性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肌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两侧对称,近端较重;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患者神志清楚,构音正常,头眼面部、咽喉肌肉很少受累,尿便功能正常,但严重病例,可累及膈肌、呼吸肌、心肌等,出现血压下降,严重的心律失常,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心搏骤停或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全国执业医师资格的神经内科学题解题技巧

全国执业医师资格的神经内科学题解题技巧神经内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领域,涉及到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神经内科学题在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神经内科学题,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理清题意在解答神经内科学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有时候,题目可能会给出一段病史描述或者一幅图片,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理解,确定问题所在,并推测可能的诊断结果。
二、积累基础知识神经内科学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
因此,考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教材、学术期刊、经典教材等。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在解答题目时游刃有余。
三、划重点在解答神经内科学题时,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或者关键信息。
有时候,一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或者一段描述可能就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因此,当阅读题目时,要学会划重点,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下划线来标记关键词。
这样做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并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四、多做题目做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因此,考生应该多做一些神经内科相关的模拟题和真题。
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熟练掌握解题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五、做好总结在解答神经内科学题时,考生应该养成总结的习惯。
每次做完一道题目后,不仅要核对答案,还要仔细分析解题过程,找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和解题的思路。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
六、注意时间管理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间比较紧张,因此考生在解答神经内科学题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首先,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分值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避免在一道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忽略其他题目。
其次,要掌握解答题目的快速方法,尽量避免在一个问题上卡住。
七、注重实践神经内科学题解题技巧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
2015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点评

2015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点评脑水肿的有关内容是神经内科高级职称考试的重要考点,小张老师通过本文从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两个方面详细梳理相关内容如下。
一、脑水肿发病原因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
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癫痫发作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中毒性痢疾、重型肺炎。
发病原因1、颅脑损伤各类颅脑损伤,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脑挫裂伤都能引起脑水肿,并发颅内血肿,使局部脑组织受压也可引起脑水肿。
颅骨凹陷骨折,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或者骨折片刺入脑组织直接致伤,在受累部位出现脑水肿,爆震伤气浪冲击胸部,或胸部直接直接受到挤压,使上腔静脉压力急剧升高,压力向颅内传布冲击脑组织,造成脑组织内毛细血管广泛弥漫性点状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可发生弥漫性脑水肿,脑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可继发严重弥漫性脑水肿。
2、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使周围脑组织受压或阻塞脑静脉回流,静脉压升高、颅内淤血,脑脊液循环机吸收障碍,以及肿瘤生物毒性作用等,使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受影响,血脑屏障损害或破坏,血管壁通透脑水肿性增加,产生局限性脑水肿。
脑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所并发的脑水肿尤其显着,肺癌,绒癌等的脑转移,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的,在病灶的周围都有严重的脑水肿。
3、颅内炎症脑炎、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及败血症所致颅内弥漫性炎症,往往继发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此与致病微生物的毒性及累及的范围有关。
4、脑血管病变颈内动脉或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脑脂肪栓塞,使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使该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脑供血不足与脑梗死,同时继发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脑水肿,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同时发生脑血管痉挛,均继发脑水肿。
5、脑缺氧癫痫持续状态,胸部创伤、不同原因所致的呼吸困难或窒息、心脏骤停,长时间低血压、休克、高原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他肺源性脑病,使脑处于缺氧状态伴随脑水肿;6、外源性或内源性中毒铅中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性中毒,常并发弥漫性脑水肿。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执业医师考试神经系统必考点总结,轻松拿下神经系统!

执业医师考试中最让人头疼的部分应该就是神经系统的复习,我的建议是拿到该拿的必拿的分就可以,不要追求像消化和呼吸,心内,一样的细致,浪费很多时间,总结一些易错点,易考点,必考点,同时建议结合神经学和心血管循环部分一定结合药理学一起来复习,事半功倍。
偏头痛。
1.预防:评比落定。
评(硝苯/尼莫地平)比(托吡脂)落(普萘洛尔)定(苯噻啶)我(丙戊酸钠)。
托吡酯及丙戊酸钠均可用于预防头痛发作,丙戊酸钠也可以用于预防头痛发作,但由于用药量较大,每日使用次数较多,不作为首选药物;2.治疗:麦角胺。
偏头痛先兆是视觉先兆—偏盲。
小脑半球损害——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同侧肢体动作不协调,指鼻、跟膝胫、轮替试验笨拙)小脑蚓部损害——躯干共济失调(站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醉酒步态)小脑的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绒球小结叶主要接受来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经的传入纤维,调节躯干肌肉的活动,在维持肌紧张、身体平衡和姿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受损时可表现为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肌肉精细运动受损见于前叶的蚓部及后叶蚓部的后外侧部。
运动协调功能受损见于小脑半球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癫痫:部分发作:卡马西平单纯发作——无意识障碍——JACKSON发作:逐渐发展,从拇指-手-手腕-肘-肩部Todde麻痹:抽后短暂偏瘫复杂发作——有意识障碍——自动症全面发作:小发作——失神发作——有意识障碍——小孩多见-乙琥胺,丙戊酸钠大发作——强直,阵挛——有意识障碍——丙戊酸钠————持续30分钟以上——持续状态——静脉地西泮。
帕金森: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是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四肢无力+二便正常=吉兰-巴雷;吉兰巴雷:1.大小便正常。
2.蛋白高,细胞正常,蛋白细胞分离。
3.运动障碍明显,对称性无力。
4.脱髓鞘。
5.腓肠肌疼痛+上感+偏瘫。
单侧面瘫-——面神经炎;双侧面瘫——吉兰巴雷。
治疗:1.血浆置换2.免疫球蛋白。
四肢无力或双下肢无力+二便障碍=急性脊髓炎;四肢无力/全身无力+低钾表现=周围性瘫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点点评
2015年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知识很多,本文小张老师整理出其中几个知识点,供广大考考生参考复习。
一、脑囊虫病
一)、概念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
二)、治疗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是猪绦虫的中间和终末宿主。
常见传播途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少见原因为绦虫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经血液循环入脑。
三)、病理
典型的包囊大小为5~10mm,可有薄壁包膜,或呈多个囊腔。
四)、临床表现
1.常见癫痫发作,颅高压导致头痛、视乳头水肿、脑膜炎症状体征。
2.临床可分为四型:脑实质型(皮质包囊引起全身性和部分性痫性发作、小脑包囊引起共济失调)、蛛网膜型或脑膜型(头痛、交通性脑积水、虚性脑膜炎)、脑室型(阻塞性脑积水、Burn征发作)和脊髓型(少见)。
五)、辅助检查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CSF淋巴细胞轻度增多、压力升高、蛋白质可升高,糖降低。
2.ELISA法检测血清囊虫抗体(+)。
3.CT和MRI可发现脑积水及被阻塞的部位,脑实质囊肿发生钙化后,CT可见单个或多个钙化点,增强为弥散性或环形增强影。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曾居住在流行病区和食痘猪肉史,出现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升高者应疑及本病。
血清囊虫抗体试验、皮下囊虫结节活检和头部CT、MRI检查可帮助诊
断。
七)、治疗
1.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哒唑(丙硫咪唑) ,均为广谱抗寄生虫药。
应先从小量开始,100mg,2次/日,根据用药反应可逐渐加量,每日剂量不超过1g,每疗程总剂量即为8-10g,共治疗3~4个疗程。
2.用药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和脑疝,须严密监测,并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
3.单个(尤其是脑室内)病灶可手术摘除,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癫痫者可用抗癫药物控制发作。
二、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为以下两类:
1.普通感觉包括浅感觉(痛、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复合觉或皮质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2.特殊感觉如嗅觉、视觉、味觉和听觉。
【有关解剖生理】
1.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深浅感觉传导通路均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Ⅱ级神经元纤维均交叉,但痛、温觉Ⅱ级神经元为脊髓后角细胞,换元后即交叉至对侧;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换元并交叉至对侧。
二者传导径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的解剖学基础。
2.脊髓内感觉传导束排列顺序后索内侧为来自躯体下部(腰骶)纤维(薄束),外侧为上部(颈胸)纤维(楔束)。
脊髓丘脑束与之相反,外侧传导来自下部节段感觉,内侧传导上部节段感觉。
这对髓内与髓外病变有定位意义。
3.感觉的节段性支配皮节是每一脊髓后根(脊髓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
有31个皮节,与神经根节段数相同。
胸部皮节的节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为T4,脐为T10,腹股沟为T12和L1。
每一皮节均由3个神经根重叠支配,因而,脊髓损伤的上界应比感觉障碍平面高1个节段。
4.三叉神经周围性支配指眼支、上颌支、下颌支;核性支配是由于脊束核仅接受痛温觉纤维,口周纤维止于核上部,耳周纤维止于核下部,脊束核部分损害可产生面部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临床分类】
感觉障碍可分为两类:
1.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引起。
包括:
(1)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疼痛感。
(2) 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疼痛感。
(3) 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出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不适感,并持续一段时间消失(后作用)。
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
(4) 感觉异常:无外界刺激出现麻木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
(5) 疼痛:依据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①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的局部神经痛。
②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刺激性病变,如肿瘤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
③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分支,如手指远端挫伤可扩散到整个上肢疼痛。
④牵涉性疼痛:内脏病变疼痛扩散到相应体表节段,如胆囊病变引起右肩痛。
2.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破坏性病变引起感觉减退或缺失。
(1) 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
(2)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仅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存。
【临床表现】
1.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形)完全性感觉缺失,如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型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如尺神经损伤时前臂尺侧及4、5指区;神经干或神经丛损伤使一肢体多数周围神经各种感觉障碍。
3.节段型
①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如髓外肿瘤压迫脊神经根,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痛);
②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③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等。
4.传导束型
①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如髓外肿瘤早期;
②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如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5.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如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病变,内囊受损可引起三偏。
7.单肢型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合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感觉
区病变所致。
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对侧局灶性感觉性癫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