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教学内容: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各种生物的图片。

4. 板书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圈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为什么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如此重要。

二、讲授(15分钟)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圈的调查和研究,每组选取一个生态环境,观察并记录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讨论(10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生物圈的内容,强调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护生物圈,促进生物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圈的作文,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方法等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2.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3.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1.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2.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3.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1.生物圈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生物是指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具有生长、繁殖、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介绍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中一切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由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十字线等多个层次组成。

4.深入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通过举例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展示了生物圈中食物的流动和能量的传递;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说明了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竞争;氮循环和水循环揭示了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机制。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圈中的一些现象。

例如,讲解大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对水质的影响。

6.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辅助及互动1.利用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和展示;2.设置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3.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2.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和生物圈的理解程度;3.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学生的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中考生物总复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复要点: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生物的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①植物吸收外界的H2O、CO2、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①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②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5.能生长和繁殖①蘑菇等真菌——孢子②植物(高等—种子,低等—孢子)③动物(卵生、胎生)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7.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生物的简朴归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水生生物、陆生生物3.依照用处——作物、家禽、六畜等第二章生物圈是一切生物的家复要点:一.生物圈1.概念:指地球上一切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表面的一薄层)2.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约10千米,向下约10千米,总千米。

3.组成: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六点基本条件:(1)营养物资;(2)阳光;(3)空气;(4)水;(5)适宜的温度;(6)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共2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共生、合作等)②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适应:生物对环境施展阐发出的相适合的征象。

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同一。

2.适应的特征①普遍性: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②相对性:生物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是在肯定水平、肯定时间上的适应,并不是永久的,长期不变的。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生物学》中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将围绕生物圈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生物圈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那么生物圈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生物圈现象,如森林、湖泊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生物圈结构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3. 生物圈的功能4. 生物圈的保护作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2. 答案:(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繁衍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区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大气圈为生物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圈为生物提供水分;岩石圈和土壤圈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讲解生物圈知识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新闻和资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圈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地理认识生物圈教案

高中地理认识生物圈教案

高中地理认识生物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掌握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教学难点:1. 生物圈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 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需要保护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班级地理课本。

3. 生态环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为“认识生物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概念,并提出“生物圈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是什么?”的问题。

二、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5分钟)1. 生物圈的概念:介绍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系的总称,是由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圈组成的地球系统。

2. 构成要素:分别介绍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圈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三、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相互关系(10分钟)1.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关系:生物圈通过气候和气象等因素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2. 生物圈与水圈的关系:生物圈通过水资源的利用和循环等与水圈有密切的联系。

3. 生物圈与陆地圈的关系:生物圈通过植被、土壤等因素与陆地圈紧密连接。

四、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意义(15分钟)1. 生物圈的重要性: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呼吁学生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总结与回顾(5分钟)复习生物圈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与其他地球圈层的相互关系,强调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六、课堂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展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对生物圈的态度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生物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地球的行动。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教资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生物圈,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成分和特点;
2.掌握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以及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理解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地球的生物圈,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生物圈的定义和概念;
2.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非生物元素和环境;
3.生物圈的特点,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三、实践(2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所见到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观察到的现象和意义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绘制生物圈的示意图。

四、总结(10分钟)
1.老师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及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身边的环境进行观察,说出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物圈,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
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认识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调节作用和生物圈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教学准备:图书、幻灯片、板书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思考。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圈等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构成。

3. 探讨生物圈的功能: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圈在地球上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方面,并总结归纳。

4. 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生存适应和相互依存关系。

5. 复习生物圈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通过举例生物圈中水循环、碳循环等过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

6. 拓展延伸:通过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7. 总结反思:回顾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对生物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教材、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生物与生物圈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教案生物圈

初中教案生物圈

初中教案生物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3. 能够描述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教学重点: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2. 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3. 生物在不同生物圈中的适应性教学难点:1. 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概念2. 生物圈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准备:1. 讲义2. 生物圈的图片或地图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标本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生物圈的图片或地图,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发学生对于生物圈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1. 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介绍各个生物圈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 展示不同生物圈内的一些典型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圈内的生物多样性。

三、探究(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生物圈中的生物,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讨论不同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四、总结(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理解生物圈内生物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五、检测与评价(5分钟)通过布置练习题和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检测学生对于生物圈的掌握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拓展延伸(选做)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生物圈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周围的生物圈,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但在实验环节的组织上可以细化实验步骤,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同时,在评价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全面地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试卷习题
考点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约达20千米厚,它的范围包括
的底部,的大部和的表面。

考点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______、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考点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
________环境,又能
_________环境。

中考链接
1.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010)(2012)(2014)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
2.下列叙述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其中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2010)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草盛豆苗稀
3.近期由于持续干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水位降到了多年来罕见的低水位,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着生存考验。

近期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2011)
A.水分 B.土壤 C.阳光 D.温度
4.荒漠植物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这种现象说明了()(2014)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环境改造生物
考点4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多的应该
是。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温度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和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不断积累。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5、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它还有“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

中考链接
1.近期由于持续干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水位降到了多年来罕见的低水位,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着生存考验。

近期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2011)
A .水分
B .土壤
C .阳光
D .温度
2.池塘中有一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

若池塘被农药污染,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2011)
A .浮游植物
B .水蚤
C .鱼
D .鱼鹰
2010中考试题:29(4分)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构质。

请回答下
列问题:
(1)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
解者和___ _部分。

(2)写出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

(3)该池塘被有霉物质污染,从图中看出大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说明有毒物质会沿着
不断积累。

(4)图中大鱼小鱼属于生态系统的__ __者
2014中考试题.(4分)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制了如下食物网简图。

请回答:
麻雀 螟虫
田鼠

青蛙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

(2)该食物网包含条食物链。

(3)图中螟虫与田鼠之间是关系。

(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平衡就会遭
到破坏,这是因为稻田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考点5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 2、生物能进行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构成。

▲注意(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2)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3)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

说明了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4)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

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考点6 认识生物的方法
▲1、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人口普查也
是。

▲3、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
按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中考链接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2010)
A.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B.长江源头水不断流出
C.水果上长出许多“白毛”
D.机器人在踢足球
2.茜茜同学在海边游玩时捡到下列物体,其中属于生物的是()(2013)
A.彩石 B.贝壳 C.螃蟹 D.珊瑚
3.今年4月底以来,我省多地出现强降雨,为掌握洪灾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采用的方法()(2013)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分析法
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特征
()
A.生长和繁殖
B.进行呼吸
C.生活需要营养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