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不同类别的生物。

3. 理解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中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内容:(2)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4)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讲解生物圈的构成,分析生物圈在生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3)简述生物圈的作用。

2. 答案:(1)略。

(2)植物:草、树;动物:鱼、鸟、昆虫。

(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家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对生物圈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圈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2.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

3. 教学过程:随堂练习的布置和讲解。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的分类方法1. 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分类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别的生物。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一、二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圈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知识讲解(15分钟)(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2)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的形式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生物观察记录表,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分类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3. 生物圈的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

2. 答案:(1)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和生物圈》优质教案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和生物圈》优质教案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和生物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单元,具体包括第一至第三章,内容涵盖生命起源、生物特征、生物分类及生物圈概念。

详细内容如下:1. 生命起源:探讨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

2. 生物特征:介绍生物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

3. 生物分类:学习生物分类方法,解生物多样性。

4. 生物圈概念:认识生物圈,解生物与环境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基本特征,解生物分类方法和生物圈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生物现象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兴趣,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生物分类方法、生物圈概念。

2. 教学重点: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分类及生物圈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黑板。

2. 学具:生物学习手册、彩色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生物圈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1.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让学生感受生物丰富性。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

2. 新课讲解:2.1 生命起源:讲解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介绍生物基本特征。

2.2 生物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

2.3 生物分类:介绍生物分类方法,让学生解生物多样性。

2.4 生物圈概念:讲解生物圈定义,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

3. 例题讲解:3.1 展示例题:给出生物分类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3.2 解题步骤:分析题目,运用生物分类方法,得出答案。

4. 随堂练习:4.1 练习题目:设计关于生物特征和生物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基本特征2. 生物分类方法3. 生物圈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填空题:填写生物基本特征。

01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01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实践活动等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实验:植物的呼吸、动物的应激反应等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知识巩固,二是实践调查。
理论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整理出生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实例,形成一份书面报告。此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增强记忆。
实践调查部分,要求学生选择身边的生物,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其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此部分旨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 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和意义,了解生物圈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通过对生物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5.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生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特征。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认识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调节作用和生物圈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教学准备:图书、幻灯片、板书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思考。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圈等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构成。

3. 探讨生物圈的功能: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圈在地球上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方面,并总结归纳。

4. 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生存适应和相互依存关系。

5. 复习生物圈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通过举例生物圈中水循环、碳循环等过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

6. 拓展延伸:通过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7. 总结反思:回顾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对生物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教材、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生物与生物圈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精品教案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精品教案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初一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详细探讨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分类和生物圈概念;第二章《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深入解析生物圈构成、功能以及人与生物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解生物基本特征,理解生物分类和生物圈概念。

2. 掌握生物圈结构和功能,认识人与生物圈密切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圈构成和功能。

难点:生物圈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生物圈概念图、分类表、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概念图,引发学生对生物圈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生物圈概念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生物圈。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基本特征、分类和生物圈概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

介绍生物分类,引导学生解生物亲缘关系。

讲解生物圈概念,强调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

3.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内生物,解生物分类和特征。

分组观察校园内生物,记录生物特征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生物圈知识掌握。

例题1:生物圈范围和功能。

例题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圈概念图和分类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完成生物圈概念图,加深对生物圈概念理解。

完成生物分类表,巩固生物分类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基本特征2. 生物分类3. 生物圈概念与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生物基本特征。

请举例说明生物分类方法。

请描述生物圈概念和功能。

2. 答案: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等特征。

生物分类方法:根据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点进行分类。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年级:初中课时:2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生物和生物圈。

2. 掌握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节课:1. 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简要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不同生物在其中的分布。

第二节课:1. 探讨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列举一些例子。

2. 讨论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并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老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概念。

2. 图片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关系,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

2.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保护环境,爱护生物,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难点: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生物分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生物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身边的生物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 生物圈概述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5.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解释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4)描述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

(2)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命名遵循拉丁文命名法,以属名和种名组成。

(3)生物圈:地球表面生物活动的区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分布在湖泊、水库等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生物和生物圈教学案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归纳]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①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生物②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生物③微生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生物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生活的过程中,身体内会产生很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比如人可以通过呼吸、出汗和排尿;植物的落叶等。

4、生物能对来自于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即应激性。

一般情况下,生物越高等,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越灵敏5、当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在生殖过程中还表现出遗传变异的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体是有细胞构成的。

(病毒也是生物,因为病毒能够繁殖)7、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果生物不能适应环境将环境被淘汰。

注意:利用生物的特征来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生物。

二、认识生物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的时候,可直接用眼,可借助显微镜和放大镜等仪器观察,也可以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象机等工具。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目的和要求。

(二)调查法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有时调查的范围很大,可选取一部分作样本。

样本的选择要适量,如果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准确;如果太多,会增加调查的工作量。

调查的过程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三、生物归类法1、生物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所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四、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基准,向上约10千米,向下约10千米,在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约20千米的圈层,就叫做生物圈。

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大气圈的底部:生物包括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为生物提供氧气、二氧化碳,还有氮气水圈的大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

大多数分布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在超过200米的范围时,只有动物和微生物,没有植物分布。

范围包括江河湖海等。

为生物提供水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注:1、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三个圈层;2、三个圈层相接处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三者不能截然分开(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考点精练]一、基础训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请回答14题1.以上一段文字,包含几种生物()A.4 B. 5 C. 6 D. 72.下列哪项不是皂荚树、蝉、叫天子等生物的基本特征()A. 需要营养物质B. 呼吸C. 生长和繁殖D. 反射3.黄蜂和菜花的关系是()A. 合作B. 竞争C. 捕食D. 食物网4.如果这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组成者,还缺少()A. 非生物成份B. 分解者C. 消费者D. 生产者5.小红同学在学习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时,列举了以下实例。

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A生物都能运动 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6.当触摸含羞草时,它的小叶会很快合起来,这说明含羞草具有的生命特征是A.能够运动 B.需要呼吸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产生反射7.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为了准确了解人口状况,这次普查抽调和培训了大量调查员,要求他们与被调查人面对面谈话,并做好笔录。

这样的人口普查属于()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直接调查8.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A.感冒病毒 B.变形虫 C.细菌 D.霉菌9.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10.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1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13.有四个人对生物圈的组成及生物分布进行了描述,谁的不准确()A.生物圈的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C.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D.在大气圈中生活的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14.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

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温度⑤一定生存空间⑥水A.⑤⑥③②①④B.①②③④⑥⑤C.④③②①⑥⑤D.⑥①②③④⑤15.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湘江水,发现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可以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A.有细胞结构 B.呈球形 C.呈绿色 D.体积微小二、提高训练:1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曲中的非生物有:17.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18.夏日,取池塘里的一滴水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微小生物的存在,试写出你认为它们是生物的依据:(最少三个)被观察的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对外界刺激会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能游动或能主动运动。

19.我国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编撰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收入药方11096副。

你认为李时珍在研究药物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

20.含羞草受到刺激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说明生物对外界的刺激能________________。

2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__________和________。

制定合理的_______________。

调查过程要如实________________。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________。

.日常生活中防止各种危害健康的疾病,医学上征服心血管疾病、癌症、“非典”、禽流感等一系列疾病,都与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3.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是否有生命可以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4.地球上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而生物共有的一个家园就是____________,它包括大气圈的____________、水圈的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的______________。

生物圈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阳光、空气、水;③适宜的_______________;④生存的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训练25.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连接在一起。

①雄狮追捕斑马 A.应激性②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叶片合拢 B.生长③植物的开花结果 C.营养④人运动后大量出汗 D.繁殖⑤小鸡由小长大 E.排泄26.桃花鱼为腔肠动物门水螅纲的一个小类群,栖息于淡水中,因其形状酷似桃花而得名,其中文名是桃花水母。

生长于三峡库区姊归县归洲镇鸭子滩的桃花水母是极为稀有的物种,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

随着三峡工程的初期蓄水,桃花水母的栖息地将沉入江底,桃花水母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我们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在制定保护桃花水母的行动方案之前,你需要先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那么你打算怎样去做这个调查呢?我的调查目的:了解桃花水母的生存数量、生存地区、生活方式及如何保护桃花水母我的调查对象:桃花水母我的调查范围:网上、书上、询问老师和家长、实地考查我的调查方案:查资料归纳整理最后制订方案27.学习观察的方法时,有的同学不以为然地说:“观察谁不会,不就是认真地看吗?”他们的观点对吗?请说出理由。

答:他们的观点不对。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有计划,还要思考,交流讨论有时还要借助仪器进行测量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张丽珠教授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袁隆平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稻。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