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设计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包括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与细胞》和第三章《生物圈》。
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内容: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1.1生物是什么;1.2生物的特征;1.3生物的分类。
2. 章节内容:第二章《生物与细胞》2.1细胞的结构;2.2细胞的功能;2.3细胞的生活。
3. 章节内容:第三章《生物圈》3.1生物圈的概念;3.2生物圈的组成;3.3生物圈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特征和分类;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圈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分类、细胞的生活、生物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教材、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 课堂拓展:介绍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概念、特征、分类2. 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活3. 生物圈的组成、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列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阐述生物圈的组成和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生物与生物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的分类,第三节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概念。
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生物分类卡片、彩色笔、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物圈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 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3. 生物的分类(15分钟)(1)教师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展示生物分类树状图。
(2)学生利用生物分类卡片,进行分类练习。
4.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0分钟)(1)教师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2)学生通过挂图,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的组成。
(3)教师强调生物圈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2. 生物的分类1)植物2)动物3)微生物3.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3)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不同类别的生物。
3. 理解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中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内容:(2)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4)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讲解生物圈的构成,分析生物圈在生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3)简述生物圈的作用。
2. 答案:(1)略。
(2)植物:草、树;动物:鱼、鸟、昆虫。
(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家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对生物圈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圈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圈的构成和作用。
2.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
3. 教学过程:随堂练习的布置和讲解。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的分类方法1. 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分类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别的生物。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一、二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圈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圈的概念。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知识讲解(15分钟)(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2)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的形式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生物观察记录表,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分类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3. 生物圈的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
2. 答案:(1)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
01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实践活动等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实验:植物的呼吸、动物的应激反应等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知识巩固,二是实践调查。
理论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整理出生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实例,形成一份书面报告。此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增强记忆。
实践调查部分,要求学生选择身边的生物,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其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此部分旨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 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和意义,了解生物圈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通过对生物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5.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到哪些生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特征。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难点: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生物分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生物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身边的生物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 生物圈概述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5.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解释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4)描述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
(2)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命名遵循拉丁文命名法,以属名和种名组成。
(3)生物圈:地球表面生物活动的区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分布: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分布在湖泊、水库等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认识生物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了解生物特征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2.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什么是生物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
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
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
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梳理
1.学习生物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仪器。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2.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作出假设、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物能;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4.生物的归类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多种,如按形态结构特点归类,生物可分为、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生活环境可分为和
等;按用途可分为、、、宠物等。
5.知识网络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
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营养、(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
碳)、排泄、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生长和繁
殖、由构成(除病毒外)6.生物圈包括、和岩石圈的
8.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它的组成包括和。
其中生物部分是由、和组成。
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和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
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不断积累。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9.知识网络
一、选择题
1.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
A.螃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B.鸡、猪、鸭为家禽C.小麦、玉米、水稻为作物D.海带、鲫鱼、鸵鸟
为水生生物
2.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①蝴蝶②珊瑚虫③黑木耳④智能机器人
⑤青苔⑥流星()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④⑥
3.下列各种生命现象中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是
()
A.绿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C.小鸡从鸡蛋中孵出D.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
4.1999年在我国昆明市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珍稀植物应有尽有,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地和谐相处。
其中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种现象称为()A.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运动C.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D.生物的繁殖
5.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调查山东省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对省内所有的初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6.下面关于“生物体一般都由细胞构成”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A.所有的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B.除病毒外的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C.很多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D.有些生物体由细胞构成7.研究下列问题时,不需要作出假设的是
()
A.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B.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C.测种子的发芽率D.胆汁中是否有消化食物的酶
8.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科学观察都不需要测量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9.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鲤鱼、河蚌、水草、虾、荷花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归为一类。
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A.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B.按照生物的数量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10.下列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体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
B.生物体可以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C.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需要营养物质作为基础
D.生物体有生长现象,所以一切可以生长的物体都是生物
11.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红柳树根扎得很深B.大树底下好乘凉C.望断南飞燕D.秋风扫落叶
12.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13.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B.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C.以动物为食的动物D.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14.在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是()
A.鼠妇的数量B.光线的强度C.土壤的湿度D.温度
15.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那
么甲和乙的关系可能是
()
A.竞争B.捕食C.互助D.捕
食和竞争
16.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
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
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A.水分B.光照C.温度D.空气
17.如图1所示,当某种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生物体内有毒物
质
积
累
最
多
的
是
(
)
A.① B.④C.② D.⑥
野兔
狐狸
植物老鼠
鹰蛇
图1
18.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关系是
A.无机营养→草→兔 B.水→浮游植物→鱼C.草→兔→鹰 D.水草→浮游植物→鱼
19.1960年,科学家对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有鱼、虾等动物而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
A.太热
B.太冷
C.无空气
D.无阳光
20.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
21.某生物实验小组做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用干湿计在
裸地、草地、灌木丛的湿度,每地测
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
量的数值记录在下表中。
(1)为什么每个环境要测三个点并
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为什么?
图3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2和图3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请说出图2和图3表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图2图3表示
22.图4表示生态系
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
答有关问题:
(1)甲代表 ,乙代表
(2)图中的过程③代表 。
(3
)丙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 。
23、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请分析回
答:
(1)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是 。
(2)图中看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
(3)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皮毛而大量捕杀狐,
则会使鹰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
图4
(4)除了图中画出的部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该包括
和。
24.某生物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1)请你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帮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该设计出和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
(3)做这个探究实验所用的鼠妇数量最好是()。
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十只
(4)做完实验后,应该将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