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第3.5章 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六国陶俑颇值称道, 与曹魏西晋时期面目 大异, 除女性伎乐俑可能源于魏晋时期外, 其他几乎都为新形式。 与魏晋时期主要表现 身份低微者相反, 十六国胡人俑开始以正面 形象出现, 既有雄赳赳的甲骑具装武士, 也 有神情专注的骑马鼓吹,当然也不乏徒步执物 的武士, 还有身着便服的一般人士。
咸阳平陵1号墓等十六国墓葬 中的胡人武士、 鼓吹和具装 马行列割断了北方地区东汉 魏晋以来的汉族出行卤簿样 式,北朝时期大规模流行的 仪仗鼓吹出行行列完全可以 追溯到十六国时期。
• 釉陶器出土时大都色泽如新, 无使用痕迹, 显然是作为明器入葬。 与同时期墓葬出土 的青瓷和白瓷相比, 釉陶器显得到精致而 丰富。 北朝晚期虽然出现青瓷和白瓷器,
但釉陶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工艺的重心所 在, 釉陶器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是隋唐陶 瓷器取得更高成就的前提。
陶塑
• 镇墓兽 曹魏西晋墓中几乎每墓都有一件镇 墓兽, 形似狮虎, 从额头到背部都长满粗 大的尖刺, 低头向前顶撞, 四足向后蹬踏, 显得孔武有力。 这种形式的镇墓兽在十六 国时期基本消失不见。 北魏平城时代早期 的墓葬中也没有发现镇墓兽, 太和年间的 司马金龙墓、 宋绍祖墓中出现了蹲座状的 兽面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后来随迁都而出 现于洛阳, 并在中原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开 来。
咸阳平陵十六国 墓M1釉陶马
• 北魏低温釉陶技术在十六国基础上更进一步。 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酱黄釉陶器色泽纯正, 质感很强, 无剥落现象。黑釉细颈壶颜色如 漆, 可以照见人影。北魏洛阳时代釉陶器发 现较少, 源于南方的青瓷器可能更受青睐。
• 东魏北齐釉陶器重又得到蓬勃发展。 在釉色 方面, 能够自如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用几 种釉色。类似的多彩釉器物发现不少, 它们 是唐三彩的前身。
• 东吴西晋时期, 建康及 其附近地区本地制造的 模型明器前所未有地流 行起来,既有犬、 马、 猪、 羊、 牛、 鸡、 鸭 等动物和动物圈栏, 也 有杵、 臼、 磨、 箕、 筛、帚等劳动工具, 当 然也不缺少灯、 钵、 盆、 薰、 井、 桶等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类
陶质明器部分被瓷质明 器所代替。
东吴 ------- 东晋 --------- 南朝
二、 瓷器
( 一) 南方地区
• 南方地区的制瓷业承东汉之余烈而迅猛发展。 除西南地区外, 六朝早期南方各地都已经生 产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瓷器, 其中浙江是发展 较早、 考古发现较多的地区, 并且借助定都 建康的优势, 对其他地区产生有力影响。
• 六朝瓷窑遗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魏迁都洛阳之前,
随葬陶俑的数量
可能已具有一定
的身份意义。
• 迁洛以后陶俑方面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鲜卑式 陶俑的戛然消失与汉式陶俑的普遍出现,是汉 化加深的重要表现。
• 多数男性陶俑仍然具有鲜卑民族的体质特征, 但有些穿上汉式服装,高耸的小冠、 肥袖大 袍代替了鲜卑式的风帽和窄袖长袍。侍女佣上 已基本不见鲜卑女性的味道。 武士俑的新服 饰确与鲜卑式的旧服饰完全不同。
• 东汉时期三吴地区的墓葬中 出现了一种陶五联罐, 吴晋
时期发展成为复杂的瓷质堆 塑罐。
• 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百度文库 不论是承接东汉而 来的陶明器、 堆塑罐, 还是吴晋新出现的 钱纹陶器, 几乎完全为北方系统的陶器所 代替,。
• 大中型墓葬中的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类是代表出行场面的牛车和仆从俑, 一类 是象征墓主家居的帐座、座榻、 案、 凭几 等, 一类是日常生活用砚台、 香薰、 耳杯、 盘、 勺、 魁、 槅、 盆、碗等。
• 汉族人物俑常见十字髻的女俑, 仍然以咸阳平陵1号 墓最为典型, 十字髻有高、低两种。 女伎乐俑群由 四人构成, 分执弹、 拨、 吹、 击四种乐器。 伎乐 俑群与侍从女立俑很成熟, 不可能是在十六国时期 突然发展起来的。 平陵墓女伎乐群位于墓室的西部, 簇拥在牛车周围, 与墓室东部胡人面目的铠马仪仗 乐队相对应, 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政以后热衷于用陶
临沂洗 砚池晋 墓出土 釉陶小 壶
• 十六国时期从关中到辽东的广大范围内, 釉 陶技术不仅保留而且有所发展。酱黄釉被娴熟 地施用于陶马、 虎子等器物之上。 通体罩鱼 鳞甲的具装马除站立的踏板外, 全身挂釉, 釉层较厚, 非常晶莹滋润, 釉料质量和施釉 技术都较魏晋酱釉小罐先进, 为北朝酱黄釉 瓷器的独树一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注重对手工工 匠的人身控制, 器勒工名的做法长期保持, 南方地区对此似乎不甚注重。 北方政权对 中西亚文化的大量接纳, 使纺织物、 金银 器也体现出西域色彩。
第一节 陶瓷器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陶瓷业发展状况极 不平衡, 南方始终以瓷器为主, 北方地区 在北朝晚期才具备自主生产瓷器的能力, 但釉陶器的发展一直不曾间断, 并且借鉴 了金银器的艺术特征, 在北朝晚期与瓷器 并驾齐驱, 各放光彩。
术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直接促进了陶塑 水平的提高, 西域文化的大量进入, 特别 是金银器艺术, 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方面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釉陶器
• 魏晋时期釉陶器虽不及东汉时期盛行, 但仍 有不少发现。此时期常见有一种酱釉小陶壶, 出现在洛阳、 临沂、南京、 宜兴等多地的大 中型墓葬中, 有的肩部带双系, 但共同的特 点是细颈小口, 推测这种小壶专门用来盛放 香料等易挥发物品。
• [1]集中分布在依山傍水地区,兼得瓷土、 燃料、
交通之利。
• [2]部分瓷窑址是早先陶瓷生产的延续, 无论是浙江 境内的越窑、 德清窑、 婺州窑, 还是江西的洪州窑、 湖南的岳州窑、 福建的怀安窑等, 历史上多是原始 瓷或硬陶制造业的发达之地, 具有发展瓷器的良好 基础。
• [3]窑场分布范围大。瓷器生产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迅速流传。
• 迁洛之前的陶俑主要是武士俑和伎乐俑两大类。 迁洛以后小冠和笼冠的文侍俑成为陶俑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 陶动物随陶俑塑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艺术 成就在陶马、 陶骆驼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骆 驼昂首曲颈、前腿跪地, 后腿直立微曲, 背 负鞍鞯、 干粮、 水囊等物, 这种表现骆驼似 起非起、 欲休还罢的样态, 后来成为隋唐骆 驼的典型形象。 陶马的基本姿态与前一阶段 相似, 都是腿长体肥、 延首伫立的蒙古马形 象, 但是刻画得非常精细。
器的许多种类和特点是非常相近的。再如 瓷器, 迁洛之后兴起于北方, 因北方与南 方文化趣味趋同, 导致了南北方瓷器都向 颀长秀丽的方向发展。
(一)、 陶器 1.北方地区
• 北方两汉时期逐渐形成的相近的陶器面貌, 随着魏晋十六国的持续动乱分裂, 又走上 各地区独自发展的历程, 虽然在总体上还 保持汉晋遗风, 但地方特点日益显著起来。
俑来表现他们对音乐的嗜好。
大约在攻占关中地区不久, 北魏就开始利用 陶俑表现本民族的文化。除咸阳平陵1号墓相 同的十字髻女伎乐俑,以及具有魏晋风格的镇 墓兽、 镇墓武士俑, 而且还出土了鲜卑装束 的陶骑马俑和骑马乐俑。大同宋绍祖墓出土陶 俑115件,时代相当的司马金龙墓出土陶俑 367件, 司马金龙官职为司空琅邪王, 高于 宋绍祖, 说明北
• 北魏统一北方地区之后, 鲜卑特色的陶器、 陶俑、 建筑用陶在拓跋鲜卑统治所及的范 围内广泛出现, 直到太和改革以后, 鲜卑 特色才有所减弱。 太和改革后, 原中原汉 人势家大族的力量重新抬头, 他们和若干 鲜卑大族的墓葬中出现一些“复古”形式
• 北方地区的制陶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 的发展, 陶塑、 釉陶器所取得的成就最为 显著, 特别是在北魏一统北方后, 佛教艺
• 由于一些高等级墓葬的发现, 得以对东魏 北齐时期墓葬陶俑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陶俑的数量和种类的等级意义越来越明确。 较低级别墓葬往往缺少骑马鼓吹俑、 笼冠 骑马鼓吹俑或徒步俑、 骑马文吏俑、 舞蹈 俑等。 磁县湾漳墓、 茹茹公主墓、 娄睿墓 等墓葬出土陶俑, 与墓葬壁画有对应关系, 可知许多墓葬陶俑主要表现墓主出行仪仗。
• 各地陶瓷器面貌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同时, 也 具有共同历史趋势。 以建筑材料中的瓦当为 例, 虽然各地区瓦当规格不一致, 但瓦当图 案由汉代的云纹变化为人面纹, 再变化为兽 面纹, 最后以莲花纹为主, 是包括高句丽等 边疆地区在内的共同趋势。
• 再如陶器, 汉末动乱造成北方盛行的仓厨 明器、 动物模型大量出现在南方, 永嘉之 乱造成洛阳特色的陶器再次南下, 南北陶
魏晋南北朝手工业生产
• 魏晋南北朝是传统手工业门类发生重要变革的 时期, 青铜器和漆器制造业在三国西晋时期 尚能维持汉代的面貌, 此后就处于不断的衰 落之中, 瓷器、 金银器制造业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南北方手工业产品的面貌和社会 风尚因分裂而形成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终六 朝之世青瓷器流行不衰, 北方地区陶器长期 使用, 在南方的影响下, 北朝晚期也成功烧 造出瓷器并逐渐普及, 但金银器似乎更受到 上层社会的青睐。 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 铠甲、 马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影响到海东。
北齐娄睿墓出土釉陶器
• 在装饰方面, 釉陶器广泛借鉴其他工艺特别 是金银器工艺技法, 刻划、 堆塑、模印等技 法充分运用; 铺首、 莲花、 菩提叶、 忍冬、 联珠乃至驯兽、 舞蹈等图案题材美不胜收。
• 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四件黄 釉扁壶是这个时期的陶艺 珍品, 小口缩颈, 颈下有 一圈联珠, 肩部有两个小 系, 可供穿带之用。 杏仁
(2)陶塑
• 主要包括镇墓兽和陶俑两类。
• 镇墓兽 东吴西晋墓中常见一种犀牛状镇墓兽, 在东晋时几乎绝迹, 南朝时期重又频繁出现, 但形态上有所变化, 除了头顶的一只角外, 背上又长出若干尖刺。
• 陶俑 东吴西晋陶俑发现不多, 南京上坊大墓 中男女俑大概是当时的汉式人物形象。南朝陶 俑丰富多彩, 服饰发生显著的变化, 东晋时 期窄紧的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普遍变为褒衣博 带。
2.南方地区陶器
• 南方地区陶器的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东吴西晋时期虽然瓷器的数量已很多, 但是 日用陶器仍时有发现, 其形态与模型陶器和 建筑用陶一样都有显著的汉代遗风。 这种情 况在东晋政权建立后迅速发生改变, 源于中 原地区具有等级制意义的日用陶器组合在以建 康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陶俑的渊源 也可追寻到中原地区。 南朝时期, 日用陶器 的等级状况已不明显, 陶俑呈现出新面貌, 建筑用陶的花纹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影响。
• [4]瓷窑的分布与区域开发进程有一定的关联。 如南 朝福建地区的开发加速, 对瓷器的需要剧增, 在发 展程度最高的闽江下游出现了怀安窑, 在晋江流域 出现了磁灶窑。
• 长江下游地区
• 东吴西晋时期是长江下游瓷器业最为繁盛的时 期, 瓷器种类十分丰富, 生活用品、 文房用 具、 仓厨牲畜明器以及俑、 动物形器应有尽 有, 还有一些性质特殊的器物, 如堆塑罐。 生活用品中既有碗( 钵) 、 盘、 罐、 盆、 盘口壶、 唾壶、 灯、 虎子等生活必须品, 也有耳杯、 烛台、 多子盒、 樽、 薰炉、 扁 壶等高级用品。 文房用具不仅有笔筒、 砚台, 还有书刀、 毛笔等。 仓、 碓、 井、 灶、 磨、 鸡笼、 猪圈等仓厨牲畜明器的流行程度超过 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
• 北朝时期关东与关中地区镇墓兽分为不同系统, 关东地区镇墓兽为蹲座状, 已变为一人面、 一兽面的固定的组合, 人面形象怪异, 兽面 血口大张、 獠牙森森, 竭尽恐吓之能事, 这 种组合和基本形象, 一直为隋唐时期所沿用。 关中地区镇墓兽为趴卧的兽形, 脊背上也有 刺。
李贤墓
俑和动物
• 曹魏西晋墓出土陶塑不多。 人物俑有东汉以 来常见的平巾帻或束发侍从俑。 高鼻深目、 短衣窄袴胡人形象俑较多地出现, 且形式不 一,有的身着盔甲, 有的头顶部有一个海螺 状的大发髻, 这种俑左手执盾, 右手挥舞, 是胡人武士俑, 有些可能已经变为镇墓俑; 还有一种胡人劳作俑, 头戴尖帽, 双手抄拢 在腹前。与少数民族大量入居中原当有密切关 系, 墓葬中的胡俑反映了少数民族一般人士 的低下社会地位。
形壶体正反两面模印相同 的胡人乐舞图, 画面中共 有五人, 皆高鼻深目, 戴 胡帽、 穿胡服、 着胡靴, 中间一人右臂上扬, 左臂 向后摆动, 扭臀微抬右脚, 向左回首, 呈旋转姿态, 舞于莲座之上, 右边二人, 一人撮口吹笛, 一人双手 作击拍状, 左边二人, 一 人击钹, 一人弹琵琶, 烘
托出一幅热热闹闹的西域 乐舞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