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土地用途及控规调整-北京师范大学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2009.1-2012 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No.40830747.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 控制技术及示范》(参与);2008ZX07102-001.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 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天津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节水控源减排技术研究与工程示 范”(参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08.1-2010.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参 与); 2008.9-2009-9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 研究中心; 2009.1-2011.12 新时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理集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40871065; 2008.7-“地理学方法研究”中的“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 目,2007-2010(参与)2007FY140800-2; 2007.5.30-2008.3.30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intransitionalChina,Backg roundPaperfor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9(世界银行); 2006.1-2009.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40535027 (核心参加人员); 2005.6-2006.6 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委软科学课题(主持); 2005.1-2007.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 目,No.40401015(主持); 2004.8-2005.4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空间优化研究,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 2003.7–2005.12 产业依存关系中的北京“基本部分”及其集群时空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No.40271035(核心参与人员); 1998-2001 中 国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区 位 选 择 与 公 共 政 策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No.79770097(核心参与人员)。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2.17•【字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序言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周密部署,组织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并全面推动实施。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既定目标,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就,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实现了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的良好开局。
2021年至2025年是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努力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要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担当作为,科学决策。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近期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持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
近期规划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
《2024年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范文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规划和环境评价工作更是备受关注。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及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有效结合,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城市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于指导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性,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三、北京控规环评的现状与挑战北京控规环评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指导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控规环评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
四、控规环评优化的必要性及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控规环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控规环评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其次,应加强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形成合力推进控规环评的优化。
此外,还应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控规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具体路径包括: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控规环评中,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多部门协作:控规环评涉及多个部门和学科,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推进控规环评的优化。
3.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控规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示内容

20
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与应用
田京祥、倪振平、刘福魁、李秀章、王来明、李 中国地质学会 洪奎、宋双喜、温桂军、祝德成、刘汉栋
21
岩溶山区特大崩滑灾害成灾模式与早 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延长特低渗透石油资源高效开发关键 技术 溴、碘、砷、镉等有益有害元素形态 分析方法及生态地球化学应用 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模型构建关键技 术与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理论、方法 与基础应用研究 山东省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 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与成果集 成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必鲁甘干矿区 铜钼矿勘探报告 山东省系列地质矿产图及其应用 北京智慧国土顶层设计与平台关键技 术支撑体系构建
序号
44
项目名称
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一等奖项目
黄土高原特大型煤矿区30年土地复垦 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 心、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生物研究所 、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 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中 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 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莱州市瑞海矿业有 限公司 白中科、王金满、周 伟、贺振伟、曹银贵、郭 东罡、李 华、周 妍、杨红云、卢 宁、吕春 中国土地学会 娟、韩武波、曹俊斌、姚林君、赵冰清 肖克炎、陈建平、杨毅恒、孙 莉、李 楠、阴 江宁、夏庆霖、牛翠祎、丛 源、李景朝、唐攀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科、邹 伟、娄德波、商朋强、范建福
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一览表

第 1 页,共 7 页
项目编号
候选单位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 查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 2013126 (2004-2009年)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 司,中联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大学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二○三研究所,核工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资源 2013118 业二○八大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核工业二四 调查评价 三大队,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3231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 列图(1:100万)
第 2 页,共 7 页
项目编号
候选单位 候选人 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新疆 东昆仑西段基于ArcGIS平台铁矿资源 弓小平,王 哲,刘正荣,刘艳宾,毛 磊, 2013137 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化学 潜力评价及部署研究 韩 琼,宋相龙,潘展超,苏 虎,凤 骏 探矿大队 朱迎堂,李建星,赵仁夫,孙南一,张汉文, 2013216 青海1:25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祁良志,王香萍 叶天竺,吕志成,邓志奇,刘士毅,舒 斌, 2013232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赵财胜,王 军,颜廷杰,严光生,薛建玲, 张 志,蔡 纲,张志辉,徐 静,石显耀 周明岭,魏绪峰,迟义宾,宋明忠,鲍中义, 山东省莱州市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报 2013055 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姜洪利,林永成,宋国政,霍 光,荆永渠, 告 袁文花,杨之利,高书剑,孙瑞刚,王 敬 卢耀东,张成学,马长水,杨东潮,张宗恒, 2013004 中电投3650号矿区铝土矿勘探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施明伟,徐红伟,高士友,李保杰,刘富有, 张 庆,高灶其,王国库,袁杨森,张荣亮 燕建设,于 伟,冯建之,孙卫志,唐伟刚, 小秦岭金矿田(河南段)深部及外围金 2013005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 张宗恒,宋 锋,赵留升,孟宪锋,张为民, 矿普查报告 常云真,王杏村,汪江河,翟 雷,付法凯 曲亚军,王文清,李尔峰,王长峰,洪秀伟, 辽宁省本溪市大台沟矿区15-4线铁矿 2013035 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 庞洪伟,倪 金,佟成冶,李东涛,刘 铁, 详查 赵 旭,李治福,张海涛,谢 忠,边维勇 新疆准东煤田将军庙矿区地质勘查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九地质 易贤银,雷国明,李景宏,周继兵,王晓薇, 2013123 结报告 大队 王 平,康小丁,易 华,张 良,张 慧 李培远,边荣春,宋印胜,万国普,王仕昌, 2013116 山东省兖州市翟村矿区屯头铁矿详查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马兆同,韩玉珍,韩继深,王东平,万其振 河北工程大学,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矿 中国北方煤中伴生矿产富集规律及其 业大学(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中 孙玉壮,刘钦甫,杜 刚,张忠温,王金喜, 2013066 开发利用研究 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枣 李彦恒,赵存良,吉雷波,黄文辉,王真奉 庄市三兴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危机矿山接 张江苏,陈耀宇,龚全胜,雒晓刚,李文军, 2013082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替资源勘查 史文全,邓喜涛,李真善,石 强,殷 超 辽宁省凤城市白云金矿深部及外围找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〇三队,辽宁招金白云黄金 刘福兴,刘恒刚,苏建飞,李载新,杨 麟, 2013038 矿的重大突破 矿业有限公司,凤城市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郑玉君,汪宗文,张文庆,吴亚顺,孙成宇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安 吴明安,王炯辉,杜建国,徐小磊,侯明金, 2013030 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铁矿勘探报告 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 郑光文,赵文广,王克友,汪青松,彭 智 质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 冯金星,石福品,田敬佺,李 明,谢日实, 2013136 新疆和静县诺尔湖铁矿区勘查报告 大队 彭万林,余建华,罗新荣,陈文革,胡秀军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ein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ir b 第三十八条 法律法规措施 ∙∙∙∙∙∙∙∙∙∙∙∙∙∙∙∙∙∙∙∙∙∙∙∙∙∙∙∙∙∙∙∙∙∙∙∙∙∙∙∙∙∙∙∙∙∙∙∙∙∙∙∙∙∙∙∙∙∙∙∙11 the 第三十九条 行政管理措施 ∙∙∙∙∙∙∙∙∙∙∙∙∙∙∙∙∙∙∙∙∙∙∙∙∙∙∙∙∙∙∙∙∙∙∙∙∙∙∙∙∙∙∙∙∙∙∙∙∙∙∙∙∙∙∙∙∙∙∙∙11 in 第四十条 经济调控措施 ∙∙∙∙∙∙∙∙∙∙∙∙∙∙∙∙∙∙∙∙∙∙∙∙∙∙∙∙∙∙∙∙∙∙∙∙∙∙∙∙∙∙∙∙∙∙∙∙∙∙∙∙∙∙∙∙∙∙∙∙∙∙∙∙11 ings 第四十一条 社会监督措施 ∙∙∙∙∙∙∙∙∙∙∙∙∙∙∙∙∙∙∙∙∙∙∙∙∙∙∙∙∙∙∙∙∙∙∙∙∙∙∙∙∙∙∙∙∙∙∙∙∙∙∙∙∙∙∙∙∙∙∙∙11 ll th 第四十二条 科技管理措施 ∙∙∙∙∙∙∙∙∙∙∙∙∙∙∙∙∙∙∙∙∙∙∙∙∙∙∙∙∙∙∙∙∙∙∙∙∙∙∙∙∙∙∙∙∙∙∙∙∙∙∙∙∙∙∙∙∙∙∙∙11
Iபைடு நூலகம்
nd Sufferin 第九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9 g a 第三十二条 土地生态网络构建 ∙∙∙∙∙∙∙∙∙∙∙∙∙∙∙∙∙∙∙∙∙∙∙∙∙∙∙∙∙∙∙∙∙∙∙∙∙∙∙∙∙∙∙∙∙∙∙∙∙∙∙∙∙∙9 thin 第三十三条 土地污染治理重点 ∙∙∙∙∙∙∙∙∙∙∙∙∙∙∙∙∙∙∙∙∙∙∙∙∙∙∙∙∙∙∙∙∙∙∙∙∙∙∙∙∙∙∙∙∙∙∙∙∙∙∙∙10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王松灵胡静 龙星
廖贵清俞创奇 刘怡
王大章程勇 苏宇雄
范志朋邹淑娟 祁森荣
胡 冰邓末宏 张春梅
16
2009中-1-001
复方丹参方活血化瘀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王升启周喆 张红胜
高 月田琳琳 邢雅玲
马增春伯晓晨 张敏丽
李 鲁
刘 宇
7
2009电-2-001
同步辐射高温高压实验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刘 景李延春 李晓东
胡天斗阎永廉 谢鸿森
杨世顺洪蓉 刘涛
何 伟
8
2009电-2-002
奥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杨晓范马圣贤 王文明
吴晓梅盛凌志 杜建凤
赵 鑫乔琳 卢亚辉
张志敏
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的检测技术体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周玉成程放 井元伟
安 源张星梅 李春
侯晓鹏闫承琳 徐佳鹤
潘 斌肖天际 杨建华
王晓华
3
2009计-1-003
结合视觉特性的图像视频编码
北京交通大学
赵 耀白慧慧 朱振峰
袁保宗王安红 林春雨
4
2009计-1-004
测绘信息化关键技术及生态环境应用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来新付云升 石维新
韩 宇刘勇 欧阳建
张胜勇张奇 朱银邦
吴 琼程翠林 仇文顺
范子训翟明杰 徐志刚
11
2009农-1-003
植物杀螨活性物质的研究与示范
北京农学院
山西农科院果树所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1条规划前提 (3)第2条指导思想 (3)第3条规划原则 (4)第4条规划依据 (4)第5条规划范围 (5)第6条规划期限 (5)第7条规划重点 (5)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7)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7)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7)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7)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8)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9)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9)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10)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12)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12)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12)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3)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4)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4)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4)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5)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6)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8)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8)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8)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8)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0)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0)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20)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21)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21)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21)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22)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22)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22)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23)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4)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24)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24)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5)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7)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8)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8)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8)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8)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0)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30)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32)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32)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32)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32)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3)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4)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4)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4)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35)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7)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37)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37)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9)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9)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9)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9)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41)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42)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42)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42)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4)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44)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44)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5)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46)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46)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46)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46)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47)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47)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48)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48)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48)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48)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49)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49)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50)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50)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50)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50)第九章附则 (51)第64条生效 (51)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51)附表 (52)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平沙河高教园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控规”调整研究规划说明1 概况1.1 项目背景1.1.1项目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著名高等学府,现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北师大现校区位于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占地约59公顷,现有全日制本科、研究生约1.8万人,外国留学生约1700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近3万人。
现状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用地约33公顷,不能满足学生人均33.85平方米教学生活用地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为了改善现有校区用地不足的状况,2002年,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作出重点建设北师大的决定,其中,北京市将划拨2000亩办学用地,支持建设新校园。
2003年,北师大与昌平区政府签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办学用地划拨协议》,在沙河高教园区中进行新校区建设,一期用地1315亩,(根据2004年已批的《沙河卫星城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编号,建设用地包括F-2、F-4.、F-6、F-7、F-9、F-11、F-13、G-18),即为本次规划研究用地。
2005年教育部批复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昌平建立新校区的立项,并核定北师大发展总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含本科、研究生和留学生)3.4万人,“十一五”期间发展规模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4万人,外国留学生2000人。
其中沙河校区计划三年建成、五年完善,建设完成后能满足1.8万本、研学生的住宿、学习和学校开展相应科学研究的要求;北太平庄校区本科、研究生数量控制在600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2000人。
结合北师大昌平校区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并根据市政府和市规委领导的批复精神,2006年8月,我院编制《昌平沙河高教园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控规”调整研究》。
1.1.2关于中心城内校区和沙河新校区的规划情况根据北师大学校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北太平庄校区将进行资源调整,老校区主要开设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心理学院、体育与运动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汉语文化学院等,将本科、研究生数量控制在600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2000人,同时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3万人的学习需要。
昌平新校区计划开设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天文系、信息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等学科,建设完成后能满足全日制学生1.8万人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1.2 位置及规划范围规划用地位于昌平新城的沙河组团高教园区中心地段,规划南丰路以东,六环路以南,北沙河以北,回昌路以西,北距六环路1000米,距市区约24公里,距昌平组团约3公里。
规划用地分为两区,东区(F区)位于沙河镇王庄村和百善镇东沙屯村交界处,规划范围东至回昌路,南至高教园中街,西至南丰路,北至高教园北三街,总面积约72.9公顷。
西区(G区)位于沙河镇满井东村,规划范围东至北沙河西三路,南至北环北路,西至北沙河西四路,北至高教园南二街,总面积约16.3公顷。
合计规划用地总面积89.2公顷。
1.3 土地使用现状F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试验站的用地。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为中央直属的12家大型科技企业之一,试验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立,包括一座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养牛场,美籍专家阳早、寒春夫妇长期在此生活工作。
现状用地功能包括试验站和试验农田,其中试验站包括奶牛场、办公区以及专家住宅等。
G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农田、水塘,以及部分满井东村的居住用地和1所满井中学。
1.4土地权属F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全部为国有用地,G区规划用地范围内以满井村集体用地为主,只有满井中学为国有用地。
1.5道路情况F区规划用地周边及内部道路均未按规划实现,其北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高教园北三街,红线宽50米;南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高教园中街,红线宽50米;东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回昌路,红线宽50米;西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南丰路,红线宽60米。
用地内西部有两条规划城市次干道:南北向联系各个校园的北沙河东三路,红线宽35米;东西向高教园北一街,红线宽30米。
用地内东部有两条规划城市支路:南北向北沙河东四路,红线宽25米;东西向高教园三号路,红线宽30米。
G区规划用地仅北部道路按规划实现,为规划城市次干道—高教园南二街,红线宽45米;用地东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北沙河西三路,红线宽45米;用地南侧为规划城市次干道—北环北路,红线宽40米;用地西侧为规划城市次干道—北沙河西四路,红线宽35米。
1.6周边学校入驻情况沙河高教园区入园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五所。
北京师范大学北部为中央财经大学,其一期用地已获得市规委规划意见书批复(2005规意选字第008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部为北京邮电大学,也已获得一期用地的市规委规划意见书批复(2005规意选字第0191号)。
2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2.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对昌平新城的定位:昌平新城及地区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
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2.2 《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昌平新城及地区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发展目标要将昌平新城建设成为“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
其中建设“科教创新基地”的目标是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以及高等院校聚集的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多元化科教新城。
规划用地位于沙河组团沙河北片区的东部,沙河北片区东部的职能为依托沙河高教园区发展高等教育产业。
沙河高教园区与奥运铁人三项赛场、昌平高教园区、巩华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构筑了沿十三陵水库、东沙河和南北沙河连接而成的人文生态走廊,体现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是新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
规划轻轨S2支线在沙河组团经过北环路和南丰路串联沙河各个单元用地,并在南丰路和规划高教园北三街交叉口处设有一个轻轨站。
2.3《北京沙河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规划用地北侧的沙河高教园区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北京沙河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并得到了市规委的正式批复。
在高教园区内拟入驻五所大学,高教园区总人口规模控制为10万人。
其中学生人数规模8万人,教师人数2万人。
规划将高教园区的发展模式分为“教育用地基本单元”和“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两大部分。
“教育用地基本单元”主要满足教学行政等需求,容积率控制为0.65,建筑高度控制为30米,用地标准大约25平方米/生;“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主要满足学生食宿等需求,容积率控制为1.7,建筑高度控制为24米,用地标准大约8.85平方米/生,两项合计33.85平方米/生。
规划功能布局以“两横两纵”城市主干路为发展轴线,考虑高教园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将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设置在南北两条发展轴线之间,中心绿地两侧,形成共享资源带。
教育用地基本单元环绕分布在南北两条发展轴线的外侧,并在教学用地和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之间建立一条贯穿各校际的林荫步行通道,加强校园之间的联系。
2.4原有控规分析表1 原有控规汇总指标表根据原控规,北师大划拨用地中,教学科研用地为29.93公顷,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为31.09公顷,合计61.02公顷。
比照北师大1.8万全日制在校生用地需求标准来看,需要教学科研用地45公顷(25平方米/生),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15.93公顷(8.85平方米/生),合计60.93公顷。
原控规指标总量满足要求,但教学科研用地和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的分配比例不符合标准,本次规划将重点调整两类用地的具体指标,使之更趋合理;并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对校园内城市支路进行局部调整。
3 规划方案3.1控规调整原则(1)符合《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
(2)与周边已有规划相衔接。
(3)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
3.2功能结构分区规划F区用地功能分为教学科研区和配套服务区两个部分。
教学科研区主要位于规划用地的东部及南部地区,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体育设施等用地;宿舍后勤区主要位于规划用地的西北部,主要包括学生公寓和食堂等用地。
由于G区较为独立,且位于高教园区西南角,八达岭高速公路进入园区的门户位置,具有标志作用,地理位置较为重要,规划设置若干所较为独立的院系,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用地。
沙河高教园区北师大新校区控规调整研究规划说明3.3用地规划(1)根据F区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共计约49.6公顷,可容纳全日制在校生约1.47万人,规划保留原F-2、F-4、F-6、F-9、F-11用地的用地性质,将原F-7地块调整为两个部分,其北部结合F-2地块规划为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南部规划为教学科研用地。
配套教学科研用地约33.98公顷,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总计约15.65公顷。
F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8.69万平方米。
规划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与教学科研用地之间应保证有充足的绿化进行过渡与分隔。
(2)根据G区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约10.9公顷,可容纳师生0.33万人,规划将G-18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北部规划为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南部规划为教学科研用地。
配套教学科研用地约5.44公顷,配套服务设施用地5.45公顷。
G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3.4道路规划F区规划用地为北师大校区,规划拟将其东部教学区内的城市支路结合校园规划方案具体布局,将东西向高教园三号路北移,与高教园北一街连接,其道路等级、红线宽度均保持不变,使校园路网更为有机。
规划应结合北沙河东三街设置贯穿各个学校之间的校际林荫步行通道,其用地宽度不应小于50米。
如校园内城市道路线型根据实际情况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确实需要调整,则必须保证道路性质、等级、红线宽度不变,并满足相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保持与外部道路的接口不变,保证高教园区内部道路系统的完整性和畅通性。
3.5建筑高度及容量规划仍保留原控规规划控制指标不变,教学用地建筑高度控制为30米,容积率控制为0.65;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建筑高度控制为24米,容积率控制为1.7,F区、G区合计总建筑面积控制为61.49万平方米。
G区位于高教园区入口处,对于个别标志性建筑的高度,在保证容积率和建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结合景观设计的要求,允许有适当程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