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形式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儿歌的艺术形式 问答歌(婴幼儿文学课件)

儿歌的艺术形式 问答歌(婴幼儿文学课件)

• 比尾巴 程宏明 •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吤呣(什么)飞过青又青哎 吤呣(什么)飞过打铜铃哦 吤呣(什么)飞过红加绿 吤砪(什么)飞过抹把胭脂哎 搽嘴唇哦
青翠飞过青又青哎 白鸽飞过打铜铃哦 天主鸟飞过红夹绿 长尾巴飞过抹把胭脂哎 搽嘴唇哦
• 摇摇尾巴调调头。
• 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
• 许多脚儿慢慢爬。
(广西儿歌)
什么尖尖尖上天(多问多答 )
• 什么尖尖尖(圆、方、弯)上天? • 什么尖尖在水边? • 什么尖尖街上卖? • 什么尖尖姑娘前? • 宝塔尖尖• 花针尖尖姑娘前。
问答歌
• 对歌、盘歌、猜谜调
• 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 道理的儿歌形式,因此大多有识物启智性质。
• 有问有答是问答歌的基本特点 。 • 一问一答式 • 多问多答式
一问一答
• 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
• 扑扑翅膀去又回。
• 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
• 四脚离地身不摇。
• 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

儿歌的艺术形式 字头歌(婴幼儿文学课件)

儿歌的艺术形式 字头歌(婴幼儿文学课件)

摸摸歌 东北民间儿歌
• 摸摸头儿,变孙猴儿。 • 摸摸小鼻梁儿,变只咩咩羊儿。 • 摸摸耳朵垂儿,变条小金鱼儿。 • 摸摸肩膀头儿,变头小黄牛儿。 • 摸摸胳肢窝儿,变只小蜜蜂儿。 • 摸摸肚脐眼儿,变只花蝴蝶儿。 • 摸摸脚底板儿,你是我的宝贝孩儿。
一类以“子”或“头”结尾
• 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 • 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 • 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 • 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 • 转夸小猴子。
字头歌
• 头字谣 • 每句句末的字词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较强 • 一类是以“儿”字结尾:
• 小小子儿开铺儿, • 开开铺儿两扇门儿, • 小桌儿小椅儿, • 乌木筷子小碟儿。
杭州小伢儿
杭州小伢儿,头上戴帽儿, 坐的小凳儿,吃饭用筷儿, 喝汤用瓢儿,吃好耍子儿。 小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闹架儿。

小学生英语儿歌教学模板:三篇精选

小学生英语儿歌教学模板:三篇精选

小学生英语儿歌教学模板:三篇精选儿歌教学模板一:《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目标通过教授《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儿歌,帮助小学生:- 学会基本的英文单词和句子-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提高英语听力和发音能力教学准备- CD或音频设备- 儿歌歌词卡片或投影仪- 明亮的教室环境和舒适的座位教学步骤1. 引入:问学生是否听过《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CD或音频,让学生先聆听整首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复多次,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的歌词和发音。

4. 通过图片、手势或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5. 分小组进行合唱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6. 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儿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简单的问答练习。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持续练习和巩固。

儿歌教学模板二:《The Wheels on the Bus》目标通过教授《The Wheels on the Bus》这首儿歌,帮助小学生:- 学会交通工具的英文单词和常用表达-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提高英语听力和发音能力教学准备- CD或音频设备- 儿歌歌词卡片或投影仪- 一些与交通工具相关的图片或教具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交通工具的图片或教具,让学生猜测交通工具的名称并简单描述。

2. 播放CD或音频,让学生先聆听整首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复多次,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的歌词和发音。

4. 通过图片、手势或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5. 分小组进行合唱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6. 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儿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简单的问答练习。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持续练习和巩固。

幼儿园儿歌教案格式

幼儿园儿歌教案格式

幼儿园儿歌教案格式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唱出所学儿歌。

2.能够通过儿歌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通过儿歌表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儿歌录音或乐谱。

2.教学器材:音响设备、音乐器材等。

3.教学环境:音乐活动室或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欢快的儿歌音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2.歌曲欣赏:让孩子们首先聆听所学的儿歌,并观察老师的动作和韵律。

3.歌曲学唱:分散式教学:将儿歌分成短小的词句,由老师逐字逐句喊读,学生跟读,反复练习。

整体式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整首儿歌,注意语音准确和节奏感掌握。

4.歌曲表演:安排小组或个人表演,让孩子们根据所学的儿歌编排动作、舞蹈或者配乐,表演给其他同学或家长观看。

5.小结巩固:请学生总结所学儿歌的重点和难点,互相交流分享。

6.活动延伸:让学生自由表演他们喜欢的儿歌,鼓励他们创新动作和表演方式,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识别儿歌的能力,以及准确度和流利度。

2.评估学生在表演活动中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情况。

五、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对本堂课进行评估并反思,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六、教学特色1.注重情感与音乐的结合,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丰富多样的儿歌活动,使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

以上是一份幼儿园儿歌教案的格式,根据具体课堂情况和教学目标,可以根据这个基本框架进行修改和调整。

儿歌的艺术形式 连锁调(婴幼儿文学课件)

儿歌的艺术形式 连锁调(婴幼儿文学课件)
• (原载《歌谣》第1卷第11号,1923年3月24日出刊,转载于《中 国幼儿文学集成·儿歌》重庆出版社1991年
• 嘭,嘭,嘭。后门哪个哪?瘸脚外公。外公来 干什么?借柴刀。柴刀借去干什么?斫毛竹。 毛竹斫来干什么?编竹篮。竹篮用来干什么? 装石头。石头用来干什么?掼脑门。脑门掼他 干什么?不肯磨麦粉。麦粉磨来干什么?送给 天空食。怎么送上去?长梯短梯接起来。(浙 江金华浦江民间儿歌)
连锁调
• 也称为连珠体、连环体、连句或衔尾式 • 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或下一节的开头,或
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顶真相连,语义不一定相 贯。
• 主要功能是逗乐。
• 胡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尖儿
• 胡萝卜尖儿,跳花山儿。花山没,驴推磨; • 狼抱柴,狗烧火;猫儿洗手,上炕捻饽饽; • 你一个,我一个。大哥呢?上树了。 • 树呢?锹刨了。锹呢?小媳妇换枣吃了。 • 枣核儿呢?水冲了。水呢?和泥了。 • 泥呢?砌墙了。墙呢?猪拱了。 • 猪呢?剥皮了。皮呢?粘鼓了。鼓呢?小孩打破了。
• 排排坐,吃果果;果果香,吃干姜; • 干姜辣,吃枇杷;枇杷苦,磨豆腐; • 豆腐烂,煎鸭蛋;鸭蛋煎,煎上天; • 天又高,买把刀;刀又快,好切菜; • 菜又青,买颗针;针又毒,买个牛; • 牛又走,买个狗;狗又花,买个瓜; • 瓜又甜,留过年;过年到,好热闹; • 大人喜,小孩跳;欢欢喜喜放鞭炮。

儿歌课程教学方案模板

儿歌课程教学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快乐童年儿歌教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准感。

3.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通过儿歌学习,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对象幼儿园中班至大班幼儿四、教学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五、教学内容1. 儿歌欣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歌,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

2. 节奏训练:通过拍手、跺脚、拍腿等方式,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节奏。

3. 儿歌演唱:学习简单的儿歌,进行演唱练习。

4. 儿歌表演:结合儿歌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动作表演。

5. 儿歌创作: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尝试创作简单的儿歌。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儿歌欣赏与感受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首儿歌,引导幼儿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2. 儿歌欣赏:播放《小星星》、《两只老虎》等经典儿歌,让幼儿感受儿歌的旋律和节奏。

3.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儿歌的感受。

第二课时:节奏训练1. 导入新课:教师讲解节奏的概念,并通过简单的示范让幼儿了解节奏。

2. 节奏练习: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拍手、跺脚、拍腿等节奏练习。

3. 互动环节:教师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幼儿跟随节奏进行动作。

第三课时:儿歌演唱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儿歌,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2. 儿歌学习:教师教唱《小燕子》、《小白船》等儿歌,让幼儿学会演唱。

3. 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演唱,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第四课时:儿歌表演1. 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儿歌表演的意义,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2. 儿歌选择:教师带领幼儿选择一首儿歌,进行角色分配和动作设计。

3. 表演练习: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表演练习,注意动作的协调和表情的传达。

第五课时:儿歌创作1. 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儿歌创作的步骤,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 创作引导: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引导幼儿尝试创作简单的儿歌。

3. 创作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创作,互相交流学习。

幼儿园儿歌通用教案模板

幼儿园儿歌通用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XXX儿歌》(以具体儿歌名称代替)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 通过儿歌学习,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素养。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儿歌的歌词,理解儿歌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掌握儿歌的节奏,正确发音。

四、教学准备:1. 儿歌歌词打印稿。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与儿歌内容相关的教具(如图片、玩具等)。

4. 彩色粉笔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儿歌的音频,引导幼儿聆听。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3.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学唱这首儿歌吧!(二)学习儿歌1.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儿歌的歌词,注意发音和节奏。

2. 幼儿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3. 教师展示与儿歌内容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儿歌的含义。

4. 幼儿分组,每组轮流唱儿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儿歌接龙游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播放儿歌音频,让幼儿跟唱。

2. 幼儿分组,每组轮流演唱儿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1. 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进步明显的幼儿。

2. 鼓励幼儿回家与家人分享学到的儿歌。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学唱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儿歌进行教学。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课后作业:1. 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唱学到的儿歌。

2. 家长可记录幼儿在家学唱儿歌的情况,与教师分享。

八、备注: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幼儿园原创儿歌教学方案

幼儿园原创儿歌教学方案

幼儿园原创儿歌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儿歌教学的方式,让幼儿掌握儿歌的歌词、旋律、节奏,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素养、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选取适合幼儿园的原创儿歌,包括《小手拍拍》、《彩虹蜗牛》、《小狗追球》、《小鸟飞啊飞》、《小猪跑了》等。

三、教学过程:1. 儿歌欣赏(5分钟):播放选定儿歌的音频,让幼儿们先熟悉歌曲的曲调、旋律。

2. 互动唱歌(10分钟):老师示范唱歌,幼儿们跟着唱,由老师带领幼儿们练习儿歌的节奏、发音和情感表达。

3. 儿歌动作舞蹈(15分钟):根据每首儿歌的主题和情境编排相应的动作舞蹈,由老师领唱,幼儿们跟着动作舞蹈表演。

在练习动作舞蹈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幼儿对节奏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4. 制作儿歌道具(20分钟):让幼儿们根据儿歌的曲调和主题制作相应的道具,如小手拍拍的手型卡片、彩虹蜗牛的蜗牛壳、小狗追球的小球等。

制作过程中,加强幼儿的手工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5. 儿歌合唱比赛(15分钟):分班级进行比赛,每个班级选派两名幼儿代表进行比赛,比赛的主题用儿歌诠释,加强幼儿表演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6. 结束语(5分钟):对幼儿们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幼儿不断学习进取,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幼儿在唱歌、表演、制作道具等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记录和评估。

2. 采用小组讨论、班级比赛等方式评估幼儿对所学儿歌的掌握和表现。

3. 对于评估结果不佳的幼儿,需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进一步提升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儿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素养、情感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幼儿对于一些生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制作道具的认真度不太高等,对于这些不足,我们需要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培养和关注幼儿的学习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歌的形式
儿歌的形式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

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

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彩。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

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

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融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

在数数歌中,有的是教儿童认识数序的,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有的数数歌既有数,又有其它方面的知识。

如滕毓旭的《手指头》:“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

”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练习数数,
而且还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

有的数数歌除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数数歌的特点是: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

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

/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

/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

”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李海松的《什么船儿》:“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上飞?什么船儿冰海走?/宇宙飞船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上飞,破冰船儿冰海走。

”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

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

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问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自问自答,也有二人对诵,或者一人发问、多人对答。

许多问答歌中的问和答可以延伸,由问者不断提出问题,对方不断回答,直到问完或答不出为止。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

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

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

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也有具有一定意义的连锁调。

如《做习
题》:“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看你怎么学得好?”儿歌中描述了一个不愿学文化的调皮儿童的形象,告诫儿童如果怕动脑筋是学不好文化的。

传统儿歌中还有一种连锁调与问答调的结合体,兼具两类形式的特点,且前后句变化迅速连贯,谐音相连,颇具情趣,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

总之,连锁调这类儿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

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

(六)拗口令
拗口令,也称绕口令或急口令。

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儿歌,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

传统的拗口令有多句式的,如常见的《四和十》这首儿歌,就是专门用来区别声母“s、sh”的发音的,同时告诉儿童错误发音的毛病所在。

也有一句式和对偶式的,多数无明确的意义,只以训练儿童的发音为目的。

如“门上吊刀刀倒吊”属一句式,训练儿童“dao”与“diao”这两个音节的发音;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则是训练儿童区别“葡萄”与“不吐”这两组音节的。

新编的绕口令大都采用传统的形式,并在其中贯穿一定的教育内容。

如钱德慈的《夸骆驼》:“骆驼驮着货,货用骆驼驮。

伯伯牵骆驼,一个跟一个。

穿过大沙漠,不怕渴和热。

伯伯夸骆驼,干活真不错。

”目的在于训练儿童区别每一句句尾字的读音,同时劝诫儿童干工作要像骆驼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拗口令绕弯、咬嘴,又要求读得快,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

为了读得又快又准,儿童常常有意反复念读,一旦能顺畅地念诵便会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

它以表面的荒诞暗衬、揭示事物的本质,其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这类儿歌幽默诙谐,可使儿童轻松愉快,也可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

如河南的儿歌《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

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

” 有的作者在这一形式的儿歌中注入有关知识,成为启发教育儿童的短歌。

像张继楼的《错了歌》就属此类。

颠倒歌以违反常规的描写,表达出在常规中难以表达的事理,适合儿童好奇快乐的天性。

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八)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作为每句结尾的儿歌形式。

像夏晓红的《猴子搭戏台子》:“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转动八个小盘子,挂起九面小旗子,变出十个小果子,人人都夸小猴子。

”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

这首字头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成功的“子”字尾,而且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

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儿歌,受到儿童的欢迎。

(九)谜语歌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

例如谜底为“雪”的谜语歌:“普天之下是一家,家家户户种棉花,今年种棉没留种,明年冬日又开花。

”它在浓缩的、象征的形式中包含着强烈的悬念,这正投合了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

猜谜的过程是逐渐释解悬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儿童的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又是儿童自我检验机敏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经过紧张的、连贯性的思索,当儿童找到谜底与谜面之间所隐藏的巧妙结合点,他们会格外愉悦、欢慰,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这是谜语歌受到一代代儿童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供儿童吟诵猜度的谜语歌应符合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困难程度可略高于他们的理解力,但不能太复杂艰深,也不应像供成人猜测的灯谜之类迂回曲折,否则会使儿童丧失信心而失去兴趣。

无论是传统的谜语歌,还是新编创的谜语歌,在谜底与谜面之间大都有一层形象的联系,不甚复杂。

比如谜底为“灭火器”的新编儿歌:“它的身体像圆筒,浑身上下一片红,一见火焰便生气,口吐白沫倒栽葱。

”谜底与谜面之间的联系是再形象不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