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2节_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合集下载
第二章儿歌2

(4)反映倍数概念带有简单计算的儿歌,如儿歌《数蛤蟆》
(5)带加减计算的儿歌,如孙华文的《数学歌》
(6)运用比喻表现数字形象的,如郭明志《数字歌》 (7)与量词结合的儿歌,如王晨湖的《量词歌》
一字歌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2.特点
(1)用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入眠;
(2)即兴性、民族性、地域性强;
(3)声调亲切悠扬,节奏轻柔摇曳,营造静 谧温馨安全的氛围;
(4)大都以母亲的口吻吟唱,表达母亲的祝福 和希望,常有“睡觉”“宝宝”等字眼; (5)重“声”而不重“语”,也有很多摇篮曲
没有歌词只有声调;
(6)歌词浅显简单,结构严谨自然。民间创作 的摇篮曲语言质朴,作家创作的语言比较典雅。
音乐性具体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节奏和韵律主要通过儿歌的分节、句式、
节拍和押韵等表现出来。
1.儿歌的分节
儿歌常见的有一节、二节、多节等三种
(1)一节式
一节式儿歌,分行不分节。如《大头》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2)二节式
前后两节对比或重叠,有呼应效果。
如江苏、山东一带流行的儿歌
《饶是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收录儿歌的历史悠久,儿歌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
之中 。
时政歌 :如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 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明代,1593年,吕坤搜集整理第一本个人儿 歌专集《演小儿语》,这是一本专门为幼儿编 写的儿歌式的韵语读物
(5)带加减计算的儿歌,如孙华文的《数学歌》
(6)运用比喻表现数字形象的,如郭明志《数字歌》 (7)与量词结合的儿歌,如王晨湖的《量词歌》
一字歌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2.特点
(1)用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入眠;
(2)即兴性、民族性、地域性强;
(3)声调亲切悠扬,节奏轻柔摇曳,营造静 谧温馨安全的氛围;
(4)大都以母亲的口吻吟唱,表达母亲的祝福 和希望,常有“睡觉”“宝宝”等字眼; (5)重“声”而不重“语”,也有很多摇篮曲
没有歌词只有声调;
(6)歌词浅显简单,结构严谨自然。民间创作 的摇篮曲语言质朴,作家创作的语言比较典雅。
音乐性具体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节奏和韵律主要通过儿歌的分节、句式、
节拍和押韵等表现出来。
1.儿歌的分节
儿歌常见的有一节、二节、多节等三种
(1)一节式
一节式儿歌,分行不分节。如《大头》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2)二节式
前后两节对比或重叠,有呼应效果。
如江苏、山东一带流行的儿歌
《饶是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收录儿歌的历史悠久,儿歌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
之中 。
时政歌 :如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 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明代,1593年,吕坤搜集整理第一本个人儿 歌专集《演小儿语》,这是一本专门为幼儿编 写的儿歌式的韵语读物
第二章 儿歌知识分享

(2)模拟声响
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池塘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3)回环复沓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一、儿歌的基本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 歌谣,又称为“童谣”。是儿童文 学最基本的文体形式之一。
连韵 隔行押韵 几行一转韵
押韵方式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 转韵要自然和谐
(1)押韵
宝石光光 星星,月亮 抬头望望 摘来点灯 宝石光光 借来梳头 找我模样
踩高跷
正月里,好热闹, 村子里,踩高跷, 爷爷乐,奶奶笑, 小娃娃,追着跑, 叔叔扮个猪八戒, 腿儿长长个子高, 走一步,摇一摇, 摇来摇去摔不到。
三、儿歌的功能
1. 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唱过儿歌的孩子能快乐
地成长起来。”(黄庆云) 2. 陶冶幼儿的性情 使幼儿精神上得到舒缓,步入宁静 平和的境地,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三、儿歌的功能
3. 开启幼儿的心智 儿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能使幼儿
开阔视野。 4. 培养幼儿的语言 儿歌可以使幼儿得到发音的训练, 学到丰富的词汇。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第2章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 歌。 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你姓啥 ?我姓黄。 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草?……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绕口令 6.连锁调 7.谜语歌 8.颠倒歌 9.字头歌
1.摇篮曲
又称摇篮歌、催眠曲,是人的一生中最早 接触的文学样式。
如:克劳谛乌作词、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见《少儿歌曲》114页或《声乐》79页。
付林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摇篮曲》见《声 乐》95页。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 一、儿歌的分类
1、从来源看,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 创作的儿歌。 2、从内容看,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3、从行数格式看,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 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4、从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分为整齐的三言、 四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音。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5.连锁调(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没 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奏
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 心最毒,骗过唐僧和老猪。 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第二章儿歌——第二节儿歌概说(2)

许仅仅是孩子们的喜悦,最终却能开出真善美的花朵。
总之,儿歌同玩具、游戏一样,是幼儿天然的朋友,只有这个朋友有趣、
好玩,他们才会乐于听,喜欢念。
儿歌来源于民歌,最早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它的一些特殊形式就是由民间
歌谣流传下来的,儿童对这些特殊形式的儿歌作品情有独钟。
四、个案举要:分别出示不同类别的儿歌作品,判断各自不同的特点?
备注
5
讲授内容
备注
来》(《幼儿文学》63 页)。还有人采用“了、人、瓜”等作字尾,例如(《幼儿
文学》63 页)。
9、颠倒歌: 又叫古怪歌 、稀奇歌 、滑稽调等 。它故意违 背常情常 理,将
自然界或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正常关系加以夸张性的错乱颠倒,造成荒唐可笑
的效果,在开心的笑声中加强对正常事理的认识,增强辨别事物的能力。
恰如儿童文学研究者王泉根教授所指出的:“这是文学女神在未经开发的幼者 引证导入 心田播下的第一例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 5 分钟
泽。”也正像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所说:“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唱过儿歌的孩子
能快乐地成长起 来。”童年 时通过儿 歌播撒在孩 子心田的种 子,最初激 起的或
的动作要求;动作促使幼儿记熟儿歌,反过来又提示幼儿按照内容和节拍做出
动作,二者相得益彰,带给孩子极大的愉悦。
我国有大量的拍手、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的游戏儿歌。深受喜爱的游戏
歌有:《斗虫虫》、《拉大锯 》、《找朋友 》、《丢手绢 》、《小兔 跳》、《黑猫 警长》 等。一般有这样一些形式:
边唱边玩集体游戏——如《丢手绢》。 边唱边跳皮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条裤子穿九年,新三年,旧三
儿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各种不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

桃花 (金近)
桃花,桃花, 张开嘴巴, 只会笑,不说话, 红红的嘴唇,像个小娃娃。
儿歌的功能
儿歌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 智力、开拓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 识、训练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道德, 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企及的。
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
•
• •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子歌 ”、“小儿语”。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 的儿歌专集。 清代《天籁集》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的歌 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 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 沿用至今。
8、颠倒歌 又叫稀奇歌、滑稽歌、古怪歌、反唱歌,指使 用夸张手法,故意颠倒地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 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达到以表面的荒 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
小槐树
小槐树, 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 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着轿。 蝇子踢死驴, 蚂蚁踩塌桥。 木头沉了底, 石头水中飘。 小鸡叼个饿老雕, 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4、问答歌 问答歌也叫对歌、盘歌、猜谜调,是通过设问 作答的方式表现内容的一种儿歌。引导孩子认 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 。
豆儿对歌
什么豆儿圆? 什么豆儿扁? 什么豆儿长? 什么豆儿小不点? 豌豆粒儿圆, 蚕豆粒儿扁, 豇豆粒儿长, 绿豆粒儿小不点儿。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什么鸟春天最早飞到我家来? 迎春花春天最早开; 小燕子春天飞到我家来。 什么鸟夏天水中住? 什么花夏天开满树? 水翠鸟夏天水中住; 石榴花夏天开满树。
2、游戏歌
游戏类儿歌是配合幼儿游戏内容编写、在幼儿
第四课:第二章 儿歌

•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 的途径。 的途径。 •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 例如,课本 例如,课本P45,《蚕姑娘》。 ,《蚕姑娘 ,《蚕姑娘》。 • 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也是形成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 例如,P45,《我给小鸡起名字》。 例如, ,《我给小鸡起名字 ,《我给小鸡起名字》。
押韵
•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 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 隔行押韵( 行押韵) 行押韵) •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 课本 课本P44页的例子《宝石光光》 页的例子《 页的例子 宝石光光》
• 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 词语、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儿歌的节奏鲜明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诵读起来就会形成短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 • • • • • • • • (一)摇篮曲 (二)游戏歌 (三)数数歌 (四)问答歌 (五)连锁调 (六)绕口令 (七)颠倒歌 (八)字头歌 (九)谜语歌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综述

• 一、语言浅显,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 指儿歌相关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或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 美。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学前教育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课件第二章 儿歌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10.点指兵兵(游戏歌) ● 南宁童谣 点指兵兵, 点指贼贼, 点着谁人做大兵, 点着谁人做大贼。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游戏歌,也相 当于游戏的伴唱和游戏动作的节拍。这是一个抓人游戏, 游戏规则是:一群小孩先围成一个小圈,由一个人来负责 指人,即点兵人,被点到做大贼的人要立刻反应过来,并 跑出圆圈,躲避点兵人的追捕。如果被抓到则成为下一个 点兵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类似于我们熟悉的丢手绢游 戏。
一、要写出儿歌的样
(一)一节式 (二)二节式 (三)多节式
二、要写出儿歌的味
(一)押韵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奏
(1)采用一种节奏,每行字数相等。 (2)节拍不固定,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写出幼儿情趣和情感
(一)从幼儿出发,深入幼儿生活,积累素材 (二)从幼儿出发,选择新的内容、新角度
1.内容新 2.角度新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5.背小猪 ● 鲁兵 背小猪,背小猪, 我的小猪胖嘟嘟。 谁要买,快快来, 妈妈说她不要买。 谁要买,快快来, 外公说他没钱买。 只有外婆眯眯笑: “人家不买我要买。” 她把小猪抱过来, 拍拍小屁股, 摸摸小脑袋, 她叫小猪好乖乖。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者简介】鲁兵,1924年生,浙江金华人。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著有《鲁兵童话选》《神奇的旅行》《教育 儿童的文学》等。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4.跳房子(字头歌) ● 台湾 林芳萍 捡石子, 画格子, 丢石子, 一只脚丫子, 跳过两栋大房子。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者简介】林芳萍,女,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毕业 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获得美国休斯敦大学幼教硕士学位, 曾任教清华大学,现为台湾新竹教育大学讲师。她的作品 曾多次获奖,作品共有60余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连锁调
• 也称连珠体、连句或衔尾式。其特点是用 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语词作为 下句的开头,随韵结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 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句 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颇风趣,儿童 很爱传唱。
连锁调
• • • • • • • • • 《做习题》: 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 小雁飞,画乌龟; 乌龟爬,画小马; 小马跑,画小猫; 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 看你怎么学得好?
数数歌
• 金近的《数字歌》:
• • • • • • • •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
4、问答歌
• 又称对歌,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表现内 容的儿歌。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 描述儿童可感知的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 和思维,培养其比较、鉴别事物的能力。
• • • • • • • • • • • •
《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 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6、绕口令
• 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它是利用一些读音 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儿歌。 • 可以训练婴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 提高口语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 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
三、儿歌的主要特点
• • • • 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音韵和谐,好记易诵
第又称催眠曲、摇篮歌,古代称抚儿歌。 摇篮曲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歌谣,其主要 作用在于催眠,常有“睡觉”“宝宝”等 字眼,歌词浅显简单。它对婴幼儿的作用 不在“语”,而在“声”。
“儿歌”起源与发展
• 杨慎 ——童谣 “出自胸臆,不由人教” 。 • 吕坤:“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许其 乐。”他在16世纪末编辑成《演小儿语》,这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 • 清代,郑旭旦称儿歌犹如“天籁”。19世纪中叶 郑旭旦所编的《天籁集》和悟痴生所编的《广天 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8年,《歌谣》周 刊。
问答歌——不晓得
• • • • • • • 你姓啥?我姓唐。 啥子糖?芝麻糖。 啥子芝?桂枝。 啥子桂?肉桂。 啥子肉?豆腐肉。 啥子豆?菜豌豆。 啥子菜?大头菜。 • • • • • • • 啥子大?天大。 啥子天?火烧天。 啥子火?钢炭火。 啥子缸?盐缸。 啥子盐?锅巴盐。 啥子锅?铁锅。 啥子铁?不晓得。
颠倒歌
• • • • • •
《稀奇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八十岁的老头儿, 坐在摇篮里。
我踩我踩我踩踩踩
8、字头歌
• 字头歌是种每句末尾的字词 完全相同的儿歌。字头歌末 尾的字词往往是"子"、"头"、 "儿"等,以它们作为韵脚, 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 感。
9、谜语歌
• 谜语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 组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 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 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用儿歌形 式表述谜面的谜语即是谜语歌。 • 谜语歌有物谜,即谜底是具体事物的谜语。 它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的特点,所以数量最 多。物谜的谜底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 以是日常用品,人体器官等。
再见
谜语歌
• • • • 四四方方一间房, 房里到处冰冰凉, 打开房门瞧一瞧, 鸡鸭鱼肉里面藏。 • • • • 不像爸爸,不像妈妈, 没手没脚没尾巴, “啪”的一声开了口, 掉下一朵小黄花。
谜语歌
• • • • 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一粒黑葡萄, 到了夜里毛对毛 • • • • 好像柿子没有盖, 好像苹果逗人爱, 味道酸甜营养多, 能当水果能做菜。
摇篮曲
• • • • 小宝宝,乖乖地睡觉! • • 不要吵,不要闹, • • 让妈妈给你摇一摇, • • 小小月亮挂在柳树梢。 • • 花儿休息,鸟儿不叫了。 • • 小宝宝,乖乖地睡觉! • • …… • 《小宝宝要睡觉》——-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高, 小小的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色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第三章 儿歌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概念和功能
• 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顺口易懂的 短小诗歌。它是婴幼儿接触最早、最易接 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 在婴幼儿文学领域中,儿歌占有重要的地 位,被誉为“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 是最具“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 我国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作“童谣”。这种 “童谣”,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文献 中对“童谣”也还有种种别的称谓,如“童 子歌”、“孺子歌”、“婴儿谣”、等等。 • 我国古代的“童谣”中,大部分是各个历史 时代出现的、反映当时政治变动的“时政 歌”。
2、游戏歌
是配合婴幼儿做游戏时吟唱的歌谣。 游戏是幼儿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 伴,游戏儿歌能加强孩子们游戏时的 兴趣和愉悦,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起到了积极作用
游戏歌
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
开着警车,开着警车呜呜叫, 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 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掉。
3、数数歌
• 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 它可以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序,培养儿 童数的观念,训练儿童的思维和运算能力。 • 它用文学形式来培养婴幼儿的数概念,是 文学与数学的巧妙结合。其特点是计数形 象,顺口易记,是对幼儿形象化的数学启 蒙教育。
• • • • • • • • • • • • • • • • •
《颠倒四季歌》: 春天到来树叶黄, 爸爸哭着要吃糖, 给他抽烟他不要, 奶奶抱他到街上。 秋天桃花开得多, 哥哥的弟弟是哥哥, 爷爷进了幼儿园, 排排坐来吃果果。 夏天里,大雪飞, 河水结冰象硬铁, 我穿棉袍晒太阳, 火热的西瓜真有味。 冬天青蛙叫得响, 石板地上好插秧, 妈妈睡在摇篮里, 妹妹给她喂饭汤。
绕口令
• • • • • • 墙上一面鼓, 鼓上画老虎, 老虎抓破鼓, 买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7、颠倒歌
• 也叫错了歌、古怪歌或滑稽歌,四川人又 叫扯谎歌。 • 颠倒歌所表现的是正常现象的颠倒,将人 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与事物之间正常顺序 有意加以颠倒,使人产生一种荒诞、古怪、 奇特的感觉,训练幼儿的特别能力,意在 让孩子从中去辨别、联想正确的事物和正 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