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第二章 儿歌知识分享

(2)模拟声响
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池塘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3)回环复沓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一、儿歌的基本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 歌谣,又称为“童谣”。是儿童文 学最基本的文体形式之一。
连韵 隔行押韵 几行一转韵
押韵方式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 转韵要自然和谐
(1)押韵
宝石光光 星星,月亮 抬头望望 摘来点灯 宝石光光 借来梳头 找我模样
踩高跷
正月里,好热闹, 村子里,踩高跷, 爷爷乐,奶奶笑, 小娃娃,追着跑, 叔叔扮个猪八戒, 腿儿长长个子高, 走一步,摇一摇, 摇来摇去摔不到。
三、儿歌的功能
1. 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唱过儿歌的孩子能快乐
地成长起来。”(黄庆云) 2. 陶冶幼儿的性情 使幼儿精神上得到舒缓,步入宁静 平和的境地,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三、儿歌的功能
3. 开启幼儿的心智 儿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能使幼儿
开阔视野。 4. 培养幼儿的语言 儿歌可以使幼儿得到发音的训练, 学到丰富的词汇。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第四课:第二章 儿歌

•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 的途径。 的途径。 •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句式: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争气的杂言。 • 例如,课本 例如,课本P45,《蚕姑娘》。 ,《蚕姑娘 ,《蚕姑娘》。 • 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也是形成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 例如,P45,《我给小鸡起名字》。 例如, ,《我给小鸡起名字 ,《我给小鸡起名字》。
押韵
•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 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 隔行押韵( 行押韵) 行押韵) •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 课本 课本P44页的例子《宝石光光》 页的例子《 页的例子 宝石光光》
• 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 词语、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儿歌的节奏鲜明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 主要通过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子字数的变化等来形成的音乐感。 •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 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 成一定数量的节拍,诵读起来就会形成短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是儿歌的节奏。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 • • • • • • • • (一)摇篮曲 (二)游戏歌 (三)数数歌 (四)问答歌 (五)连锁调 (六)绕口令 (七)颠倒歌 (八)字头歌 (九)谜语歌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综述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第2章第三节--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PPT

如:《铜钉亮晶晶》 青石钣,石板青,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15
事谜:没在手的时候,抢着要它; 到了手的时候,又要扔它。 (答一体育运动)
动作谜:十个和尚拉袋口, 五个和尚往里走。 (答一生活动作)
字谜:有心不快,有水太满, 长草难除,见食可餐。 (答一字)
6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 歌。
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设问作答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10
6.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 口的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 正确、流畅地念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 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当读得又快又 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拗口 易错,听来幽默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 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 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 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1
• 一、儿歌的分类
1、从来源看,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 创作的儿歌。 2、从内容看,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3、从行数格式看,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 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4、从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分为整齐的三言、 四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音。
2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13
8.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 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 趣,有很强的韵律感,深受婴幼儿喜爱。如: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

• • • • • • • • • • • •
饭前要洗手 小脸盆,水清清, 小朋友,笑盈盈, 小手儿,伸出来, 洗一洗,白又净, 吃饭前,先洗手, 讲卫生,不得病. 小手绢 小手绢,四方方, 天天带在我身上, 又擦鼻涕又擦汗, 干干净净真好看.
• • • • • • • • • • •
搬鸡蛋 小老鼠,搬鸡蛋, 鸡蛋太大怎么办, 一只老鼠地上躺, 一只老鼠拉尾巴, 拉呀拉呀拉回家. 大骆驼 骆驼骆驼志气大, 风吹日晒都不怕, 走沙漠,运盐巴, 再苦再累不讲话.
• (五)数数歌 • 数数歌是培养幼儿对数的初步认识的儿歌。
• (六)绕口令
• 它有意似的把一些发音相近、容易读混淆 的字词组成诙谐风趣的儿歌,要求用比较 快的速度诵读出来,如中班练习sh、z音的 儿歌。 • 柿子 • 柿子红、柿子黄, • 柿子,柿子甜似糖。 • 红柿子,树上长, • 摘下柿子大家尝。
• • • • •
三、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主题单一 吃饭不挑剔 小羊爱吃草,小鸡爱吃米, 小兔爱吃菜,小猫爱吃鱼。 我是好孩子,吃饭不挑剔。(王兰英)
• • • •
• 光头 光头光头,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我有光头。 又油又黑,又光又亮, 雨水不沾,天下敢走。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 一、儿歌的分类 • 1、从儿歌的来源看,可分为民间流传的儿 歌和作家创作的儿歌。 • 2、从儿歌的内容看,可分为知识儿歌和生 活儿歌。 • 知识儿歌向幼儿介绍浅显易懂的知识。
• 生活儿歌取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着重表 现他们生活的状态及生活情趣。
• 3、从儿歌的行数格式看,有“绝句型” (四句)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 4、从儿歌每行的字数的句式看,可分为整 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不 整齐的杂言
第二章 儿歌(新)

第三章儿歌教学目标:1.把握儿歌得概念2.了解儿歌得功能3.理解儿歌得特点4.把握儿歌得艺术形式5.在改编得基础上创作教学重难点:1.了解儿歌得功能2.理解儿歌得特点3.把握儿歌得艺术形式教学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儿歌作为儿童最早接触得文学样式,被喻为第一粒诗之花种,第一瓢美之甘露,第一束爱之光泽,就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得金钥匙。
可以启发儿童得思维,丰富儿童得语言,锻炼儿童得表达能力,引导儿童得想象。
有针对性地利用儿歌培养孩子得情感与心智,使孩子们在欢快地欣赏与诵读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一、儿歌概说(一)儿歌得概念就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得歌谣,又称为“童谣”。
它就是儿童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得一种文体,也就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得一种文学样式。
生长于民间文学得土壤,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就是活在孩子们口头得文学。
童谣就是歌谣(民歌、民谣、童谣得总称)得一部分。
儿歌分类:民间流传得童谣与作家创作得儿歌两部分。
(二)儿歌得发展概况儿歌得起源与发展: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就是目前发现得我国最早得儿歌专集。
清代《天籁集》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得歌谣中得儿童歌谣,冠以“儿歌”得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
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得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三)儿歌得功能:启蒙作用1、增添乐趣《跳绳歌》(郑志刚)花儿红,鸟儿叫,柳树底下把绳跳。
单脚跳,又脚跳,脚步越跳越灵巧。
您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
挺起胸,向前瞧,脚儿轻轻别摔跤。
(二)一根绳,两人摇,摇得低,像水池,摇得高,像座桥,摇摇摇,像波涛,三个宝宝排队跳。
跳跳跳跳,鱼蹦高。
您跳我跳大家跳,好像鱼儿水中闹。
跳绳就是孩子们喜欢得一种活动,尤其就是在冬天,可以抵御寒气、锻炼身体。
跳绳有许多种,有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
单人跳又分单脚跳,双脚跳。
第二章--儿歌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 柿子、李子、栗子、梨。
4、问答歌
用一问一答形式或几问几答的方式来结构的儿歌, 又叫盘歌、对歌。常通过一组问答来表现互相关联的 事物,引导孩子在比较中观察事物。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1. 音韵和谐 主要指通过句子的押韵、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
模拟声响等手段所形成的的音乐感。
(1)押韵
指儿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 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美。
九十九个一百。
坐 火 车(柯 岩) 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们的火 车跑得快,/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 隆隆,呜!呜!) 抱娃娃的靠窗坐,/牵小熊的往后挪,/皮球积 木都摆好,/大家坐稳就开车。/(轰隆隆隆,轰隆 隆隆,呜!呜!) 穿大山,过大河,/火车跑遍全中国。/大站 小站我都停,/注意车站别下错。/(轰隆隆隆, 轰隆隆隆,呜!呜!)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池塘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2. 节奏明显 主要指通过句式的整齐、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
的字数等来形成音乐感。
节奏: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 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诵读起来 就会形成短暂自然的停顿,称为节奏。
谁的耳朵
幼儿文学课件 第二章 儿歌

第三节 儿歌的形式类型 二、 儿歌的特殊形式
数数歌
数数歌一般将数字和 形象结合起来,通过数 数吟唱,以帮助儿童认 识数。
数数歌《一二三》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筋斗;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
第三节 儿歌的形式类型
二、 儿歌的特殊形式
字头歌
浆浆洗洗,肚兜系系, 雨水弹弹,窗门关关, 秋风凄凄,盖条棉被。
Company Logo
第三节 儿歌的形式类型 一、 儿歌的一般形式
杂言句式的儿歌 《鹅 大 哥》
请你进来坐一坐, 我要问问你,哦呜!哦呜!
唱的什么歌。
烟糟得落地, 呼—— 呼—— 呼——
烟糟得落地, 小咯咯拖之跑勒去。
2. 儿童之间的游戏歌
《鹞鹰捉小鸡》
鹞鹰几把刀?三十六把刀。 鹞鹰几根毛?三十六根毛。 夺掉你的刀,拔掉你的毛。
吃倷的肉,还倷的毛。
第三节 儿歌的形式类型
二、 儿歌的特殊形式
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为连珠体或连 环体儿歌。连锁调主要采用顶针 的修辞手法来结构全文,比较常 见的形式是上一句或上一节末尾 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或下 一节的开头,或者是使用谐音词 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随韵接 合,环环相扣。
问答歌
绕口令
游戏歌 摇篮歌
儿歌的特 殊形式
数数歌 字头歌
Company Logo
谜语歌
第三节 儿歌的形式类型 二、 儿歌的特殊形式
摇篮歌
摇篮歌又称为摇篮曲、催 眠曲,是母亲等安抚孩子睡 觉时哼唱的儿歌。
摇篮歌一般语言流畅,节 奏舒缓,语调柔和。
《摇 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 歌。 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你姓啥 ?我姓黄。 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草?……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绕口令 6.连锁调 7.谜语歌 8.颠倒歌 9.字头歌
1.摇篮曲
又称摇篮歌、催眠曲,是人的一生中最早 接触的文学样式。
如:克劳谛乌作词、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见《少儿歌曲》114页或《声乐》79页。
付林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摇篮曲》见《声 乐》95页。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 一、儿歌的分类
1、从来源看,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 创作的儿歌。 2、从内容看,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3、从行数格式看,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 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4、从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分为整齐的三言、 四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音。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5.连锁调(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没 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奏
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 心最毒,骗过唐僧和老猪。 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如:《铜钉亮晶晶》
青石钣,石板青,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事谜:没在手的时候,抢着要它; 到了手的时候,又要扔它。 (答一体育运动) 动作谜:十个和尚拉袋口, 五个和尚往里走。 (答一生活动作) 字谜:有心不快,有水太满, 长草难除,见食可餐。 (答一字) 人名谜:赤壁之战(答两个人名) 地名谜:三伏天穿棉袄 三九天穿背心 (答两个地名)
8.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 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 趣,有很强的韵律感,深受婴幼儿喜爱。如:
谁在水里穿裙子,金鱼在水里穿裙子。 谁在天上推剪子,小燕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螳螂在草丛扯锯子。 谁在屋角织网子?蜘蛛在屋角织网子。
9.谜语歌 是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 古人将谜”解释为“隐语” ,即把本体隐蔽起来, 运用比喻影射或暗示本体的特征。
如:《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7.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 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奇、诙谐的 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如《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
东北民歌《摇篮曲》见《声乐》87页。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游戏, 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 知识。如:
斗虫虫, 虫虫咬手,两箩麦,三箩打大麦。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 馍馍甜,馍馍香,大家都来尝。 噼噼啪,噼噼啪,……
6.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 口的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 正确、流畅地念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 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当读得又快又 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拗口 易错,听来幽默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 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 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 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