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

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琴棋书画觅知音”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有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想象”在阅读训练方面有如下的编排设计: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如感受童话、神话中丰富的想象。

二是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来运用,如四上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来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

《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该要素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及阅读训练要素都存在联系。

学生可以从《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中学会如何把重要部分写具体,如何表现艺术之美。

并通过写作中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构思,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详写。

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艺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熟练朗读课文,正确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2.了解汉字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悟祖国的壮美山河;4.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汉字的发展历程;2.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色彩;3.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及情感色彩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板书法、课堂讨论法、听说训练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板书“祖国的山河”,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壮美山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山河的名称和特点。

2. 学习新词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学习新词汇。

在课堂上,结合图片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含义,让学生在发音上有准确的把握。

3. 探究汉字发展历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根据课本内容对汉字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和汉字保护的必要性。

4. 朗读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齐声跟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情感色彩。

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再次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5. 开展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探究文中的感情色彩。

比如:“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是怎样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等等。

6. 总结反思通过总结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再次认识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汉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崇尚汉字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学习新词汇,为后续课堂进行创造了好的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自我探究,并在合作中得出结论。

体现了教育中“启发引导,因材施教”的理念;3.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4.采用“总结反思”的形式,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祖国的认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文化有积极作用。

简要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汉字的认知和对祖国的认知,更加明确了汉字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最后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教学设计。

该单元的主题是《故事里的道理》,旨在通过学习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包括故事阅读、课文分析、生词学习、语言运用等。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故事中的道理,明白故事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故事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教授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故事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 课本: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 教学辅助材料:词卡、图片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宽敞,学生座位排列整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方便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故事中有什么道理可以让我们学到?2. 教学展开(40分钟)- 第一课时:故事阅读与分析a. 教师出示故事《小草的心愿》,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XX下面由我来向大家汇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单元双线结构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第七单元导语页的上面写着“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这突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艺术之美”。

红色线圈出来部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习作要素是“写出自己拿手好戏感受、看法说出来”。

本单元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单元,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即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选编的单元内容可见,课文《伯牙鼓琴》中的古琴、《书戴嵩画牛》中的绘画、《月光曲》中的音乐、《京剧趣谈》中的戏曲,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中的书法,包括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联,都体现了艺术之美。

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人文主题,即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于想象,“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这是继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后,又一次关于想象的训练。

这也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不过关于想象,统编教材在不同年级中都有安排。

本单元的这个想象训练不是新的训练点,而是一次复习和巩固,主要目的还是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之美,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单元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包括阅读教学(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这四部分。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几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阅读教学1.第一篇精读课:《文言文二则》关于文言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三年级每学期1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2篇:年级课文篇数三上《司马光》 1篇三下《守株待兔》 1篇四上《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2篇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2篇五上《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2篇五下《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2篇六上《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2篇六下《学弈》《两小儿辩日》2篇本册教材编排了《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课时安排:- 课时一:导入新课,呈现研究目标- 课时二:研究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课时三:进行课文分析,讨论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时四:进行写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课时五:总结回顾,评价研究成果课堂活动设计:课时一:导入新课,呈现研究目标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如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引入主题。

2. 呈现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和重点,让学生了解将要研究的内容。

课时二:研究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1. 分组阅读课文,每组讨论并概括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释。

课时三:进行课文分析,讨论主题和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互动交流。

课时四:进行写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1. 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相关图片、作品片段等,引导学生展开写作。

2.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提纲写作,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课时五:总结回顾,评价研究成果1. 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共同评价和欣赏。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回顾本单元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附件:本文档中所述内容为一份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等活动。

课堂设计包括导入新课、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分析、写作活动以及总结回顾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