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登岳阳楼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教学课件(共4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教学课件(共48张PPT)
9
5.思考诗歌的首联,从“昔闻”到“今 上”,是喜?是悲?还是两者兼有?
10
比较阅读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与杜甫的 《登岳阳楼》抒情相比,有何不同?
11
深读,赏沉郁顿挫。
12
1.思考:颔联写景壮阔,为何颈联又联想到 自己了呢?
13
2.尾联笔锋一转,又写到国家,这样写有什 么效果?
14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
35
2、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可感知到诗人在楼上什么 样的形象?
26
缘景明情
2.颔联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副画面?缘景明情 体会其中的深意。
现景: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的疆界, 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析景: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溯情: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 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 姓。
诗人有济世的博大胸襟。
29
诗歌小结
30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 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悲愤。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1
迁移拓展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选修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选修课件(29张ppt)
思考:本联主要写什么?
抒情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如何抒情? 抒发了作者孤苦无依、年老多病、漂泊 天涯怀才不遇思乡思亲之情。 直抒胸臆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 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 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 的痛苦之情。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 的景色特点?
“坼” 裂开,指洞庭湖把吴楚二地从中间 撕裂开来。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指山川日月都映射倒映漂浮 在湖面上。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壮阔奇丽, 生动形象。 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
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

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是年

(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
背 景
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 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上
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
作。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4、 结合全诗看本联写景雄浑壮丽有 何作用?
乐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做反衬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登岳阳楼 》选修 课件(2 9张ppt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山河如此壮阔)自己却举目无亲,音信不通, 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为伴,漂泊天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课件(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课件(39张PPT)

“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 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 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 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
唐庚《子西文录》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Hale Waihona Puke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人仇兆鳌得观点:“昔闻”、“今上”,喜 初登也。
今人傅庚生的观点: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 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 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 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 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 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 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 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 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杜甫《登楼》
意象: 意境: 情感:
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
情感:
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
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 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倍感无比孤独;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倍感无比孤独; • 年老多病,孑然一身,一叶孤舟,载着无边苦楚。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登岳阳楼(共23张PPT).ppt [只读] [兼容模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登岳阳楼(共23张PPT).ppt [只读] [兼容模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景色宏伟奇丽
烟波浩淼洞庭湖
缘景明情,探究颔联情
景的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垠, 烟波浩淼
诗人有 灭的济 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 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 至乾坤;他胸中 仅仅 他自己,而是天 的 姓 这两句诗气势 凡,惊天 地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举目无亲,音信 通, 老多病,只 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 遇的心情
作者的孤寂渺小 颔联的湖阔雄伟形 成鲜明的对比,愈益 显出自 的痛苦之情
尾联:
写眼望国家动荡 自 报国无门的哀伤 安,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 仅有感于自 身世凄苦,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 想北方边境,战乱未 ,国家艰危,这 才是诗人悲痛的真 原因
戎马/ 戎马 /关山 关山/ /北,凭轩 北,凭轩/ /涕泗 涕泗/ /流
tìsì
置身诗境
1
意象 联想和想象,置 体会诗人表达的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 其特点,梳理诗意
2 借 身诗境,初 情感
果展示
了岳阳
解说诗意
昔闻洞庭水,今 岳阳楼 早就 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雄阔壮观的洞庭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 日 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在 面 亲朋无一字,老病 孤舟 亲朋好 们音信全无, 年老多病,乘孤舟四 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注] 开元二年,李 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岳阳而作 诗 夏十二,李 朋 ,排行十二 李 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课件(15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课件(15张PPT)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亲朋无一字”,是说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是指作者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 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 的孤危感。
➢ 抒发了诗人漂泊孤苦、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置身诗境,整体感知 ➢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 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 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 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 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 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思考探究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
面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 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 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 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李 白
岳 阳
与 夏
楼十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 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题诗,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思考探究 ➢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
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引:引领、带走之意;衔:用嘴叼着、送来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合作探究
赏析名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 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 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诗人的眼泪中蕴含了 怎样复杂的情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链接高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舟 朋 两江友个1注陵,、字:排,颔?开行南联试元十游的结二二岳两合年。阳句全,李而诗李白诗作中白登此作流诗岳,简放阳。诗要途楼夏眼赏中赋十分析遇诗二别。赦,,是,使李哪回岳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17 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课件(35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课件(35张)

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主楼三层,高20 余米,全楼未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 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 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 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 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 “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 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 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 斗拱,状如蜂窝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 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 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 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 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三吏”、“三别”等
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 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 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 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PPT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登岳阳楼》PPT精品课件1
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 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 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 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 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20 张PPT)
小结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20 张PPT)
注:炼字解题步骤:
➢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 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④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 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20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20 张PPT)
置身诗境,整体感知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 单元《 登岳阳 楼》课 件(20 张PPT)
➢ 颔联写出了洞庭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颔联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可谓气势磅礴, 宏伟奇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所以,可以说杜甫与范仲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现 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教材迁移讲练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 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有四 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 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典型例题>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各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 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3.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 句诗的理解。[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的答案:
提示: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 未平、国家多难。作者老泪纵横,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 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5.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6.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 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 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2)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 便宜行事。
(3)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 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4)“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 应的反应和对策。
(5)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把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 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
5.[创新表达]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 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我的答案: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提示:①两篇的开头都交代了写作原因。《登岳阳楼》是慕名登临而 作,《岳阳楼记》是应约有感而发。②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岳阳楼》 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岳阳楼记》中 的“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岳阳楼 记》在写阴雨、晴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岳阳楼》颈联写自身经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颔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③两篇最后都 抒怀。但《岳阳楼记》是在与前文“悲”“喜”之情的对比中提出了“先 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岳阳楼》是诗人由自己的 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于忧时伤乱中见出 诗人的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7.叙事抒情。即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使 用这种抒情方式的作品,不仅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 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 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甚至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如杜甫的《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紧接着第三至六句便对农民的生活景况作了交代:
到年底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
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七、八两句“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 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 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 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 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 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 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 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二、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 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 写等。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第9课 登岳阳楼
导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 景明情。2.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诗歌背景 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 不堪,年老体衰,疾病缠身,靠饮药维持生命。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 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 眺,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 君登岳阳楼》。 2.古文知识积累 (1)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
答案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二|文本探究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考 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我的答案:
提示: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 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 波动而飘荡起落,一幅气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6)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其形 如宝盖之状。旧时迷信的人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运,运气就不好。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坼.( chè ) ②轩.( ③涕.泗.( tì sì ) 2.古今异义
xuān )
亲朋无一字. 古义: 此指书信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诗歌艺术中的“虚”,一般是指视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诗歌艺术中的“实”,一般是指客观 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应该注意,虚和实是相对的,在诗歌中 或以虚写实,或以实写虚,或虚实相生,创造出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解题时要注意分清虚实,发挥联想和想象,体味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作 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 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 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 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漂泊不 定,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
悲惨的社会现实。 剖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该诗为叙事诗,大体
可分为两部分。
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春、秋、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的季节变换和一
天中凌晨、薄暮的变化,依次描写,层层深入,脉络分明。
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
提示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课后课时作业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考点: 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的答案:
提示: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 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 “老”且“病”,漂泊无依,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