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爱如茉莉》资料:课文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教案一、教材分析:《爱如茉莉》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示范引路的作用。
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
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充盈着真爱,是一篇适合朗读的好文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表白,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举动,作者只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初读《爱如茉莉》,如饮山泉,清淡中有丝丝甜意;再读《爱如茉莉》,如品香茗,丝丝甜意中有淡淡芳香;三读《爱如茉莉》,如饮甘醴,淡淡芳香中有缕缕心香;四读《爱如茉莉》,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的生命的芬芳和光泽……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周围的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已有一定的体会与感触。
但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不同,对这种体会与感触的深浅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文令学生对“爱”有一种全新的感悟,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每一个字、词、句子、对话、段落等细微之处,感受作者的父母之间平淡无奇而又真真切切的爱。
学生可能会仅将理解限于课本之中,所以教师应通过朗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由文本引向生活,让学生对“爱”有更深的理解。
三、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对于叙事性作品,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向往、同情等感受。
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情智并重,拓展学生课堂语文实践空间,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有效课堂。
以“真爱是什么——”为突破口,沿着爱如茉莉之问号、句号、叹号、省略号的线索,采用板块组合法、图片再现法、自主探究法,在研读、探究、欣赏活动中,通过对细节的理解、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悟,让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表达等各种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爱如茉莉》语文课文原文

《爱如茉莉》语文课文原文人生无常,世事变幻。
许多事情早已如云烟远去,随着飘散的云霞淡了,化了,忘怀于千里之外了。
唯有那最不可磨灭的母爱却一直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在日复一日地增加着深入骨髓记忆。
时时会刺得我心里阵阵酸痛。
小时候,我很贪玩儿,会依照自己的性格做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
不是去摘人家尚未成熟的桃儿李儿,就是带着前山两后的小家伙们忘情地玩到很晚,以至于连父母交代的牵羊赶鸡这样的小事情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的母亲呢,常常对我说:今天又干啥子了啊;为什么不把羊儿牵回来,我收了工再去时,羊子都那里喊你了····我马上傻傻地笑着说:“明天一定不得了。
”几次三番下来,免不了被父亲严厉地斥责,让邻家大人们看着不顺眼。
小伙伴们也因为害怕家里责罚,只好偷偷地告诉说:你不要走远了哈,下午我们悄悄来找你。
和我差不多的孩子开始下地干活了,我自己也觉得这样玩不是个办法,就跟着我三哥去捋苕藤——那时候,是大集体,把红苕藤捋成一绺是一项简单而容易完成的农活,很多的父母都会安排自家的小孩子去做的。
三天后,经过我们两兄弟的奋战,终于干完了。
哪知道,我都还没有从自己第一次成功的喜悦里走出来,我母亲刚回家,就很生气地说:“今后你们就在家里耍了!不要再做了!四亩多,给十分工,还说这样没做好,那也没所对。
我就要看看,我的娃儿会不会饿死。
真是太欺负人了!”从那以后,我几乎就很难再下地干农活,也顺成章地成了别人眼里的懒家伙。
可每次望着母亲瘦削的身影回家,再看到她满脸的汗水和库管上的泥土,我就会忍不住想去给她拍几下。
这时的母亲很满足——我完全可以感觉到的。
她会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好好读书,今后你就不做这样的脏活路了。
”这是带着泥土芬芳的爱,是如茉莉花一般朴实的爱啊!那一年,我偶然看到两只长尾巴的喜鹊带着它们刚要学飞的孩子,住在一棵不太高的柏树上。
那漂亮的样子,简直和凤凰一样招人喜欢。
于是我便天天去看它们,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
课文17《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碰撞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3.情感体验: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家庭和谐的美好,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4.激励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潜能。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氛围。
3.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分享学习心得,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修辞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感受家庭的和谐美好。
2.教学难点:
(1)句子结构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复杂句、并列句、转折句等。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1.情境创设:展示一幅茉莉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茉莉花的特点,由此引入课文主题——《爱如茉莉》。
苏教版五下学课文《爱如茉莉》

教材解读:?????苏教版五下学课文《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作者父母间那深厚、真挚、纯洁的感情,如缕缕茉莉花香,平淡无奇却真切感人、芳香宜人。
全文没一处爱轰轰烈烈爱的表白,但他们的爱就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一句不起眼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妈妈身体虚弱却依然牵挂给爸爸煮饺子饺子,;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便直奔医院;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地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翻身,连手脚都麻木了……细腻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体会到父母那平淡却深厚的爱,领悟爱的真谛。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课文记叙了父母亲之间那平淡、朴实而又真挚的爱。
文章细节传神、笔触细腻,看似平实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和情感,因此我在教学中紧扣文本,通过细节的朗读和揣摩来理解父母之间这份平淡无奇却散发缕缕幽香的真挚关怀,同时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用真诚美好的心灵,关爱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美好充满爱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难点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茉莉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CCTV3有一个《开门大吉》的节目,听歌曲,猜歌名,今天老师也放一首歌,比一比谁能以最追快的速度抢答歌名?(播放片段《茉莉花》)??? 生:《茉莉花》???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首歌呢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茉莉花》。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说课稿一、说教材《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学校语文五班级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绽开。
《爱如茉莉》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文章用清爽、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看这件小事,告知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其中,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妙的画面。
它告知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妙;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妈妈为爸爸煮的饺子;是爸爸匆忙赶去医院的着急、牵挂、担忧;真爱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散发出的芳香。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同学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详细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育语感;真实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同学在宽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细节描写,理解什么是真爱,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训练的特点;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敬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育同学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同学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同学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7 爱如茉莉

自学展示 近义词: 寻思—— 叮嘱—— 蹑手蹑脚—— 反义词: 蒙眬—— 笼罩—— 嗔怪—— 恬静——
纯净——
质疑解惑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想想课文可分为几段?并试
着归纳段。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妈妈因生病不能给爸爸 包饺子,让“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 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爸爸在医院伏 在床沿上睡觉,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
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动爸爸的故事。
拓展延伸
想想为什么说爱如茉莉?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爱如茉莉》。妈妈的一句“爱就像
茉莉吧”让映儿——差点笑出来,因 为她心里藏着一句话——这也叫爱,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定向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能抓住文中的细 节描写,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平淡却深 厚的爱。
默的关怀。
展示
“映儿,来帮妈妈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 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爱是 爱是妈妈对爸爸
默默的关怀。
爱是 爱是爸爸妈妈彼此
之间默默的关怀。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小结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在心中为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的双手; 爱,是一夜又一夜的守候; 爱,是爸爸妈妈的默默关怀; …… 爱是那样的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却又那么让人回 味无穷。
展示
爱是 爱是爸爸对妈妈的担心和焦急。
然而,爸爸 没有吃我买的饺 子,也没听我花 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此 后,他每天都去 医院。
《爱如茉莉》课文原文阅读

《爱如茉莉》课文原文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17 爱如茉莉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突然对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问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容许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
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
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
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
我怕惊动他不敢动。
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爱如茉莉》资料:作者介绍

《爱如茉莉》作者简介
李王君瑛笔名叫“瑛子”、
瑛子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2001年,瑛子在青岛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时,一位女同事对她叙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瑛子,她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瑛子开始构思了,整整半年,她都在脑子里丰富和发展着这个故事。
胸有成竹后,瑛子打开了电脑,三个月后,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不跟你玩》写成了。
瑛子的处女作写成后,先后有四家出版社要给她出版,最后,她选中的是作家出版社。
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瑛子的处女作《不跟你玩》,这本书一出版,马上就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没多长时间出版社又加印了第二版。
紧接着,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又与瑛子签了合同,要把这部书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
一部长篇小说,改变了瑛子的生活轨道。
这期间,多家出版社约她写书,许诺了若干好条件。
瑛子为此辞了职,专门在家当职业作家了。
2003年,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午夜向日葵》又脱稿了,还是作家出版社抢先出版了这部书。
现在的瑛子,真的是一位头脑清醒的作家了,许多人夸她初闯文坛,两次出手,竟然两次成功,而她却摇摇头说,她想写一部真正的畅销书,到了那时候,再言成功也不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如茉莉》教材解读和理解《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一、情感的审美与实用价值的高度统一《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
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
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每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
但每个人对爱的认识却不同。
当人们触及“爱”这个字眼,直觉使然,可能会更多地想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之类的词语,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浓烈爱情。
于是,才会有对于爱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话般的仰望。
正如青春映子在原文中所写:“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
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
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以上是基于作者本意面向成人的解读。
作为教师,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篇文章被编者修改后编入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原文中“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编入课本时“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被删去,其他还有多处做了改动。
这是基于教材所服务的对象——五年级学生考虑的。
五年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先拿当年的自己做比对:回忆五年级时的自己,天真幼稚不解爱情;那么现今的孩子呢?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那就看看我那上六年级的儿子吧,偶尔洗澡完还光溜溜地满屋跑,典型的未成熟。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现在的孩子在太多的爱中长大,因而“看不见”爱了。
于是,作为教材,《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
二、细节里的诗意栖息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
《爱如茉莉》就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你看,那简单、平淡的动作和话语,那淡淡的神情,都有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文如茉莉的艺术效果。
细节一,“直奔”的焦急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章写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显然,“直奔”“每天都去”是关键所在。
透过“直奔” ,我们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如果联系上文妈妈的关于“包饺子”的话语,我们还能读出藏在“直奔”背后的故事,看到日常生活里心心相印的爸爸妈妈。
不是吗,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对爸爸的一诺千金,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总是殷殷等候出差归来的爸爸,怎会有“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的直觉敏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有灵犀?而“每天都去”,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细节二,“紧握”的深情。
文中有这样一句:“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我们首先注意到爸爸的睡的姿势:“坐”“紧握”“伏”。
我们不妨用还原法来解读。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里说:还原法,就是要把人物感觉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就得想象出人物感知的常规状态。
那么,我们就想想常人睡觉的“常规状态”当是躺着且身心放松的,而爸爸坐着伏着睡,最有意蕴的是还“紧握”着妈妈的手睡,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
而“紧握”一词,又实在是“天生丽质”让读者难舍难弃、回味无穷,谁都会由这温情的执手而眠想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
不是吗?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缘于担心自己睡得沉而耽误了对妈妈夜间的照顾,在这“紧握”之中,传递的是减轻病痛最终战胜病痛的力量,传递的是爱与温暖,而爸爸握住的,不只是妈妈的手,更是妈妈的心,是平安,是一辈子的幸福,所谓“大爱无言”,不就是这样吗?细节三,“包饺子”的一诺千金。
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的话:“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且,妈妈说话时的声音是虚弱的。
把“虚弱”与话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这段话的潜在量就体现出来了:妈妈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想的不是自己,却是爸爸出差回来吃不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该如何补救。
想必,定有男子读之喟然长叹:这等贤良妻子我怎么遇不上?也定有女子读之自惭形秽:我真比不上她。
再读这段,我们还依稀听得“弦外之音”:“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多么挚爱妻子的丈夫,以至于知道妻子住院而“吃不下”,于是从妈妈这句深知丈夫的话里,我们又遐想,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丈夫有多少次的“吃不下”?。
细节四,心照不宣的“怕”。
文章里有两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一句是: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另一句是妈妈说的话:“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
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并非是向对方的表白,只不过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与他们的女儿映子的对话。
于是,这两句的感人力量就非同一般了,感人的潜在力量就是爱的心照不宣:这个夜里,他们都想着对方,都希望对方能睡得好,为了对方能睡得好,自己的辛苦微不足道!你看,一个是“睡眼朦胧”“布满血丝”“打着哈欠”,另一个是“手脚麻木”,真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于是妈妈的两次笑便有了特别的的意蕴:一是“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这笑,分明是幸福的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难以自禁的笑,被爱是幸福的,施爱更是幸福的,谁说不是呢?无独有偶,女儿映子也有两笑,亦意味深长。
一是“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笑着回头”是承接在“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话相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这句后面的。
如果说,映子的第一笑是一种不以为然,那么,这第二笑分明是一份感动,一份欣欣然,从不以为然至欣欣然地感动,这不意味着映子精神的成长吗?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似乎不经意的文字里,总有开掘不完的金子。
三、景随情生的诗意存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包含着“景物”与“感情”这两个元素,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在品评前人诗词时往往也同时从“景物”和“感情”这两个角度来着手,如他分析诗词佳作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此外,他还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看法,表明了其“境界”说中所包含的“景物”和“感情”二元素交融契合的关系。
据此,《爱如茉莉》实乃有境界之作。
如果说细节的描写娓娓细说的是爸爸妈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那么,“阳光”与“茉莉”两种意象则因映子情之所致而诗意地存在。
你看:“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头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若按孙绍振先生的替换法(某一词语的好处从其原生状态来看并不十分清楚,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来洞悉“探”字的妙用,那么,“探”可以还原为“照”“射”之类,但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射”进病房呢?这就是作者所见的创造了:悄悄地,总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是“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分温暖,是“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是“探”。
探不尽的情与意啊!再看,茉莉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始末,成为文章的一支文脉。
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
最“豁人耳目”的是这个句子:“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
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
”茉莉之所以更加洁白纯净,那自然是作者情之所致的创造。
再看“钻”的妙处,按还原法,缕缕幽香应当钻进鼻孔才对,怎地钻入心里?这就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读罢掩卷时,想起了朱光潜先生这样一段话:“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
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
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朴。
”我想,爱的最高境界也当不在于热烈,真爱,需要“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需要“一种从消逝万象中感识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