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教案:古代对外关系临夏中学:王鹏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史实: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当然,安敦派使者来中国这个知识点,这两年的考试说明没做要求。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特点: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从交往形式上:既有,也有;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三条途径,其中是主要参与者;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史实: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史实: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华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史实: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2、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往(1)朝鲜·两汉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唐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
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
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辽宋对外贸易东达朝鲜。
·元朝(2)日本·两汉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隋唐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
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辽金对外贸易东达日本。
·元朝·明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3)印度·两汉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隋唐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
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东南亚·两汉·隋唐·北宋·明朝(5)西亚·两汉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隋唐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
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
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辽金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
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明朝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
(6)非洲·唐朝·元朝·明朝(7)欧洲·两汉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未到)。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唐朝·元朝元朝时东欧商队、使团到大都。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
·明朝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徐光启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翻译利玛窦带来的科技著作。
·清朝清初,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
康熙帝组织反击。
2、原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上述时期(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3、表现: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1)经济贸易往来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政治交往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科技文化交流。
(4)宗教传播: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5)战争。
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
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
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
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
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
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4、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
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
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有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
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5、影响增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6、认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两汉时期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中国,光武帝还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派使来中国,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
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唐朝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中国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
那时与唐朝通使友好的多达70余国。
首都长安设置鸿胪寺来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宾客,还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外国的商人只要不违犯唐朝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
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佳话,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明朝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发达。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跨越亚、非两大洲,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并进行贸易,其足迹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以上史实都说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
当然,频繁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
(2)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