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名师精编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锦瑟》的意境与主题,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2.掌握《锦瑟》中的词汇、句式等语言表达方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锦瑟》的意境和主题,理清文中情节和人物心理。

2.难点:掌握如何分析和欣赏古诗词,发现古诗词的美。

教学准备1.《锦瑟》原文及注释。

2.看图识词的图片,包括涉及到文中的地名、建筑等等。

3.PPT演示,包括文本解析和配合图片欣赏。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演示,先讲解和展示一些画面,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阅读文本(10分钟)学生读原文,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了解故事的情节。

3.文本解析(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重点关注情感修辞和词汇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交流的问题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在感受和精神状态,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感触和启示等等。

4.图片欣赏和语文知识的运用(20分钟)老师集中对照着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古文词汇,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拼写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文的触感和感受。

5.思考与讨论(20分钟)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分享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和主题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作文指导与布置(15分钟)老师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写出一篇对《锦瑟》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锦瑟》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意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之《锦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之《锦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锦瑟》文字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主题复杂且历来说法不一,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或以为是咏物之叹,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之篇,或以为是爱国之说等等。

全诗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

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

由于多重暗示的融汇,诗歌内涵也就显抽象、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这些含意朦胧的意象与典故,又是被约束在“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内容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探求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一、导入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

――《唐才子传》故事有意思的有两点: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李商隐以含蓄朦胧而闻名,对一个诗风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白居易为何如此推崇?2、白居易比李商隐大四十岁左右,说此话时保守估计应六十左右,以这样的高龄,以他的身份成就,竟对一个后生晚辈子如此青睐,令人迷惑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位魅力诗人李商隐,走进他的《锦瑟》。

二、听朗读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1、翻译。

(教师选首联、尾联让学生翻译,因为中间几联与第二问相关,可不问。

首联重点在对“无端”的理解,尾联重点在“可”的理解)2、说出诗中引用的四个典故的内容。

《锦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锦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锦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诗歌的形象,理解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2、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品味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以及典故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读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1、字面译诗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理解主旨: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锦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锦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锦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授课教师:张庆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3、品味诗歌艺术特点,欣赏其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李商隐诗词名句,导入新课。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本课选读的《锦瑟》,就是其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朗诵录音,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请学生朗读全诗。

(感情基调:伤感哀怨)2、请学生简要串讲诗歌意思,教师稍作点拨。

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

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

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7【教学设计】《锦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7【教学设计】《锦瑟》

《锦瑟》教学设计《锦瑟》文字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主题复杂且历来说法不一,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或以为是咏物之叹,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之篇,或以为是爱国之说等等。

全诗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

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

由于多重暗示的融汇,诗歌内涵也就显抽象、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这些含意朦胧的意象与典故,又是被约束在“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内容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探求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

——《唐才子传》故事有意思的有两点: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李商隐以含蓄朦胧而闻名,对一个诗风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白居易为何如此推崇?2、白居易比李商隐大四十岁左右,说此话时保守估计应六十左右,以这样的高龄,以他的身份成就,竟对一个后生晚辈子如此青睐,令人迷惑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位魅力诗人李商隐,走进他的《锦瑟》。

二、听朗读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1、翻译。

(教师选首联、尾联让学生翻译,因为中间几联与第二问相关,可不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系列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系列四)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 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关于《锦瑟》
1.创作背景2.题解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2.翻译全诗
3.诗歌评析
四、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2.艺术技巧







应备: 节,实备 节,超备 节。
质量评价: 20 年 月 日




20 年 月 日
内 容 与 过 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反思 补充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 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 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祝娅莉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祝娅莉单位:新疆省巴州和硕县高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李商隐的《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

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

学习本课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

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①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②难点: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课前背诵诗歌,明确本首诗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名师推荐………………………………………………… 1 李商隐诗两首 一、 教学目标: 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二、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 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 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思想。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预习指导: 1) 对照教材的课下注解,自读《锦瑟》、《马嵬》两首诗; 2) 温习以前学过的,见过的李商隐的诗歌。 五、 教学步骤: 1) 导入: 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学习杜甫的诗歌,今天我们换换口味,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请把书打开到43页。李商隐诗二首。 2) 介绍背景: 其实我们对李商隐并不陌生,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他的诗了。大家

还有印象吗?(同学回答)《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还有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除了我们学过的之外,还有一些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既然学过了这么多李商隐的诗,那我们对他的生平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李商隐生平。(介绍完课件补充)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了很多李商隐的诗。仅次于杜甫、李白和王维。而这首《锦瑟》,也被称为李商隐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是哪里让它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朗读: ……………………………………………………………名校名师推荐………………………………………………… 2 齐声诵读《锦瑟》,读两遍。(转身写板书《锦瑟》李商隐) 3) 梳理文义: 我们刚刚读完了《锦瑟》这首诗,要品读一首古诗,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内容。

请同学先来翻译一下,翻译时以第一人称翻译,就是把自己当做李商隐。(提问

同学) 不必逐句翻译,可以加入你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首联——锦瑟啊,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都让我想起我的青春年华。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颔联——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是最后却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情思托付给杜鹃。表现出对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的怀念,和对美梦的破灭的

无限惆怅(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

与情感。这里的用典侧重于哪一个?应该是后者。)那么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在这一句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我们先看庄周梦蝶的典故,请同学来说一下。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栩栩而飞,浑然忘记自己是庄周。但是梦醒之后,自家仍是庄周,蝴蝶已经不知哪里去了。这里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

却又是虚渺的梦境。是欢乐的,但是这种欢乐却有潜在的隐患。)李商隐用它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 ……………………………………………………………名校名师推荐………………………………………………… 3 (快乐总是短暂的,何况是梦一样的快乐。当梦醒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又会怎样呢?)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请同学来介绍一下“望帝啼鹃”的故事。杜宇满怀悲情,却无可奈何,只能化为杜鹃在春日里哀鸣。这时候梦已经醒了,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回。作者此时是

对“梦醒”的无奈,伤感惆怅的。)“但是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颔联——律诗的颈联和颔联必须要求对仗。我们能看出上一句是对仗的,

那么颈联这一联里那些词是对仗的?(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写板书:沧海、月明、珠、泪一组;蓝田、日暖、玉、烟一组。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

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尾联——“如此的情怀,不止是今天才追忆,当时就已经惘然了”。反过来说,作者不仅是当时惘然,一直到现在他也在追忆那段感情,并沉迷于这种感情之中。(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1、 悼亡之情。 2、 爱情 3、 哀伤自己的身世 5)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6) 导入(《马嵬》):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第二首诗《马嵬》。 a)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b) 整体把握: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参考答案:; 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名校名师推荐………………………………………………… 4 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c) 具体赏析: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批判讽刺唐玄宗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用“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八个字。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谈一谈“用笔至细”,从反衬的方面说说讽至深吗? 参考答案: 反衬方面——先看颔联。今朝与昔日的对比。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的皇宫中连鸡都不准养,因为鸡叫声会扰了皇帝的清梦,报晓都由宫人负责。而现在不同了,玄宗被逼离开了长安,住在军中,在没有宫人传唱的优美歌声了,只有军人们在寒夜敲着金柝。我们可以回想起木兰诗中的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大家想一下,军中的情境是何等的悲凉啊!昔日是如此的歌舞升平,今朝又是如此悲惨凄凉。看到此处,不禁想替作者问一句:玄宗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颈联也是今朝和昔日的对比。当日玄宗与杨贵妃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为此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重聚一次。可是当六军驻马的时候,又是什么情景呢?昨日的誓言马上化为泡影,杨玉环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玄宗的誓言如此经不得考验。相比之下,远不及牛郎织女。秦观在《鹊桥仙》中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作者眼中,不论是对天下(空闻虎旅传宵柝,害的天下大乱),还是对爱情(七夕时山盟海誓,当六军驻马时却违背当日的誓言),玄宗都是背叛者。 ——尾联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对比与反衬。卢家是平民百姓,玄宗时一国天子,两人地位相差悬殊。但是连平民百姓都可以得到的幸福对于天子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作者用平民的幸福来反衬玄宗的落魄,是对玄宗毫不留情的讽刺。 9)教学拓展:为什么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还不如寻常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西方著名作家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唐玄宗是一位君主,他有他特殊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地位要求他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百姓和妃子之间的关系。但是他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上的关系,又错误地理解了他与爱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所以说,我们要享受真正的爱情,就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谐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