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最美辉映
巴黎圣母院小说简介

巴黎圣母院小说简介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于1831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雨果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发生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在中世纪的法国,此时的巴黎圣母院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政治中心。
小说围绕着主人公卡西莫多(Quasimodo)展开,他是一个畸形的哑巴钟楼守卫,由于他的不同常被视为残忍和丑陋。
在故事中,卡西莫多对美丽的埃斯梅拉达(Esmeralda)产生了迷恋,她是一位年轻的吉卜赛女孩。
然而,埃斯梅拉达却爱上了一位年轻而英俊的军官费比奥(Phoebus)。
在费比奥背叛她后,埃斯梅拉达被错误地指控为犯有谋杀罪行,成为众矢之的。
卡西莫多被她的美丽和善良所吸引,决定保护她,与此同时,他也试图获得她的爱。
巴黎圣母院的大主教克洛德·福罗洛(Claude Frollo)是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强烈的人,深深沉迷于卡西莫多的统治欲。
他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反面角色。
在这个故事中,雨果描绘了中世纪法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包括宗教狂热、社会不公和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他通过描写卡西莫多这个被边缘化的角色,探讨了人类对外貌的偏见和对物质尺度的价值观。
此外,雨果还通过巴黎圣母院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建筑细节和宏伟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他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主义的意味,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这座宏伟教堂的庄严和神圣。
虽然《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的主题和问题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
它引发了人们对外貌偏见的反思,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和伦理观。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并对中世纪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批判。
总结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意味的小说,它以其富有诗意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试析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作用

试析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宋瑞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为世人所皆知。
其中,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便是其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为《巴黎圣母院》的环境设置、情节刻画、叙述视角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的快感,进而使建筑与文学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因此,文章便从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之关联、重要作用、引申与启示这三个方面,着重从巴黎圣母院及其重要作用的角度,对《巴黎圣母院》及其创作特色、重要作用等进行简单分析,以借此揭示其不同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准确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重要作用引申与启示引言: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建筑与文学两种艺术形态始终是相互影响与借鉴的。
建筑不免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角,而文学,似乎也在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以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为例,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三者的渊源中,就不难看出文学与建筑艺术两者的观念与精神是相通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紧密的,即都钟爱于对情感的表达,对大自然和历史的关注。
一、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一)雨果的建筑思想雨果作为法国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与“奇葩”。
他利用其一生的时间来钻研建筑艺术的发展,构建了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象征性语言体系,揭示了建筑与文学语言的深层关系,把建筑艺术所拥有的审美与象征功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从而开发了读者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思维。
以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为例:该作品以一座基督教建筑的名称命名,足可见建筑艺术对作者创作思维的影响之深;其次,建筑的优与劣,对应于人物的美与丑,恰如其分的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添砖加瓦,为作品增色不少;最后,哥特式建筑激发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进而又为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纵观十八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与哥特式建筑的一系列风格十分相似,存在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所以称其为“哥特式小说”。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1. 引言1.1 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巴黎市民与教会权力之间的斗争、爱与宽恕的故事。
这部小说融合了文学和建筑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建筑特征和文学元素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二者之间卓越的交汇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主要部分来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首先,我们将探讨文学与建筑在这部小说中如何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然后,我们将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并解读其与建筑意义之间的关联性。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其构造特点,并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小说情节和角色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中的主要观点,并对《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与建筑交汇之处进行综合分析。
1.3 目的通过本文,我们旨在深入探究《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和建筑之间的独特关系。
我们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和建筑特征,探讨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并揭示它们在故事叙述、角色塑造以及象征意义方面的重要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巴黎圣母院》,并对文学与建筑交汇之作产生更多思考。
2. 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2.1 小说背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
该小说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埃斯梅拉尔达与教堂司祭克洛德之间的爱情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残酷和黑暗面。
支撑整个故事情节和氛围的正是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巴黎圣母院。
2.2 建筑风格分析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杰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垂直线条、尖顶、复杂而精细的装饰和彩色玻璃窗等特征。
它体现了哥特式建筑追求垂直向上的意象,代表着中世纪宗教信仰、文化与艺术的高度发展。
此外,在小说中,雨果还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广泛而详细地描写,将其内部结构、钟楼、飞扶壁等各个部分都娓娓道来。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一、历史背景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一座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具有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下面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
1.建造时间: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于1163年,直到1345年才算基本完成。
这段时期正好处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
2.宗教重要性:作为一个大型主教座堂,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宗教角色,曾举行了众多法国王室婚礼、加冕典礼和葬礼等仪式。
3.文化意义:巴黎圣母院还在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得到广泛描述,这部小说使得这座教堂更加广为人知,并成为巴黎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二、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其显著的特点,下面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突出了垂直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以及尖拱、尖顶等元素。
建筑师借助飞扶壁、支撑柱和空廊,使教堂能够达到较高和较大的规模,并形成美观而稳固的结构。
2.石雕与玫瑰花窗:巴黎圣母院以其精致的石雕和壮丽的玫瑰花窗而闻名。
教堂外部有许多雕像和浮雕,描绘了圣经故事和基督教传说。
而内部则有三个主要馆室(中殿、两侧廊)之间如草草编织一般交叉交错的拱穹结构,并装饰有彩色玻璃花窗,将光线变幻成令人惊叹的彩虹色彩。
3.鐘樓与飞扶壁: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鼎盛时期还有两座90米高的钟楼,其特点是独具个性的飞扶壁结构。
这些飞扶壁类似于桥梁般连接了主体教堂和钟楼塔尖之间的空间,在视觉上提供了一种轻盈感。
总结:以上介绍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作为一座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而雄伟的外观和精致而华丽的内部装饰而闻名世界。
这座教堂不仅是法国宗教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成为巴黎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向其致敬。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一、引言1.1 介绍《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也是一部深受欢迎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描写教堂建筑、城市风貌和人物命运等来展现出浓郁的法国文化和建筑艺术。
1.2 文章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洞察小说中反映出的当时法国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以及对读者理解该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与《巴黎圣母院》2.1 法国哥特式建筑概述简要介绍法国哥特式建筑流派起源、发展阶段及其特色,例如流线型构造、尖顶拱廊等,并探究其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应用。
2.2 小说中的建筑细节描写详细描述小说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如墙面雕刻、窗户风格、拱顶结构等。
解读这些细节所展现出的法国哥特式建筑精髓与艺术表达。
三、《巴黎圣母院》背后的历史文化3.1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介绍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于欧洲哥特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可以探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而有力的再现。
3.2 小说中反映出的法国社会与文化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和情节揭示出来的当时法国社会习俗、权力关系、宗教观念等,并深入思考这些元素对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四、《巴黎圣母院》带给读者的启示与思考4.1 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将建筑美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2 建筑艺术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建筑艺术在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于巴黎圣母院价值的诠释来加深理解。
五、结论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
同时,在欣赏小说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建筑艺术对于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

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法国15世纪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写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幻想交相辉映的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克洛德是个聪明、善良又憧憬自由的年轻人,他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和渴望。
在小说的开头,克洛德与他的兄弟让·费罗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少女埃斯梅拉达,他们被她的美貌和舞姿所吸引,并对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克洛德逐渐陷入了痴迷的情感世界,他以为埃斯梅拉达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
在小说中,《巴黎圣母院》这座古老的教堂象征着时间与历史的沧桑,克洛德在圣母院的钟楼中跟随他的导师弗罗洛教授学习建筑和天文学。
这个地方对于克洛德来说是一个避难所,他在这里拥有了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而圣母院也成为了他追求美的象征。
克洛德的追求美梦破灭了。
当他向埃斯梅拉达表白时,被她拒绝了并嘲笑。
克洛德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感到自己变得丑陋而可悲。
于是他陷入了对埃斯梅拉达的仇恨和复仇的想法中。
在复仇的过程中,克洛德牺牲了自己的美好形象,陷入了邪恶、孤独和疯狂中。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教堂的教士克劳迪斯·福罗尔,他极力主张正义和宗教,对于巴黎圣母院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他却成为了克洛德的对立面,他利用克洛德的迷恋和痴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福罗尔试图通过操纵他人的命运来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最终导致了克洛德的悲剧。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黑暗和光明之间的冲突,展示了社会和心灵的多样性。
他对美的追求,对自由和正义的思考,以及对宗教和社会的批判,都体现了雨果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洛德经历了从美到丑、从正义到邪恶、从渴望自由到身不由己的变化,他的遭遇与人们当时的处境以及现代社会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巴黎圣母院》通过克洛德的个人遭遇和命运的悲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与文学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与文学意义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也是法国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之一。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演变、建筑风格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1. 历史演变1.1 中世纪起源巴黎圣母院建立于1163年,当时由主教西库斯四世下达命令。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这座雄伟壮观的教堂在1345年完工。
1.2 改革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法国发生了改革运动和宗教战争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巴黎圣母院遭到了破坏和部分修复。
1.3 文艺复兴和现代化19世纪初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对建筑物保护和修复的关注。
巴黎圣母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修复,并成为巴黎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2. 建筑风格与特点2.1 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包括尖拱,花窗玻璃和飞扶壁等。
这些特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并为后来的建筑师们提供了灵感。
2.2 雕刻艺术巴黎圣母院以其壮丽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包括门廊上故事场景、石柱上受难图以及塔楼上的怪兽雕像。
这些艺术品不仅美观,更传达了宗教和历史故事。
3. 文学意义与影响3.1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描写中世纪法国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巴黎圣母院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故事中重要的舞台。
3.2 巴黎圣母院的游客和影响巴黎圣母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学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宗教、历史和建筑等主题的场所。
这一影响还延伸到电影、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
结论总结来说,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在历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建筑风格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启发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认可和喜爱。
无论是欣赏其雄伟壮观的外观还是感受其文学意义,巴黎圣母院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巴黎圣母院讲解

巴黎圣母院讲解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领报堂,是法国巴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巴黎圣母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本文将对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一、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3年,当时主教毕若修开始了修建这座宏伟的教堂。
整个建筑过程历经200多年,直到1345年才正式完工。
在此期间,许多建筑师参与了这一壮丽的工程,而他们所设计的巴黎圣母院成为了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色1. 总体布局: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布局,具有长165米、宽40米的壮观规模。
整个教堂由中央祭坛、穹顶、祭坛区和两侧的楼梯组成,形成了宏伟而庄严的空间结构。
2. 石雕与玫瑰窗:巴黎圣母院以其精美的石雕和绚丽的彩色玻璃窗而闻名。
教堂外墙和门廊上的石雕塑像栩栩如生,表现了圣经中的故事和圣徒的形象。
而内部的三个巨大的玫瑰窗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多彩的色彩给人以惊艳之感。
3. 飞扶壁与尖顶: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是其最著名的特色之一。
飞扶壁采用了大量的拱形结构,使整座建筑更具轻盈感。
此外,巴黎圣母院的尖顶也是其独特之处,被视为哥特式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三、巴黎圣母院的文化意义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法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它见证了法国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并成为了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1.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本著名的小说描写了15世纪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让人们对这座建筑加深了解,并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巴黎圣母院吸引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绘画和雕塑表达了对这座建筑的迷恋和崇敬之情。
这些艺术作品也进一步传承了巴黎圣母院的文化意义。
3. 游客和朝圣者的聚集地: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朝圣者的到来,他们来此感受建筑的壮丽和宗教的力量。
这种聚集为巴黎圣母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最美辉映
作者:黄薇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7年第11期
气宇轩昂的诗人走上舞台,高声唱起序曲:“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
”歌声浑厚而明亮,仿佛引领着灵魂向大教堂崇高神秘的穹顶不断盘旋飞升。
看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人,应该很难忘记这出手不凡的开场一幕。
雨果笔下这个关乎人类爱情和欲望的故事,借由巴黎圣母院获得了永生,而这座被他赞为“伟大的石头交响乐”的建筑,也因这部名著在19世纪得以重获新生,赋予了更多人性的悲悯与光彩,堪称文学史和建筑史上的一段最美的辉映。
巴黎圣母院入口是法国道路的零起点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坐东向西,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每年迎来送往大约1300万游人。
西岱岛是巴黎历史的起点,它在法文里的含义即是“城”,这里是巴黎最早的城市雏形,而塞纳河原是围绕城区的“第一道城壕”。
两千多年前,一批名为“巴黎斯”部落的高卢人来此定居,在岛上修筑了堡垒。
公元前50年左右,凯撒率大军侵入北部高卢。
激战之后,小岛失守,而小岛原居民巴黎斯人的名字被凯撒记录在他著名的《高卢战记》之中,日后成了巴黎这座城市的名字。
公元4世纪左右,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岱岛上建起了巴黎圣母院最早的前身圣特埃努教堂。
在漫长的中世纪里,西岱岛的西部开始建起王宫、法律宫和古代的监狱,如同一个岛上的王国。
数百年间,西岱岛逐渐拥挤,城市终于不可遏制地向两岸扩散开去,巴黎也在不断地壮大发展。
但西岱岛至今仍是巴黎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被誉为“巴黎的头脑、心脏和骨髓”。
每年纷至沓来的游人们往往会在巴黎圣母院的入口附近停下来,寻找人行道上镶嵌的一颗青铜星星—法国道路的零起点。
巴黎至所有法国城市的距离,都是从巴黎圣母院前广场开始算的,这里堪称是巴黎中心的中心。
完美对称的哥特式建筑
法国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圣母院”命名,却没有哪一座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它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正面宽47米,一对塔楼高60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
圣坛外有教堂的标志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最初“哥特”一词含有贬义,有野蛮、半开化的意思,是当时崇尚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人们对其的贬称。
但哥特式建筑代表的是中世纪的人们对天堂和上帝无限膜拜的精神美学,这种潮流势不可挡。
哥特式的典型元素有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和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内厅高阔的空间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天际,崇高庄重。
比起哥特式建筑中其他著名的“队友”,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应该算是最为柔美匀称的一位。
它以其完美的对称感而闻名,没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结构,也没有主体上端插满雨后春笋般的尖顶,教堂特殊的平顶双塔结构保留至今,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钟楼双塔的哥特式建筑。
它在无数镜头里最常见的“标准照”是西侧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立柱和装饰带把正立面分为9块小的矩形,水平竖直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堪称是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和谐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的底层并列着三个桃核形门洞,左门为“圣母之门”,右门称“圣安娜之门”,中门则是著名的“最后审判之门”,表现的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命运的场景。
当时教堂里的牧师们只用一般民众难懂的拉丁文宣讲,这些雕塑可用来帮助不识字的人们了解《圣经》中的故事,所以被称为“穷人的圣经”。
巴黎圣母院也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之一。
在它之前,欧洲的教堂建筑大多比较笨重:厚实的墙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间,内部阴暗而压抑;在它之后,以它哥特式的高直为蓝本,欧洲的教堂开始拥有了轻巧的拱顶和敞亮的空间。
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北京著名的西什库教堂就是一例。
国王路易七世奠基,工程历时180年
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巴黎圣母院的奠基仪式。
当时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邀请了让·德·谢尔与皮埃尔·德·蒙特叶这两位杰出的建筑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中来,绘制了蓝图并领导了第一期的工程。
建筑师们先用木材做出按比例缩小的模型,進行预先的拼装,屡经修改最后定型,再来挑选石材放大模型。
石材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每块之间都用沟槽或键进行插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与安全性。
1182年巴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了唱诗坛,之后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逐渐将哥特式的招牌穹顶完成。
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直到进入
13世纪后,在第三任建筑师手上动工,并于1220年,由第四任将其与舱顶部分接合完成。
巴黎圣母院于1345年最后完成了原定的设计方案,基本落成,整个工程历时180多年。
路易七世这位巴黎圣母院的奠基者,也改变了法国和英国其后300年的命运。
1136年,路易七世与阿基坦公爵之女阿莉埃诺结婚,阿莉埃诺陪嫁的领地因此并入王室领地,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三倍。
1147年,虔诚的信仰最终促使他追随教皇踏上征服巴勒斯坦的征程,与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领导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摘编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