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第03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90页 1.7M PPT版

丰田1MZ-FE独立点火系统中点火器内部结构
一个点火线圈一个点火器
2、同时点火方式
丰田7M-GTE发动机同时点火系统
IGdA、IGdB信号是根据G1、G2和Ne信号向点火器输送的判缸信号。 点火器根据IGdA、IGdB信号的状态决定接通哪条初级电路。
IGdA为0、IGdB为1——VT1导通,1缸或6缸点火。 IGdA为1、IGdB为0——VT2导通,2缸或5缸点火。 IGdA为0、IGdB为0——VT3导通,3缸或4缸点火。
爆震传感器失效
动力下降
爆震传感器的检修 爆震传感器的故障会造成发动机的动力性、经
济性及排放性能不能达到最佳,严重时也可能使 发动机的活塞等零件因爆震而损坏。 1、爆震传感器电阻的检查 测量接线端子和外壳,应为∞。 对于磁致伸缩式的还应检测线圈的电阻,应符合规 定要求。 2、爆震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检查 发动机怠速时测量是否有脉冲电压输出;也可 用木槌在靠近爆震传感器附近的缸体上敲击以产 生信号。 3、测量爆震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波形
二、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分为三种类型
独立点火方式
同步点火方式
二极管配电点火方式
1、 独立点火
★一种是点火线圈共用一个点火器的; ★另一种是每个点火线圈都有一个单独的点 火器,并且点火器和点火线圈集成一体。
6个点火线圈共用一个点火器
丰田1MZ-FE电控独立点火系统
丰田1MZ-FE电控独立点火系统
并将震动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火花塞座金属垫型:在火花塞的垫圈部位安装有
压电感应元件,根据燃烧压力直接检测爆燃信息, 并将震动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爆
震
的
判
断
单位时间内超过基准值的震动次数越多,意味 着爆震越强,ECU根据爆燃强度确定点火提前角 减小的幅度。
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3)电子控制点火系统的优点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由于取消了分电器,其性能更加优越, 除具有一般微机控制点火系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不存在分火头和分电器盖间的跳火问题,能量损失和电 磁干扰明显减少;
2)减少或不设高压线,减小电磁干扰; 3)减小机械磨损,故障率大大降低; 4)节省安装空间,结构简单。
2.电控点火系统的类型:有分电器和无分电器式
二、电控点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基本组成
(1)电源 (2)传感器 (3)电控单元 (4)点火控制器 (5)点火线圈 (6)分电器 (7)火花塞
电控点火系的组成
(2)传感器:检测发动机各种状态参数,为ECU提供点火提 前角的控制依据。
1)转速和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发 动机曲轴转角信号、曲轴基准位置信号,ECU根据转速信号 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根据转角和基准位置信号确定曲轴位 置。
2)进气流量传感器 :检测进气流量,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测节气门的开度大小,判定发动机 负荷状态;同时还能反映节气门变化快慢,判定加速、减速 工况,修正点火提前角。
4)水温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修正点火提前角。
5)进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进气温度,修正点火提前角。
6)爆震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爆震信号,实现点火时刻闭 坏控制。
采用电子控制点火系统时, 可以使发动机的实际点火提 前角更接近于理想的点火提 前角。
图 转速对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2)发动机负荷的影响
最佳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负 荷增大而减小。
在普通点火系统中,用真空 提前调节器调整点火提前角, 只能按简单的线性规律调节, 调节曲线与理想曲线相差较 大。
3. 汽油机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拓展:三极管
2、二极管
【特点】晶体二极管为一个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形成的PN结。二极 管最大的特性就是单向导电,也就是说电流只可以从二极管的P极流向N 极。
拓展:三极管
3、三极管—以NPN型硅管为例
【理论原理】对于NPN管,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
P型半导体所组成,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而 集电区与基区形成的PN结称为集电结,三条引线分别称为发射极e (Emitter)、基极b (Base)和集电极c (Collector)。 当b点电位高于e点电位零点几伏时,发射结处于正偏状态,而c点 电位高于b点电位几伏时,集电结处于反偏状态,集电极电源Ec要 高于基极电源Eb。 在制造三极管时,有意识地使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基区的 ,同时基区做得很薄,而且,要严格控制杂质含量,这样,一旦接 通电源后,由于发射结正偏,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及基区 的多数载流子(空穴)很容易地越过发射结互相向对方扩散,但因 前者的浓度基大于后者,所以通过发射结的电流基本上是电子流, 这股电子流称为发射极电流子。 由于基区很薄,加上集电结的反偏,注入基区的电子大部分越过集 电结进入集电区而形成集电极电流Ic,只剩下很少(1-10%)的电 子在基区的空穴进行复合,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 补给,从而形成了基极电流Ib。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得:Ie=Ib+Ic 。 这就是说,在基极补充一个很小的Ib,就可以在集电极上得到一个 较大的Ic,这就是所谓电流放大作用。
3.1 概述
3.1.1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特点 1)能在各种转速范围内提供所需的点火电压和点火持续时 间。 2)由ECU根据各有关传感器的电信号确定最佳点火时间并 进行实时调整,能在不同负荷和转速条件下提供最佳点火 提前角。 3)能把点火提前角控制到汽油机爆震的临界状态。 4)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可与其他电子控制系统实现协调控制 ,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净化性。 5)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成本低、耗电少、不需要冷却、 响应性好等。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PPT课件

电控点火系统的定义
总结词
电控点火系统是一种利用电子控制技术来精确控制汽油机点 火时间的系统。
详细描述
电控点火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接收发动机转速、进 气压力、冷却液温度等传感器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计算出最 佳点火时间,然后通过点火线圈产生高压电来点燃火花塞,从 而点燃可燃混合气。
电控点火系统的组成
ECU(电子控制单元)
是电控点火系统的核心,接收来自传 感器的信号,计算点火时刻和点火线 圈通电时间。
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
接收和发送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工 作。
存储控制程序、发动机参数、故障诊 断等信息。
点火器
01
02
03
点火线圈
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 为火花塞提供足够的点火 能量。
火花塞
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点火线圈的激活
根据点火时机的计算结果,激活相应 的点火线圈。
点火线圈的通断控制
通过控制点火线圈的通断时间,实现 点火能量的控制。
点火能量的控制
点火能量的计算
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和点火时机的要求,计算所需的点火能量。
点火能量的调节
通过调节点火线圈的通电时间和电流强度,实现点火能量的精确调节,确保发动机的稳定运行。
06 电控点火系统的应用实例
在汽油车中的应用
提高点火精度
电控点火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点火 时间,提高汽油机的燃烧效率, 从而提升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降低排放
通过精确控制点火时间,电控点火 系统可以减少不完全燃烧和爆燃的 发生,从而降低废气排放,有利于 环境保护。
适应不同工况
电控点火系统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工 况自动调整点火时间,使发动机在 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 态。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分析课件

优化点火时集与处理
信号采集 信号处理
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工作原理
ECU的组成
ECU的工作过程
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经过处理后 根据控制策略发出控制信号,驱动执 行器工作。
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执行器的种类
执行器的工作过程
常见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
火花塞故障
与新能源技术结合
未来,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将更 加注重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通 过与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 技术的结合,实现更好的节能减 排效果和更高效的动力输出。
智能化控制 高精度控制 可靠性提高
市场前景分析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 者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汽油 机电控点火系统的市场需求将持 续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 场的发展中,汽油机电控点火系 统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技术竞争加剧
随着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技术的 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技 术竞争也将加剧。各汽车厂商和 技术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 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获得更大 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详细描述
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模型,如PID、模糊逻辑等,提高 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快响应速度,使发动机在各种 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的燃烧效果。
提高点火能量利用率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降低发动机排放物
总结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发展趋势
01
技术进步推动
02
环保需求驱动
03
市场驱动
技术展望
•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概述 •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三章_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汽车电控 精品资源池

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第一节电控点火系统的功能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点火提前角、通电时间及爆燃控制三个方面。
一、点火提前角控制
1、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定义:点火提前角是从火花塞发出电火花,到该缸活塞运行至压缩上止点时曲轴转过的角度。
对应于发动机每一工况都存在一个“最佳”点火提前角,对于现代汽车而言,最佳的点火提前角不仅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达到最佳值,还必须保证排放污染最小。
点火提前角过大(点火过早),则大部分混合气在压缩过程中燃烧,活塞所消耗的压缩功增加,且缸内最高压力升高,末端混合气自燃所需的时间缩短,爆燃倾向增大。
点火提前角过小(点火过迟),则燃烧延长到膨胀过程,燃烧最高压力和温度下降,传热损失增多,排气温度升高,功率、热效率降低,但爆燃倾向减小, NOx排放量降低。
试验证明,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应使发动机气缸内的最高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后10°~15°。
如图所示,适当点火提前角,可使发动机每循环所做的机械功最多(C曲线下阴影部分)。
2、最佳点火提前角的确定依据
1
最佳点火提前角的数值必须视燃料性质、转速、负荷、混合气浓度等很多因素而定。
(1)发动机转速如图所示,点火提前角应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
因为随发动机转速的提高,以秒计的燃烧过程所需时间缩短,但燃烧过程所占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保证发动机气缸内的最高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后10°~15°的最佳位置,就必须适当提前点火(即增大点火提前角)。
2
3。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教案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教案(章节备课)学时教案内容一、点火提前角的控制1.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如点火提前角过大,大部分混合气在压缩过程中燃烧,活塞所消耗的压缩功增加,缸内最高压力升高,末端混合气自燃所需的时间缩短,爆燃倾向增大;过小(点火过迟),燃烧延伸到膨胀过程,燃烧最高压力和温度降低,传热损失增多,排气温度升高,功率降低,爆燃倾向减小,NO x排放降低。
2.最佳点火提前角确定依据(1)发动机转速随着转速的升高点火提前角增大。
采用ESA控制系统,更接近理想的点火提前角。
(2)发动机负荷歧管压力高(真空度小、负荷大),点火提前角小,反之点火提前角大。
(3)燃油辛烷值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点火提前角可增大,反之应减小。
(4)其他因素燃烧室形状、燃烧室内温度、空燃比、大气压力、冷却水温度。
3.控制点火提前角的基本方法起动时的点火提前角是固定的,一般为10°左右,与发动机工况无关。
起动后的点火提前角控制有:(1)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2)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点火提前角修正系数点火时间由进气歧管压力信号(或进气量信号)和发动机转速确定的点火提前角和修正量决定。
4.点火提前角的修正(1)水温修正1)暖机修正冷车起动后,冷却水温度过低,增大点火提前角。
随温度升高点火提前角变化如图。
点火提前角的暖机修正曲线控制信号有:冷却水温度信号、进气歧管压力(或进气量)信号、节气门位置信号。
2)过热修正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工况(IDL触点断开),当冷却水过高时,为避免爆震,推迟点火提前角。
发动机处于怠速工况(IDL触点闭合),教案内容冷却水温过高时应增大点火提前角。
点火提前角的过热修正曲线控制信号有:冷却水温度信号、节气门位置信号。
(2)怠速稳定性的修正 ECU根据实际转速与目标转速的差来修正点火提前角,低于目标转速,应增大点火提前角,反之,推迟点火提前角。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汽车发动机 电控技术 精品课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2.最佳点火提前角确定依据 . 发动机转速 随着转速的升高点火提前角增大。 随着转速的升高点火提前角增大。 采用电控点火系统,更接近理想的点火提前角。 采用电控点火系统,更接近理想的点火提前角。 歧管压力高(真空度小、负荷大), 发动机负荷 歧管压力高(真空度小、负荷大), 点火提前角小,反之点火提前角大。采用电控点 点火提前角小,反之点火提前角大。 火(ESA)系统时,可以使发动机的实际点火提 )系统时, 前角接近于理想的点火提前角。 前角接近于理想的点火提前角。 汽油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 燃料性质 汽油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点火 提前角可增大,反之应减小。 提前角可增大,反之应减小。 燃烧室形状、燃烧室内温度、 其他因素 燃烧室形状、燃烧室内温度、空燃 大气压力、冷却水温度。 比、大气压力、冷动机 电控技术 精品课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5.起动后基本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 发动机起动后怠速运转时, 发动机起动后怠速运转时,ECU根据节气门位 根据节气门位 置传感器信号( 信号)、 置传感器信号(IDL信号)、发动机转速传感 信号)、发动机转速传感 器信号( 信号 和空调开关信号( / 信 信号) 器信号(Ne信号)和空调开关信号(A/C信 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号)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发动机起动后在除怠速以外的工况下运转时, 发动机起动后在除怠速以外的工况下运转时, ECU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单位转数的进 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 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 气量或基本喷油量)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气量或基本喷油量)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2005年6月
汽车发动机 电控技术 精品课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一、点火提前角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点火过早,功率下降,易爆震。 点火过早,功率下降,易爆震。 点火过迟,功率、热效率降低。 点火过迟,功率、热效率降低。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点火提前角的概念 ①点火 ②开始燃烧(火焰开始传播) ③最大燃烧压力 ④燃烧结束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爆震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 功用: 功用:
把发动机缸内发生爆震时引起的缸体振动转 换为电信号。该信号输入ECU ECU后用于控制点火提 换为电信号。该信号输入ECU后用于控制点火提 前角。 前角。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
某些晶体(如石英、压电陶瓷等) 某些晶体(如石英、压电陶瓷等)受到压力 或机械振动之后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或机械振动之后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当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当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晶体的某两个表 面上就会产生电荷(输出电压); 面上就会产生电荷(输出电压); 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回到不带电的状态。 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回到不带电的状态。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初始点火提前角: (1)初始点火提前角:
固定点火提前角,其值大小取决于发动机型式, 固定点火提前角,其值大小取决于发动机型式, 并由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初始位置决定, 并由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初始位置决定,一般为上止点 前60~120。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基本点火提前角: (2)基本点火提前角:
初级断开电流 还受蓄电池电压 的影响。
2、通电时间的控制方法: 通电时间的控制方法:
ECU首先根据电源电压的高低 , ECU 首先根据电源电压的高低, 在存储器存储的导通时间脉 首先根据电源电压的高低 谱图中查询选择导通时间,然后根据发动机转速确定导通角( 谱图中查询选择导通时间,然后根据发动机转速确定导通角( 闭 合角)的大小。 合角)的大小。
什么是点火提前角? ★ 什么是点火提前角? 为什么要控制点火提前角? ★ 为什么要控制点火提前角? 怎样控制点火提前角? ★ 怎样控制点火提前角?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1、点火提前角定义: 点火提前角定义:
火花塞电极间开始跳火时距上止点间的曲轴转角, 火花塞电极间开始跳火时距上止点间的曲轴转角,称为 点火提前角。 点火提前角。
2、爆震的判别: 爆震的判别:
检测发动机爆震的方法有三种: 检测发动机爆震的方法有三种 检测发动机燃烧室压力; 检测发动机燃烧室压力; 检测发动机缸体振动; 检测发动机缸体振动; 检测燃烧噪声。 检测燃烧噪声。 目前, 目前,大多数汽车采用检测发动机缸体振动 的方法来检测爆震。 的方法来检测爆震。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实际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模式因厂而异。 实际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模式因厂而异。
多数汽车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模式如下:
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 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 修正点火提前角
1、爆震及其影响: 爆震及其影响:
理论与实践证明:剧烈的爆震会使发动机的动力 理论与实践证明: 性和经济性严重恶化, 性和经济性严重恶化,而当发动机工作在爆震的临界 点或有轻微爆震时,发动机热效率最高, 点或有轻微爆震时,发动机热效率最高,动力性和经 济性最好。 济性最好。 因此, 因此,利用点火提前角闭环控制系统能够有 效地控制点火提前角, 效地控制点火提前角,从而使发动机工作在爆震 的临界状态。 的临界状态。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一、电控点火系统功能 二、发动机点火系统原理与结构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一、电控点火系统功能 二、发动机点火系统原理与结构
第三章 电控点火系统功能
点火时刻的控制 初级电路导通时间的控制 爆震控制(点火系闭环控制) 爆震控制(点火系闭环控制)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点火时刻的控制就是点火提前角控制。 点火时刻的控制就是点火提前角控制。
三、爆震控制(点火系闭环控制) 是爆震燃烧? 爆震燃烧对发动机性能有何影响? 爆震燃烧对发动机性能有何影响? 如何判别爆震? 如何判别爆震? 如何控制爆震? 如何控制爆震?
1、爆震及其影响: 爆震及其影响:
发动机的爆震燃烧是指火花塞在燃烧室中心 跳火,火焰以正常的燃烧速率向四周推进, 跳火,火焰以正常的燃烧速率向四周推进,使处 于最后位置上的混合气(终燃混合气) 于最后位置上的混合气(终燃混合气)在压缩终 点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到压缩、热辐射作用, 点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到压缩、热辐射作用, 终燃混合气的温度不断上升,以致在正常火焰到 终燃混合气的温度不断上升,以致在正常火焰到 达之前产生自燃。 达之前产生自燃。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暖机修正: ① 暖机修正:
是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闭合时, 是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闭合时,微电脑根 据冷却水温度对点火提前角进行修正。 据冷却水温度对点火提前角进行修正。 水温较低时,为缩短暖机时间,增大了点火提前角, 水温较低时,为缩短暖机时间,增大了点火提前角, 随水温升高,点火提前角的变化如图。 随水温升高,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发动机实际点火提前角是上述三个点火提前角之和。 发动机实际点火提前角是上述三个点火提前角之和。
曲轴每转一圈,ECU计算处理后就输出一个提前角信号。 曲轴每转一圈,ECU计算处理后就输出一个提前角信号。 计算处理后就输出一个提前角信号 因此,当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转速、负荷、水温发生变化时, 因此,当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转速、负荷、水温发生变化时, ECU就自动调整点火提前角 就自动调整点火提前角。 ECU就自动调整点火提前角。 ECU确定的点火提前角超过允许的最大或最小时 确定的点火提前角超过允许的最大或最小时, 当ECU确定的点火提前角超过允许的最大或最小时,发动 机很难正常运转,此时ECU ECU将以最大或最小点火提前角允许值 机很难正常运转,此时ECU将以最大或最小点火提前角允许值 进行控制。 进行控制。 最大: 最大:350-450;最小:-100-00。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空燃比反馈修正: ④ 空燃比反馈修正:
进行空燃比反馈控制时, 进行空燃比反馈控制时,根据氧传感器的反馈信号 调整喷油量来达到理论空燃比, 调整喷油量来达到理论空燃比,这种喷油量的变化必然 引起发动机转速变化。为了稳定发动机转速, 引起发动机转速变化。为了稳定发动机转速,点火提前 角需根据喷油量的变化进行修正。 角需根据喷油量的变化进行修正。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过热修正: ② 过热修正:
发动机处于正常运行 工况(怠速触点断开), 工况(怠速触点断开), 水温过高时,为避免爆震, 水温过高时,为避免爆震, 应减小点火提前角。 应减小点火提前角。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怠速稳定性修正: ③ 怠速稳定性修正:
发动机怠速运行期间, 发动机怠速运行期间 , 由于发动机负荷变化使发动机 转速变化,ECU要根据实际转速与目标转速的差值调整点 转速变化,ECU要根据实际转速与目标转速的差值调整点 火提前角,使发动机在规定的怠速转速下稳定运转。 火提前角,使发动机在规定的怠速转速下稳定运转。 发动机转速低于 目标转速时,增大点 火提前角;反之,则 减小。
二、初级电路导通时间的控制 1、通电时间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通电时间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当点火线圈结构一定时, 当点火线圈结构一定时,点火线圈次级电压的最大值 与初级断开电流成正比。 与初级断开电流成正比。 初级电路结构一定时, 初级电路结构一定时,初级断开电流与蓄电池电压成 正比,且随初级电路导通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 正比,且随初级电路导通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并逐渐 趋于极限值。 趋于极限值。 通电时间→初级断开电流→次级电压→点火能量→ 通电时间→初级断开电流→次级电压→点火能量→点 火系工作的可靠性。 火系工作的可靠性。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共振型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1)共振型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结构: 结构: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压电式爆震传感器: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压电元件紧贴在振荡片上, 压电元件紧贴在振荡片上 , 振荡片紧固在传 感器基座上。 感器基座上。 当固定在缸体上的爆震传感器随发动机振动 通过基座带动振荡片振荡。 时,通过基座带动振荡片振荡。振荡片压迫压电 元件,使压电元件产生电压信号。 元件,使压电元件产生电压信号。 当发动机爆震时产生的频率与振荡片的固有 频率相同时,振荡片就发生共振。 频率相同时,振荡片就发生共振。压电元件受到 的力最大, 的力最大,此时压电元件产生的电压信号也达到 最大值。 最大值。
3、点火线圈的恒流控制: 点火线圈的恒流控制:
在电控点火系统中, 在电控点火系统中,采用了初级线圈电阻很小的高能 点火线圈,其初级电流可达30 以上。 30A 点火线圈 , 其初级电流可达 30A 以上 。 为防止初级电流过 大烧坏点火线圈, 大烧坏点火线圈,所以点火控制电路中增加了恒流控制电 路,保证在任何转速下初级电流均为规定值。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A-不点火 B-点火过早 C-点火适当 D-点火过迟
一、点火时刻的控制
3、最佳点火提前角及其影响因素: 最佳点火提前角及其影响因素:
发动机发出功率最大和油耗最少的点火提前角,称 发动机发出功率最大和油耗最少的点火提前角, 为最佳点火提前角。 为最佳点火提前角。
•转速影响: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 转速影响: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 •负荷影响:随负荷增大而减小; 负荷影响:随负荷增大而减小; •燃料性质、温度、空燃比、大气压力 燃料性质、温度、空燃比、
4、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3)修正点火提前角: 修正点火提前角:
为使实际点火提前角适应发动机的运转状况, 为使实际点火提前角适应发动机的运转状况, 以便得 到良好的动力性、 经济性和排放性, 到良好的动力性 、 经济性和排放性 , 必须根据相关因素 冷却液温度、 进气温度、开关信号等) ( 冷却液温度 、 进气温度 、 开关信号等 ) 适当增大或减 小点火提前角,即对点火提前角进行必要的修正。 修正的项目主要有暖机修正、过热修正、 修正的项目主要有暖机修正、过热修正、怠速稳定性 修正、空燃比反馈修正。 修正、空燃比反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