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二)-讲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共40张PPT)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共40张PPT)
学 科 “ 四 结 合”小 组工作 总结计 划 我 们 认 为 ,为 了推进 我国教 育的深 化改革 ,以利于 具有创 新能力 人材的 成长,必 须明 确 认 清 教 学 过程的 本质,在 先进的 教育科 学理论 的指导 下,把改 变传统的以教师为心 的 教 学 结 构 ,创建既 能发挥 教师主 导作用 又能充 分体现 学生主 体作用 的新型 教学结 构 ,作 为 当 前 深化教 学改革 的主要 目标。 当前创 建新型 教学结 构的核 心(或 者说,当 前 深 化 教 学 改革的 关键)在 于,如 何充分 发挥学 生在学 习过程 的主动 性、积 极性与 创 造 性 ,使 学 生在学 习过程 真正成 为信息 加工的 主体和 知识意 义的主 动建构者,而不 是 外 部 刺 激 的被动 接受者 和知识 灌输的 对象;教 师则应 成为课 堂教学 的组织者、指 导 者 ,学 生 建 构意义 的帮助 者、促 进者,而 不是知 识的灌 输者和 课堂的主宰。在这种
欧阳询作品欣赏
颜体
• 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字 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
• 颜真卿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 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 《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 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 等。
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或/
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
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 /发书而熟[shú]复之。
•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三)理解
只要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
险要 就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 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 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 有《松雪斋集》。 康有为曾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这是个人偏见 。因康瞧不起赵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故对其书法极 尽贬低。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 ,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2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2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学生版教师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复习目标1.复习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和句子翻译的方法。

2.正确的朗读文言文,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

基础存盘一、要点概览二、知识归纳一、文言文的朗读考试中,文言文的朗读往往是用朗读节奏,也就是文言文的断句来表现的。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点一:断句的原则文言文断句应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1)今 / 天下 / 三分。

(《出师表》)“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不能断开。

(2)忠之属也,可 / 以一战。

(《曹刿论战》)“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1)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

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2)但少 /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

知识点二:断句的方法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 / 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专题二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题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课内(教读篇目)文言文阅读专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结束全文,试谈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分)4、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2)孙权期望吕蒙学得怎样的结果?(3)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不学时,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好处的是哪几句?(4)最能说明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是哪个句子?5、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什么?(4分)6、想一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木兰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3.填空。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阅读(2)(名师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阅读(2)(名师讲义,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二)考点梳理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考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一、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能力实词考查一般包括: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主要考查对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准确理解。

重点实词:今亡.亦死(《陈涉世家》)才.通人(《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古今异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通假字:及反.,市罢(《郑人买履》)略无阙.处(《三峡》)词类活用:一鼓.作气(《曹刿论战》)鞭.数十(《幼时记趣》)小结:词语考查题突出了语言环境意识,突出了对语段中重点词语的全面、准确、灵活地掌握,体现了对词语的积累要古今贯通,在理解中加深记忆的导向。

二、了解句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通常被考查的有以下几类:1、文中的主旨句,语段的中心句、重点句。

2、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或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语句。

“固以怪之矣”——涉及关键词、通假字、意动用法等。

4、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语句。

邹忌,齐国之美丽者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5、用到修辞手法或者整齐句式的语句。

静影沉璧小结: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试题通常会与考查词语理解的试题在考点上交错分布,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在理解单个词语的意义,了解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知识的前提下,凭借良好的语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准确、顺畅理解完整语句的能力。

三、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文章理解题2、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理解感受。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①②两段对第③段有何作用。

3、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概括。

①②段中,先帝刘备哪些做法成为了作者“报先帝”的原因?4、对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

在作者看来,能够保证出师顺利北伐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二)考点梳理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考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一、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能力实词考查一般包括: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主要考查对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准确理解。

重点实词:今亡.亦死(《陈涉世家》)才.通人(《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古今异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通假字:及反.,市罢(《郑人买履》)略无阙.处(《三峡》)词类活用:一鼓.作气(《曹刿论战》)鞭.数十(《幼时记趣》)小结:词语考查题突出了语言环境意识,突出了对语段中重点词语的全面、准确、灵活地掌握,体现了对词语的积累要古今贯通,在理解中加深记忆的导向。

二、了解句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通常被考查的有以下几类:1、文中的主旨句,语段的中心句、重点句。

2、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或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语句。

“固以怪之矣”——涉及关键词、通假字、意动用法等。

4、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语句。

邹忌,齐国之美丽者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5、用到修辞手法或者整齐句式的语句。

静影沉璧小结: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试题通常会与考查词语理解的试题在考点上交错分布,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在理解单个词语的意义,了解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知识的前提下,凭借良好的语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准确、顺畅理解完整语句的能力。

三、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文章理解题命题的角度及试题的难度呈现多样化与多层次。

2、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理解感受。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①②两段对第③段有何作用。

3、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概括。

①②段中,先帝刘备哪些做法成为了作者“报先帝”的原因?4、对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

在作者看来,能够保证出师顺利北伐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直接从原文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6、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课文范例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一步:了解积累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功名,十九岁时连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可是后来屡试不中,直到七十一岁才做了贡生,四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他一生穷困潦倒,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

他同情人民疾苦,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著有《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二步: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将句中停顿处理得当。

第三步:不求甚解求大意。

简单串译本文,说说大概意思。

段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第一段,写屠户归途遇狼,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点明屠户处境危险——故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想用“投以骨”的方法摆脱狼的威胁,可是狼贪得无厌,还是缀行如故。

——故事的发展。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第三段,写屠户在困境中,选择有利地势,奋起自卫,形成相持局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第四段,写屠户抓住有利时机,奋起杀敌,先后刀劈两狼。

取得最后的胜利。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五段,针对故事进行议论,进一步揭示主题。

对狡诈、贪婪的饿狼予以嘲讽和蔑视,表达了作者对饿狼一样的恶人的深恶痛绝。

第四步:咬文嚼字求精准。

一屠(屠户)晚归,担(担子)中肉尽(完,没有了),止(同“只”只有)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紧跟)行甚(很)远。

屠惧(害怕),投以(把)骨(以骨投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

复(又)投之,后狼止而(表转折,“可是”)前狼又至。

骨已尽(扔完)矣,而两狼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原来)。

屠大(非常)窘(困窘急迫),恐(担心)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

顾(环视,往旁边看)野有麦场,场主积(堆积)薪(柴火、柴草)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

屠乃(于是、就)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眼睛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不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离开),其一犬(像狗似的)坐于前。

久之(助词,无实在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目似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悠闲)甚。

屠暴(突然)起,以(用)刀劈狼首,又数刀(砍几刀)毙(杀死)之。

方(正当)欲行,转视积薪(柴堆)后,一狼洞(打洞)其中,意将隧(钻洞)入以(用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同“只”)露尻(屁股)尾。

屠自(从)后断(砍)其股(大腿),亦毙之。

乃(才)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盖(原来)以(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被杀死),禽兽之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同“只”)增笑(笑料)耳(罢了)。

第五步:学习整理本文的知识点,依据自己的喜好,可以用知识树、思维导图、表格等等各种形式,目的是使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例如: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实词:通假字:止:同只,只有,只能。

例句:止.有剩骨。

止.露尻尾。

一词多义:尽:担中肉尽.完,没有了骨已尽.矣扔完虚词:而:1、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顷刻两毙2、连词,表并列,“和,与”黑质而.白章3、连词,表顺承,“就,才”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连词,表因果,“因而,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以: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屠惧,投以.骨之:1、代词,“它”,代指狼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又数刀毙之.//吾欲辱之.2、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助词,调节音节作用久之.,目似瞑5、动词,“往,到……去”吾欲之.南海6、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何陋之.有其:1、代词,“它的”屠自后断其.股2、代词,指自己常蹲其.身3、代词,那个人履其.板4、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5、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如土石何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1、动词,称作、叫做橘生淮南则为.橘2、动词,做缚者曷为.者也?“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2、表示被动,译作“被”士卒多为.用者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语法:一、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恐前后受其敌.:敌人——攻击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上前一狼洞.其中:洞穴——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道——钻洞2、名词作状语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草帘子等盖上”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那样”二、省略句:翻译句子时要补出1、省略主语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2、省略宾语一狼仍从:从后面应有“之”3、省略介词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于”4、省略量词一屠晚归:一个屠户备注:此讲无课后练习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