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顶层设计方法的探讨
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与思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纷纷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以适应市场和竞争的需求。
但是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庞大的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若缺乏系统化的思路,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之前,需要制订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与思路,以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一、需求分析阶段信息系统建设的起点是需求分析阶段,该阶段的目的是开展全面、深入的工作,以确定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设方案。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明确需求是为了找准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可以帮助项目团队更准确地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同时也可以避免后期的变更,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率。
在需求分析阶段中,要对组织的现有信息系统和业务的流程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范围和目标,此外,还要关注目标用户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习惯和难点,从而建立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制定一个包含需求和目标实现方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系统的技术架构、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安全策略、用户体验等等。
根据不同的信息系统建设,需遵循不同的设计思想,但是,无论是哪种设计思路,都必须考虑到之前的需求分析所得出的信息。
在设计信息系统时,需要着重关注的是,必须让设计方案达到以下几个标准:1. 可扩展性:保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模块或其他有机方式来逐步提高其性能和吞吐量。
2. 稳定性:保证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也不会发生崩溃或其他错误。
3. 可靠性:确保数据安全、隐私以及访问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进行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工作。
4. 可操作性:提供友好的用户体验、可用的操作流程。
5. 成本效益:保证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从而使系统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解决方案。
三、实施阶段系统实施的关键是良好的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时间进度、主要工作流程、资源使用效率以及预算管理,此外,项目团队必须具有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有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作者:马红来源:《软件》2013年第03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高校各个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交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理念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共享数据平台的构建方案,与传统的校园共享数据平台相比,能够将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认证平台和统一信息平台进行无缝集成,避免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真正改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350 引言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是,高职院校的不同业务有着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和交换。
高职院校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平台设计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接口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界面窗口、用户认证方式各异,很难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从高职院校众多信息系统的业务层面来看,系统业务流程复杂繁琐、相对独立,使得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渐出现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而且,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不高,通常采用外包的方式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虽然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实现短期目标,但在后期的维护管理、升级扩展方面性能较差,难以实现信息系统的二次设计与开发。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而艰巨,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建设,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更为重要。
顶层设计指的是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采用由上而下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实际,实现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结构完善和功能协调的最终目的。
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说,顶层设计就是确定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实施战略,结合校园实际功能需求,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仔细梳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分散于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能够集成统一,实现高效协同工作、数据实时共享的目标。
2023-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与规划方案-1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与规划方案
智慧校园是一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的校园建设模式,旨在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
而要实现智慧校园建设,首先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与规划方案。
一、制定智慧校园总体方案
在制定智慧校园总体方案时,需要从校园地理位置、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其中,应强调“智慧”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需要从校园的整体规划、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思考,尤其是在理念和目标设定上,需要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二、规划智慧教育系统
智慧教育系统是智慧校园的核心。
智慧教育系统可以将多个学科融合到一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
因此,应该认真规划和设计智慧教育系统。
三、确定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
智慧校园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在确定信息化技术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校园网、无线网络、课堂设备、智慧办公等。
并为相关设备提供专门的教育应用软件和云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四、建立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
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管理、校园服务等方面的关键,需要设置整合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科研管理、课程管理、绩效考核等功能,推进信息全面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模式。
总之,规划智慧校园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从规划总体方案、智慧教育系统、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等方面进行细节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方案!高校统一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方案!高校统一数据中心解决方案1.项目背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管理系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受系统使用或开发时间、经费、目的等限制,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系统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不能实现数据交换,从而导致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造成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应用缺乏有效集成以及冗余数据无法处理的现象,同时,高校信息化过程当中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以及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导致各种业务系统数据不标准、不统一、质量差、冗余化。
且同样的数据在不同部门的使用过程当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
因此,学校专属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可持续迭代的数据交换、共享、治理平台、可靠的本地化服务团队显得尤其关键。
因此,构建数字化校园,将全校范围内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高效整合,以实现管理的一体化和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2.统一数据平台概述统一数据平台基于高校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合考虑学校的管理业务域,构建学校的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共享数据管理及数据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实现信息的顺畅交换和共享;提供基于主题的综合查询服务,并可按照学校的具体需求扩展业务主题及查询服务;提供基于共享数据的灵活报表,利用现代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灵活生成各类报表,为学校各级用户提供便利、多样的数据使用服务。
统一数据平台适合于各种规模、各种性质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教育管理机构。
3.技术核心ETL(Extraction-Transformtion-Loading),即数据的抽取、转换与加载,是将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码制不一致的数据整合到目标数据库中的技术。
它从各种原始的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数据转换,最后将转换的数据按计划导入目标数据库中。
4.统一数据平台内容4.1统一数据平台架构如上图所示,各层次之间在逻辑上相对独立。
学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方案

学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学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信息系统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也方便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和服务。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系统功能、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用户培训等多个角度,探讨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方案。
一、需求分析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过程和管理需求,包括学生的选课、成绩管理、教师的排课、教材管理、行政的档案管理等。
同时,需要考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例如学生需要查询成绩、选课、查看作业等功能,教师需要录入成绩、发布作业等功能,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校通知等功能。
二、架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架构设计。
学校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和安全性。
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将系统的核心功能部署在服务器上,通过客户端提供给用户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学校规模和教学管理的变化。
最后,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架构设计的重要部分,需要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三、系统功能学校信息系统的功能应该能够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并提供便利的服务。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询课程信息、选课、查看成绩、提交作业等;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录入成绩、发布作业、在线答疑等;行政人员可以进行档案管理、通知发布、考勤管理等。
此外,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在线问卷调查、在线选课系统、虚拟实验室等功能,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四、数据管理学校信息系统需要管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等。
因此,系统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可以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和管理数据,并通过合理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五、安全保障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系统需要采用合适的身份验证机制,确保用户的身份和权限。
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1200字

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一、需求分析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解决传统校园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而设计的一种综合性信息系统。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对智慧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做出以下分析:1.学生管理方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
2.教师管理方面: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管理、课程管理、考勤管理等。
3.课程管理方面:包括课程的开设管理、选课管理、教室管理等。
4.教学管理方面: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资源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
5.行政管理方面: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
6.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包括门禁管理、监控管理、异常报警等。
二、系统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我们提出以下系统设计方案:1.系统架构:采用三层架构,包括前端展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前端展示层提供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功能操作;业务逻辑层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处理并调用数据访问层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完成相关数据的查询和更新操作。
2.技术选型:前端展示层采用HTML5和CSS3进行界面设计,采用JavaScript实现前端逻辑;业务逻辑层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采用Spring框架实现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访问层采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采用MyBatis框架进行数据访问的封装。
3.功能模块划分:(1)学生管理模块:包括学生信息录入、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
(2)教师管理模块:包括教师信息录入、课程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
(3)课程管理模块:包括课程开设管理、选课管理、教室管理等功能。
(4)教学管理模块: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资源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功能。
(5)行政管理模块: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功能。
(6)校园安全管理模块:包括门禁管理、监控管理、异常报警等功能。
教育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方案汇总

教育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方案汇总2023年,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普及的教育手段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加速拓展和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方案需要在技术、人才、机制等多方面开展,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深入和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方向1、数字化学校建设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向。
需要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智慧教育工作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2、网络拓展与融合教育信息化需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拓展和融合。
教育应用云平台、O2O课堂、社交教育等模式,连接家庭、学校、社会,提供更全面的学习和资源服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拓展和深度融合。
3、数据驱动教育教育数据化是信息化的重要指标。
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教育资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等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建立数据化管理体系和数据化决策系统,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技术1、个性化学习技术个性化学习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建模等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学科特点等,给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资源,提升学习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教育者可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智能教育、个性化学习、知识问答等功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培养1、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需要开展学科交叉、工科教育和国际化教育,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知识,成为“新学科”的跨界创新人才。
《高校及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是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根据信息化 现状和宏观信息资源规划成果,对技术 战略、技术框架、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 定义,以提高资源重用性,提高系统建 设与运维效率,实现业务需求的目标。
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势在必行
总结:需加快信息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与发展路径
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基本形成学习型 社会的信息化支 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宽带网 络的全面覆盖。
教育管理信息化 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人人可 享有优质教育资 源的信息化学习 环境。
发展目标
归纳总结
信息化顶层设 计就是从全局的视 角出发,站在整体 的高度,以信息化 的思维,全面分析 机构的各项业务, 建立该机构的业务 模型、功能模型、 数据模型和用户模 型,结合机构的信 息化现状,设计出 信息化总体技术方 案、建设和管理方 案。
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
概念:信息化顶层设计内容
业务方面
通过对机构的主要业务进行分
• 遵循统一的应用管理规范, 支持跨系统流程整合
• 提供统一的权限审计服务
• 用户具有标准规范的全局统一 标识
• 建全立面全提局升统统一一的信用息户系数统据阶库段, 规范、统一用户管理
•系统数量进一步减少,用户使用
• 提更供集统中一。的用户信息发布与查 询•系服统务功能持续完善,更加满足业
• 提务供需统求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服务 • 提•系供统统的一应的用单更点深入登、录更服广务泛,对
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势在必行
共识:教育信息化发展势不可挡
人类社会正处在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 智能的时代,这是一个融合创新的时代。以普适 计算、泛在网络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 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 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 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 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 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 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09.1.1113.1340, please register!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顶层设计方法的探讨 刘启新1、蒋东兴、付小龙、袁芳、沈立强、王映雪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建设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在建设校级统一信息系统过程中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观点。探讨了顶层设计的内容及其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可分为五项流程,并对每项流程的作用、内容、步骤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为高等学校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技术方法;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Research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of University Level 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Liu Qixin, Jiang Dongxing, Fu Xiaolong, Yuan Fang, Shen Liqiang, Wang Yingxue (Tsinghua University Computer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As the tren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there must be some kind of technical method to support the university level 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op design is emphatically researched including its function, content, proced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level 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Keyword:University Level 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cal Method; Top Design
1 前言 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最开始的单机版信息系统建设,到后来基于网络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发展到覆盖整个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局性信息系统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实际上开始跨入统一建设全局性信息系统阶段[1]。 信息系统建设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而全局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归纳全局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法,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法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是学校统一组织建设的全局性信息系统,能够支撑学校各项业务的有序地运转,在“六整合”(整合的基础设施、整合的数据环境、整合的用户、整合的应用、整合的权限、整合的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集成,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目标是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通常也包括规划、设计、研发、实施、应用、运维服务、反馈调整等阶段,首尾相接,螺旋上升,不断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每个建设阶段,需要有合理、良好的技术方法进行支持,避免盲目建设,避免方法不当导致重复工作,避免建设失败等带来的损失。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和设
1刘启新(1976-),男,广东大埔人,硕士,工程师,lqx@cic.tsinghua.edu.cn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09.1.1113.1340, please register! 计,能为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业务和技术基础。 技术方法是指结合相关的理论和工具来构造与实施一项操作过程中的步骤以及操作过程本身。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方法很多,包括顶层设计、企业总体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等。为了做好总体设计,在总结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并发展了顶层设计方法作为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技术方法。 学校信息化规划形成自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从信息化规划到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路线图,很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全局数据混乱、用户权限混乱、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问题,而顶层设计正是信息化规划到信息实施之间的桥梁。顶层设计在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进行延续和细化,构成了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框架,是实施的前提和依据。
3 顶层设计 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视角出发,站在整体的高度,以信息化的思维,全面分析机构的各项业务,建立该机构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用户模型和权限模型,并结合该机构的信息化现状,进行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规划,进而设计出信息化总体技术方案与路线图,包括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方案。
3.1 顶层设计的内容 顶层设计的目标是站在全局的、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围绕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分析学校的管理和信息化现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信息化应该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做、在哪做、效果应如何。顶层设计关注的对象主要有两部分:业务和技术[2],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顶层设计
宏观信息资源规划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规划总体解决方案设计
图 1顶层设计的内容 业务角度:涵盖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各块业务,包括业务职能、业务结构、业务流程、业务体制、业务模式、业务布局等[2]。 宏观信息资源规划:根据主要业务,划分业务职能域,进行宏观业务分析,包括业务过程、信息流、管理模式等的分析,建立学校信息化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用户模型、数据模型、权限模型、用户视图等,形成宏观信息资源规划。 技术角度: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对技术战略、技术框架、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定义,以提高资源的重用性,提高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效率,实现业务需求的目标。 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规划: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根据信息化现状和宏观信息资源规划,对技术战略、技术框架和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定义;全面规划网络与数据中心布局、服务器体系结构、数据库的选型及运行服务的相关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09.1.1113.1340, please register! 规范。 总体解决方案设计:综合前述规划,从对系统建设方案、实施方案、运行维护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形成整体建设路线图。
3.2 顶层设计的流程 顶层设计涉及业务范围广、部门多、内容丰富、关联性强,需要设计合理、完整的流程,覆盖顶层设计的各部分内容。顶层设计的流程如图2所示。
职能域模型业务过程分析建立业务模型建立功能模型数据流程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全域信息流分析管理模式分析初步用户模型数据架构设计职能域分析
总体分析
基础保障环境规划软件架构设计应用架构设计建立全域功能模型主线业务分析建立用户模型安全架构设计整体调研
建立全域数据模型完善全域用户模型
建立用户视图
建立机构视图
全域综合分析建立业务模型用户分类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规划
系统建设方案运行维护方案总体解决方案设计信息化现状分析
图 2 信息化顶层设计流程 完整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从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综合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 等方法,通过“总-分-总”的分析阶段,以求能更加全面、更多角度得到分析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流程环节:总体分析、职能域分析、全域综合分析、技术架构与基础保障环境规划(包括信息化现状分析)、总体解决方案设计,前面三个环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构的宏观信息资源规划。 1) 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是从全局出发,站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高度,对机构业务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析,使我们能够按照信息工程方法重新认识机构的本质,系统地、概括地把握机构的功能。 总体分析过程有两条线: 一是整体业务调研:对机构业务进行全面梳理,调研并整理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并对重点部门主线业务进行分析,分析部门职责、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确定主线业务内容,建立机构的整体业务模型,此模型反映了机构的主要业务以及业务之间的关系。而后进一步分析各类业务的关联关系,根据业务活动关联和数据关联的紧密程度将机构职能划分为若干个职能域,界定每个职能域的管理目标、涵盖的功能和边界,以及与当前机构中各部门的覆盖关系,建立职能域模型。 二是管理模式分析:根据机构岗位设置和业务特征,从多个维度对用户进行分类,在用户分类的基础上,将具有相同属性用户集合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建立机构的用户模型;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