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

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

但国外也会发生劳动力大幅度流动的浪潮,它不时发生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但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显得更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属于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因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异性,其问题特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关于移民人口儿童抚育课题的研究大多反映在国际移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和由其亲属抚育儿童这两方面,这二者都属于亲子分离后的委托抚养范畴。

国外专家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留守儿童模式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委托抚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Kuo认为,当孩子被留守后,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并且学习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也容易受到虐待,其被留守的经历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国外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抚养问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国外有专家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从物质生活保障方面来说,SHU Wen认为:如果父母外出打工能因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因此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

[2] 但Mordeno Imelu G在多项实证研究中发现,孩子在关键的成长时期因父母的缺位带来的是亲子关系不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位带来的是孩子长期成长中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

[3]另外,儿童要想获得健康成长,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会更高。

但由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他们大多数会有沟通障碍或性格孤僻的情况。

Davis Jason指出,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工作,而这些家务活会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被遗弃儿童的教育质量。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

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

(中国儿童信息中心)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

【9A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9A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RR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与20RR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RR),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RR)。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RR)。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第一篇: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

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

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

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

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

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

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

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

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得陪伴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论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等。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常常面临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滞后于非留守儿童。

此外,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交经验,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学排挤和欺凌。

最后,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挑战。

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早婚和早育等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研究表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巧。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文献综述显示,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定性研究等方法,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和保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关怀;家庭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尽力与他们保持联系;社会各界应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存在的困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亲戚或奶奶爷爷等其他成年人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激增,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逐渐凸显。

本论文将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和讨论。

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他们缺乏父母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他们面临着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辅导;最后,他们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犯罪和青少年问题的风险。

二、留守儿童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学习压力和思想孤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情感空虚,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对他们的未来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家庭关爱加强:父母尽量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创造更温暖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支持与帮助: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制定更贴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3. 社会关怀与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帮助中,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支持。

4. 制度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合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只有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多方合作,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精品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精品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

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

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

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

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文献综述
广州大学2010届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余恩洪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近十年留守儿童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分别概括,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留守儿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产物。

叶敬忠、肖正德等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就读问题,只好把孩子留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在教育学领域形成了“留守儿童”。

吴霓等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入学费用,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

[1]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2]。

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3]。

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4],周宗奎等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

”[5]而叶敬忠等则在其著作中这样界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满18周岁以下的儿童[6],等等。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来进行的。

1、父母外出的数量
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

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求已经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

2、父母外出的时间
多数文章中对父母外出时间未加限制,仅以“长期在外务工”笼统带过。

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便于研究的可操作化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进行了划分,如吕绍清以每年在外半年以上加以限定[7-8],叶敬忠对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研究中限定为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9]。

3、留守儿童的年龄
已有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使用差别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龄划分包括邹先云所指的“不满16岁”[10],段成荣、周福林研究中所指的“14周岁及以下”[11],叶敬忠所指的“18岁以下”[6]。

而丁杰、吴霓研究中所指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6岁)[3]。

小结:学者门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众说纷坛,甚至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

本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6个月以上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