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广西壮锦
是指壮族人民用丝线织成的各种花纹图案的织物,其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壮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
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锦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重视对壮锦织造技艺的传统传承。
壮锦的制作技艺需要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
传统的壮
锦织造技艺中,不仅包括织锦的图案设计、丝线的染色,还包括织锦的独特纹样、织造的
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传承壮锦织造技艺需要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承机制,通过将
老一辈织锦工人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让技艺得以传承。
广西壮锦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对壮锦的保护管理。
由于壮锦织造技艺的复杂性和
昂贵性,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壮锦的制作逐渐减少。
壮锦所使用的丝线材料也面临着生
产减少的问题,这对壮锦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压力。
需要加强对壮锦产业的保护管理,采
取有效措施,鼓励壮锦的制作和销售,保证其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供应。
还需要加强对壮锦
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壮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对壮锦
织造技艺的传统传承,加强对壮锦的保护管理,以及加强对壮锦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我们
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西壮锦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广西壮锦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工艺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锦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广西壮锦文化,本文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
壮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织物,广泛应用于服装、饰品等领域。
壮锦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选取质优的丝线、设计花样、织造等多个环节。
而壮锦的纹样也非常独特,通常采用鸟、鱼、虫等禽兽鱼虫为主题,寓意着吉祥和祈福之意。
壮锦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即使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再那么浓厚,导致壮锦文化的传承变得困难。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壮锦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壮锦工艺已经逐渐失传。
壮锦的生产成本较高,制作时间较长,很难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传承与保护广西壮锦文化。
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举办壮锦展览、推出相关图书和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宣传壮锦文化。
鼓励壮锦手工艺人的培养和传承,通过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和工作坊,传授壮锦制作的技艺和经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壮锦的制作过程中。
要保护壮锦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非法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还可以通过扶持和奖励壮锦企业,鼓励他们致力于壮锦的研究和创新。
传承与保护广西壮锦文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传承人才,保护原材料和制作工艺,扶持壮锦企业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确保广西壮锦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广西壮锦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织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锦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闻名于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广西壮锦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和保护困境。
对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一、广西壮锦文化的历史与特点广西壮锦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壮锦是一种以丝、棉、麻等天然纤维为原料,采用织机编织而成的精美图案的织物。
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被誉为“中国民间织物艺术的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壮锦的图案大多取材于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民间传说、花鸟虫鱼和工农生活,其图案精美绝伦,工艺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西壮锦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特点。
其制作工序繁复,经移、蜡、织三道工艺,须经50多个工艺环节,因而制作一张壮锦需要数月至数年,这样的精湛工艺也是让壮锦如此珍贵的原因之一。
壮锦所采用的染料多为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不使用化学染料,绿色环保,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二、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困境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广西壮锦文化,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1.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广西壮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用于支持壮锦手工艺人的生产和传承。
2.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
加强对广西壮锦文化的法律保护力度,严禁仿冒和侵权行为,保护壮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3.进行专业化的传承培训。
建立专门的壮锦传承培训机构,培养一批壮锦手工艺人,提高他们的手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底蕴。
4.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文化展示、手工艺品交流等活动,增加人们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形成对广西壮锦文化的共同保护和传承意识。
5.发展壮锦文化产业。
积极发展壮锦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相关产业,增加壮锦文化的经济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广西壮锦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广西壮锦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历经数百年来依然生机勃勃。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西壮锦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壮锦传承方式是通过师徒制度,由资深的壮锦织工手把手地教授学徒。
传承者经历了漫长的学习期,通过日复一日反复练习和掌握技巧,才能成为真正的壮锦织工手。
此外,壮锦传承还有着口耳相承的传统,老辈人将技艺口传心授给年轻一代,让壮锦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壮锦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已经开设壮锦专业,壮锦文化得以向更多的人群传承。
同时,各地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加强壮锦文化传承工作。
在瑶族自治县、临桂区等地,设立壮锦博物馆和文化体验馆,以展示壮锦的历史文化内涵,搭建起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壮锦文化保护的本质是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以保证其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得以保护。
因此,壮锦文化保护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建立法律法规保护机制,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壮锦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壮锦文化的原貌和魅力。
在壮锦文化保护方面,着重需要做以下几点工作:1、修复和保存:逐步进行壮锦文化器具、资料的收集、修复、保存和研究等工作。
2、传承的加强:在传承中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选择和推选壮锦传承人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活动。
3、技艺的提高:通过引进、创新,增加壮锦的生产,不断提高壮锦织工们的技能水平。
4、文化产业的培育:通过赋予壮锦更广泛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形式语言,培育和发展壮锦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艰巨但必须要面对的任务。
壮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
只有在加强传承和保护壮锦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壮锦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文化交流、文化加工、文化创造等多元文化领域的发展。
学习织壮锦 传承匠心作文

学习织壮锦传承匠心作文
哇塞,你们知道织壮锦吗?那可真是超级厉害的东西呀!
我呀,最近就开始学习织壮锦啦!一开始,我觉得这肯定很难很难,心里还有点小害怕呢。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发现它真的好有趣呀!
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壮锦,那颜色,那图案,简直太让人惊叹了!我就在想,这得花多少心思才能织出来呀。
然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怎么织,我特别认真地听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坐在那里,手忙脚乱地开始织起来。
“哎呀,我这个线怎么绕错啦!”“哈哈,你看我织得对不对呀?”我们一边织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着话。
虽然我们织得歪歪扭扭的,但是我们都好开心呀!
织壮锦真的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图案拼凑起来。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得有耐心,还得细心。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不认真可不行呢!
我觉得织壮锦的人都好厉害呀,他们就像拥有魔法的人,能把普通的线变成那么美丽的壮锦。
这就是匠心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这么了不起的东西。
我也要努力学习织壮锦,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以后我也要织出超级漂亮的壮锦来,让大家都能看到这神奇的手艺!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的!。
壮锦传承的报告

壮锦传承的报告一、引言壮锦是中国传统的织锦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研究壮锦传承的现状,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壮锦的保护和发展。
二、背景概述1. 壮锦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壮锦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壮锦是一种精细的手工织品,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而闻名。
壮锦被广泛用于服饰、家居饰品以及艺术品等领域,被视为壮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壮锦传承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壮锦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壮锦的制作工艺繁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然而,由于传统手工艺师的减少,壮锦技术传承面临断层的问题。
其次,现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新兴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也对壮锦传统手工业的生存造成了压力。
此外,壮锦的传承还受到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壮锦传承的现状1. 传承人口现状目前,壮锦的传承人口数量相对稀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懂得壮锦制作技艺的老手艺人已经去世,留下的年轻一代对壮锦的兴趣和传承意愿不足。
这导致了传统壮锦制作技艺传承的危机。
2. 传承机构和机制的不足针对壮锦传承的机构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一方面,壮锦传承的培训机构较少,对于广大想要学习壮锦技艺的人来说,缺乏合适的培训机会和平台。
另一方面,传统壮锦的织锦工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利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这也影响了年轻人对壮锦传承的积极性。
四、解决方案1. 加大传承人才培养力度为了解决壮锦传承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
需要建立更多的培训班和培训机构,为有兴趣学习壮锦技艺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
同时,可以考虑将壮锦技艺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2. 建立传承机构和保护基地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应建立相关的传承机构和保护基地。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为传统手工艺师提供学习和创作的场所。
现代技术条件下壮锦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现代技术条件下壮锦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对策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壮锦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壮锦传统工艺的历史意义、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保护现状和对策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壮锦传统工艺的历史意义在传承过程中,壮锦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工艺品,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图案纹样和工艺技法都是源自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壮锦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它传递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承载了他们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
壮锦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保护壮族文化的根脉和发展壮锦工艺的独特魅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壮锦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手工艺生产技艺逐渐失传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艺工作,而更倾向于现代的高薪工作和生活。
这使得壮锦传统工艺的传承受到了影响,许多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机械化生产对手工艺的冲击随着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工艺逐渐被机械化代替。
这使得传统的壮锦工艺生产变得困难,很多传统工艺人也因此失去了生计。
这对壮锦传统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3. 市场变化与文化认同危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好的销售额。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感也在逐渐减弱,这使得壮锦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了文化认同危机。
以上种种挑战,使得壮锦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壮锦传统工艺首先需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内涵,重视壮锦工艺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展览和研究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锦传统工艺,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激发人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和认同感。
“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

“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关于《“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
临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
”这是清代广西忻城县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
据文献记载,忻城县的壮锦最早产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合称为“四大名锦”,壮锦秀美厚实、色彩艳丽,曾是壮家婚嫁生育的必备彩礼,一度“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诸多历史文献证明,历朝忻城壮锦呈为贡品。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陈列的一幅壮锦,产地即是忻城。
下载论文网自古有云,男耕女织。
如今的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织锦者几乎清一色“织女”,但在赫赫有名的忻城莫氏土司衙门旁东门街一栋民居,隐着一个源馨壮锦苑,苑主却是一位“织郎”――梁恒源。
沿着壮锦五彩的丝线,我们在经纬间探寻“织郎”的故事。
三代织锦延续壮锦优良技艺忻城县城东门街,居住着多位织锦大师,包括“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蒙如君等,均为女技师。
作为广西壮锦的发源地,自宋朝起,忻城壮家女子乐于织锦。
至明朝弘治年间第三任忻城土司莫鲁在《官箴初训》提出“锦可学制”,由此忻城织锦技术日渐推广、日益精湛,据明朝《西事珥》记载:“万历年间,有龙凤花纹图案的僮锦(即壮锦)已成为贡品。
”清朝道光年间《庆远府志》(庆远府即今宜州市)记载:“忻城土县岁供土锦四色,长达二十端,装饰银四十六两一钱,由府解盐法转呈。
”至清朝嘉庆年间,忻城织锦达到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产品,曾在忻城、宾阳、靖西三个县设立民族织锦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忻城县城关镇西宁街、东安街等,整夜都响起“叽嚓叽嚓”的织锦声,上世纪80年代,忻城壮锦厂年产量达到25万件。
***年,时任壮锦厂厂长的蒙如君被派到日本传授壮锦技术,受到热烈欢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各类纺织品层出不穷,而壮锦厂生产的被面、挂包、屏风等产品花样比较单一,且成本高,市场逐渐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
作者:邓卉黄汉才
来源:《人事天地》2016年第05期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
临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
”这是清代广西忻城县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
据文献记载,忻城县的壮锦最早产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合称为“四大名锦”,壮锦秀美厚实、色彩艳丽,曾是壮家婚嫁生育的必备彩礼,一度“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诸多历史文献证明,历朝忻城壮锦呈为贡品。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陈列的一幅壮锦,产地即是忻城。
自古有云,男耕女织。
如今的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织锦者几乎清一色“织女”,但在赫赫有名的忻城莫氏土司衙门旁东门街一栋民居,隐着一个源馨壮锦苑,苑主却是一位“织郎”——梁恒源。
沿着壮锦五彩的丝线,我们在经纬间探寻“织郎”的故事。
三代织锦延续壮锦优良技艺
忻城县城东门街,居住着多位织锦大师,包括“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蒙如君等,均为女技师。
作为广西壮锦的发源地,自宋朝起,忻城壮家女子乐于织锦。
至明朝弘治年间第三任忻城土司莫鲁在《官箴初训》提出“锦可学制”,由此忻城织锦技术日渐推广、日益精湛,据明朝《西事珥》记载:“万历年间,有龙凤花纹图案的僮锦(即壮锦)已成为贡品。
”清朝道光年间《庆远府志》(庆远府即今宜州市)记载:“忻城土县岁供土锦四色,长达二十端,装饰银四十六两一钱,由府解盐法转呈。
”至清朝嘉庆年间,忻城织锦达到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产品,曾在忻城、宾阳、靖西三个县设立民族织锦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忻城县城关镇西宁街、东安街等,整夜都响起“叽嚓叽嚓”的织锦声,上世纪80年代,忻城壮锦厂年产量达到25万件。
1989年,时任壮锦厂厂长的蒙如君被派到日本传授壮锦技术,受到热烈欢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各类纺织品层出不穷,而壮锦厂生产的被面、挂包、屏风等产品花样比较单一,且成本高,市场逐渐缩小。
1994年,忻城壮锦厂被迫停产。
由于织壮锦的经济效益低,年轻人不愿学习,忻城出现壮锦工艺传人“奇缺”的现象。
正在此时,一个年轻的壮家男子凭着“偷学”的织锦技艺,浮现世人的视野。
他就是源馨壮锦苑主人梁恒源。
早在幼年时,梁恒源就喜欢看祖母卢氏织锦,也时常蹲在织机旁看外婆莫氏飞梭走线。
非常疼爱玄孙的曾外婆告诉小恒源,街坊老人所织的东西叫做“壮锦”,是壮乡最美的图案,壮家女人一生织锦做背带、被面、毯子,代代相传,梁恒源的外婆和母亲是跟随老人学会织锦。
一遍遍抚摸传承三代的精美壮锦,一次次想起曾外婆混浊的目光在看到壮锦时的闪亮与眷恋,梁恒源觉得,自己的心被一根根五彩锦线拨动了。
18岁“触电” 沉醉壮锦绚丽图案
2006年,18岁的梁恒源就读柳州一所学校,一次假期去三江县写生,看到同学家人织锦。
“那一瞬间,我猛然就想起曾外婆、想起外婆,想起自己家乡的壮锦。
”梁恒源回忆道,看他盯着壮锦如痴如醉,同学便提意梁恒源上机试试织锦,梁恒源凭着儿时的记忆,在经线纬线间拉动梭子,手法准确,当场掌声四起……
首次“触电”的浑然天成,让梁恒源确信,家族的织锦技艺正在等待他。
回到忻城,梁恒源开始躲在家里“偷偷”学织锦,他说:“很多人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女人才织锦,我一个年轻小伙子织锦,难免被人非议。
”
母亲看到梁恒源“不务正业”,急得劝他外出打工。
梁恒源告诉妈妈,忻城县只剩8人掌握织锦技艺,其中年纪最轻者也已年逾六旬:“我学织锦,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见到壮族的经典技艺,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游客来到忻城,能够看到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织锦,感受忻城壮族最古老的文化。
”
母亲知道,织锦是一项体力活,一个织工熟手3天才能织一尺锦,忻城最优秀的织锦大师蒙如君的织锦绝活:曾在出访日本东京时,用10天时间织出一幅小万字壮锦,这已是寻常“织女”难以企及的速度。
如果换成男子织锦,力量比较大,也许会提升织锦的速度,对普及壮锦技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母亲不再阻拦梁恒源,默默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壮锦图样交给儿子,还手把手教儿子牵经、引线、绘图、染色、挑花、编织。
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其中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织锦,清朝《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
”然而,织锦工艺在忻城县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为什么别的地方能够传承下来,作为壮锦发源地的忻城却濒临失传呢?”梁恒源不断思考。
他发现,壮锦工艺复杂是其中主要原因。
“忻城目前约有8位老人会织锦,但是织锦最关键的环节编花本(即图案设计),却只有蒙如君大师掌握。
”梁恒源说。
蒙如君的故事证实了梁恒源的猜想。
早在1972年,忻城县壮锦社招工人,当时蒙如君与其他6名女子一同报名学习,一年后仅有蒙如君一人坚持下来。
2011年,为了将织锦技艺传承下去,广西美术研究院派出8名学员来忻城学习织壮锦,无人参透织锦奥秘。
为了记录老人们的宝贵织锦技艺,梁恒源不断拍摄织锦短片,反复琢磨,终于看出门道。
2010年起,梁恒源开始登门造访,向织锦老人采集各种留存的壮锦图样,并咨询图样的历史。
2013年,梁恒源大专毕业后回到忻城县开了一家宠物医院,他说:“织锦费时费力不挣钱,我得先养活自己,才能有条件继续学织锦。
”
心中时刻牵念壮锦的梁恒源,工作之余经常研读有关忻城壮锦的专业书籍,还逐渐修复自家的旧织锦机,动手一点一点编花本,并织出采集到的壮锦图样。
他“闭关”家中三个月,终于织出第一幅20米长、一尺宽的小万字壮锦,捧到母亲面前,全家人激动不已。
2014年下半年,梁恒源在母亲的帮助下织出第一批壮锦,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轰动县城。
他还根据历史资料,生产了一批本地壮族新郎新娘服装。
这些服装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深受群众欢迎。
28岁创新潜心研发蚕丝壮锦
“山歌一唱山花开,欢迎你到忻城来。
壮锦一幅绣真意,送给亲人福绵长……”梁恒源一边唱着壮族山歌,一边告诉我们,壮锦姓“壮”,需要融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和壮族元素。
“比如蝴蝶、万字图案,在我们壮族里有特殊的含义:春天到了,壮锦用蝴蝶表示一对男女在田间追求爱情,后来,两人相爱并成家,壮锦用万字图案表示吉祥如意。
”这是梁恒源对壮锦古老图案的解读。
梁恒源织的壮锦既传承了古时图案,又创作新图案,成为忻城乃至广西壮锦界的后起之秀,吸引台湾织锦工艺大师连美惠、贺州瑶锦大师李女士等前来交流。
从前,壮锦只能单面织图,无法双面挑花,从2014年起,梁恒源凭借独创的双面技法,完美实现“双挑花”工艺。
壮锦自古用棉线染色织成,而忻城有着丰富的蚕丝资源,从2015年起,梁恒源尝试着用蚕丝加棉织壮锦,获得了成功。
梁恒源说:“传承壮锦同样是我作为一个…织郎‟的使命,在这条路上,我希望有更多的…织郎‟加入。
”梁恒源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开创前人从未有过的纯蚕丝壮锦技艺,为古老的壮锦增加更华美的光彩。
在心爱的织锦机旁,梁恒源说:“我们壮族人爱唱山歌,洗衣有洗衣歌,织锦有织锦歌。
我期待忻城重现古时一边唱歌一边织锦的美好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