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3l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k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k

3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为什么?
3.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人们的生活环境 将会因此而破坏。 ( 展示课件第九屏)
4.
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 有
说服力。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 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 者有什么好办法吗? 议 呢?
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 步骤有哪些?这些步骤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积累哪些方法?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五、拓展实践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1. 交流: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周围树 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确定关心的问题。 3. 回顾写调查报告的步骤与方法 4.
(一)学习生字、新词。
1. 读一读。 ( 展示课件第四屏) 2.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展示课件第五屏)
(二)课文一共分几部分?各个部分都写了什 么内容?(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 理 解, 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 理解
1.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说: “ 慈母的胳膊是慈
设计说明
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黎巴嫩文坛
以与母亲有关的名
骄子”纪伯伦也曾说: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 人名言为导语,在增长 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 ” 了知识的同时也吸引孩 是啊, “妈妈” ,是世间最亲密的称呼;母爱,是世间 子们的注意力。 最伟大的力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 “大使馆妈妈”。 ( 板书课题)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1w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1w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 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1)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2)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戴“帽子”的鲸──露脊鲸黑露脊鲸身体的颜色为蓝黑色或黑色,体长为17 米左右,体重为47~69 吨。

它的体躯肥大,头部具有形状奇特的角质瘤,俗称“帽子”,其形状不规则,是由表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最大的瘤位于上颌的前端,次大的位于下颌前端的两侧以及喷气孔之后。

下颌的两侧各有一列如同拳头大小的瘤状突起,每个突起上面都生有一根感觉毛,所以有“瘤头鲸”之称。

下唇的上缘凹凸不平。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u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u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 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1)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2)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2 语言的魅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3l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3l
2.你对“大使馆”有什么了解?
课前要求学生预 习,搜集有关“大使馆 ” 的资料。培养学生自 主 学习的能力。
指名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3. 过渡:
题目为什么叫做“大使馆妈妈”呢?让我们去 文 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 展示课件第三屏) 2. 学生自由读文学习。 3. 检查初读情况。 三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
2. 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 3. 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 个字。
报效祖国。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 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 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学生课前预习。 1 2
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
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1பைடு நூலகம்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6* 大使馆妈妈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说: “ 慈母的胳膊是慈
设计说明
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黎巴嫩文坛
以与母亲有关的名
骄子”纪伯伦也曾说: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 人名言为导语,在增长 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 ” 了知识的同时也吸引孩 是啊, “妈妈” ,是世间最亲密的称呼;母爱,是世间 子们的注意力。 最伟大的力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 “大使馆妈妈”。 ( 板书课题)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v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v

(展示课件第五屏、第六屏、第七屏。 )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文,质疑激趣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 国比作母亲?那是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词汇,比
2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6* 大使馆妈妈
“母亲”这个词更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 洁、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 篇课文中,陈小龙把我们中国大使馆叫做“妈妈” , 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说清楚时间、地 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 陈小龙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他是什么心 情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词句,读一 读。 2. 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找出相关语句 , 画出来并读一读,感受陈小龙得到的关爱。
2. 圈画生字、新词,同桌互学。 3.
设计说明
奠定了基础。
检查自学情况。 ( 重点指导对课文重点词 语
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识字和理解词语,充分发挥 工具书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的理解。 )
4. 再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 5. 抽读,正音。 ( 注重朗读时的评价。 ) 6.
学生小组先来汇报研究成果,请学生 先用
此环节的目的,一是继续
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逃跑的原因。 找 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
能力;二是使课文内容得以细
化,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 新课程理念。 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 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讲的故事,更要知道它们的寓意,学会活用这两
个成语。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一)学习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 1. 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读自 悟。 (展示课件第八屏) ①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偷偷逃跑? ②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o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o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1)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2)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5 舞动的北京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模式。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y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y
5. 陈小龙写给“大使馆妈妈”的信情真意切,
感人肺腑。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语句或段落是这封信的 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 对于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们来说,最能表达
他们心声的歌曲莫过于《我的中国心》 。 海外赤子眷 恋祖国的深情与民族自豪感, 使这首歌传唱了 二 十余年长盛不衰。让我们来听一听。 (展示课件第九屏) 2. 同学们,现在我们在祖国母亲怀抱中快乐地 成 长,幸福地生活;待我们的羽翼丰满,本领学成, 一定好好报答我们的祖国妈妈! 因为祖国母亲的强盛 才是我们中华儿女最大的幸福! 五、课外延伸,巩固情感(展示课件第十屏) 推荐阅读《可爱的中国》全文、 《 钱学森》 《 祖国 啊 , 我亲爱的祖国》 等篇章, 并简要写出读后的感受。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 限于课内,应让学生走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
2. 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 3. 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 个字。
报效祖国。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 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 国的情感。
2.你对“大使馆”有什么了解?
课前要求学生预 习,搜集有关“大使馆 ” 的资料。培养学生自 主 学习的能力。
指名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3. 过渡:
题目为什么叫做“大使馆妈妈”呢?让我们去 文 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 展示课件第三屏) 2. 学生自由读文学习。 3. 检查初读情况。 三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r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6大使馆妈妈教案(教学设计)r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1)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2)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单元:19我和祖父的园子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感受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6* 大使馆妈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

讲的是中国小伙子“陈小龙”在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得到帮助,从而体会到祖国母亲的爱,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力求实现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

课前安排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学文中字词,并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堂上采取自主品悟的学习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围绕重点问题——“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知道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1)认识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不了解的词语,弄清词义。

(2)熟读课文,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

(3)对不懂的词汇或语句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

他在所作的《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他还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

“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

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

“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

”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

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

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

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

”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

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

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

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

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

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

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

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

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人之有愁,则表情呆滞,眉头紧缩。

而愁音正是发自喉头深处,且发音时表情恰如罹愁之态。

“乐”意为心喜,其发音轻松且呈喜笑颜开之表情……(见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人文,2001年10月第九十四期,香港)直接象声原本比较明确,提出任意性的鼻祖索绪尔也未能否认,汉语生成的研讨的重点应在间接象征。

此文为间接象声表意法提供的例证正如作者所述“最为曲尽其妙”,作为艺术描写可以(西方语言学界通常将这一类象征例入修辞类),作为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想象因素未免太多些。

例如“愁”发chou音时有罹愁之态,那么如果要解说“仇”字呢?有仇恨之态?同一发音怎能有不同之态?李海霞:“声象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声音的象征义。

”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包括音素、音素组合、单音节、双音节)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

声象来自原生词。

当某个造词者把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音同一个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最初的声象就出现了。

但这时它是个人的和偶然的。

当第二个人仿拟该词造成一个意义相关的新词时,一种约定俗成的声象就诞生了。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有关意义归到此音或近似此音的符号之下。

后来她做了两个命名实验,又进行了逻辑推理。

我们既然承认孳生词的产生来自对母词的模仿,为可不能承认原生词的产生也来自某种模仿?人对客观万物的认识都循着由已知达未知的路子,惟原生词的创制例外:音义任意结合,这个说不通。

(见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p.237,巴蜀书社,2002)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未指明出处和时间):“帕盖特(RichardPaget)在汉语、波利尼西亚语和闪语中发现了大量所谓动作意念词(gesture symbolism)”,他认为这些词反映了发音器官模仿外部世界动态与轮廓的能力,而且交际本身似乎就起源于整个人体姿态体现原始生活基本动作的一种体系,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换句话说,肌肉运动导致的发音产生了意念化的话语,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3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他接着写道:“人皆有表达之欲望,在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体各发音器官,如舌、唇、牙、腭、声带等,它们在多感官综合感觉因素的支配下,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在这种再现行为中所产生的声音自然会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这种声音不再是任意的,如同文字符号一样,是人类规定的。

自然,与意念有关联的声音,乃人类表达锁链(自然物——感官——综合感觉——发声器官——模拟声音——自然物再现)的一个环节。

”关于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象征意义,试举如下诸例:1.体积发音时,舌位靠后,口腔大且气流浑厚者或有时伴以鼻腔共鸣者,形体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而舌位靠前,口腔变窄且气流纤细者,形体则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按原则[e]象征体积大于[i]的)。

2.性别男女起名在选词上既要看词义,也重音质。

男儿要表现雄伟、刚毅、勇武等,则挑响亮、浑厚、有气势的音,如[a][o][u]及其组合音,间或夹带鼻音;而女儿家则要显示清秀、柔顺、纯净等,故应选清脆、悦耳、柔和的音,发音时口形小,以[i][e]与其他元音或清辅音组合为主。

3.动态A.喷发状发音时,气流受唇、舌、牙、龈等器官的阻塞,从而急促喷出口腔,由此产生的音往往象征与空气或液体有关的人的突发行为或自然界的急促运动。

B.摩擦状发音时,外出气流因舌、唇肌肉运动而受阻,由狭窄的口腔缝隙中压挤或擦挤出来,这样产生的摩擦音常象征受压挤物体的运动或运动中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表面的各种情况。

C.开闭状一般腔大口阔的音象征扩展状,而腔小口窄的音象征收缩状。

其他类型还有一些,譬如舌头后缩,双唇紧闭,气流受堵后压出鼻腔,这样产生的音形容闷气状。

4.形态A.中空体舌根拢起,双唇先闭,口腔中空,气流先后从鼻腔和口腔喷出,由此形成的音象征某些容器;也有由舌尖与上齿龈封住气流,使之从鼻腔和口腔中喷出而产生的音,它们也有同样的象征意义。

B.上下位置有些音通过舌尖、舌面或舌根的拢起和下落象征物体位置的高低。

(详见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p.40,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以上二说,意思相近:发音器官有意或无意地对自然界事物形状、特征或声音进行模仿。

模仿行为产生的声音与被模仿物有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蒋善国在说明形声字“声符兼义并且就是它的语源的这类”时写道:“人类发音机官的运动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大概发音器官运动时,至少要发生两种感觉:一是触觉,例如唇跟唇的接触,舌跟齿的接触等。

二是运动感觉,例如舌的上下,口腔的开闭等。

接触的部位有广狭、程度有宽紧,遂发生种种不同的触觉,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

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

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

语音的成立,一方面是有了概念,一方面是有意地使用了口势。

到概念词出现时,在筑成它的劳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习惯,使口舌的拟势行动依着概念词所属的劳动类型而作出合适的姿态。

表现甚么概念,就作出什么口势;有甚么口势,就发生甚么声音。

概念近的口势近,口势近的声音近,所以‘音近义通’。

语源或音根便在口势拟意的过程中形成了。

例如双唇遮口,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些遮蔽、模糊等的音字,双唇相打的口势说出些相碰、相合的音字,双唇相分的口势说出些相分的音字,舌前上打的口势说出打击、挺进的音字,舌前上挤,摩擦气流的口势说出细小、散碎的音字,舌前上按,气从鼻出的口势说出贴近、按入的音字……”随之他以此分析梁启超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作为例证(见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p.258,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