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合集下载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3)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两方面?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由严格规定到精美华丽
③劳动者小袖狭身的短衣 ④妇女缠足的陋习
①饮食丰富,小吃种类繁多
②北宋以羊肉为主,南宋以鱼为主 ③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①农村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 ②城市居民多为四合院 ①多用牛车和驴车,乘轿子 ③交通也很发达 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②骑驴和骡 ④旅店业兴旺
宋朝官服 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农 村 百 姓 茅 屋
贵 族 官 僚 富 丽 宅 第
—— 城 市 平 民 瓦 房
园林建筑
——
——
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 里的 住房有什么不同?
“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 茅草结庐——简朴;
“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 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屏风
桌椅等日用家具已 很普遍,尺寸相应地增 高。高脚家具种类增多, 为明清时期的家具风格 奠定了基础。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宋朝百姓服饰
宋朝皇帝朝服
宋代皇后朝服
宋代贵妇服饰
贵族妇女穿着的大袖
对襟大袖披帛长裙
大袖罗衫长裙
北宋初年:
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对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
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北宋中后期: 统治者衣饰精美华丽。
这一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1、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时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崇 尚 简 朴 盛 行 奢 侈

“ 今 世 之 服 , 大 抵 皆 胡 服 。 ”
宋代劳动者
女真人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朱熹
这句话反映了宋朝服饰的什么特点?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北方人南迁,带 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3)自然条件优越。(4)政府 的重视与支持。(5)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宋朝 2、北宋兴起的______, 临安 。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_ 泉州 。政府管 广州 、_______ 3、宋代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有______ 市舶司 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_ 。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___ 北宋 时期_______ 四川 地区出现 交子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 的______ 5、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 心的南移奠定基础(2)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南移完成。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请找找诗中所反映的北宋过年的习俗 ,在
你的家乡还保留这些过年的风俗吗?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1)节俭 奢侈
这一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1、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时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 今 世 之 服 , 大 抵 皆 胡 服 。 ”
陋习
畸形的审美观念——缠足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1)节俭 奢侈
(2)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 (3)陋习——缠足
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食
宋朝时期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 食品有二百多种,夜市上有很多小吃,夏季 还有冷饮。
肉食—— 北宋吃羊肉为多, 南宋南方吃鱼多;
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 南方以稻米为主; 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饮茶的习俗。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重点内容)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重点内容)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到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服饰精美华丽。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在宋代,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这反映了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食: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主食方面,当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南北方当时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背诵文学家苏轼亲自烹饪的肉食被称为东坡肉。

宋代饮茶盛行,当时还流行斗茶的习俗,在开封,邻里之间有彼此献茶的习俗。

3、住:宋代百姓的住房较为简陋,多为低矮的茅房,稍富裕的人家,以茅房_和瓦房相结合组成一组住宅。

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宋代的桌椅等日用家具已很普遍。

4、行:宋代缺马,出行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宋朝的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的“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其中圈出很多供演出的圈子叫做勾栏,
2、在宋代就有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3、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概述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

宋代社会风貌丰富多样,融合了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本文将介绍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

1. 政治风貌宋代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政治格局相对封闭,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政治变革发生。

首先,宋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更加活跃,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宋代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改革地方政府组织机构、完善税收制度、推行户籍制度等。

这些改革使得政府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由于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腐败问题的存在,宋代政府也经常面临着挑战和批评。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发展和影响力。

2. 经济风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在宋代,农业生产得以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

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农业方面,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新的耕作工具的运用使得农田利用率得以提高。

同时,农业税收制度的改革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商业方面,宋代的商业发展十分活跃。

一方面,宋代内陆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特别是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与外国的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这些都为宋代的商业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宋代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陶、制瓷、制造纺织品等手工业领域的技术得到了大幅改良和创新,产量大幅增加。

3. 文化风貌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文学方面,宋代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代表作包括诗、词、曲等。

这些作品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

宋代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画家李唐为代表的“南宗”绘画风格成为了宋代的一大亮点。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重阳节 重阳节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黄缕, 蛾儿、雪柳、金黄缕, 笑话盈回首,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 元宵节
端午感兴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 当年忠血堕谗波, 千古荆人祭汨罗。 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 风雨天涯芳草梦, 江山如此故都何。 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节 端午节
宋代的娱乐习俗: 宋代的娱乐习俗:
1、宋代兴起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宋代兴起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叫做什么? 叫做什么? ——瓦子 瓦子 2、瓦子中,穷苦艺人卖艺谋生的所在 、瓦子中, 地称为什么? 地称为什么? ——勾栏 勾栏 3、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原因 、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 是什么? 是什么? ( B )
商 业 繁 荣
资料2 资料 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 水浒传》 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 1000贯 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 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北宋大臣 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北宋大臣 )。 抱怨世风奢靡时曾说: 抱怨世风奢靡时曾说:现在的农夫走卒 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 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 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 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东京(今开封) 东京(今开封)的瓦舍遍布东西南 北四城,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 北四城,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 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 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每 座瓦舍中有几十座“勾栏棚” 座瓦舍中有几十座“勾栏棚”,多的达 50余座(见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 余座( 孟元老《 余座 录》)。 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 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 大瓦、北瓦、蒲桥瓦,以北瓦规模最大, 大瓦、北瓦、蒲桥瓦,以北瓦规模最大, 有勾栏13座。城外有瓦子20座。 有勾栏13座 城外有瓦子20座 13 20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课件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课件
【自主学习】
一 1.衣、:衣⑴食北住宋行初等年习,俗崇的尚变__化__节___俭__,普通百姓只能穿_黑___白__ 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__华___丽___。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__小___袖__狭___身___短__衣_____。 ⑵ 2.食妇:女⑴___饮_缠_食_足_相__当_的丰陋富习,也有逐小渐吃传、开__。_冷___饮____。肉食类中 北宋多吃____羊__肉___南宋时多吃_____鱼__肉_____。 ⑵饮茶之风盛行,流行____斗___茶__和_____献___茶___习俗。 3.住:农村:多为低矮的____茅___房__。城市:平民住房有
的身份
一、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南方以 稻米为主;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 蒸、腊、冻、腌……
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 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 家君莫管。 ——苏东坡 《食猪肉》
2、下面哪一地方既是文艺演出场地又是商业中心? ( D) A.坊 B.市 C.勾栏 D.瓦子
3、宋朝时如果人们出门在外,需要找住宿的地方应 该去( A ) A.邸店 B.瓦子 C.勾栏 D.茶肆
4、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普通百姓只能穿两色衣 服( D ) A.青灰 B.蓝灰 C.黑蓝 D.黑白
5、诗句“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哪个行业的兴旺景 象( A ) A.旅店业 B.饮食业 C.建筑业 D.运输业
城 市 平 民
——
瓦 房
“邸店如云屯”
小结三:
宋朝居住特点:
地位:
住房:
农村百姓 —— 茅屋 城市平民 —— 瓦屋

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风俗等。

能力目标:收集材料主动学习、透过现象探究历史真相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风俗。

学情预测:1、北宋衣的变化课本上比较乱,学生掌握起来比较繁琐,可引导学生分阶层来掌握:统治者、劳动人民。

2、瓦子兴起的原因,课本上介绍较少,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可让学生结合东京城的人口上百万,和宋经济的繁荣,总结出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学情分析:1、北宋和南宋人的肉食学生记忆上存在混乱。

2、瓦子反应出宋代人民生活的哪两方面?学生想不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的繁荣为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奠定了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畸形的审美观反应出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2、瓦子在宋朝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3、瓦子的出现反映了什么?
二、热闹的瓦子和快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含义: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出现原因:市民阶层的壮大
实质:
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 代 说 书 、 木 偶 戏
二、热闹的瓦子和快乐的节日
2、快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当中,那些 节日在宋代时已有了?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探究一: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
活动一: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 东京城,领略宋代人的生活,了解宋代 人的衣食住行,城市生活和风俗习惯。 【小组合作】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 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宋初帝王服饰
宋中期帝王服饰
宋代官员服饰
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紫——三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
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宋史十讲》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物质生活 衣、食、住、行
精神生活
瓦子和节日
典题剖析
1、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 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D )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宋代贵妇服饰
贵族妇女穿着的大袖
对襟大袖披帛长裙
1、宋代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代在服饰上发生的变化说明 了什么?
由节俭到奢侈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 统治阶级的腐朽
“当世之服,大抵皆胡 服。„„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朝, 后来遂承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txt婚姻是键盘,太多秩序和规则;爱情是鼠标,一点就通。

男人自比主机,内存最重要;女人好似显示器,一切都看得出来。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说课稿《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说课设计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松岭壮志中学李瑞银。

非常感谢能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生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与评价五方面来说明。

先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文,是在第10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基础上展现的,涉及的内容,广义上属"文化"范畴,但又不同于教材中传统的讲科技、文艺、思想的文化史。

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

在本版教材中写进这些内容,是一种新探索。

(二)教材结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物质生活作为人的社会基础性的需求,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稍多一些;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缺的。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节庆几方面了解宋代社会风貌;通过了解宋朝的社会生活史,提高学生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小组活动与展示,了解宋代市井生活和风俗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生小组,课堂内外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②通过比较宋代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区别,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点宋代服饰和瓦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本课知识点过多,如何有机整合、便于学生掌握分析了教材,现在分析一下学情二、学情分析从年龄特点上来说,7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更喜欢形象、直观的知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学生们不满足于“带着脚镣的舞蹈”,他们更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途径。

教法即学法,我的教法学法是引导——活动法,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优势,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引导:演示课件图片活动:阅读分析较为简单的原始文献、观摩美术作品或手工业品,探讨宋代社会风貌。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是:课题引入——课堂交互活动——课后延伸本节课中,课堂交互活动是整节课的中心部分,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通过轻松愉快的合作交流活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具体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演示衡水饶阳内画坊王占康的作品——八角花瓶《清明上河图》,然后不失时机的解释,这件手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远销英、美、日、韩及东南亚各国。

它之所以被国内外人士珍藏,主要是因为它画的是《清明上河图》,一提《清明上河图》,学生非常熟悉,在六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中学过,知道这是一幅有名的展现宋朝社会风貌的风俗画。

设计意图:用家乡的手工业品导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更加热爱家乡。

再一个就是用所画的内容《清明上河图》做引子,为进一步了解宋朝社会风貌打基础。

下面就展示一下宋代的社会风貌图片(二)设置活动,探索新知活动1:展示图片,合作探讨优雅的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宋代社会风貌图片,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宋代生活情境之中。

首先是宋代“服饰”资料的展示,可以看到,宋代的服饰出现的变化,就是受少数民族影响。

另一个宋代官员服饰的变化,从崇尚简朴到多镶金饰银;再一个,由于士大夫所提倡的缠足,通过服饰图片的展示,师生共同归纳出“宋代服饰的3个特点”1、宋代官员服饰的特点是崇尚简朴——盛行奢侈2、民族融合的特点——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3、陋俗观念形成——畸形审美:缠足设计意图: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理、加工和运用,是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一定会认真的看和总结。

这一过程,培养图文转化能力,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民族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下面接着看,第二组图片,一组宋代饮食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呈现宋朝饮食特点,北方:面食、羊肉南方:米饭、鱼肉也就是北面南米,北肉南鱼。

还有一习俗,斗茶、献茶。

东坡肉打北宋才有,这些内容向学生说清楚。

第三组是住房图片,看到的是住房档次不同,统治阶级的比较豪华、奢侈。

平民的比较简陋。

第四组是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同学们,分析宋代马少的原因,看最后一组图片,介绍瓦子及节庆活动图片,通过这组图片,明白瓦子的概念,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分析瓦子出现的原因:由于城市阶层的扩大,市民生活的需求。

说清除夕的“守岁”习俗,就始于宋朝。

展示图片,分析特点。

学生就好比是一个宋朝人,在进行了一次游玩。

看到了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变化,瓦子和节日的特点。

总结宋朝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这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理、加工和运用,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一定会认真的边看边思考。

通过轻松愉快的读图分析图,既突破重难点又培养了图文转化能力,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民族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

好奇、好动,喜欢参与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设计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尽情施展自我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竞争中学习。

下面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组交流,探讨。

活动2:小组交流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

要求是图片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配上合适的文字解说。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还是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

一起去享受学生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对于设计出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展示,让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分享其成果,老师进行鼓励性评价,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活动3:优秀作品展示有的作品是这样的:《东京瓦子见闻录》“走进瓦子,说书的、卖艺的、杂耍的、无所不有、我就喜欢蹴鞠表演,只件他们穿着宽大衣衫,系着锦带,进行表演。

他们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部位踢,而且球不离身,其技艺之高超,令人瞠目结舌。

听说还有“球终日不坠”之说……”设计意图:此活动意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设计如下活动,同学们抢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活动4:抢答1. 北宋的肉食主要是()A.鱼类B.牛肉C.猪肉D.羊肉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3.哪儿出错啦南宋中期,农夫李某驱马车前往京城临安赶集。

临安城内羊肉馆林立,李某大饱口福后,又来到最热闹的“瓦子”里,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听了一段字正腔圆的戏剧,李某深感此次进京真是不虚此行!4.“当世之服,大抵皆胡服”怎么回事?设计意图:以上问题设置,都是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老师要认真给予分析,评价,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也让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加自信心。

现在进行一下小结活动5:各抒己见共同小结①让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与学习感想。

&8218; 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习,大家要齐心协力。

设计意图:为了整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强化目标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在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进行了以上活动,在学生稍显疲惫时,接下来就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是活动6活动6:MTV欣赏多媒体播放《清明上河图》的配乐朗读,滚动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

学生极认真的看、听,带着似曾相识的美好感觉在欣赏。

师生共同随着音乐,穿越时空隧道,仿佛回到了宋朝,学生感到自己就站在“虹桥”上,走在汴梁的大街上,感受汴京街头那热闹的场面。

这样即调动学生情绪,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观摩美术作品,培养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三)课后探究,链接生活探讨宋朝的元旦与今天的春节相同与不同之处。

撰写小论文——足球的起源和足球的现状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培养学生与民族文化的亲和力。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四)板书设计宋代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最后说一下设计说明与评价五、设计说明与评价我将本节课定位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加深对宋代服饰和瓦子的认识,突破教学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真正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习活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的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会风貌》说课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