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范文模板 (2页)

合集下载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分)【参考答案】: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问题】1.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⑴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

一本径作“只”。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前言】《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注释】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鉴赏】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Org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题四学案二第2讲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9分)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

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途经此地。

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市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一形象。

(6分)秋日再寄[唐]晁采①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

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

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是相同的。

C.“窗外江村钟响绝”,不仅用钟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还侧面表现了思妇难眠的情态。

D.“肠断寒猿”运用典故,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还表现了思妇心情的变化。

4.诗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小寒食舟中作①[唐]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宋]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诸葛丞相庙[唐]武少仪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①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

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中颈联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青苔,可以看出武侯庙破败荒凉。

B.郝诗中尾联写深夜风吹林木之声犹使人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的气势。

C.武诗中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

D.武诗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李白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

②回薄,循环变化。

③葵藿,野菜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⑴火山六月应更热⑵,赤亭道口行人绝⑶。

知君惯度祁连城⑷,岂能愁见轮台月⑸。

脱鞍暂入酒家垆⑹,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⑺,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⑴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⑺祗:同“只”。

一本径作“只”。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赏析】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诗歌鉴赏经典题10套

诗歌鉴赏经典题10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①陆浑别业: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別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意思-赏析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意思-赏析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意思|赏析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作者:佚名这首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

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

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
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
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2 分)
答案:
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
2、(2分)示例⑴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
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
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