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
(完整word版)德国鲁尔区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德国鲁尔工业区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水源充足 三条河流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煤 矿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迚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辉煌期鲁尔区的工业部门 运入铁矿石
钢铁 工业 机械工业
丰富的煤 炭资源
煤炭工业
电力工业
丰富的水源
化学工业
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有利的区位催生了鲁尔区的大量城市
德 国 鲁 尔 工 业 区 的 蜕 变
鲁尔工业区位置
鲁尔工业区是 德国,也是世 界重要的工业 区。位于德国 西部、莱茵河 下游支流鲁尔 河不利珀河之 间的地区。其 面积4593平斱 公里,占全国 面积的1.3%。
鲁尔工业区概况
工业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 口密度超过每平斱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 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不埃姆舍河之 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传统上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其显著特点一直 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幵是该国的能源基地、 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 的60%。
• 内河交织成网,且不海洋相通,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 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发达的河运使之成为东、 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吐中欧、南欧的捷径。 • 靠近水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 鲁尔区本身铁矿资源较为困乏,离铁矿区较近。利用便利 的交通主要依靠从法国东北部著名铁矿区的迚口。 也正是交通、能源、资源、水源、市场等这些有利的条件 促使城市的产生,并且使城市成为有机整体——鲁尔区。
鲁尔区的开发与治理解析

鲁尔区的开发与治理解析鲁尔区,这可是个在地理课本里相当有分量的“角色”。
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的开发与治理。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老工业区参观,那场景跟鲁尔区曾经的模样有点像。
到处是高大的烟囱,灰蒙蒙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鲁尔区当年的辉煌与困境。
鲁尔区的开发,那可是有一段相当精彩的历史。
在 19 世纪中叶,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就像开了挂一样,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煤炭开采业那叫一个红火,挖出来的煤一车一车地往外运。
同时,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也跟着蓬勃发展。
一时间,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
这里的煤炭质量好,储量大,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再加上附近又有便利的水陆交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还有铁路,运输成本低,效率高。
所以,各种工厂都扎堆在这儿。
当时的鲁尔区,那可是德国工业的心脏。
工厂里日夜不停地生产着钢铁、煤炭、机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世界各地。
工人们虽然辛苦,但收入也不错,生活还算有滋有味。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
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开采技术又没有跟上,煤炭的质量和产量都开始下降。
而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鲁尔区的产品慢慢失去了优势。
环境问题更是让人头疼。
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和工业生产,空气变得污浊不堪,河流被污染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黑乎乎的。
树木都长不好,鸟儿也不愿意在这儿安家。
我去的那个老工业区,河里的水都是黑色的,上面还漂浮着一层油花,看着就让人心疼。
面对这些问题,鲁尔区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理行动。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
不再单纯依靠煤炭和钢铁,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比如电子、信息、环保等。
一些老旧的工厂被关闭或者改造,腾出的土地用来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商业区。
然后是优化环境。
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植树造林,净化河流。
经过多年的努力,空气渐渐清新了,河流也变清澈了,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又成了动物们的乐园。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背景: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1)整体结构保护——对厂区的整体布局结构框架(包括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蒂森钢铁厂以及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邻近的炼焦厂等工业遗产都采取了厂区整体结构全面保护的措施。
(2) 工业设施保护——工业设施涵盖了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这些设施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
(3) 场地环境保护——德国著名景观大师彼德·拉兹提出对工业遗产所处的场地环境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受污染的土壤以及在其间顽强生长的植被、工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地表痕迹以及工业废弃物等.“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荒地上长出的杂草炼焦厂内的管道和传输设备设施的保护性再利用:①博物馆模式将工业遗产更新为博物馆是鲁尔区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最常见的做法。
主要的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区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储 量为2190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 的3/4,其中 经济可开采量 约220亿吨, 占全国的90%。
2、离铁矿区较近
从海外进口瑞典、 俄罗斯等国的铁 矿石到荷兰鹿特 丹,再经过莱茵 河运到鲁尔区。
通过陆上交通就 近从法国洛林铁 矿区进口。
3、充沛的水源
区内有莱 茵河、鲁 尔河、利 珀河及4条 运河,提 供了充沛 的水源。
丰富的煤 炭资源
运入铁矿 煤炭工业 丰富的水源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 化学工业
机械 工业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 原因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多元化)
●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改
造 传
减少厂矿 企业数量
统
工
业
每个厂生产
规模扩大
2、 世界性钢铁过剩—— 钢铁工业的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市场竞 争激烈(产钢国、钢出品国增多), 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的市场需求量减 少,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采煤、钢铁、化学 和机械制造工业,其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 工业为主导,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并高度集 中于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 门的衰落,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80年代, 鲁尔工业区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4、便捷的水陆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且与海洋相通,水运便利; 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 达。
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 尔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的衰落
1、廉价石油的竞争(煤炭工业衰 落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区

2、 世界性钢铁过剩—— 钢铁工业的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市场竞 争激烈(产钢国、钢出品国增多), 20世纪70年代后钢铁的市场需求量减 少,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采煤、钢铁、化学 和机械制造工业,其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 工业为主导,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并高度集 中于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 门的衰落,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80年代, 鲁尔工业区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储 量为2190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 的3/4,其中 经济可开采量 约220亿吨, 占全国的90%。
2、离铁矿区较近
从海外进口瑞典、 俄罗斯等国的铁 矿石到荷兰鹿特 丹,再经过莱茵 河运到鲁尔区。
通过陆上交通就 近从法国洛林铁 矿区进口。
3、充沛的水源
区内有莱 茵河、鲁 尔河、利 珀河及4条 运河,提 供了充沛 的水源。
丰富的煤 炭资源
运入铁矿 煤炭工业 丰富的水源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学工业
机械 工业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 原因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多元化)
●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改
造 传
减少厂矿 企业数量
统
工
业
每个厂生产
规模扩大
经 济 结 构 多 样 化
鼓励、引进汽车、 石化电子、通信技 术等新兴产业
重视发展 第三产业
发 展 新
和 第 三
兴 产 业
产 业
鲁尔区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
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治理实践及启示1.鲁尔工业区概况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占北威州总面的1/10,人口约540万,占全国的6.6%。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有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等。
鲁尔区工业区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必须用富产煤炭和铁矿资源的鲁尔工业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从下面这张剖面示意图上可以看出,鲁尔河区域煤层较浅,可以产生大露天煤矿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无尽的能源。
由此开始的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工业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工业区再度繁荣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
但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鲁尔区的钢铁大幅度减产。
这就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迫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铸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1955年,鲁尔区有,40个煤矿基地,81座炼钢炉,数十万产业工人。
到了2003年,煤矿基地、炼钢厂各只剩下7座,产业工人只有几万人。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每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
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简介(jiǎn jiè)鲁尔区(Ruhr)位于德国中西部,著名(zhùmíng)的莱茵河的三条支流一一鲁尔河(River Ruhr)、埃姆舍河(River Emsher)、利帕河(River Lippe)从南到北依次(yīcì)横穿该区,位于“伦敦一热那亚”香蕉(xiāngjiāo)型老工业带中部(zhōnɡ bù),处于从意大利北部一直延伸到英国的欧洲工业产业带的中东部地区。
鲁尔工业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目前,人口达6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
约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百余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钢工业基地,始终占着全国硬煤生产的80-90%,钢铁的60--700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发展(fāzhǎn)成为德国工业心脏的主要条件鲁尔区之所以发展成为德国工业(gōngyè)的心胜,是同该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地理位置、水陆交通(jiāotōng)、水电供给条件等分不开的;同时,也同德国军国主义和垄断组织(lǒnɡ duàn zǔ zhī)的发展密切有关。
一、资源(zīyuán)条件鲁尔工业区的形成是与“黑色金子”煤炭资源密不可分的。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 5%一1. 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鲁尔区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煤藏的地质条件并不好,埋藏深度平均达830米,远远超过美国(50米)、英国(350米)和法国(450米)。
而且,在过去的130年中,随着鲁尔采煤区的逐渐北移,矿井平均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目前现有的矿井己经超过1200米,从1900年到1982年,鲁尔区己经采出硬煤约80亿吨,平均每年1亿吨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但如果告诉你,在19世纪后半叶的百年里发展起来的钢铁重工业基地也榜上有名,恐怕难以置信吧!位于德国西北部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的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就是这样一处极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
鲁尔区的兴衰联结着几代人的生活,也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
因此,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
产业景观的整体保护]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industrial landscape)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了采煤场和炼焦厂,是整个鲁尔区价值最突显的遗产地,这个在1930年已经设立的基地因其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和采矿技术的先进性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现在,从传输带、厂房到生产设备,矿区内几乎所有呈现往日先进生产过程的建筑和构筑都经过精心梳理留存下来,并为这个矿区可能转换为一个活的产业博物馆做出了准备。
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整体保护,它在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业构筑重获生命设计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赋予昔日的工业构筑以人性。
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
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一个潜水训练基地,在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中注满水之后,放入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由救难协会管理,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
在景观公园里,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
结果是,因为这个场地的设立,在没有一座山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竟然拥有了全国最多的会员。
旧厂房为艺术搭建舞台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因为高敞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舞台装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独特空间甚至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而由英国籍艺术家JonathanPark主导的照明设计又把这个厂区的夜间装点得如梦如幻,巨大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既能看工业时代的著名电影《大都会》,又能观赏从大烟囱上走下的杂技表演。
最意想不到的是,该矿区内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甚至是,原来浴室内的白瓷砖以及内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来。
工业基地成为活教材巨型圆桶大瓦斯槽曾提供炼钢厂所需的瓦斯燃料,它直径67米,高118米,属全欧洲之最。
1994年,这个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庞然大物却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展览场所,一个尺度惊人的、全封闭式的单一展览空间。
这种幻觉般的展览空间不是亲历体验,真是难以想象的,它留存了工业时代完整的空间记忆,又使其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标志物。
每年夏天大瓦斯槽都会举办主题展览。
庆祝德国足球协会成立100周年的展览就在这里举办。
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的采煤场和炼焦厂如今已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厂房和传输带都是展览空间的组成,最有趣的是新添的这个大转轮,它带着参观者从空中转入厂房中的炼焦炉,那可真是一个产业历史的神奇之旅啊!摩天轮的旋转将游客带进巨大的炼焦烤炉的内部以体会当年工业机器的威力废弃的钢铁工厂间的游泳池欧伯豪森城的巨型圆桶大瓦斯槽的夜景废弃的瓦斯储放槽改造的潜水训练基地在厂房外墙上放老电影从旧烟囱、煤渣山到寻梦乐园关键词:保留历史设施再利用蓝色天空从消耗资源的角度看,即使规划再好的新建筑,也比不上对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更新、转化和再利用旧工业区的改造和更新,对各国都是一个挑战。
曾经支撑各国经济的老工业区如今都成了头号污染区。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人类对环境越来越重视,随着IT 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重工业基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优势,成了难以卸掉的大包袱。
为了重塑老工业区的形象,再现老工业区的生命力,各国政府都在绞尽脑汁。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更新计划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范本。
它的策略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旧物再利用。
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
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休闲区。
鲁尔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地区,位于莱茵河畔和鲁尔河畔,有500万人口。
虽然城市化程度很高,有都市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都市。
鲁尔地区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矿、钢铁和能源为支柱产业。
凭借以下因素,工业区在19世纪的工业化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革新、交通设施的改善、资本的进入、高度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及非凡的创业精神。
随着发电和化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日益膨胀,正是技术革新迅速扩大了煤炭和钢铁业的产量,也使鲁尔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全球化进程使鲁尔工业区的主要工业,如煤矿、钢铁、化工、造纸及纺织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虽然这些工业曾经创造了工业区辉煌的过去,现在却失去了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文化单一,大大限制了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随着全世界产业发生结构性大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景观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污染的代名词。
作为传统重工业带的鲁尔工业区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传统重工业区一样,衰败已在所难免,工厂关闭、失业人口剧增、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处是废弃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整个工业区已无生机可言。
面对颓废的局面,振兴工业区的再生计划势在必行。
因此,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89年创建了国际建筑展览公司(IBA),启动了规模庞大的鲁尔区更新计划,10余年间完成了100多个更新方案,每个更新方案都展现出独特的创意与成熟的执行能力,并且强调生态品质与文化品质。
为了能够获得最好的规划方案,IBA广开思路,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招标,目的就是要获得既有生态品质,又有文化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更新规划方案,将濒临死亡的工业景观变成巨大的历史和技术博物馆以及最佳的娱乐休闲地。
经过近20年的改造,鲁尔工业区已经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鲁尔工业区更新计划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各区各厂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局部规划设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工业区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基本元素:土地再利用,以防止未开发的土地被继续开发;对仍在寿命期内的现有建筑物进行维护、改善及再利用;新旧建筑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将工业区的生产结构向有利于环保生产方式的方向转变;突出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环境、社会和经济再生战略的重要元素。
艾姆舍尔公园(Emscher)19世纪,艾姆舍尔地区曾是欧洲主要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心。
钢铁厂、炼焦厂、煤矿及化工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景观。
随着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衰退,以及废弃的工业设施对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该地区意识到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实施更新项目之前,艾姆舍尔公园到处都是废弃的大型钢铁厂房、烟囱及瓦斯罐。
许多被废弃的生锈建筑有10多层高。
除了少数还在用外,大部分设施都已闲置多年。
到底拿这些工业化的遗留物怎么办,成了工业区的头疼问题。
如果拆除这些钢铁架构,经济和环境成本将是巨大的;如果不拆除,它们又怎么与旧址的新发展和新利用相结合呢?当地部门采取了具有独创性的策略:将这些废弃厂房和设施建成博物馆,既保留工业区的过去,又作为文化活动的中心。
“工业纪念碑”的概念构成了艾姆舍尔景观公园的核心。
人们在这里举办音乐会,穿梭于煤渣山改造的青山之间。
瓦斯罐也不再储存煤气了,而是文化活动站,经常举行音乐会、聚会、表演及会议等。
往地下数百英尺输送矿工的管道以及其他机器也已变成展览室,参观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过去。
艾姆舍尔公园的设计思想:以旧艾姆舍尔运河系统再生为基础的水上公园;铁路沿线的公园和步行广场将公园与周边城市连接起来;见证工业区历史的花园;公园之间的缓冲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娱乐活动场所;炼钢厂的原貌作为鲜活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钢材的冶炼过程以及鼓风炉的发展历史。
艾姆舍尔公园的建设资金来自多方面。
当艾姆舍尔公园规划公司于1988年成立的时候,州政府为IBA拨款3500万马克。
单个项目的资金则由开发商负责(即当地政府、私营公司或非营利机构)。
大多数项目是由当地政府和私营公司联合筹资的。
惟一例外的是杜伊斯堡——所有开支都是公开集资的。
艾姆舍尔公园项目还得到了州级、国家级结构调整项目的资助和欧盟的资助。
艾姆舍尔公园的发展规划是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实施的,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改善及塑造未开发的区域。
这些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旧建筑再利用,而不是新建建筑的措施。
他们认为,从消耗资源的角度看,即使规划再好的新建筑,也比不上对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更新、转化和再利用。
现有建筑物的再利用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减少新修道路和排水系统等的基础设施开支,因为这些设施已经存在。
另外,为了能够在旧址再利用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公共空间的保护及公共艺术也是景观改造计划的首要任务。
比如,杜伊斯堡的景观公园项目就同时实现了这两个目标。
该公园在市中心创造了公共空间,而里面的建筑设计则充满了艺术气息。
科学公园(Science Park)科学公园是鲁尔工业区成功改造方案的一个代表作,过去那里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炼钢厂,现在则变成了一个超现代化的建筑,四周有大片的空地、绿地与湖泊。
科学公园不但在周边拥挤的工业区中创造出一片喘息的空间,也是生态改造计划的一环。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新概念公园,是在一个关闭的钢铁厂建成的。
它保留了原厂的厂房、设备、工业设施,可以说保留了整个冶炼过程,供人们参观。
它是一座工业文化纪念碑,也是一个大众公园,成为民众休闲、散步的去处。
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打造,这里变成了最好玩的游乐园,对儿童和青少年充满了吸引力。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内的一座废弃的瓦斯罐,经过改造,变成一个潜水训练基地,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注满了水之后,里面放了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