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一、《乐记》的考证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时当战国初期。
先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原作,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曾得《乐记》全本,共23篇,篇目全载入《别录》。
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别录》已轶,而《乐记》篇目“总存焉”。
今见《乐记》仅存前11篇。
这11篇是论述儒家乐教理论的,故可称为“务虚”;而失落的后12篇可能是记载具体艺术实践的,故可称为“务实”。
[1]因此,今存《乐记》主要是论述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
由于《乐记》与《荀子.乐论》有成段文字的基本相同,故孰先孰后,孰著孰袭历来成为纷争。
这也说明,作为《礼记》中德一篇的《乐记》,实际上是先秦儒家乐教理论的总结。
孔丘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据说是川渝秦始皇焚书坑儒。
因此,《乐记》就成为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乐的内涵古代所谓“乐”,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扩及依仗、田猎、肴馔等使人快乐。
但通常所谓“乐”,主要指音乐,音乐是乐的核心,而音乐本身又是歌、诗、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墨子》一书中也曾提到《诗经》有“诗歌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
儒家的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曲、歌、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乐、认识乐的作用,尤其是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
因此,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乐记》就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
三、乐的产生《乐记》对乐的产生有比较正确的阐述,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指出了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是“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
但人的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引起变化,形诸声音而成为乐的。
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研究

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研究摘要】我国教育公平观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至古代,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的思想;随后各个历史阶段相继以此思想为依据,提出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思想。
如徐干“导人必因其性”、孔颖达的“教人之法,随其年才”等因个人秉性、年龄不同而施以不同教育的相对性公平施教思想等等。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作一粗浅研究。
【关键词】古代;朴素;教育公平观杨贤江在总结人类经历的不同社会阶段的教育时,曾指出原始社会的教育,其特色在于是“实用的、社会的,而且是教育与劳动一致,女子与男子‘同学’的。
原始共产社会教育的特征,就在无产性,无尊重私产、拥护支配权的内容,教育与劳动不分,是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的。
”在私有财产出现,阶级产生以后,教育的不公平性就在各阶级、不同性别之间产生了。
尽管如此,我国古代教育自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朴素的公平观。
主要体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以及“性三品”等人性论中。
1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叶,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倾覆,奴隶主阶级的官学全面崩溃。
散于四方的王官们,以传授为业谋生,传播着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即文化下移,这也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官学向私学转化。
垄断文化教育的奴隶主贵族的“类”逐渐打破。
另外,由于孔子本人幼年贫贱,比较接近庶民和同情庶民,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最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关于“有教无类”的本义,历代意见不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的解释是这样两种:一种训”教”为“教育”,训“类”为“类别”,认为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贫富贵贱。
”另一种训“有”为“域”,训“教”为“教练”,训“类”为“族类”,认为孔子主张“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关 键 词 : 颖 达 ; 家 经 典 ; 治教 育 ; 想政 治模 式 理论 孔 儒 政 理
唐 代 著名教 育 家 孔 颖 达 主 持 编 撰 的《 经 正 五 义 》提 出以“ ” 核心 的政 治教 育 思想体 系 。 , 道 为
忠 , 父子 亲则 君 臣敬 。君 臣既 敬 , 朝廷 自然 严 故 则 正 。朝廷 既正 , 天下无 犯 非礼 , 则 故王 化得 成也 。 ”
(1 ) P3 。孔颖 达 所说 的 “ 是 一 个 内涵丰 富 、 次 6 道” 层
在 孑 颖 达看 来 , 家 经 典 是 道 、 道 、 道 的 L 儒 圣 王 主要载 体 , 在教 育与 教化 中的地位 可谓 举足 轻重 , “ 以其 化 民成 俗 , 圣 人 之 道 不 可 ”《 非 (礼记正义 . 学
21 0 0年 第 5期
N o 5, . 201 0
天津师 范大学学报(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 fTin r lUnv riy( o ilS in e o r a a jn No ma ie st S ca ce c ) o i
总 第 2 2期 1
Sum NO. 2 21
高依 据 , 也是 教 育 与 教 化 的 主 要 内 容 。教 育 的 根 本 目的是 让人 们体 悟道 , 识道 , 晓道 , 守道 。 认 通 恪
孔颖 达认 为 , 伦 是 天 道 与人 理 的纽 带 和桥 人 梁 , 常伦 理 、 卑 等 级符 合 自然 之 理 , 天 经地 纲 尊 是 义 的 , 三纲 五 常” 现 了道 的宗 旨和要 义 。“ 而“ 体 夫
这 种教 育实 质上 是一 种政 治 教育 。孔 颖达 多方 论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孔颖达(1946年-2017年),中国著名教育学者,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被誉为中国教育理论界的泰斗。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知识,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育的目的孔颖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一目的是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的。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建设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那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公民。
二、教育的内容孔颖达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道德、文化、艺术、体育、职业等方面。
他提出“四育”理论,即智育、体育、美育、德育。
其中,智育是学科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教育,美育是文化艺术教育,德育是人文精神教育。
这样的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的方法孔颖达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
因此,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基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发展自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充分发扬个性和创造力。
四、教育的价值观孔颖达的教育理念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教育应该具有人文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友善、诚信、勤奋、创新等方面,以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才。
同时,教育还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以培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五、教育的形式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孔颖达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 倡导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 注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全面发展。
3. 推广大量阅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些 尚不 具备实 施小班 化教育 的农村 地 区可 教育的实验 , 并且其实验研究 的规模 大 、 围广 、 范 历
因此 , 国广大的理论研究者 和实践工作者必须转 我
以根据具体情况分 步骤 实施 。 根据小班化教 育实验 时长 ,且综 合运用定性与定量 的研究 方法和手段 。 的结论 , 学生在幼 儿园大 班到小学三年级 的学 段 中 实施这一实验其效果更 为显著 , 而且经过三 年以上 变原有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和研 究的思路 , 综合运用
的小班教育 , 对学生 的未来 发展会起到长期 的促进 各 种研究 方法 , 不 同视角 、 从 在多个 层面上对 小班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 作用 。因此 , 班化 教育 可以在低 中年级 先实施 。 化 教育进 行深人 的研究与实验 , 瑚 小 另外 ,根据学 科 的性 质和要 求可 以对部 分核心 科 国本 土小 班化教育思想 , 以此来指 导今后我 国的 并
的知识 、 信仰 、 艺术 、 法律 、 道德 、 习惯和其他能力都 的 。 比如 王维 , 字摩诘 , 明显 取 自《 摩诘经 》 与王 维 , 直接会烙上学校教育 的印痕 , 他们 的品质与 习惯会 维“ 诗佛 ” 的称 号是偶然 的相合还是 必然 的暗示 , 我 显示学校文化教育 的相关性 。当教育 的繁华落尽 , 们不得 而知 。 但是在 当今社会 , 家长 的文化素养相 留在学 生身上 的只有文化 ,文化 对人有控 制 的作 对较高 , 在给孩子起名 时都是非常慎重 而且考虑周 用, 并且 “ 直接影 响着人类 的未来 ” 怀特语 )面对 到 , 以学生姓名 显示 了父母 、 ( 。 所 家庭乃 至家族 的文
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常的 ,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发生在语文教师 身上 , 因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22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马云燕 衡水学院摘要: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经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中国教育史上鲜有的教育实践家。
因此,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颖达;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422-01孔颖达,字冲远,唐代冀州衡水县人,孔子三十二代孙,著名儒学大师、教育家、经学家,以精通五经著称于世。
他编纂的《五经正义》影响深远,是研究经学和文史各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颖达是一位教育家,从在故乡从事乡村教育开始,到在国子祭酒任内退休为止,他一生的职业可以用“教师”与“学官”来概括。
他担任过多种职务,而“学官”二字贯穿始终。
在隋炀帝时期,孔颖达最初担任河内郡博士,很快便晋升为太学助教。
在唐高祖时期,孔颖达先是担任太学助教,不久就晋升为太学博士。
在唐太宗时期,孔颖达相继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还曾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孔颖达在阐释、发挥儒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提出系统的经学教育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颖达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服务于政治。
他倡导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明人之伦的儒学人才。
他指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孔颖达认为教育应培养贤德之人。
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立志高远、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积小善成大名。
这也是当今社会教育的作用所在。
其次,教与学。
学习既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又能使人们摆脱愚昧,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还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风貌,所以,孔颖达要求人们普遍地学习。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名人1.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2.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3. 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4.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5.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6.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7.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8.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9. 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

智库时代·271·智库理论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梁晓辉(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在经学的研习和传承中,孔颖达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大经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指导实践。
本文从《五经正义》视角研究了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并分析了孔氏“大经学”视角对传统经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孔颖达;《五经正义》;传统经学;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4-0271-002孔颖达,字冲远,又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今属河北),隋末唐初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
幼年时期熟读经传,少年时期师从当代大儒刘焯,长于词章,曾撰《孝经注疏》,与魏徵合撰《隋史》,与朝贤修订《五礼》。
孔颖达是儒学集大成者,隋末唐初被尊为名师鸿儒,其人生性耿直、作风清廉、敢于直谏,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和信任。
唐太宗时期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诸职,还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其奉诏主撰的《五经正义》令其播名于史。
随着传统文化主体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经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源泉和根基日益得到重视,如何为当今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给养是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孔颖达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继承古训、推陈出新的“大经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品格以疏解经,不仅对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哲学、伦理、教育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从《五经正义》看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一)历史“大语境”视角分析唐初政治统一呼吁文化统一。
和历代王朝一样,唐朝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开始寻求文化治国、精英治国。
儒家本身具有的入世哲学和责任担当成为唐王朝用来维护统治的首选。
然而,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乱造成很多儒家经典散佚,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又使儒学分为南学和北学,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导致纷繁复杂的儒学疏作晦涩难懂、文理乖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本文通过研读《五经正义》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孔颖达;教育思想;《五经正义》
一、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1.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论
汉唐以来,一直是以经学为主的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教化臣民。
孔颖达认为,“道”涵盖了一切自然和人事的道理,是教育的根本和主要内容。
而儒家经典是圣道和王道的重要载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因此孔颖达经常在《五经正义》中阐述自己的道学观念。
他提倡的“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和伦理,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正常运转应提倡和继承的法宝,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效动力。
其实,现代人为人处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德良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就是对道德和人伦的传承。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颖达提倡的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标准的,也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除了“道”还有“礼”。
他在《周礼正义·序》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是外界事物导致人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对人性起到一种训化作用,使人变得诚实善良。
孔颖达认为,礼的产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从动物身上找到了礼义精神存在的根据。
他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礼记正义·序》)就是说,动物生下来就都遵循自然法则有尊卑长幼之分,遵规守纪,还懂得感恩父母孝顺长辈,更何况人乎?可谓把孝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礼”对我们现代社会人行为的束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在孝敬父母、遵规守纪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3.教学方法的研究
孔颖达还批评了有些教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礼记正义·学记第十八》)。
教师不好好钻研和精通“经义”,只叫学生背诵,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经典的文本,这不是合格的教师,也不是成功的教学。
而且,孔颖达
还认为教学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孔颖达思想是遵循儒家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以道德为主线的传统教育。
在当今社会,古代的德治主义思想虽然不能照搬,但其思想精髓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提供思想资源。
二、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非常典型的就是对经济效益的过分注重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
重“义”与重“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两种价值取向,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标准。
孔颖达提倡的“道”与“礼”的教育思想显然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2.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
教学不应该急于求成,“逼急牵令速晓”,他指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缓宽,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
”就是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明易懂。
但是,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孔颖达继承了孔子对人性的一些观点,将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下愚、中人,他说:“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
”他认为教育对上智、下愚两种人是无用的,只有中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其性情,这其实就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低估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体现。
因此,对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去传承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