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那么孔子得到教育思想主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

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

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

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

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

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论语》为核心,倡导“礼、乐、忠、信”的仁德道德教育:要尊礼,学习仪式,礼让尊重长辈;要爱乐,融入社会,实现共谐和谐;要忠诚,使自己不服从政府的权威,但始终会守护它;要守信,当你的言行不一致的时候,会被非议。

孔子的智力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智慧,不仅要服从父母,而且要创造出幸福的社会:“家人之孝,地位之义,社会之讲,礼仪之仪”。

经过大量的读物研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和技术等知识,学会思考,善用各种知识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的心理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

要特别强调实践知识的意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其中的乐趣。

孔子的教育思想,由仁德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心理教育三部分组成,改变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被称为“东方教育灯塔”,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世界各国受其影响,赞美孔子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理论,以及孔子明确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及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为世界文化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素材和思想宝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孔子的理论不仅可以成为传世的教学方法,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人类文明素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它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爱生之德,传道授业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爱护学生。

他称之为“爱生之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君子爱人以德,小人以义拘也。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教师要以爱心和耐心,带给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说过:“教无定法,才满为师。

”因为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榜样和引导。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一日三省吾身”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

二、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孔子明确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发挥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

因此,孔子要求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动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勇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他还提倡“名实不分”的教育,即注重实践操作,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而非单纯满足于获得高分或荣誉。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

这是他的“各得其所,乐得其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明确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而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的细心、耐心和有效的沟通,更能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四、强调实践,注重操作技能孔子曾说:“学以致用,有过而改之,是谓知之也。

”他认为知识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还提倡“闻思笃行”的教育,即学生必须不断实践、实验和总结,反思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化学化工学院 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

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

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

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

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

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

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

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

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

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简称为“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

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

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

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

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

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

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

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

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

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

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

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

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

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

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

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

“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

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

”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

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

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

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

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