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石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自我小测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给加粗字注音1.赫然() 2.迭起() 3.锲而不舍()4.潜心贯注() 5.校补() 6.浠水()7.群蚁排衙() 8.沥尽心血()二、解释下列加粗字1.仰之弥高() 2.锲而不舍() 3.兀兀穷年()4.迥乎不同() 5.无暇顾及() 6.目不窥园()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四、简答题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分析“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

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参考答案: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寻找使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闻一多分心。

引用别人对他“何妨一下楼主人”的称呼,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参考答案:【示例一】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不剃去,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及答案

语文七年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主备人:王勋课型:新授审核:执教:王勋执教时间: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测试卷练习题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测试卷练习题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5、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6、了解本文的作者臧克家。

【课文学习指导】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地壳弥无暇漂白硕果校补赫然迭起慷慨淋漓臧克家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炯炯目光目不窥园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迥乎不同气冲斗牛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部分的含义。

弥高:衰微;疏懒:无暇:赫然:慷慨:淋漓:高标: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凶多吉少:气冲斗牛:昂首挺胸: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自然段):第二部分(自然段):2、试分析课文7、8、9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答;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给加粗字注音1.赫然() 2.迭起() 3.锲而不舍()4.潜心贯注() 5.校补() 6.浠水()7.群蚁排衙() 8.沥尽心血()二、解释下列加粗字1.仰之弥高() 2.锲而不舍() 3.兀兀穷年()4.迥乎不同() 5.无暇顾及() 6.目不窥园()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四、简答题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分析“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及答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及答案

语文七年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主备人:王勋课型:新授审核:执教:王勋执教时间: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习检测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习检测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习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分)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沥.尽心血()仰之弥.高()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5分)(1)迥乎不同:(2)锲而不舍:(3)潜心贯注:(4)兀兀穷年:(5)气冲斗牛:3.填空(14分)(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6)他,是的巨人。

他,是的高标。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3分)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3分)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共20分)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hè) 仰之弥.高(ní) 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 目不窥.园(kūi) 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 气冲斗.牛(dǒu) 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 沥.尽心血(lì) 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5.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6.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7.课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2题。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3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 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

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4

9.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0.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5字)。 (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宪草”:____________“草宪”:____________ 12.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13.仿照画线句子,结合闻一多的事例,再写一句,要求所写句子与前两句形成排比,且句式相近(字数不要求一致)。 带着信念出发吧!因为有了信念,科学家邓稼先以身许国,在大漠深处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因为有了信念,探险家刘雨田克服了艰难困苦,徒步走完了万里长城;因为有了信念,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带着信念出发,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14.下面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修改。 ①五十年前,雷锋以其平凡的人生实践,矗立起了人生价值的最高坐标。②但市场经济大潮下滋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之风不仅对助人之乐、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极大冲击,③而且加重了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④以至于看见跌倒老人不扶,成为当下中国道德选择的难题! (1)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弥”读音应为“mí”;B项,“窥”读音应为“kuī”;D项,“漂”读音应为“piǎo”。 2.(1)气冲斗牛 (2)锲而不舍 (3)迥乎不同 (4)兀兀穷年 3.(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2)吹嘘、自诩。 (3)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4.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5.解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它在文中的作用:①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②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③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当然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去分析。 参考答案: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6.(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3)参加游行示威。 7.(1)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8.解析:要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再用三件事叙述他的“做”。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9.解析:作者在文章开头即点出了梁漱溟的人格魅力,然后在文章第②~⑤段详细叙述。 参考答案: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10.(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主张)在《宪法》中写上设国家主席 11.宪法的草案 草率的宪法 12.解析: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中国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 13.示例:学者闻一多毅然走出书斋,走上了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革命道路 14.(1)② 将“对”改为“使”(或将“遭受”改为“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