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年前,有传我国某位著名球星遭受其全明星队友的辱骂,但这传闻真实与否,由于当事人拒绝回应,至今仍是个谜。

2016年,有消息传出该球星要当中国篮协主席,2017年2月,消息逐步被证实,该球星先担任中国篮协代表大会暨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后经选举,果真当选新一届中国篮协主席。

他上任不久,又有“知情人”发布的“灵通消息”在朋友圈中疯传,说他提出的联赛改革方案全部遭到否决,权力被完全架空。

后来经公安机关证实,此消息是一条谣言,起因是有人把个人调侃当成新闻来传播。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种的传闻,也有时会传播一些消息。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互联网+,理性接传网络上关于某位著名球星的信息此起彼伏,有的无稽、有的轻率、有的捏造。

这固然表现了人们对明星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也须深思: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我们是否足够理性?理性基于严肃的逻辑推断,它所体现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恰与情绪、片面、粗疏、随意的感性对立。

感性也许富于烂漫的诗意,但理性更接近严肃的真理。

而成熟的生命形态,总是不断消磨感性、提炼理性而走近真理的。

观察一个人、一样事物、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成熟形态,往往可以由它的理性度来判断。

譬如我们如此关注那位著名球星,不断在互联网上接传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多属无稽、轻率与捏造。

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是非理性、非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这是一种低级的生命形态。

感性横行,理性缺位,这在任何时代都非好事,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

互联网+意味着我们活在一个生活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生活即互联网,互联网即生活。

这样,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接传,以其即时性、全域性、海量性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刻地影响、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身处此时代,若不能理性接传信息——可怕啊!当某著名球星遭受队友辱骂的无稽信息在网络散布,当其要当选篮协主席的机密信息被轻率泄露,当其方案被否决、权力被架空的假信息疯传,我们的非理性,给事件各方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伤害。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

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文科数学期末考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设集合{|U x x =是小于5的正整数},{1,2},A =则A C U =( )A.{3,4,5}B. {3,4}C. {0,1,3,4}D.{0,3,4,5}2.将长方体截去一个四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如图(1)示,则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为( )3.已知点A(1,3),B(4,-1),则与AB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是( )A . 34,55⎛⎫- ⎪⎝⎭B .43,55⎛⎫- ⎪⎝⎭ C.34,55⎛⎫- ⎪⎝⎭D. 43,55⎛⎫- ⎪⎝⎭4.某公路设计院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12人,技工18人,要从这些人中抽取n 个人参加市里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如果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不用剔除个体,如果参会人数增加1个,则在采用系统抽样时,需要在总体中先剔除1个个体,则n .=( ) A .8 B .7 C .6 D .55.已知sin(π-α)=log 814,且α∈(-π2,0),则tan(2π-α)的值为( )A .-255B.255 C .±255 D.526.若直线l 1和l 2是异面直线,l 1在平面α内,l 2在平面β内,l 是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l 与l 1,l 2都不相交B .l 与l 1,l 2都相交C .l 至多与l 1,l 2中的一条相交D .l 至少与l 1,l 2中的一条相交7.点A (1,3)关于直线y =kx +b 对称的点是B (-2,1),则直线y =kx +b 在x 轴上的截距是( )A .54 B .-32 C .56 D . -658.若函数f (x )=sin ωx (ω>0)在区间[0,π3]上单调递增,在区间[π3,π2]上单调递减,则ω等于( )A.23B.32 C .2 D .39.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 ,b ,k 分别为1,2,3,则输出的M 等于( )A.203B.165C.72D.15810.如图,已知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D 是半圆弧的两个三等分点,AB →=a ,AC →=b ,则AD →等于( )A .12a +b B. a +12b C .12a -b D. a -12b11.在区间[-π,π]内随机取出两个数分别记为a ,b ,则函数f (x )=x 2+2ax -b 2+π2有零点的概率为( ) A .1-π8B .1-π4C .1-π2D .1-3π412.定义区间[]21,x x 长度为12x x -,(12x x >),已知函数)0,(,1)()(f 22≠∈-+=a R a xa x a a x 的定义域与值域都是[]n ,m ,则区间[]n ,m 取最大长度时a 的值为( ) A .332 B .1 或-3, C .-1. D .3 第Ⅱ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并涂在答题卡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创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它可以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我国古诗“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描述了大暑时期的长江流域天气现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一二句诗反映该地受亚洲高压控制B. 一二句诗反映该地受亚速尔高压控制C. 三四句诗反映了该地为强对流天气D. 三四句诗反映该地为准静止锋天气2.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2018年1月22日起,我国迎来了今冬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影响本次天气过程的系统是()A. B.C. D.3. 大寒期间,揭西()A. 昼长夜短B. 昼渐短夜渐长C. 日出时间晚于6时D. 日落西北【答案】1. C 2. A 3. C【解析】【1题详解】一二句诗强调了暑热,即三伏天气,这是因为受到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三四句是指突来的降水,是暴雨景观,属于强对流天气,故C项正确。

【2题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低温降水等字眼,可以判定为冷锋天气,结合图示可知A项正确。

【3题详解】大寒期间,揭西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期间,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C项正确。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2020-2021学年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迟子建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测试题(二)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测试题(二)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测试题(二)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时,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拍照上传提交,返校后纸质作业也要分科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一)不分版本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一)不分版本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一)不分版本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江西月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开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开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较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开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表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防止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那么地折中。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根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开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

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

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写500 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华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

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

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

购物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

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

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 、“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朱自清写作时质量极高,往往写完无需修改,所以他每天最多写500字,动笔之前还要细心斟酌。

B.朱自清学习认真,他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向各位专家虚心请教,平时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他学而不倦,以求自我完善。

C.朱自清教学上极其认真,开设的选修课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他也如平常一般讲授、考试;工作上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洁身自好,他改名为“自清”,并以“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