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2005美国控制会议总结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概念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

此后,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

但基本上都没有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1992年COSO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但COSO内部控制框架流程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着逻辑缺陷,致使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念被质疑,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实际上,COSO内部控制框架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导引,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企业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环境要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即不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界定内部控制的边界,并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内控模式、机制、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①。

因此,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还是实物层而,重视对内部控制本质、边界和目标等基本属性的研究,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既有文献针对内部控制本质及内涵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从企业系统和整体效率的视角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另一个层次是企业内控系统的构成单元和子系统。

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或子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而是按照层级结构来分的企业治理层面的控制和企业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单独界定的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层级所确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会一计控制等概念,I—!前比较成型和有影响力!、勺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自华,高_立(2011)’‘在困内外相关研究的琴础_上,指出无沦从历史发展、时间考察还是理论逻辑方而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陷入了一个为不能存在的系统寻找独立存在的理由的尴尬境地。

ICI此,应该尽早用“内部拄制”取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杨清香(2010)`”利用马克思认识论,对如何构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构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内部控制的其他概念或理沦要素都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木质演绛推论出来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和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06号)的要求,在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秘书处(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成立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基础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明确了工作组内框架组、模型组、比对组、无机组及有机组的工作内容、承担单位、负责人以及进度要求等。

参与本标准起草的单位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与标准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此外,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标准起草过程的研讨会。

工作组以我国现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基础,依照本次整合完善的框架体系要求,充分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中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找出标准中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提交详细的比较结果,并分析参考CAC、欧盟、澳新、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物的监测结果,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污染物的暴露量及主要食物的贡献率,将贡献率超过5%-10%的食品或食品类别以及热点关注的食品列入关注重点,对于已经确定PTWI 或TDI者的污染物,将超过5% PTWI 或5%TDI的食品或者食品类别特别重点关注,按大类(如蔬菜)、亚类(如叶菜)、品种(如菠菜)、加工方式(如罐头菠菜、干食用菌)为主线,尽量以大类和亚类为主整合限量,辅以品种和加工方式例外单列,提出我国需要制定限量指标的污染物项目和食品类别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污染物国家安全标准建议值。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基于萨班斯法案——基于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吴益兵)(立信锐思研发部吴益兵)2002 年大量的财务舞弊案例,以安然破产为代表,如地震一般袭击了美国资本市场。

为了拯救美国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美国国会通过了举世闻名的Sarbanes-Oxley 法案,也叫做“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

该法案最早于2002 年2 月14 日由美国议员萨班尼斯(Sarbanes)和奥克斯莱(Oxley)提交给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

在“世通丑闻”的影响下,7 月25 日SOX 法案在国会参众两院获得加速通过。

7 月30 日,总统乔治·W·布什签署同意该法案使其成为美国的一项法律。

在萨班斯法案执行的 4 年中,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为重塑美国资本市场信心,提高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和财务信息质量作出很大贡献。

同时,在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在2006 年美国各界开始对执行三年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进行审视和分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措施,以让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能够更高效和经济的执行,更好的服务于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

2006 年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

这篇文章正是期望能够对美国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执行三年中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美国监管层对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最新的修订,以对我国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制度的执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在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执行三年中,美国许多研究机构对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效益与成本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CAR International 的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数据较为详细,这里以CAR International 的研究报告数据为基础就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的执行成本进行系统分析1[1]。

三年从师,一生追求——纪念韩京清老师逝世十周年

三年从师,一生追求——纪念韩京清老师逝世十周年

三年从师,一生追求——纪念韩京清老师逝世十周年王学军【期刊名称】《控制理论与应用》【年(卷),期】2018(035)011【总页数】4页(P1556-1559)【作者】王学军【作者单位】晨星公司,美国【正文语种】中文1 序今年是韩京清老师逝世十周年.本想能在七月份纪念韩老师的自抗扰控制研讨会之前写一篇纪念文章,一直没能动笔.六月底在北京拜见韩老师的夫人裴仁顺女士,回忆又把我带回到了20多年前和韩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有些事情历历在目,有些事情已经模糊.我觉得能够把和韩老师在一起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大家,会对自抗扰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在裴阿姨的鼓励下,我下决心尽快完成了这篇纪念文章.2 和韩老师相遇人的一生是由不同的随机事件构成的.当你把这些随机事件放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似乎是一条有规律的线把它们连起来,这条线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而我大学毕业后的人生轨迹是从认识韩老师开始的.1988年我大学毕业前准备报考研究生.在航天部710所的硕士招生简章上,系统工程专业导师组成员有宋健、于景元、朱广田、韩京清.因为当时宋健、于景元在人口理论方向很有名气,我并没有在意韩老师的工作.只是觉得韩老师和宋健、于景元在同一导师组,一定也很了不起.1988年夏天我考入710所系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于景元老师和科学院系统所的朱广田老师.当时710所研究生第一年的基础课都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我在科大自控系选修线性控制理论,正好是韩老师主讲这门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韩老师.也许就是缘分,韩老师对我很信任.刚开课,韩老师就派我去北京的科学院系统所为全班领取他写的《线性系统理论代数基础》一书,用来作为课堂教材.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上课老师用自己的书作为教材.从此,韩老师在我心中就占有了很高的地位. 1991年3月我的硕士论文答辩,韩老师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我的论文题目是《人口文化素质的定量研究》.论文中有关于人口文化素质系统的稳定性和近期控制的讨论.记得是答辩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系统所老楼的办公室拜见韩老师,听取他对我论文的意见.韩老师和我讨论什么是控制,并介绍了他对控制理论研究新的思考,即试图通过被控对象的观测信息,而不是使用对象的数学模型,来设计控制器.他的思想一下子迷住了我,使我看到了真正意义的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局限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而是融数学分析,系统理论以及计算机仿真实验于一体的科学实践.因为谈的很投机,也是这次见面后,韩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到系统所工作并给他当助手.我当然欣然同意.从此我就和韩老师以及他的自抗扰控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了对自抗扰控制的研究、推动和应用.图1 韩老师参加我的硕士论文答辩会3 三年从师来系统所的第一个任务是帮助韩老师推广中国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CSC)的应用.CADCSC是国家基金委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总投入近100万人民币,由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韩老师是项目负责人.要领导组织这样一个团队科研攻关是非常不容易的.国家基金委能委任韩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可见韩老师在控制界的地位和组织能力不同一般.我来系统所时项目正是收尾阶段,这时韩老师已经考虑CADCSC的推广和应用问题.我经常随韩老师去全国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去介绍和推广CADCSC.同时韩老师也借这个机会介绍非线性PID(自抗扰控制的早期雏形)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在1991年到1994年间,韩老师提出并完善了以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组合为主体的非线性PID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在韩老师的指导下,我把非线性PID控制器用于6个自由度机械手的位置控制,取得了非常好的仿真效果.在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仿真步长和控制器参数有一定关联性.一开始不能理解这一现象,后来才知道是控制通道的最大增益值影响了控制器参数.如果控制通道的最大增益值不变,那么控制器的参数也就可以固定,和系统的表达式无关.我把这一发现总结为以下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特性.给定一个二阶对象:如果控制目标信号为v(t),二阶导数存在,并且,那么一定存在一组确定的非线性PID参数,当t充分大时,使得|v(t)-x1|≤ε0(给定的控制精度).这里f(x1,x2)具体形式无关紧要.后来通过这一现象提出了受控对象时间尺度的概念,并讨论了它对控制器参数的影响.对于二阶系统,受控对象时间尺度实际是由系统总扰动决定的.具体地说,它等价于对系统总扰动的最大值估计.根据这一发现,我和韩老师找到了一个自动调节非线性PID参数的算法.在这个算法中,最关键的是估计f(x1,x2).当时的一个尝试是利用跟踪微分器得到的二阶导数,实时估计的值:由于我1994年来美国学习,没有对这个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时我和韩老师已经意识到实时估计f(x1,x2)的必要性.而估计f(x1,x2)所需要的信息就是系统的输出量y和控制量u.这一发现为后来扩展状态观测器ESO(实时估计总扰动)以及ADRC(直接消除扰动)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ADRC结构里,f(x1,x2)的估计量直接加到控制量u里,从而使系统残余的总扰动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范围,这也就实现了非线性PID对系统总扰动有界的要求.这三年期间我和韩老师几乎是形影不离.韩老师经常带上我一起去讲课、作报告,在办公室每天总是讨论非线性PID的问题.在生活上他对我也倍加关心,经常把我带到他家去吃饭,还帮我解决住房问题.韩老师在工作上是我的老师,在生活上如同父辈.从韩老师身上,我不仅学习了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对韩老师的自抗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有了全面的理解.我把这个领域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基于数学分析),技术研究(基于计算机仿真),以及应用研究(基于工程实验)三个方面.韩老师以合理运用非线性为突破口,摆脱模型的制约,为控制理论和工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可以这样讲,韩老师是国内外控制界的第一位学者,采用这种集数学分析,计算机仿真和工程实验为一体的方法来研究控制理论和技术.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建立象ADRC这样独特的控制技术.在后来20多年里,我一直提倡用这一独特的思路指导自抗扰控制的研究. 虽然这时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研究仍限于计算机仿真和实验室实验,韩老师已经考虑如何把它产品化了.在韩老师的支持下,我说服了几个懂硬件的朋友尝试用微处理器实现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算法.这一工作虽因我后来去美国学习没能最后完成,但是它使我对非线性PID控制器的实用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出于对美国生活的好奇和向往,1994年夏天我申请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尽管韩老师很希望我能留下和他一起继续非线性PID的研究,但还是同意并支持我去美国深造.我还清楚的记得韩老师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再有20年,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就不会去美国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韩老师的预见是多么的正确!因为我对韩老师的非线性控制思想深信不疑,出国学习并没有让我停止对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研究.出国时我对韩老师承诺,我会在美国尽力宣传和推动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研究.1994年9月30日我给韩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我会在美国继续非线性PID控制器的研究,以弥补我离开韩老师的损失.韩老师的夫人还一直保留这封信的原件,后来把照片发给了我.此后的20多年里,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推动自抗扰控制的研究和应用,这既是我个人的志向,也是对韩老师的承诺.4 见到高志强1996年夏天,我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任教的高志强老师和我联系,说韩老师让我给他介绍非线性PID的思想.以前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多次:韩老师经常让我给感兴趣的人去介绍他的非线性PID思想,但来人发现很难发表文章,听完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我首先问高志强为什么要研究韩老师的方法.记不清当时高志强是怎样回答的,最后我同意去一趟克利夫兰介绍韩老师非线性控制方法,从此开始了我和高志强老师长达20多年的友谊.高志强成为我不可多得的一位良师益友.可以这样讲,1996年和高志强的会面,相当于把协助韩老师自抗扰控制研究的接力棒交给了高志强.高志强以他对科学理想的执著追求,虚心好学的研究态度,不图虚名的治学理念,以及超越世俗的为人风格,通过20多年对自抗扰控制的技术的不懈研究、应用、推广和提高,推动和领导了自抗扰控制研究的空前发展.现在高志强已成为公认的自抗扰控制研究的领军人物. 1996年那次会面后,高志强就一心一意开始了ADRC的应用研究工作.我被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因他对韩老师自抗扰控制思想的深信不疑而受到鼓舞.随后我几次去克利夫兰一起参与仿真实验和讨论.我深信高志强在克里利夫兰州立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将成为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的核心力量.当时整个控制理论界对韩老师自抗扰控制思想并不认可.我和高志强都认为技术研究以及应用的突破将带动自抗扰控制的理论研究,并能极大提高控制理论界对韩老师自抗扰控制思想的认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一起打电话说服韩老师亲自来克利夫兰指导高老师团队的研究工作.到了1997年夏天,韩老师终于来到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讲学,并指导ADRC的仿真和实验.从此韩老师的自抗扰控制思想就在高志强老师领导的应用控制实验室扎下了根.后来韩老师又再次访问克利夫兰,使克利夫兰成为自抗扰技术的一个研究基地.ADRC参数与系统带宽的关系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这一发现解决了ADRC参数整定这一关键难题,为ADRC的广泛工程应用开辟了道路.目前自抗扰技术已经被美国知名公司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集成到电机控制的芯片中,为自抗扰技术的广泛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随着德州仪器电机控制产品,自抗扰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实际应用.另外据了解一家欧洲工控公司Danfoss吞并了以自抗扰技术为核心的美国克利夫兰公司LineStream Technologies,说明自抗扰技术的工业应用领域正在日益扩大.自从2000年以来,高志强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是推动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力量.自抗扰控制技术能够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得到如此空前的成就,是和高老师多年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5 一生的追求1997年底我开始在美国芝加哥的晨星公司(Morningstar,Inc)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此后我虽然没有直接进行ADRC的研究工作,但一直和韩老师、高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关注ADRC研究工作的进展.我每次回中国都要去看望韩老师.2008春节期间我在北京探望韩老师,并请韩老师和裴阿姨一起吃饭.好像当时韩老师刚做完一个手术不久,看上去有些疲劳.但我们一直都在谈论ADRC的未来发展,一直谈了很久.没想到这竟是我见韩老师的最后一面!韩老师去世后,我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宣传ADRC的基本思想,鼓动每一个感兴趣的人参与ADRC的研究工作.2010年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去系统所介绍高志强的ADRC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前几年利用回国出差机会多次去广东电科院介绍ADRC并考察ADRC在火力发电系统控制的应用.从去年开始,我调入公司数据科学研究部门,主要从事公司软件产品智能化的研究.在高志强的启发下,我将自抗扰的思想用于软件产品的智能化设计,提出了基于控制论和自抗扰思想的智能软件的基本结构.这一基本结构为公司开发智能化软件产品指明了方向,并开始被公司软件产品部门所采用.我现在正在考虑自抗扰思想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希望在几年后能有初步成果.韩老师的自抗扰控制技术是对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革命性的贡献.ADRC有生命力是因为它同时解决了抗扰和跟踪这两个控制里的根本问题,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而且现在看来,抗扰和跟踪也是智能的最基本体现.ADRC抗扰和跟踪的基本思想不但适用于一般工程系统,还适用于诸如软件系统,金融系统以及其它非工程系统.所以说韩老师是一个开辟新时代的学者.图2 2005年和控制室老师们在北京系统所那么韩老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韩老师坚持控制理论的研究一定要为工程实践服务.这是他质疑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出发点.传统的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为研究起点,获得相应的控制器.因为所有的数学模型都和实际对象有差距,这样设计的控制器一般很难在实际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韩老师的《模型论还是控制论》一文正是对当时这种脱离实际应用的控制理论研究的批判,并从此开启了不依赖具体数学模型的ADRC技术研究.第二点是韩老师对科学研究义无反顾的追求.要背离主流研究,而另开门路永远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只有对真理的全心全意的追求,才能坚持下来.道理很清楚,但要做起来却艰难.一般人很难做到.从1991年一直到2008年韩老师去世的17年间,韩老师的工作一直没能被主流研究认可,科研经费,研究生资源都不能到位,也没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唯一的一篇英文论文,From PID to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还是在韩老师去世后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发表的.而这篇论文也是该刊物的主编主动邀请才投送的.韩老师正是对ADRC思想的全心追求,才能义无反顾坚持ADRC的研究.第三点是韩老师开创了结合数学分析、计算机仿真、工程实验的控制理论研究方法.只有这样独特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创立ADRC这一独特控制技术.韩老师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功底,本可以轻车熟路的做些理论推导.可是韩老师并没有停留于此.他自己学会了编写计算机程序,把自己的想法用计算机仿真程序表示出来.这是ADRC研究中很关键的一步.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很快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又激发产生新的想法.不仅如此,韩老师还把计算机仿真结果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交流请教.并在实验室或工程环境中验证.无论是仿真还是实验的结果,又会被用来检验或纠正原来的想法.这样的研究方法当时在系统所是独一无二的.这是韩老师能成功开创ADRC研究方向的主要因素.总之,坚持控制理论研究为工程实践服务的目标,对科学理念的无私追求,结合数学分析、计算机仿真、工程实验的控制理论研究方法,使韩老师成为控制界开创先河的导师.这也是韩老师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我们后人要继承和发扬韩老师的这一精神,继续推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我个人的一生追求,也希望每一个致力于自抗扰控制研究、敬仰韩老师的人把这一精神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控制科学领域期刊会议和重要人物

控制科学领域期刊会议和重要人物

一 控制类中英文期刊(SCI,EI收录)
▪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首批统计源期刊之一,是 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科学文摘》、美国 《工程索引》(EiCompendex)、美国《数学文摘》、德国《数学文 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共8个网站)》等13种国际著名检 索系统收录。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万方数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及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文摘》等也相继收录 本刊。

9、我们的市场行为主要的导向因素,第一个是市场需求的导向,第二个是技术进步的导向,第三大导向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导向。21.8.821.8.8Sunday, August 08, 2021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01:05:5401:05:5401:058/8/2021 1:05:54 AM
▪ 《自动化学报》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 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自动控制;2)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3)自 动化工程技术与应用;4)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5)机器人;6) 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7)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8)信息处理与信息服 务;9)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等。学报编辑委员会由世界各地自动化领域 的权威学者组成,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801:05:5401:05Aug-218-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01:05:5401:05:5401:05Sunday, August 08, 2021
一 控制类中英文期刊(SCI,EI收录)

电子科大成功举办“2005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电子科大成功举办“2005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维普资讯
第 5届控制与 自动化国际会议
第 5届控制与 自动化 国际会 议O c 0 ) 20 年 6 2  ̄ 9日在匈牙利布 达佩 斯市匈牙利 科学 院召开 , 议 由新加 坡 c A’ 5于 0 5 月 62 会
I . K控制分会和匈牙利 EE


IE E E工业应用分会联合举办。 旨在为 全球控制与 自动化相关领域的专家 和学者提供—个交流最新研究
S s m- er 的迭代解码 (t av eo ig yt to y e h ) I rt ed cdn) 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方法。 e i 过程 笔者所在 的动态建模 (y a ia m d l g D lm c o e n) n l i  ̄ 在科学 院会客厅 的 Ssi om举 行 , es n R o o 与笔者 同组 的有来 自新加坡 国立大学 的 C egXa g h n i 博士、 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赵欣龙博士、 自法国 C A的 G e adN cl 博士 、 自A i ai工业大学 的 A i n 来 来 E unr i a os 来 mr br k mr Hosi aakl博士 和来 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张甄博士。 se T vko n i 分会由 C egXag 士主持 , hn i 博 n 会上与会人员 围绕着非线性 系统建 模 、T E L系统建模 、 电调节器建模 、 压 速率控制动态建模 、 飞行器姿态控制调节建模等介绍了各 自的相关 工作 , 并对重点 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 通过此次讨论 . 我们开拓 了视野 , 了解 了各个相关领域最新 的研 究动态 , 笔者今后 的研究方 向的把握提 对
的研究成果 , 笔者介绍 了在工作流相关领域的成果 。 最后 ( 李泽海 张建 , 吉林大学计 算机 学院, 长春 1 02 3 1) 0

内部控制:美国的发展及启示

内部控制:美国的发展及启示

内部控制:美国的发展及启示一、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内部控制发展具有代表意义。

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制度,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制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美国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规定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总揽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进入20世纪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股份公司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西方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管理,采取更完善、更有效的控制方法。

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

以账户核对和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

在三个构成要素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

控制权力还是控制权利002

控制权力还是控制权利002

控制权力还是控制权利2005年12月2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草案》(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之后该法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

对于该法的制定,无论行政机关还是公民都报以较高期望,前者认为行政强制法生效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就有了法律上的根据,这样可以有力地保障行政权;而后者则寄希望于该法能对行政强制权行使进行有效规范和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行政机关与公民不同的“期望”反映了二者对行政强制立法价值定位上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冲突。

如何化解这种冲突成为行政强制法的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行政强制法主要是控制行政权之法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公法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行政法也不例外。

具体来讲,行政法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行政权力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

围绕着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行政法学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展开一场热烈讨论。

综观这场讨论,形成交锋的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一种是强调行政法以控制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为核心内容的“控权论”。

“控权论”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主张,亦是近代西方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的核心命题是: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力之法。

其经典的表述是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韦德给行政法下的一个定义:行政法“就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

美国行政法学者也多持此主张。

伯纳德.施瓦茨认为:“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活动的部门法。

它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力,确定这些权力行使的原则,对受到行政行为损害应给予法律补偿”。

从西方的传统看,实现对行政权的控制手段包括: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司法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和行政程序等。

我国部分学者支持“控权论”的主张。

另一种是强调以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平衡为主要观点的“平衡论”。

“平衡论” 基本含义是:“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关系中,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国际重要学术检 索刊物 E g er gIdx (I ni e n n e E) n i 的重要检索源。 20 05年美国控制会议于 6 8 1 月  ̄0日在波特兰
议报告 , 个专题小组会议 , 5 以及 1 个反映 自动化领 域工业应用最新研究成果的小型展览。会议议题集
中反 映了国际控制论及 自动化学 界的主要学术成 就, 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 , 以及新 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报告为 《 1 2 世纪飞行器对 于控制 的挑
维普资讯

出席 2 0 0 5美 国控制会 议 总结
程 兆麟
( 东大 学数 学 与 系统科 学 学院 , 南 2 0 0 山 济 5 10)
美 国控制会议是 国际控制论和 自动化学界 的
重要学术会议 ,笔者于 20 年 6 7日赴美国俄 05 月
报告 。
统, 可以模拟生物实现多功能的集成与关联 , 制备智
能材料或分子机器 ;可以模拟生物的生物相容性和
生物功能性 , 制备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 ; 可以为现代 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无限创新空间和发展空 间, 为
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新方法 、 新思路 。 该会议 的成功举行 , 为超分子科学 、 材料科学和
第二个报告为 《自 动汽车 : 赢得 D R A挑战 AP
杯》 报告人 Rc a M r y 。 i r M. u a 博士为加利福尼亚 hd r 技 术学 院的控 制 与动 力 系统 教 授 。报 告 指 出 , D R A挑战杯是一项从 LsA gl 到 LsV gs AP o ne s e a ea
( A C ,协 办 单 位 为 国 际 自 动 控 制 联 合 会 AC ) (F C 。大会有 3 IA ) 个大会主 旨报告 ,6 个分组会 10
勒冈州波特兰市 出席美 国控制会议 。该会议与国际 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 大会 f eIA r o— h F C Wo dC n l gs, E r s I E控 制与 决策 年会 f eIE of — e )E h E E Cne r ec n D c i n ot 1 neo eio adC nr)齐名 , sn o 其会议论文集
同时国内学者吉林大学的刘俊秋教授和中科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 吴骊珠教授在 “ 模拟酶和分子反应 器” 领域、 中科院化学所李峻柏研究员在 “ 仿生表面
与界面 ” 领域、 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在 “ 结构仿生材 料” 领域 、 北京大学赵新生教授在 “ 分子影像” 领域 也作了精彩报告 , 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 5 中心议题 的热烈交流,与会代表一 个 致认为作为-p高度交叉 的新兴学科 ,超分子科学 - j 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桥梁。生物体与 生命过程是亿万年进化的产物 , 各种生物分子通过 不同层次的组装 , 由微观到宏观 , 发地形成了复杂 自
战 》 报告人 C l e L ay 士为美 国空军飞行实 , o nl eh 博 o 验室的负责人。报告指 出了航空和宇航对 于控制理 论的各个方面的挑战 ,特别是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市 举 行 。会 议 主 办 单 位 为 美 国 自动 控 制协 会
法 国波 尔 多大 学 生 物材 料 研 究 所 Po C a e r . hr s f l B q e、 auy 加拿 大 Po hii a s 、 l Po r .C r tn Sl s E本 r f sa ee L Tyk ui k 、 德 国 Po. H rl uh 、rf ooi nt e K a rf aad F csPo. L egC i in h 也就各 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 了精彩 f
系一 病毒 、 苗、 疫 新型基 因传递体 系、 模拟酶 和分 子 反应器 、 结构仿生材料 、 仿生表面与界面一 智能界面
与活性支架和其他功能材料领域的发展。依据现代
而精确的组装体系 , 实现了各种特异性的生物功能 。 依据现代微纳仿生学原理 ,采用过程仿生的组装行 为, 制备结构与功能仿生的超分子仿生材料与微系
C n r l w t t t — p n e t No s , b .Z a g o to i S ae De e d n ie y W h hn,
程 兆 麟 :教 授 , 甘 5 2 E m l:e gh n I ii 】.lf.e tf:h nza —, ,e . u + t i, h l c i n n ,
微纳仿生学原理 , 将生命体特有 的特异识别 、 自组装 等特性整合到材料设计制备的各个领域 ,已经并会
进一步进发 出新 的火花 ,成为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 的研究热点。
生命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良好 的交流渠道 ;国外著名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为与会科
学和生命科学桥梁的主题讨论 ,进一步强化了与会
者对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本质 的理解 ;必将进一步 推动功能材料 ,尤其是组织工程材料 、免疫的微体
维普资讯
会 议 艮
要求控制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更加紧密的 结合, 要求改进复杂决策支持系统的建模、 分析与综
这次会议 上,笔者被邀请担任 Ss o A es nWe : i l 2
“ n ls n o t lo tc at ytms A a i a d C nr fSoh s c S s ”的小 ys o i e
并代表 山东 大学 “ 多变量 控制系统理论 合技术 ,并要求动力学与控制算法的连续数学表达 组副主席 , 学术 团队向大会提交了 7 个学术报告。 7 这 与符号运算形成有机联 合 , 此外 , 实时性软件的硬件 及应用” 个学术报告分别是 :① N ni a SohscH H ole t ai c * nr c t 实现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关键课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