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术抢救窒息新生儿论文

合集下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与护理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与护理

浅谈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与护理[摘要]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伤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根据窒息程度可分为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

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做好新生儿的窒息复苏的抢救,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预防严重的后遗症,如脑瘫、智力底下等。

现将我院2010年收住的20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临床资料】本组患儿20例,其中,青紫窒息16例,占窒息儿总数的80%,苍白窒息4例,占窒息儿总数的20%.【护理措施】复苏估计胎儿娩出之后可能发生窒息者,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配合医生、助产士按具体抢救方案进行复苏。

清理呼吸道;是新生儿抢救的首选措施。

胎儿娩出后立即用于挤净口鼻黏液及羊水,断脐后擦干羊水,将其放在红外线保温台上,仰卧,肩部抬高2--3㎝,用吸管或导管轻轻插入新生儿咽部快速吸出黏液及羊水,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咽部黏膜。

一定要在自主呼吸前进行,先口后鼻,以免刺激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并注意吸出物的量和性质,若羊水粘稠且混有胎粪的,出生后数秒之内,在阻止新生儿呼吸的同时,快速清理呼吸道,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在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

建立呼吸:在呼吸道清理通畅的基础上,予以氧气吸入。

①及时给氧:直至皮肤转红为止。

方法是:轻度窒息者,直接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重度窒息者,用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30次/分(氧气压力不宜过大,开始压力为1.96-2.94kpa,以后减至1.47-1.96kpa)。

②人工呼吸的方法:ⅰ、托背法:新生儿平卧,一手托住患儿的背部,使胸部上挺,脊柱极度伸展,继而放平,30-40次/分。

ⅱ、儿手压胸法:握住新生儿双手,使其向头两侧外上方伸展,继而将两上肢在胸前交叉并轻压胸部。

ⅲ、口对口人工呼吸,将一块无菌纱布叠成四层,置于新生儿口鼻部,抢救者一手托起新生儿颈部,另一手轻压其腹部,防止气体进入新生儿胃部,口对准新生儿口部轻轻吹气,新生儿胸部微微隆起时即停止吹气,放于腹部的手轻压,排出气体。

新生儿窒息复苏最佳时机论文

新生儿窒息复苏最佳时机论文

新生儿窒息复苏最佳时机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应用,总结迅速、有效的抢救措施。

方法:采用我院近三年来总结出的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抢救方案,并以此方案对217例窒息新生儿进行抢救。

结果: 198例患儿在未做气管插管情况下恢复自主呼吸、心率大于100次、皮肤红润,肌张力反应好,所有成活病例无1例因脑缺氧过久而出现中枢神经损伤等后遗症。

结论:采取有效助产技术与及时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措施,做到早判断、早评估,发扬团队协作能力,抢救时灵活对症,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最佳时机;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48-01新生儿窒息是引发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指胎儿娩出后1min内,仅有心跳而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

常伴有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这是胎儿娩出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衰竭的综合表现,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

此类患儿若是抢救不及时就可能死亡。

在抢救过程中,相关人员常因操作不规范、时机把握不当、对患儿进行窒息复苏成功与失败关系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复苏患儿的愈后。

为了规范和完善临床上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流程,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新生儿在抢救存活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现将我院217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情况作一系统回顾1资料与分析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7月及2012年6月产科共发生217例新生儿窒息,其中轻度窒息162例,占75%,重度窒息55例,占24%。

新生儿窒息死亡2例,占8.1﹪。

其中,足月儿143例,体重在3100-4200g,早产儿74例,体重在1400-2350g。

有妊娠合并症的126例,胎膜早破的46例,巨大儿13例。

1.2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及判断标准与母体因素、分娩时情况及胎儿本身因素有密切关系。

许多重度窒息儿在产前母体有胎盘功能低下或与母体的自身疾患有关。

一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护理论文

一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护理论文

一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护理摘要: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和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死亡率都还很高。

因此,正确采取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及预防功能异常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重度窒息;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07-011 临床资料1.1 患儿,男,体重3kg,第三胎第2产,孕36周,因母患胎盘早剥,大出血行剖宫产出生。

出生时患儿全身皮肤苍白,无自主呼吸,无心跳,四肢松驰。

立即清理呼吸道,复苏囊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约2分钟患儿心率约30分钟,仍无自主呼吸,立即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生后5分钟患儿心率大于100次/分,继续人工通气,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30毫升静点扩容,患儿面色较前转红,仍无自主呼吸,40分钟静推纳洛酮0.3毫克患儿出现节律自主呼吸,停人工通气,以“新生儿重度窒息”由手术室转入我科。

患儿置于暖箱中,鼻导管吸氧0.5升/分,维持spo 2 90%-95%,定时拍背、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48小时后试喂母乳无呛咳、恶心、呕吐。

抢救成功后,住院12天治愈出院。

2 护理2.1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复苏后继续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血压、脉搏强弱、皮色、未梢循环、神经反射、意识状态、哭声、眼神、瞳孔反应、吸吮力、肌张力、抽搐、抖动、颅内压、大小便情况,做好保暖措施。

2.2 保持呼吸通畅:患儿应右侧卧位为宜,以利分泌物流出,患儿有呕吐应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再度引起窒息。

2.3 保持静脉通畅:患儿复苏成功后继续留置静脉针,有利于及时纠正患儿缺氧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在静脉留置针期间由于禁食输注静脉营养等高渗液体时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

掌握拔管时间。

2.4 口腔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洗口腔1-2次,患儿衣物应柔软、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臀部,并定时协助患儿翻身。

新生儿窒息抢救措施及复苏后护理体会论文

新生儿窒息抢救措施及复苏后护理体会论文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及复苏后护理体会【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措施;复苏;护理【中图分类号】r 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85- 01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引起新生儿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

虽然复苏技术不断引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复苏后的新生儿较正常儿的生活能力差,仍有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此期容易出现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心肺脑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炎等。

因此,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复苏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工作,对降低围产期的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 抢救措施1.1 彻底清除上呼吸道的羊水及黏液。

当胎头娩出,立即用无菌纱布抹去口鼻部的羊水及黏液,再娩胎肩及胎身;接着快速用吸痰管吸出咽喉部的羊水和黏液,保证在第一次呼吸前清理干净口鼻及咽喉部的羊水和黏液,防止第一次呼吸时吸入羊水而发生吸入性肺炎;如果是过期妊娠及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吸痰管难以吸出气管内胎粪羊水,可立即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1.2 摆好体位,使新生儿稍呈头低脚高位,头部适度后仰,有利于气道通畅,为此可在新生儿肩部后背垫一块2~3 cm厚的折叠毛巾,能有助于保持正确的体位;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一块纱布折成四层,罩于新生儿口上,接生人员一手托起新生儿颈部,另一手轻压上腹部,嘴唇含住新生儿口鼻部,用鼓腮的力气往新生儿肺内轻轻吹气,每次约30 ml,见到新生儿胸部微微隆起时将口移开,放在腹部的手轻压腹部,协助排气,这样一吹一压,每分钟30~40次,同时给氧气吸入,直至建立自主呼吸为止;有条件者可行气管插管及应用气囊复苏仪,有节奏地向肺内正压给氧。

1.3 要保证有充足的血液循环。

每隔半分钟检查心率一次,每次听诊6 s,如经有效人工通气30 s后心率<60次/min或60~80次/min,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

新生儿窒息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新生儿窒息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新生儿窒息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针对新生儿窒息疑难病例,需要做出综合性的讨论和分析,以便尽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下面是一篇讨论范文:
本病例为男婴,出生时窒息,经呼吸道吸引通畅后恢复自主呼吸。

但是在随后发生的几个小时内,他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困难,出现了腹部呼吸和鼻翼扇动等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

此时病情已经非常危急,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针对此类病例,应该首先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胎儿宫内窘迫,如胎盘早剥等情况。

这种情况下,胎儿的供氧能力很可能受到明显影响,出生后很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

如果这种情况被确认,则应该立即施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及时给予氧疗。

如果排除了胎儿宫内窘迫的可能性,那么需要进一步考虑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等。

这些疾病往往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比较明显,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如心电图、X光检查等,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要考虑新生儿窒息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后遗症和并发症,如脑损伤、肺部感染等。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全面评估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新生儿窒息疑难病例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多科室联合处理新生儿窒息论文

多科室联合处理新生儿窒息论文

多科室联合处理新生儿窒息摘要目的:探讨多科室联合提高产科助产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找出与新生儿窒息相关可能处理手段,提出多科室联合作战,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可行性。

结果:通过多科室合作,可以对新生儿窒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结论:提高孕妇自我监护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宣教,在产程中联合多科室对新生儿窒息发生可能性预先评估,充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是提高助产质量及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减少脑损伤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产科多科室联合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围产儿死亡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

因其近远期并发症较多,直接代表该地区产科妊娠保健及分娩期产科水平,一直以来国内诸多文献报道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相关原因并处理方案。

本文拟从多科室合作角度入手,探寻通过合作筛检,共同诊治从而预见性对新生儿窒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诊断标准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按新生儿apgar评分表:出生后1分钟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无窒息,若出生后1分钟评分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至7分以下也属窒息。

对于后者,是因为脑损伤发生率与窒息和缺氧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局部血管构筑及再灌注损害、大脑不同部位对缺氧缺血敏感性不同有关,在有母孕期异常高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须警惕慢性宫内缺氧所致脑损伤导致的持续apgar评分。

围产期宣教及管理新生儿窒息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脐带因素(30.97%)、早产(19.47%)和过期妊娠(9.73%)。

做好孕期系统化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高危妊娠的筛查,重点管理高危孕妇;对高危孕妇增加产检次数,强调注意事项;同时应指导孕妇膳食中充足的微量元素铜与锌及维生素c等的供应,控制胎儿出生体重,避免胎儿过大或过小及fgr的发生;妊娠晚期节制性生活,避免外伤及重体力劳动;指导对先兆早产的孕妇严密监护适当保胎,适时使用药物促进胎儿肺成熟;对过期妊娠或孕期已达40周且既往月经规律的孕妇应严格管理,定期监测,避免胎盘老化,发现胎盘已经成熟、胎儿体重估计达到2.5kg以上者应引产,结束分娩。

经典护理学毕业论文

经典护理学毕业论文

经典护理学毕业论文经典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护理学是一门技能极其强的学科,要求实践,动手能力也要好,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为病人服务的。

经典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方法对42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2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除两例伴有颅内出血放弃治疗,1例伴有肠麻痹肾功能衰竭,1例伴有肺出血死亡外,其他38例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及时抢救和有效的复苏及复苏后正确的护理和治疗,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复苏;观察;护理;窒息一、临床资料: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出生和外院转入我科的新生儿中,有42例发生窒息。

中轻度窒息(阿氏评分)28例,重度窒息14例,因母亲患糖尿病引起窒息1例,母亲患妊娠高血压5例,前置胎盘5例,脐带绕颈6例,羊水胎粪污染有胎儿宫内窘迫7例,产程延长5例,头盆不称2例,破宫产3例,早产8例,合并颅内出血9例(头颅CT证实),肠麻痹1例,肺出血1例,临床治愈38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

二、抢救方法:在胎头娩出后,助产者必须用左手自鼻根向下颌挤压,尽量挤尽口鼻内粘液和羊水。

胎儿娩出后使新生儿仰卧,肩下垫起,使头后仰,用吸管吸净鼻咽喉及口腔粘液、羊水,负压不超过30mmHg,每次吸10秒,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可用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吸出。

亦可用徒手插入法。

动作必须迅速及时,要在生后1分钟内完成,注意勿损伤呼吸道粘膜。

清除呼吸道异物后不能呼吸者,可以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给予吸氧。

心率慢于60次/分钟者应先用胸外心脏挤压。

经上述处理,心率仍不见改善,应予药物辅助治疗,复苏过程中要确保输液通畅。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

患儿娩出后立即擦干新生儿潮湿的身体,减少散热,最好有远红外线保温床设备。

因寒冷会提高代谢增加耗氧,加重酸中毒。

三、窒息后的护理: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复苏,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呼吸,增加通气,保证氧气的供给。

新生儿窒息的案例

新生儿窒息的案例

新生儿窒息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因各种原因造成呼吸道受阻,导致呼吸困难的状况。

这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关于新生儿窒息的真实案例,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小明是一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可爱宝宝,他的父母都是非常疼爱他的。

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小明的母亲突然发现他在呼吸时发出呜咽声,并且脸色发紫,显然是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

母亲吓坏了,马上呼叫护士前来处理。

护士赶来后,发现小明神色痛苦,呼吸急促、浅而不规律,眼圈发紫,脸色发紫,肌肤苍白,这些都是窒息的典型症状。

护士迅速将小明放在平坦的硬表面上,解开他的衣物,以便检查和处理。

然后,护士开始进行急救措施,首先是清除呼吸道,检查是否有异物阻塞。

经过检查,发现小明的呼吸道被她的舌头压迫,导致气道受阻,无法正常呼吸。

护士立即使用吸引器将舌头抽出来,并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让小明的呼吸道畅通。

在呼吸道畅通后,护士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小明进行急救。

在一分钟内,小明的脸色恢复了正常,呼吸变得平稳,呜咽声也停止了。

护士对小明进行全面检查,并发现他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也是导致窒息的原因之一。

护士立即通知医生,将小明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他慢慢康复了过来。

但是这次窒息事件给小明的父母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们意识到窒息是可以预防的,而且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才能避免严重后果。

他们决定参加相关的急救培训课程,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窒息等紧急情况,以保护自己的宝宝。

通过这个真实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常见但又危险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才能避免严重后果。

希望每一个新生儿的家庭都能意识到窒息的危险性,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以保护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生儿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文章结束】第二篇示例: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困难,使得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身体器官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术抢救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术抢救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32例窒息的新生儿实施正压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给药等抢救措施。

结果产后2分钟复苏成功25例;5分钟复苏成功7例;32例全部复苏成功,无窒息新生儿死亡。

对复苏患儿随访半年,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结论在抢救新生儿窒息过程中,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防止新生儿窒息所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复苏术的正确及时使用以及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成活率较前有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神经系统等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中图分类号] r722.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85-01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在娩出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生后短时间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

是新生儿死亡和导致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

因此正确认识其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新生儿需要复苏的第一时间即刻复苏,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我院产科2010年6月-11月收冶的窒息新生儿32例进行复苏,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6月-11月年我院进行复苏抢救的窒息患儿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剖宫产18例,阴道分娩14例;最大体重4 900 g,最小体重2 130 g;孕周<37周12例,37-42周10例,孕周>42周10例。

本组病例中孕母其中臀位分娩6例,前置胎盘3例,胎膜早破4例,严重贫血2倒,胎盘早剥2例,脐带绕颈5例,过期妊娠10例。

1.2 抢救方法
首先保持体温,摆正体位,开放气道,必要时清理呼吸道,擦干全身,刺激呼吸,重新摆正体位,评价呼吸心率和肤色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复苏,此阶段在30sec内完成。

如果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皮肤颜色变红润,继续严密监测该新生儿的病情变化。

2 结果
按国际公认的复苏成功标准,本组发生窒息的32例新生儿,产后2分钟复苏成功25例;5分钟复苏成功7例;32例全部复苏成功,无新生儿复苏中死亡。

对复苏患儿随访半年,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的急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凡是能够使血氧浓度降低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3]。

本分析结果表明因脐带异常导致新生儿窒息居产科因素的
首位,多为脐带绕颈、打结、脐带过短所致。

脐带异常可引起患儿急性缺氧、造成窒息。

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程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或产妇骨盆异常、胎位不正等因素,使胎头长时间受挤压,造成明显的脑缺氧等[4]。

另外还应对胎位不正、胎盘功能异常、过期妊娠、早产等可能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尽量避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5]。

为此,产科医生要高度重视产前检查,孕妇孕期应行b超检查脐带情况,观察脐带血流方向,并判断有无脐带受压或其他异常情况,同时进行母婴监护,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示,有效的新生儿复苏对降低窒息新生儿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

发生窒息后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以及复苏后对各系统的严密监护,必要的检查及针对各系统的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治疗,是降低窒息死亡和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同时新生儿复苏技能是助产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复苏水平取决于助产人员平时良好的训练和丰富知识的积累,定期对助产人员进行相关急救复苏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使重度窒息儿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可见其意义及重要性[6]。

分娩前需提前打开辐射式抢救台,产房内应具备整个复苏过程所必需的、功能良好的全部器械,产科医务人员需熟悉所有复苏器械的存放处,并熟练掌握对这些器械的操作方法。

每个分娩现场至少配备一名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对于高危孕妇,加强与儿科、麻醉科的合作,有产科医师、儿科医师、助产士、麻醉师共同组成的复苏小组,随时投入复苏工
作[7]。

在抢救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窒息复苏术的及时使用以及医护人员的密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成活率较前有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神经系统等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鸿瑁,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第五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7.
[2] 刘陶,王以新,王惠.新生儿复苏进展[j].中国医刊,2002,37(5):29.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4]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3.
[5] 戴港援,李莉.器官插管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59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8(2):90-91.
[6]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6.
[7] 中国新生儿复苏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年修订)[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