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10专题韩愈的教育思想

10专题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理论号召人们追求善行,遵从封建的道德规范,顺性而克情,这也为宋明 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做了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论述了属中品之性的 大多数人,在顺性克情、以求善行的过程中,有必要接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内容的封 建教育。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三、重视人才的选拔
抨击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四、论尊师重道 《师说》
(一)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二)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列举孔子好学,学无常师的例子:
(“学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三)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专题: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河内南阳(今 属河南孟县)人,世居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
韩愈出生在一个时代官僚的封建家庭,3岁时父母双亡, 在兄嫂的抚养下,自幼刻苦求学。贞元8年考取进士,时年 25岁,贞元18年开始进入官场,元和初年(806年)和元和 7年,先后两次升为国子博士。唐穆宗即位后,召韩愈任国 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专任兵部侍郎,次年改任礼 部侍郎、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长庆四年病逝,享年57岁。
韩愈时期,官学衰落、世风日下,他愤然不顾世俗的嘲讽, 重振师道,积极教诲和提携后生。在教学过程中,韩愈很讲 究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他“讲评孜 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教育著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矫正教育系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韩愈的教育思想总结

韩愈的教育思想总结

韩愈的教育思想总结篇一: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

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

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

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

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

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

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1]。

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2]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

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

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深远。

韩愈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中展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内涵。

本篇长文将以《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为题,旨在探讨并分析韩愈诗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内容,以及这些思想对于后世文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

首先,我们将探讨韩愈与儒家的关系,并介绍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传承。

其次,我们将剖析韩愈诗作中明显体现出的儒家思想,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其内涵与价值。

最后,我们将聚焦于仁爱观念和礼制观念这两个核心要素,在分别阐发其来源、特点和在韩愈诗作中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韩愈诗作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所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何影响着韩愈以及他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发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儒家思想的兴趣,并引发对于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韩愈诗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2. 韩愈诗中的儒家思想2.1 韩愈与儒家的关系韩愈(768年-824年),是唐代文学家、儒学大师,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并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在唐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化评论家,韩愈致力于恢复儒家经典教育,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强调了人类道德修养以及对于社会伦理规范的遵守。

2.2 儒家思想在韩愈诗中的体现韩愈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多样,但其作品普遍贯穿着浓厚的儒家氛围。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韩愈常常描绘具有儒家伦理价值的题材,如崇尚仁爱、宣扬礼制等。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韩愈(768年-824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文学宗师”和“达于中庸”的名士。

他在唐代文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剖析韩愈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作品,并评析其对于唐代文学的积极贡献。

I. 韩愈的思想观点H1 韩愈的士人思想观点韩愈出生于士人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倡导士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尊严的行为,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他认为士人应该尽力修养自己,同时也应该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H2 韩愈的道德批判韩愈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道德败坏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士人应该以身作则,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他人。

他以“论盛孝章”为例,对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进行了痛斥和批评,借此提醒人们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H1 韩愈的经济主张韩愈在经济问题上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

他主张贫富一体,推动富有分配给贫困人民,反对富者恶威欺贫者。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公平,认为贫富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主张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H2 韩愈的教育观点韩愈对于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提高教育的质量,关注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空洞的文字。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H1 韩愈的政治观点在政治问题上,韩愈主张君主立宪制。

他认为君主应该依法行事,尊重法律,以法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该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

此外,他也主张加强君主的监督,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

他认为作为臣子的士人也应该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奋斗。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广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从教学方面,以及《马说》、《师说》等一系列作品中论述韩愈关于对教师问题的见解和他关于教育与教学的思想,并阐明了它们对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他的教育思想和作品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和发扬,对我国当今的教育也是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很好的现实意义。

一、韩愈教学方面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启示努力勤学的启示。

他说:“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并把自己的经验概括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浮躁,许多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靠着父辈就可以谋得好职业或轻松获得巨额财富,如果此种人只是游手好闲,最终他得到的那些不会巩固。

随着网络的发达,有些中学生,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有些大学生在经过了高考的压抑后来到大学,整日逃课,学无所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每个有些作为的人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

匡衡凿壁偷光,莎士比亚终生手不释卷,古今中外这些勤学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个人的成功,先天的智力因素固然是要有,然而后天的努力更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有些作为的人无不是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勤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

《师说》论述了韩愈关于对教师问题的见解和他关于教育与教学的思想。

他提出了教师即应该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

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尊师重道。

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在今天,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到的疑难问题。

其次,还要教授学生动手能力,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师的标准方面,在提倡“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本身的素养要求更是严格了,尤其是师德建设,教师首先就要有很高的道德素养,要有“道”,只有这样才具备了为人师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还要有很好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要对自己要讲授的专业知识很熟练,能够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研究动向,才能够介绍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要有“业”方面的修养;。

韩愈关于教师问题的见解

韩愈关于教师问题的见解

韩愈关于教师问题的见解一、韩愈的教育思想,真的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要说韩愈,那可是唐代的大家,别看他当时是个有点“硬气”的人物,批评了不少当时的文化风气,可在教育这块,韩愈可没少出过主意,真心为教育事业操过心。

他提到过,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

老师,更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潜力的人。

你看,韩愈特别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

什么意思?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老师得根据学生的特性来教,不能千篇一律。

你要是强行让每个学生都走一样的路,那不就是拔苗助长吗?他自己就说过:“教育者,非一言而已也。

”说的就是,教育不仅仅靠嘴皮子说教,得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领悟。

二、现在的教师不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简直像个“传销组织”似的,天天让你背课文、做题目。

唉,这种教学方式说实话,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不一定。

韩愈的观点很清楚,他认为,老师应该带着学生去看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像是“引水的工夫”一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源头,让他们自己去汲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

这个“因材施教”的道理,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非常适用。

比如说,有些孩子天生好动,你让他一直坐在桌前做题,他早晚会崩溃;而有些孩子安静内敛,倒是能在课本上找到乐趣。

那作为老师,能不能了解一下每个学生的特点?懂得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能抓住一个人的优势,让他更好地发展。

三、韩愈还特别看重“教师”的榜样作用。

其实说到底,老师就是学生的“镜子”,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全是从老师那儿来的。

所以,韩愈提醒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更要有良好的品德。

韩愈那时候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意思就是,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得教做人。

如果老师自己做事不端、言行不一,学生怎么可能相信你说的每一句话呢?学生是会观察的,甚至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看出老师的价值观,做事的态度。

韩愈自己就非常看重这些,他觉得,一个人要做得对,先得“为人师表”,这可是根本。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韩愈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坚持正义,不为权势所动摇。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韩愈提倡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他反对盲目崇拜古人,主张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

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韩愈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坚持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勇于创新,重视教育,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任务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受业,即授业,是指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籍文献、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惑。

他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道统帅业,业体现道。

道是主导方面,业是从属方面。

在他看来,教师的任务重在传道,古文、六经这类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

他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务。

很明显,韩愈重师是为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但他这样分析教师的任务仍然是有意义的。

把"传道"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位的任务,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这样排列顺序也是很明确的。

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意思,而且还包含了离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

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

为人师,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

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

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教师就是要在"道"与"业"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

他的这种看法,也是有意义的。

3、师生关系既然他把 "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

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 "不知。

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韩愈还强调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他引孔子拜郯子 (请教官名)、苌弘 (请教音乐)、师襄(请教鼓琴)、老聃(请教礼)为师作例证,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

这里既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

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有学有专长、认真授业。

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说明识马者难得。

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

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

"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

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

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

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

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

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

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所谓"不要其中大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

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吃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

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

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学问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风格雄浑豪放。

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可以做为我们教学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