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

合集下载

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

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

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作者:张平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摘要:林网防护林建设是我镇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

全镇农田林网建设是以大中沟道路绿化构成骨架,小片林果、村庄绿化有机结合,以点、以面、网格相结合组成。

本文从林业生产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我镇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现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设林网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和实施措施,全面实施林网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规划;实施措施。

一、农田林网建设现状全镇农田面积73766亩,林业用地面积6000亩,蓄积量30000立方米,覆盖率27%,大中型河堤70公里,道路绿化40公里,小沟绿化300公里。

整个林网防护体系全部配置在圩、路、沟。

主要树种有意杨、水杉、银杏、柿子等。

二、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从树种选择、林种搭配,还是从林带结构及配置,防护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林带结构、配置、网格等级需要调整,由于林种树种单一,林带组成简单,加之靠近承包田,造林密度偏疏,网格偏大,超过其有效防护范围,防护功能衰退。

2、管理养护及病虫防治难度较大全镇大中小型河堤、道路营造的林带、主林带、富林带大都落实了管理养护责任制,签订了各种各样的承包合同,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合同签订疏于形式,监管时常不到位,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而常常遭到破坏,林种树种单一,树木高大,病虫防治难度较大。

3、成活率差、保存率低由于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种植时没有组织专业队种植,而由承包农户自己种植,因而产生植树质量不高,树塘过浅,踩实不严,加上栽后管理不平跟不上,造成成活率差。

靠林带的农田由于受树木根系吸肥吸水,树冠遮荫等影响而减产,无证经营的树贩乘机而入,收买了靠农田的部分树木,甚至收买了尚未成熟的幼小树木,造成保存率低。

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探讨

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探讨

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探讨陈晶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 在农田建立防风固沙带,防护林可以有效减轻和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为当地农业生产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也在深层空气净化和减少污染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风林种植的树木主要是杨树和榆树,占防护林种植面积总量的90%以上,杨树品种大多具有较发达的根部、生长速度快、防风效果强,植株的整体水平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表皮(0-50cm ),纤维根占9%-30%,另一个特点是杨树周围有许多主干根,根系有较强的主根和侧根,对作物的分布影响很大。

本文从棉花种植现状出发,分析了农田防护林规划建设对当地棉花生产的不同影响。

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通过科学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棉花种植时间和地点、棉花种植密度、棉品种及其具体种植规格。

提前规划好要建设农田林网的地点,建设前要先推进防护林道路建设,再种植优质棉花,这样会减轻水系绿化建设工作的复杂度。

对于单排棉絮种植,将县道河流两侧的护林带宽度增加到30m ;将乡村道路两侧的种植棉花长度增加到10m ,提高了最佳保护效果。

其次选择耐旱、耐荫的植被种植,种植的作物要适应防护林周围的生存环境,可在防护林景和林带覆盖范围内种植一些燕麦草,为棉花的未来繁殖创造有利的自然保护条件。

结果表明,利用防护林对农作物进行保护,其棉絮、棉种病虫害的突然发生几率减少,防护林边缘的棉花地带年产量丰富,为兵团团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和低价格的棉花材料。

此外,防护森林下的农作物生长较快,能有效利用岩层水分效率的蒸发进行更好的成长。

例如从棉花的成长时间、发育情况和农业生产三个条件来看,拥有肥沃土壤,水分适宜,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其室内表层土壤温度越高,越利于棉花的快速出苗。

农业实验已经表明,不同荒地对棉花出苗均匀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防护林对棉花出苗均匀性的影响最大。

棉花的透气性越好,周围种植遮荫面积就越大,土壤内温度缓慢上升,棉出芽积温时间小,出苗均匀性高。

农田防护林法律规定(3篇)

农田防护林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农田防护林,是指在农田及其周边地区,为防止风沙侵蚀、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农业产量等目的而营造的防护林。

第三条农田防护林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三)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四)政府引导,农民参与。

第四条农田防护林建设实行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规划与设计第六条农田防护林建设应当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农田防护林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防护林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二)防护林布局和结构;(三)防护林树种选择和配置;(四)防护林建设规模和期限;(五)防护林建设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

第八条农田防护林设计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根据防护林建设目的和地形地貌,合理确定防护林类型和树种;(二)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方式和抚育措施;(三)根据农田布局和农田防护林的功能需求,合理确定防护林带宽度、间距和林带结构;(四)确保防护林建设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设施建设相协调。

第九条农田防护林规划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造林与抚育第十条农田防护林造林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选用优质种苗,确保造林成活率;(二)严格造林技术,确保造林质量;(三)加强造林后期的抚育管理,提高防护林生长速度和防护效果。

第十一条农田防护林抚育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施肥、浇水、除草、修剪等常规抚育措施;(二)病虫害防治;(三)更新改造,提高防护林质量和防护效果。

第十二条农田防护林造林和抚育应当符合以下规定:(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二)采取科学合理的造林、抚育技术;(三)确保防护林质量和防护效果。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14]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1-2]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3]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背景情况“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 [5] ,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6]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农业生产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

农业生产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

农业生产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防护林是指在农田周边或分散种植的区域,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建立的防护林带,其主要功能是对农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包括抵御风沙侵蚀、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等。

农田防护林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农田资源,提升农作物产量,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义农田防护林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田防护林可以有效抵御风沙侵蚀。

在一些沙漠化地区,强风吹来的沙尘会对农作物造成巨大的损害。

而农田防护林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速和沙尘的飞扬,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农田防护林还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进行水泥化地面和田埂水泥化等措施,而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的保育能力。

此外,农田防护林还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首先,可以通过栽培乔、灌木和草本植物来建设农田防护林。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栽培,既能够提供防护功能,又能够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其次,可以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来建设农田防护林。

这种方法可以灵活地控制林地的形状和规模,便于农田与林地的调配。

此外,还可以利用林网、林窗等手段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形成连片的防护区域。

三、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管理与维护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更需要长期的管理与维护。

首先,需要做好防护林内树木的养护工作,及时修剪枯枝败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需要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经济林的种植,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

同时,还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田防护林的损害。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巡查和监管,保障农田防护林的有效运行。

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展望与挑战农田防护林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石梯子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昌吉831100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对农田的保护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农田防护林作为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农林生产的天然保护伞,对农林经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所以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是国家近年来重点扶持的项目,多年来的建设在农田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农田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保障。

但是,我州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为了推动农田防护林的更好更快发展,适宜的模式结构,造林树种,经济效益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因此,如何建设更为有效的农田防护林,解决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农田保护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田保护;防护林建设;问题与对策一、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农田防护林建设认识不足人们对于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工程的认识不足,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的利益,而忽略了农田防护林实质性的功能,例如农田防护网的气候调节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等社会功能,长期的利益是无法短时间看到成效的,所以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为认识不足而衍生出的问题。

一些农民害怕栽树会影响农业机器设备无法在农田正常使用,害怕防护林会占用农田面积,树木过高影响农作物的光照。

所以在农田防护林建设初期,不少农民存在抵触情绪,不合作的态度导致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开展十分缓慢。

而农田防护林建设完成后,农民也不注重防护林的维护,造成防护林的破坏严重。

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协调和沟通,没有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放弃林业相关的利益以调节双方矛盾,长期如此的结果就是林业部门常常孤军奋战,没有在农村农民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和维护的科普工作不到位。

(二)农田防护林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需要各级林业部门和林业相关机构参与其中的,可是受到各县乡镇的林业部门人手紧缺、资金投入不够的影响,各乡镇的林业技术专员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奔波于各部门各种杂务的位置, 因而对林业各项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 无法在乡镇做好农田防护林的科普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2.05.10•【文号】林生发〔2022〕65号•【施行日期】2022.05.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林生发〔2022〕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落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有关要求,科学规范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农田防护林建设应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等现有空间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

在风沙等灾害严重的三北地区、黑土地区、黄河故道区等重点区域,为了防灾减灾需要,当现有空间不足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等有关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化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且应当符合农田防护林建设相关标准,尽量少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防止或避免挤占耕地空间、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严格落实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其中涉及将耕地变为林地的,应当从耕地面积中扣除,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能补足的不得进行建设。

确实难以避让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在项目区内予以补足;难以补足的,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县域范围内同步落实补划任务。

三北防护林功程中所用到的技术

三北防护林功程中所用到的技术

三北防护林功程中所用到的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听着好像很严肃对吧?其实它的背后,有着一大堆的技术和巧妙的手段,像是一个个“武器”,守护着我们大地的绿意。

这项工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抵挡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

想象一下,咱们身边这片大草原,春风一吹就成了“沙尘暴工厂”,要是没有这些防护林的保护,估计连走在大街上都得遮个口罩了。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北防护林工程里面那些“黑科技”吧,说得简单点,就是那些让你不得不佩服的“高招”。

首先说说一个大家都听说过的技术,那就是“林带建设”技术。

别看这名字挺专业,其实呢,就是把树木种成一排排、一片片,这样可以形成一道道屏障,抵挡风沙。

就像你在海边看到的大风车群一样,成群的树木就能把风沙挡住。

你可能会问,怎么就能种这么多树,能挡得住那么大的风?嘿,这里面可有讲究呢!科学家们选了好多适应性强的树种,比如杨树、白蜡树啥的,这些树木长得快,根扎得深,耐旱又耐寒,而且它们特别能忍受北风的“虐待”,可不是随便哪棵树都行的。

像这种精准的种树策略,堪称“绿色长城”啊,简直就是北风的天敌。

再来说一个技术,这个可有意思了,那就是“土壤改良技术”。

你别看土壤就像是大自然的底层工作者,实则它的健康关系到一切!咱们常说“土壤是生命的根基”,可这根基如果不稳,风沙就会横行无忌。

为了让树木能更好地生长,防止它们被风沙“欺负”,工程师们就想了很多办法。

有的地方通过施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来改善土壤质量;有的地方还用上一些有机肥和农田废弃物,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让树木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得茁壮。

所以你看,林子能绿,土壤功不可没,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来讲讲一个有点神秘的技术,那就是“水资源管理技术”。

别看水这个字简单,能让防护林活起来的可不是随便的水。

沙漠地区水源匮乏,想要让这些防护林不至于“干涸”,可得靠技术来“出招”了。

有的地方利用地下水,通过深井灌溉的方法给树林补水;有的地方则通过收集雨水,储存起来,等干旱的时候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
作者:边颖
来源:《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第22期
摘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

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技术措施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

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

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

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

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
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

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

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

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
2.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

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

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2.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

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

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

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

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2.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

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2.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

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

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

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

“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2.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

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

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

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3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3.1整地挖穴
春节前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

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3.2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

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中涡1号杨、中林46杨等)、泡桐、刺槐等。

3.3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4m以上,胸径杨树的2cm以上,泡桐5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

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3.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

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

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

3.5栽植技术
杨树和泡桐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深栽,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泡桐的栽植深度为50cm左右。

都要按“根舒、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

當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

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

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3.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0%的缺苗断条的,均应于造林后的1~2a内用大苗补齐。

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

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林业科技报,2002,
16(4):130-133
2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3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4黄宝龙,江苏森林,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