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方审美情趣下的景观设计美学探析

合集下载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它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美学视角下的独特魅力。

园林景观设计以美学为中心,融合了建筑学、植物学、雕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空间、形式、色彩、材料等元素的艺术处理,打造出独具风格的景观。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更要注重空间的美学品质,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唯美性: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唯美的艺术效果。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整体美感,追求景观的线条、形态和色彩的和谐统一,营造出艺术感十足的景观空间。

园林景观设计师通过对景观元素的精心配置和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艺术。

3. 表现性:园林景观设计注重通过景观元素的艺术表现来突出景观的独特韵味。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对植物的精心选择和植物造型的艺术处理,营造出色彩丰富、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还注重通过雕塑、水景、灯光等艺术手段来丰富景观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景观的独特艺术魅力。

4. 周围性: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上。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注重景观与建筑、道路、人流等周围环境的和谐整合。

园林景观设计师还注重通过景观元素的设置和布局来改善周围环境的美感,从而提升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美学视角下,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感,更要注重对生态、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和表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艺术。

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园林景观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景观作品,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具有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的艺术,它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1.引言1.1 概述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是指在大宅设计中充分融入东方美学的元素和理念,以创造出更加独特、富有东方韵味的居住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住宅设计,而是希望通过设计传递出一种文化、艺术和精神境界。

东方美学大宅设计借鉴了传统东方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居住理念相结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空间效果。

在东方美学大宅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强调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流畅性,以及色彩、材质和光线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利用空间、色彩和材质的组合,创造出具有内涵和美感的大宅设计。

东方美学大宅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现代人居环境的提升和完善。

它不局限于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而是更注重创造出舒适、温馨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居住空间。

在东方美学大宅设计中,空间功能完备,通透明亮,布局合理,注重居住者的舒适感和生活品质。

它倡导和谐、自然、平衡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营造出宜居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东方美学大宅设计还注重文化的融入和传递。

通过运用传统的材质、手工艺和艺术品,将东方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宅设计中,赋予空间独特的东方韵味和艺术价值。

这种跨文化的设计方式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居住空间的诠释和创新。

总之,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赋予了现代居住空间更多的内涵和艺术性。

它将功能和美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居住空间。

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东方美学大宅设计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分布和组织安排,以便读者了解文章的篇章布局和逻辑结构。

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会概述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东方美学大宅设计理念的基本原理,以及大宅设计的核心理念。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融合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审美理念,为人们创造出独特的场所体验。

在景观设计中,美学理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指导着设计师的创作思路,也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美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学”这一概念,从而开启了对审美的研究。

在景观设计领域,美学理论帮助设计师理解什么是美、如何创造美,以及美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

在实践中,设计师需要将美学理论与实际场地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场地环境的深入分析和对美学原则的灵活运用,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人文内涵的景观作品。

在当前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美学理论的运用,则成为有效提升景观品质的关键之一。

例如,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借助美学理论可以为城市增添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在私人花园设计中,美学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根据业主的审美倾向和使用需求,打造出个性化的、具有美感的庭院空间。

可以说,美学理论与景观设计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在景观设计中,美学理论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美学理论是设计师进行审美思考和创作的基础。

设计师通过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其次,美学理论还是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桥梁。

设计师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场地的特点,将其融入到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和氛围。

最后,美学理论也是设计作品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的纽带。

通过美学表达,设计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人们与环境的情感互动,实现设计的人性化和社会化价值。

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设计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美学理论,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和创作思路。

例如,在风景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自然美学理论,强调自然景观的原生态和自然之美,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元素的融合和变化。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园林景观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

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

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21世纪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

设计师在创造园林景观使用价值的同时,应赋予其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

所谓审美设计,简言之是具有美的形式,能引起美感的设计。

园林景观既要是一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新场所,又要是一个空间的合理区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便于人们生活与活动的理想场所。

任何一种美都有较明确的审美对象。

西方解构主义理论那种对整体和谐的结构所进行的拆卸方式,被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屈米设计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满目纷呈犹如工厂厂房般外露的红色构件,恰恰正是对这一理论最准确的诠释。

①中国园林景观以自然景观为蓝本“模山范水”,并融入诗话意境与传统的美学思想,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主要手段。

但艺术美主要以人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

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基本上具备文化所包含的广延性和包容性。

②那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

具体如何将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格中的个性化显现二、所谓园林景观,简言之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优美而舒适的第二自然外部空间环境。

园林一词从广义上讲,包括公园、广场、自然景物、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庭院等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

而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底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历史传承、美学理念、材料构造和空间意境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这些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儒家思想强调的“中和”、“谦逊”、“节俭”等理念,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和造型来表达,使人们在园林中体味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

道家注重的“天人合一”、“自然”、“虚静”等理念也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佛家的“清净”、“宁静”、“解脱”等思想也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影响,通过景观构筑和植物布局,创造出让人心灵宁静、身心舒缓的场所。

这些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也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概念包括了儒家的“中和谐美”、“克己复礼美”、道家的“清静超逸美”、“虚空无真美”、佛家的“宁静超脱美”等,这些美的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空间、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得园林景观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美学氛围,给人们带来了身心愉悦和情感享受。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和搭配,运用传统工艺的技艺,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空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

三、材料构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和工艺对园林景观设计也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瓦、木、砖、石等材料,通过精湛的工艺和巧妙的构思,打造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的园林构筑物,如亭台楼阁、廊庑长廊、假山水池等。

东方之门设计理念

东方之门设计理念

东方之门设计理念东方之门设计理念:东方之门的设计理念基于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哲学思想,融合现代设计的创新与实用性,力求打造一个充满诗意和灵性的空间。

首先,在建筑设计方面,东方之门追求的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美感。

借鉴了传统的建筑元素和审美观念,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东方特色的建筑形态。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的斗拱和飞檐,与现代的线条和材质相结合,使整个建筑更具雄伟和庄重感。

其次,在空间布局方面,东方之门注重内外空间的连接和流动性。

室内外的界限模糊,创造出一种自然流动的感觉。

借助景观和园林设计,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人与自然的交融更加紧密。

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透感,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开敞的门廊,使室内充满自然光线,增加空间的明亮感和开放感。

同时,东方之门追求的是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

在功能性设计上,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个性化的追求,提供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和灵活的布局。

不仅有舒适的起居空间、卧室和厨房,还设有休闲娱乐区、工作区和花园等多样化的功能区域。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创新的设计,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和谐而又有序的整体。

并在细节处给予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东方文化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最后,在装饰和色彩方面,东方之门追求的是高雅和谐的美感。

采用经典的东方色彩和纹饰,打造出深邃而典雅的氛围。

墙面和家具的装饰采用了传统的东方图案和花纹,配以精致的木雕和绣花等手工工艺,使整个空间更具艺术性和品味。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以大多暖色调为主,如黄色和红色等,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适当的加入金属和玻璃等现代材料,用以提升空间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总之,东方之门的设计理念是将东方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现代的视角和手法创造出富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空间。

通过建筑、空间布局、装饰和色彩等方面的融合,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东方审美情趣下的景观设计美学探析
金啸宇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关键词:景观、文化、美学、东方
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领域,基于西方的审美情趣取向占主导地位,这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近些年,在东方文化发源的这片土地上兴建了大量所谓“现代主义”、“西方古典主义”的人造景观,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这与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普及教育程度的提高,民众对符合东方审美情趣和本民族特色的景观设计需求越来越多。

一、文化与景观美学
景观设计是否具有文化性、延续性究其根本是建立在特定景观设计美学基础上的。

而现代景观设计美学几乎由西方文化与审美情趣所统治。

那么作为中国人,如何建立基于东方审美情趣下的景观设计美学就变得极具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对景观设计美学理论研究的缺失,在景观深层次文化性的创作方面,存在着基于暂时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效率化、模式化、行政化、浅显化的倾向。

对具有东方特色的景观设计美学,缺乏发掘的诚意及变革的动力,造成景观文化底蕴的缺失,景观意义品位低下,景观表征与民族文化不相匹配,缺乏特色等问题。

人们对美学的认知决定于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培育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如何定位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人化景观,人无处不在。

而在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然。

二、东方的景观美学
中国人是格外敏感的,通过大量传世的文学、绘画作品,体现出古人对情与景的感悟是一种天人感应的情景交融,突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美。

在西方人的角度,月亮的圆缺变化并不具备任何情感意义,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中国则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最早与景观相近的表述有名胜一词,出自魏晋南北朝时代,名胜一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特性。

西晋“永嘉之变”后,北方士族为避战火,举族南迁。

居南时,发现山水林地美不胜收故游山玩水,吟诗作画。

此时文人雅士所推崇的艺术形式,首要的就是山水诗,诗中有景,景中有情。

同时在绘画中开始注重对山川意境的描摹不再拘泥于魏晋以前以人物画为主的表现手法,形成影响中国后世的艺术形式。

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故园林及名胜之地林木花草任其自然生长,所谓“顺其自然”。

这点与西方古典园林把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的人化园林景观差之甚远。

这发映出更深层的哲学思想,即美学。

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朴素的景观美学思想,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一种继承、沉淀后的升华。

这种思想升华后的审美取向,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对归于自然的极致追求。

这种放浪山水,栖于林下的文人情怀,不仅体现于诗歌绘画,同时也体现在舆服车马与园林景观之中。

古人对园林景观的审美表现为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也大量取用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

相对于西方建筑多用石材,东方建筑虽然不耐久、易腐朽,但从中也正体现了东方人归于自然的审美情趣。

建筑在东方文化中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历经
轮回方得始终。

在东方景观文化中,景观美学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更深
刻的文化的意义,超出了景观本身。

因为景观是表象的、物质
的,而景观美学是一种超出视觉表象的文化积淀,它与东方的
文化传统、伦理习惯、宗教习俗及意识形态有关,与此同时还
有大量的美学内容包括其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来通过诗歌、
书画、建筑、园林、戏剧等等沉淀出的种种中国文化,形成一
种独有的人化地理。

值得一提的是,“飞白”这种表现技法是东方诸多文化、
艺术境界的特有形式。

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体现出东
方审美的潇洒自如、超脱尘世。

在东方的诸多艺术形式中,书
法、画法、音乐都趋向于飞白,留有余地,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灵动之美、取舍之美,方寸之间引人
入胜。

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更擅长于把
形体化成为灵动的墨线,着重于墨迹的流动,黑白的变化,使
得中国的绘画极富韵律、张弛有度,甚至具有音乐的律动。


此,中国的山水画就具有了音乐性,即所谓“韵”,充分体现
出了东方文化中轻灵飘逸、自然灵动之韵。

三、东方园林造景中休闲文化的独特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引领审美取向,站在文化性的角度,
东方人更崇尚简朴,愿意与自然接触,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追
求豁达的人生观与虚怀若谷的品格。

在这种不断的追求中,中
国人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人的精神层面更加自由,
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同步提升。

“休”在《康熙字典》、《辞海》里的解释有“吉庆,美善,
福禄”之意;“闲”通“娴”,有“清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之意。

通过研究字义,我们发现在理解休闲的文化内涵时,它
与闲暇、空闲与消闲意义并不相同。

从字的结构上来看,“休”
指人依木而居,是人与自然浑为一体,寻找宁静,赋予生命以
更高层次的过程。

这就使“休闲”不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
更加具有了人文情怀与美学情趣。

因为休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
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所以哲学家一直都把人的价值与休闲反
倒一起来看,他们看来,休闲本身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是
对人存在感的一种享受。

可以说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大目的,通过休闲可以把人从
劳动状态中进行释放,通过有效的休闲可以恢复和提高人类精
神世界中的创造力和审美力,促使人对自身的价值进行思考,
使人走向自由和更高的精神层次。

休闲的价值为构建人类物质
世界存在的意义和守护人类精神的家园,使人的心灵有所归依,
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的平衡功能,起到稳定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无时无处不渗透着这种文化特质,甚
至变成了东方人的一种独特追求。

某种程度上,中国人所追求
的生活状态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

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休
闲状态。

道家主张知足、寡欲、弃智、抱朴;诸葛孔明说,“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休闲
观的无为、旷达、自然与积淀。

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是那种“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境界。

中国人对休闲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体现在建筑中就是,建
筑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建筑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因此也
就有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园林艺术。

269
GLOBAL CITY
GEOGRAPH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