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美学比较

合集下载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简述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学范畴的异同点600

简述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学范畴的异同点600

简述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学范畴的异同点600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我们的祖先还是外国的朋友,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也会存在着一些不同。

那么,中西方文化中的美学范畴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美学的主体不同:中国以“审美的人”为最高价值,西方以“现实的人”为最高价值。

“审美的人”是作为认识客体而出现的;“现实的人”是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出现的。

中国的美学史往往表现为道德哲学,对于艺术是否起作用不大关心。

西方则侧重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强调艺术的力量。

美学的目的是研究美感经验和美感心理的。

中国的美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修身养性”,西方的美学目的则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三、美学思维方式不同:西方重在理性的分析,而中国的美学思维偏向直觉。

从美学发生的角度看,中国美学是基础性的,具有根源性和涵盖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美学不是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哲学体系,给予艺术以哲学基础,使之成为意义丰富、灵活自由的精神载体。

四、美学的层次不同: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只有原始的巫术和宗教的痕迹,可以称之为巫术哲学;而西方的美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神话学、历史学、伦理学。

前两者注重把握整体性,后者注重体现出规律性。

五、美学的功能不同:中国美学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

西方重在理性的分析,把美学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

- 1 -。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传统美学是一个涉及到众多文化元素的领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邻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

在美学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一、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形、神、意”三者的结合,其中“形”是指对象的形态,指的是“形似之物,类以聚之”,“神”是指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是“神似之物,类以散之”,“意”则是指观看者的主观感受,“意异之物,类以臻之”。

这三者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观念。

而日本的传统美学注重“万物有灵”,认为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感性的触感,强调深入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二、审美标准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整体的美感和不同对象间的辩证关系。

在审美标准上,中国注重于描绘事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所以在绘画中注重“五大关系,四个统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和主、静、化、变的统一。

在雕塑中,也注重形态与内容的统一,强调环境的综合效应。

相比之下,日本的审美标准则更关注物体的细节和纹理。

在创作中,日本注重于刻劃事物细节,强调造型的细腻和优美,这是与中国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的。

在建筑中,日本注重对材料与空间的探索,力求和谐、自然、舒适、简洁。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差异在于中国讲究的是“内在强大,外在细腻”,而日本更多地是在细节上不断完善。

中国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在雕刻和绘画中,中国的画法要求较多的技巧性和装饰性,具有言之凿凿,步步紧扣,画面很少留白的特点。

雕塑中,中国的雕刻技巧广泛多样。

不同材料上的雕刻方式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用材必须取其真性情,刀法必须恰似天意”。

与之相反,日本的画风更加简洁、朴素,追求意境和抒情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情感的抒发。

在建筑中,日本则更注重于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力求简约、实用和美感的统一。

四、结语传统美学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了无数的文化元素。

中西方美学理念

中西方美学理念

中西方美学理念
1.美的本质: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对物质、形式、结构的感性认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的体现。

2. 美的标准: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客观、普遍和唯一的,即所有人都可以达成一致的标准。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是个体化的,因此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标准。

3. 美的功能:中西方美学理念对于美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西方
美学认为美的功能是审美体验和享受,是人类的文化需要。

而中西方美学认为美的功能不仅仅是审美体验和享受,还可以对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西方美学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世界观。

了解中西方美学理念的差异,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视野和理解力,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 1 -。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浅析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差异
暴力美学是指在电影中使用暴力手段来表达美学效果。

在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强调情感和哲学。

不同于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通常是为了卖座和娱乐观众,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探讨人性、伦理和道德等深刻的问题。

例如,日本电影中的刀剑客战斗场面常常非常血腥,但却可以引发观众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2. 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更加直接和露骨。

西方电影以其直接和露骨的暴力美学而著名,有些电影甚至可以称之为“血腥暴力电影”。

例如,电影《黑帮大佬》中的暴力场面非常血腥和真实,使得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暴力的残酷和恐怖。

3. 东方电影中暴力美学通常更加含蓄和克制。

东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常常更加含蓄和克制,而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

例如,中国电影中的功夫动作场面往往被视为一种含蓄的暴力美学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力量和技艺,而非直接看到暴力的残酷。

总之,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差异很大,从而使得东西方观众对同一场面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同。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学文化差异大方无偶,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提出的一种美学的观点,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认为的美。

在中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对于美学的思索从未停止.逐渐形成东方的美学底蕴,以意象为主,由外到内领悟抽象之美。

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对于美学所沉淀下来的宝贵思想。

与中方美学相比较最为突出的就是西方美学思想。

中西方在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同样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体系.美学文化的发展差异主要和社会背景、宗教、哲学发展以及文化体系有关。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水墨丹青,山水花鸟,皆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西方的美学史上也出现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美学大师,推动着美学的发展.美学的一大展现方式就是绘画。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开始在山洞的石壁中刻画图案来记录生活。

而这些图案就成为了最早的人类对于美学的认知,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绘画的世界中,国画注重写意,西方则写实。

最早的水墨画开始,中国人讲究意为先,形在后.许多的山水花鸟画作,展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十分传神.人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就会在精神上进入作者的世界,升华然后达到共鸣。

而西方美学的绘画就会表达地非常写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方油画。

油画在绘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细节,画家可以将每一处细节画地惟妙惟肖。

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差异主要原因也在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

美学是精神领域的世界,对于美学的领悟也就是对于人生的。

从精神世界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美是理式”。

世界万物的美皆是表像的,而存在着一种美本身.“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丑。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他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与他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美学是人类审美活动和美的认识、表现、传播等活动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和鉴赏艺术作品的基础。

中西美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西美学滥觞期是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时期。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美学之间的比较也越发凸显出其独特性和共性,本文将对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进行比较探讨。

一、美学的滥觞期中西美学滥觞期,是指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背景下,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美学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美学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促进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交流。

在中国,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被称为“中国近代美学”的阶段,西方美学思想通过大量的翻译和介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西方,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和吸收。

在这一时期,中西美学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两者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

1. 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体现在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上。

中西方美学均强调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在其具体理解和追求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美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并重的境界,美是与善、正相关联的。

而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美更偏向于对自然、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的审美追求,更注重对艺术作品形式、表现手法的审美价值。

中西美学在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上有其独特性,但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表现在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上,借鉴西方美学的审美观念,完善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促进了其发展。

2. 艺术表现手法的交流和融合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还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交流和融合上。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两者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得以进行。

西方艺术作品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追求写实、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表现手法多样,包括写生、透视、明暗处理等;而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则更注重对意境和情感的追求,追求情景交融、超脱尘世,表现手法多样,包括写意、泼墨、工笔等。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柏 拉 图在 先哲以 自己伟大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时代 , 使得这个 至 当今 一 直影 响人 类历 史 的发 展 。此 外 ,
时代被后人称之为 “ 轴心时代” , ① 而他们 以 自己独 其著作 中所提及到 的对艺术 “ 真、 善、 美” 的评判标
特的魅力登上了历史演绎的舞 台, 并构建了 自己的 准 , 对“ 美” 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索 ; 孔子对艺术 的“ 尽
这 一 特 殊 概 念 ,他 认 为这 一 时 期 在 中 国 出现 了孔 慧 , 使 得 人类 文 明在 历 史 的 长河 中源 远 流 长 , 也 成
子、 老子 、 墨子等诸子百家 ; 在印度 出现了《 奥义书》 为 了人类几千年精神财 富的开启。“ 人类一直靠轴 作者简介 : 郭阳( 1 9 8 4 _ _ ) , 女,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 0 1 1 级博士研究生。刘晓静( 1 9 6 4 ~) , 女, 山东艺术
后人思索与探索的命题 , 这些问题正是人类文明中 “ 人生” 的开始 。他们 的对人生思索的问题 , 对“ 美”
哲学 、 美 学 的 最 基 本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关 乎 人类 自身 理 论 的探索 , 也 正是 他们 人生 最真 实 的写 照 。
的各个方面 , 乃至今 日这些问题还在一直探索 。正 因如此 , “ 轴心时代” 开启 了人类文明的时代。
二、 孔子 与 柏拉 图是 东西 方 美学 的渊 源
其次 , 对“ 美” 的探究 是 两人相 通 的美学 基 础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 美” 的探究 , 是人类 自诞生起就开始讨论 的命题 。孔子和柏拉图在传承历史 、 启悟后代的过
孔 子 和柏拉 图作 为 东西 方 美 学 的渊 源 , 这 两位 程 中 , 都 纷纷 谈 到 了对 “ 美” 的见 解 。孔 子 美 学思 想 哲 人 的思 想 成 为 了东 西 方 美 学 的 理 论 的 奠 基 和 源 的 基 础 是 “ 仁” 学, 认为“ 美” 就是 “ 善” , 而 最 高 的 泉, 在 梁 漱溟 先 生 书 中 曾说 过 : “ 中 国文 化 中 间 以孔 “ 美” 的境 界 也 即是 “ 仁” 的境 界 。“ 个体 的心 理欲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东西放美学的异同问题,我们不但要考虑到东西方的范围划分,还要具体了解一下美学,
美学作为讨论的主题,对它的解释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讨论的结果。本文将先明确一
下讨论客体的前提,也就是“东西方”和“美学”的确定,然后再具体讨论两者之间的差异。
对于西方美学,学生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也可以说成四个时间段,即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
期、西方黑暗时代和文艺复兴后的时期。在相应的时间段,东方自然也能相应的划分,但是,
东方在组成范围上比较复杂,在区域划分以后,再进行具体时间段的分析。在这之中学生会
简化其他区域的美学分析,着重探讨东亚地区。

在东西方范围的划分上,学生与班上一同学观点相同,并不但指狭义上的东亚地区,而上广
义上的欧洲的东方,即包括现在的西亚、北非东部、中亚、南亚、西伯利亚、东亚、东南亚
及附属太平洋岛屿。学生在本文中之所以会着重讨论东亚与西方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东亚地
区特设比较鲜明,而且在历史渊源上也更为久远且保存完好。

至于美学的定义,我们先不对这个词作解释,我与其把字典上的注释都抄下来,还不如大家
印象中的理解恰当,反而大家还有可能不信。美学是由欧洲的先哲们提出的,是在近代,历
史不算太长,但是对于美学思想的探讨很早就有,这且下文再说。既然美学一词是由西方人
士提出,那么对于美学的定义就不自觉的带有很重的西方审美倾向的东西,最起码在最初它
被提出的时候是有的,这也是之前西方人士并不认同东方美学的原因,我们今天既然要讨论
东西方美学问题,就要给美学一个科学的解释,否则,讨论时不公平的。那么现在就到了对
美学定义的时候,关于给美学定义,先人美的解释是众说纷纭,而且说法当中还有很多不一
样甚至相悖的地方。现在别说我们,就是请几个美学专家来,他们也未必能给出让所有人都
满意的答案。所以与其给它一个有争议的解答,还不如不给,我们就从很简单的做起,就拿
它是感性上的东西,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美是感性上的美。

首先讨论古希腊时期美学与当时东方美学。古希腊时期,哲人辈出,其中也有不少从事美学
研究的,尽管当时他们还没有对美学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讨论的内容来看,已经很
多的牵扯到了美学的诸多问题。但是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当是希腊出于思想高度繁荣的
时期,同春秋战国时的中国很像,思想家百出。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推广自己的思想,以至于
使他们的思想掉入了理性的怪圈。他们生怕别人找出他们思想的漏洞,这与美学这个有感性
决定的哲学截然相反。于是当时便出现了很多理性美学论,把美学理论化了,讨论的美学的
内容也是很具有理性意味。而在东方却又点差异,在当时中国很多派别当中,包括凸显出来
的儒家和道家,他们的美学思想当中都体现了很浓的感性味道。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他们的思
想。道家是主张“出世”的,也就是它的无为精神,就带来了以后它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倡
导任游,主张美的东西是用来装饰自己的。而儒家呢,儒家是主张“入世”的,儒家的思想
主张“物为己用”、“物为致用”,在它的思想当中叶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对美学的考虑
是很主观的,当然,这不包括以后“理学”及其他的发展。从以上的观点来看,东西方在美
学的起源上都是比较早的,但是在思想的起初,双方都没能明确的提出美学的定义,甚至没
有提起美学的概念,但是它们对美学的探讨都还是比较深刻的,特别是有些问题,现在都还
很难解决。但是在美学思想上,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东方相对于西方来说更偏向于感性化
一点,这也是以美学的真实定义想靠近的地方。

古罗马时期和欧洲的黑暗时期我将放在一起阐明,因为这两个时期西方都处于宗教统治时期,
宗教对思想的垄断对西方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美学也顺应得到了发展,
但是改变非常的小,人们对真的、善的、美的东西部能明确的定义,或者是很畸形的定义,
感性上的认识很难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东方经过了漫长是封建发展,可以说社会形态已经
非常稳定,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美学符号,如诗歌、书画、戏曲等。稳定的社会形态引发
了人们感性方面的思想,他们开始思考人们很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真善美?期中也有很多批
判性的作品,但这更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深深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他们寄情山水,寄情书画,
把自然风景,比喻成内心的豪迈。这就是当是人们对真善美的感性认识的雏形。在对自然的
描绘当中,他们不再是像西方那样一味的在现客观的世界。西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以
再现客观世界作为艺术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左右着古典主义画风的主导的思想,它控制了欧
洲近千年,(详情请鉴赏欧洲古典主义作品)知道工业革命以后,照相机和电影出现了以后,
人们才开始了对艺术价值的真正考虑,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想才开始萌芽,发展,它也必定成
为主流。在同一时期的东方,由于在思想根源上就有略微的不同,所以他们的追求便开始有
了很大的差异,对自然的描述。从任游到比德,再到畅神。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以不再是
机械的去再现,而是更多的加入了自己的感情,有如身临桃园,又如修身立节。在这个发展
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人也是经历了很多探索,也有独特文化的熏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这
时他们的作品才显得富有深意,发人深思,引人回味(详见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这时期的东
西方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时期,西方的美学定义尚未形成,东方的也是,而在
美的思想上,就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美来看,东方的审美情操还是比较靠近的。更大的原因可
能还是西方的宗教影响。但是,文明的发展一条踩出来的路,它已经成了一条路,不管现在
还有没有人走,但他还是留下了那么多人的脚印。

接着就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时期了,文艺复兴不愧是欧洲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美学这个课题上,
文艺复兴不仅使西方捡起了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思想美学,而且经过去后的气门运动有带来了
人文之光,美学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美学这一概念是这一时期的西方提出来的,美学被提
出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人们开始重新考虑真善美的问题,
艺术上的复兴是人们发开思想的敲门砖,人们开始从单一的再现客观世界中踊跃出来,开始
变的多方面观察世界,而且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更加注重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相信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西方一样经过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茫然时期,或许那是的欧
洲更茫然,以至于他们开始把美学这个关乎什么是真善美的东西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话题讨
论,当时涌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作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经历了由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而
在同一时期的东方,却没有如此的机遇。东方的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前期经历了一个被禁
锢的过程,人们还是一位的寄情山水,并没有讨论出真正的真善美,就算他们得到了真善美,
也没有人做出实践,更没有人做成学科,之后就迎来了文明的相撞。说到东西方文明相撞,
就不得不说说日本这个在相撞中迅速崛起的国家,崛起的并不单单是表面的军事经济等,还
有他的思想文化。东方美学的代表这一时期在日本最能表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日本也最
早盛行,于是开启了东方对现代学科性美学的探讨,也就是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在相同的时期,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也直接造就了人们在解释
美学概念上的问题,很难得到统一的答案。但是,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对于同是人类的我
们,比如说对与婴儿,我们都会喜欢他的纯洁,可爱。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人们在考虑
研究自己的文明的时候,也应该多考虑一线其他的文明,不能盲目从一。在人们不断的努力
下,人们终会找到一个适合整个人类的美学信仰。

中西方美学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对于本质的探讨,其结果却殊途
同归,美学的根本问题是哲学问题,人们只能在美中体验美,而人们是不能定义美的,就像
人们只能体验生活,而不能设计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