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对比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观念。
中西美学的比较是一种对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两种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审美理论和美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从中深入研究两种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在艺术作品方面的差异艺术作品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品,承载着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
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方面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样式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西方美学普遍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注重表现主观意识和情感生活,常常表现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
中西美学不同的是,中国美学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理智性的、深沉的情感,强调美的抑制和超越,目标是创造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气氛。
两种美学思想的艺术风格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2.主题和内容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关注个体,强调个性和情感产生的共性,注重表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而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以自然为根源,以自然之道为标准,讲究一种自然的和谐,注重强调整体性和形式的掌握。
中西美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3.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美学在审美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主观性和情感的投射,认为美是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即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
而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消融和超越,认为美是与心灵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有关的,是在通过对自然或日常事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体验得到的感性理解。
中西美学审美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美学思想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上的分歧。
审美理论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的在于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来源和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中西方美学透视

中西方美学透视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美学的研究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
其中,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
本文将透视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自的艺术文化。
一、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开端,源于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称为“艺术”,被视为“道德、艺术、宗教”三大人生支柱之一。
而在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对艺术的直接审美和性质分析,强调个人的感受和主观印象。
因此,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中西方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的本质。
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文化教化人”的效果,即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品位和人生态度;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的目的在于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
可以看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目的及取向的不同,造成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气质。
三、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在审美方式的差异上也非常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人们更注重品位的细微变化,喜欢从善于吟咏琴棋书画中提取优秀的艺术精华,进行一种情趣化的品味。
而西方美学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理解和评价美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为中西方艺术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特征,显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审视角度。
四、审美对象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对象上的不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刻。
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和互动。
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使人们在审美时常常将自然融于艺术之中,表达出“形神兼备”、“意境优美”的审美目的。
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对象更侧重于艺术作品本身,关注艺术形式, 着重于艺术的创新与实验,并将艺术归于一种高度自由的自我表达方式。
最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并不是要挑选出哪一种美学优越于另一种,而是想通过比较和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欣赏。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思想体系”。
中西美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学者认为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之上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之中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差甚远。
在古希腊人崇尚思辨的社会风气引导下,西方美学家形成了喜欢用缜密精确、高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美学,十分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对美学中的概念和范畴都有着严格的定义。
在论证方法上,西方美学家也十分推崇抽象思维,擅长逻辑分析,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喜欢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美学命题和结构。
而中国美学则是在感性直觉中体现出理性的思辨,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艺术思维方式的个人体悟,是一种具象的抽象。
它不重系统的著作,而重零星的感受,不重理论的分析,而重直观的欣赏}不重逻辑的分析,而重联想的丰富口]。
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经验美学,它主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艺术实践.去探讨美的规律。
其论证手段是直觉感悟,而不是推理判断。
由于中国美学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手段,因此中国美学很少有西方那样完整的美学体系和关于美学的宏篇巨著,许多美学观点只是散见于各种随笔和杂感之中。
以至于有人提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叽“,甚至西方美学家鲍桑葵居然武断地认为中国、日本,甚至整个东方都“没有关于美的思辨理论机”,这种观点显然是过激的。
虽然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风格迥异。
但是只要我们对二者稍加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在面对许多重大美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中国和西方的某些观点和看法非常接近,甚至很多观点中国人提出的时间比西方人更早。
这种现象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
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审美以及美的现象与规律的哲学学科。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文化、历史和思想背景下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观点,今天我们将就东西方美学理论展开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深受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在的“道”与“性”、生命的哲学意蕴。
在东方美学中,美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境界,注重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中国古代的“雅俗共赏”、“君子之美”等理念,都反映了东方美学对氛围、情感、内在美的重视。
日本的“侘寂”美学则提倡朴素、淡泊、自然,追求简单朴素之美。
侘寂美学在日本园林、茶道等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开创,并在文艺复兴时期经验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美学的基础。
西方美学注重客观的、普世的美的标准与规律,强调形式、技巧和外在的体验。
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倡导了对于美的客观、普遍的认识和评价,例如对称、比例、和谐等规律成为了美学的基本依据。
近现代西方美学中,存在着各种流派和理论,如形式主义美学、象征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等,它们对艺术和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在东方美学中,美更加内敛、含蓄,强调意象、诗性和内心体验;而在西方美学中,美更倾向于外在形式、客观规律和理性分析。
东方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静之美,西方美学则更注重形式的完美和审美的客观标准。
东方美学偏重于内在体验、心灵境界的提升,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上的净化和超越;而西方美学更加强调形式、技巧、结构以及艺术品的符号含义和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东方美学更关注内心世界、物我之间的平衡和共振,西方美学更强调客观规律、艺术形式和普遍性美的追求。
两种美学理论在审美观念、美的本质、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都是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艺术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东西方美学各有其独特性和魅力,相互辉映,相互启发,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感、美境、审美等概念的哲学学科。
虽然中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各异,但是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美学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反映的风格和主题中西方美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反映的风格和主题方面。
西方美学通常重视逻辑思辨、普遍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个体的独立观察和抽象表达,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太关注实用价值。
中方美学则更倾向于浪漫、意境和文化氛围,它注重的是感性的表达手法、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体验,更倾向于追求审美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体验。
举例来说,西方音乐强调绝对音高和音质,在处理音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上更加追求精确性和规范性。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注重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审美观念,如何处理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是各种精神活动中思维最高级别的行为,是以理性思辨、形式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它追求的审美标准是真实、自然、客观、精确、规范的。
而在中国美学中,审美是经验诉求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包括诸如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内外相合、志趣相应等概念,它的审美标准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沉淀。
三、美学教育中的不同对美学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思想、心理、认知、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都被涵盖于美学中。
而在中国,美学是文化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渗透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侧重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
四、对于自然和人的态度中西方美学存在着不同的自然观和人性观,这些观念也直接影响到审美观的形成。
在西方美学中,自然被理解为统一的外在客体,人格的发展也被视为独立的,自由发掘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并自由选择人生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中西美学对比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文化背景艺术形式和谐自然传神[论文摘要]对很多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文化有无穷的魅力,它曾经在很多领域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无数成就而又不间断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要广泛地、深入地讨论美学问题.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而且能…[论文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文化背景艺术形式和谐自然传神[论文摘要]对很多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文化有无穷的魅力,它曾经在很多领域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无数成就而又不间断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要广泛地、深入地讨论美学问题.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而且能从比较中寻求不同文化的发展规律,会更加突出中国艺术的重要性,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进而在当代学人的眼中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形象的同时与西方绘画互补长短,逐步走出传统发扬传统。
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来引导我们指导我们的教学。
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从而更准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艺术作品.在我们美术教学的欣赏课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西方画家的作品,欣赏课的知识要点和具体的讲授内容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具体参考形式能从美学的本质上对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形神绘制等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使我们的脑海中理清教学脉络,更清楚传授知识的要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对待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时,能从美学的本质上以艺术的共同规律做深刻的富有特色的研究,而寻求跨文化的共同规律.会对学生认识我们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会产生深远影响!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绘画作品中,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比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虽然它们都是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动而凝结的艺术意象但根本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不同,它们心理结构也不同.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最终差异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
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
西方文化的前进往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进,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
泰纳曾经在《艺术哲学》中说过:"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是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
(一)有与无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
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或者是永远存在,或者是跟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
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中国绘画画同时包含自己的弱点,失去了对空间的追求。
以无为本,气的宇宙。
捍卫了中国文化与自然的和谐。
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的悲剧,当代则是弥漫开来的荒诞意识.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搞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二)形式与整体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稳定不变的东西是实体。
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是使实体作为人来存在,则是形式.形式是实体世界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形式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形式原则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内在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历史。
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
形式结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西方文化形式原则相反,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西方也讲整体,但西方的整体功能是个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体.从骨子里还是从部分到整体,还是靠解剖和分析.中国的整体功能也讲部分,是从整体而来的部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绘画讲"气韵生动".把它作为绘画第一原则,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比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平面构图、平面色彩、平面造型、线、墨、气韵、骨法......给中国美学带来独具的特色,"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中国人最反对的是以言为意,以指为月.要达到对事物、对世界最精微的认识不能靠工具,而只能凭心灵.心灵最深层部分与事物的最深层部分与天是相通的.这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正所谓“天人合一”。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从漫长的远古时代到现在,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独立出来,作为人的对象世界的自然界分成两个部分:人的实践所直接改造的部分和未为人直接改造的部分.西方赫拉克利特指出“和谐来自斗争”,“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王之王.”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古代宇宙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可弥合,尽管有悲剧但总的说来是淋浴在阳光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弥漫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人和自然的对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严格的说西方是在直接实践部分与自然和谐,而面对未知部分则与自然冲突,中国与整个宇宙保持和谐.从中国的两大类艺术汉赋和宋元山水花鸟画中体现出中国的"体无"精神.中国人"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担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空灵的,但又不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有充满静气.我们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从而更准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艺术作品.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艺术以声光色影的形象展示出人类审美文化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倾向.一幅乔尔乔内的<<田园合奏>>,一幅马远的<<踏歌图>>,均选择了欢快的人物置于大自然背景下的题材.前者色彩清新明快,丰富的色阶变化以及焦距透视的取景表现出明朗多彩、景物清晰的田园.后者笔墨凝重擦染而成的层次感和游动视点取景造成了隐隐松林屋宇半藏的风景.它们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二者在表现手法、风格、意趣等方面却完全不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代表了中西方艺术家处理自身与对象关系的两种不同态度,两种不同的方式.关于艺术创作,中国美学所倡导的不是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认识作用及手之技巧去揭示自然物象的具体特点,而是发挥心灵与视觉、听觉交融的感受能力,去领会物象与心灵的相通融之处.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以一种尽可能的亲近的情怀与对象交会,让自己的生命意识无滞无碍地流入对象之中,体察对象的亲和及自身一样的生命气息.西方人追求在艺术中“模仿自然”,"模仿自然"代表了西方艺术家对于自身与对象关系的处理方式,相对于中国的"心师造化"来说,西方"模仿自然"主要表现在"微观透视""征服对象再造自然"(一)以人为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看法.中国人认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与天”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本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世界,在中国人心目中生命、灵魂决非人所独有,世界上不存在无生命、无灵性的实体,一切色彩形态组合的对象均是流转不居的生命形态,与人的本心有着共同之处.这样,人就会体会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豪濮间想也,觉鸟鱼兽禽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于是,自然现象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时,很容易超脱物理空间,成为关联着人事的物象,人的情感思绪也很容易脱出物理时间及客观的因果关系与自然对象相符.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艺术史上,“寒江独钓”、“春山欲雨”的自然山水画题材皆有美丽的画卷传世。
此类绘画作品有的以无人之境的景物特写,暗示出主客体之间的微妙契机,有的则展开广阔的山水话面沟壑层层,富有灵性,人物与山水溶为一体。
万象互为主宾。
所以在中国人看来,似流水松涛,似鸟鸣莺啼的音乐并非来自自然界的音响,艺术并非于模仿,而是心于物交感的宁馨儿,所以中国的艺术创作理论十分强调心与物的交感作用,这完全可以说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形象化体现。
在画面的具体形式上,人与物皆呈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化为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自然对象远不是客观对象本身,客体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客体,它是人赋予了主观情思的人化自然,正因如此,在艺术的世界中,自然对象无须以客观的面貌出现.西方美学的奠基性命题,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
在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家看来,美不是主客体交融产生的朦胧意象,而是由人来规矩的形式:直线构成的最佳形式是黄金分割的矩形(长:宽=1:0.618);曲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立体的球形和平面的圆形;音乐的和谐则取决于发音的长度、直径和紧张程度等的数量关系。
既然自然世界处在于人的客体,万物之主宰的人要从事征服物质世界的生活实际,艺术地再现客观的世界就有可能成为这一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
既然物质对象是可测量的,美的形式有着精确的比例关系和具体的形式,主体的创造物就有可能成为对自然世界的较为客观、精确的模仿。
自然世界是艺术的蓝本的“模仿说”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以建筑体现人的理性精神,是希腊人的创举。
那些大型神庙虽是为“神”而建,却集中体现着人性和人情,高大、宁静、洒脱,而且坦荡磊落,条理井然。
用建筑的语言刻写下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的丰碑。
现世人的理性精神带来了艺术的写实精神。
而中国多用建筑营造一种意境。
(二)以形传神与依形绘形艺术是一种反映,中西方民族无不将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作为美学探索的重要问题。
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