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艺术导论(彭吉象)尔雅网络课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艺术导论(彭吉象)尔雅网络课习题及答案

1.11.将中国国画中的意境运用到油画中的大师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2.创立云南画派的画家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3.北京香山饭店的建筑师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4.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要使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5.有机建筑的概念是由贝聿铭提出的。

错1.21.中国电影的诞生年份是()A、1862.0B、1895.0C、1905.0D、1911.02.世界电影的诞生年份是()A、1862.0B、1895.0C、1905.0D、1911.03.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4.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

对5.我国电视剧评奖最高奖为飞天奖。

对1.31.“17年中国电影”所指的时期是()A、1932-1949年B、1949-1966年C、1966-1983年D、1983-2000年2.目前中国的电影票房每年的增长速率是()A、10%B、20%C、25%D、30%3.中国电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A、20世纪三四十年代B、20世纪五六十年代C、20世纪七八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年代4.《新龙门客栈》的导演是徐克。

对5.中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错1.41.《红高粱》的导演是()A、张艺谋B、陈凯歌C、李安D、韩三平2.《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的导演是()A、张艺谋B、陈凯歌C、李安D、韩三平3.莫言文学风格深受()的影响A、狄更斯B、维吉尔C、司汤达D、马尔克斯4.“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思想。

对5.陈凯歌的《黄土地》所要表达的基调是“如此贫瘠的土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民族”。

对1.51.美学诞生于()年,其诞生标志是德国美学家鮑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A、1750.0B、1800.0C、1805.0D、1905.02.以下不属于美学研究范畴的是()A、自然美B、逻辑美C、艺术美D、社会美3.《西方美学史》和《文艺心理学》的作者是()A、荣格B、宗白华C、朱光潜D、弗洛伊德4.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真统一,文学美学注重写实;西方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善统一,文学美学注重抒情。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整体阅读
目录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 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案 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 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 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目录
目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 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 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 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 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 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 铺垫。 第二步 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 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解析 A项“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错,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且“迂腐无能”的说法不恰当。B项“真相大白”不太恰当,老汪虽说出“总想一个人”,但并没有说出想谁。E
项“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错,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工笔刻画。
目录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目录
第三步 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 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 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 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 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 夫,除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 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第五步 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 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 鉴赏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精品高二语文试卷】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答案

【精品高二语文试卷】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答案

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语文-高二-河南省洛阳名校2017至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语文-高二-河南省洛阳名校2017至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洛阳名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4(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4(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彭锋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彭锋作品精选精练

彭锋作品精选精练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

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

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

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

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

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

《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

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

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

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

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

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论述类阅读: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

论述类阅读: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

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彭吉象《艺术概论》35道论述题标准答案 精校共8页可编辑

彭吉象《艺术概论》35道论述题标准答案 精校共8页可编辑

艺术基础·论述三十五题▲1.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答题要点:(1)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

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

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2.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答题要点:(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一条根本原则。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艺术家也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

著名电影编导郭宝昌的力作《大宅门》获得巨大成功,收视率创下了当时电视剧的最高纪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与真情感悟。

如果郭宝昌没有这些生活经历,没有生活源泉给他提供如此鲜活、生动的创作原料,他的《大宅门》是难以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的。

(2)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不是生活原样的复制与照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阅读附答案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
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
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
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1.B试题分析:B项以偏概全。

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D试题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可知,D选项“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

3.D试题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可知,D项因果关系不当。

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