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比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观念。

中西美学的比较是一种对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两种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审美理论和美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从中深入研究两种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在艺术作品方面的差异艺术作品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品,承载着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

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方面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样式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西方美学普遍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注重表现主观意识和情感生活,常常表现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

中西美学不同的是,中国美学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理智性的、深沉的情感,强调美的抑制和超越,目标是创造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结构和气氛。

两种美学思想的艺术风格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2.主题和内容的不同中西美学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关注个体,强调个性和情感产生的共性,注重表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而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强调以自然为根源,以自然之道为标准,讲究一种自然的和谐,注重强调整体性和形式的掌握。

中西美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3.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美学在审美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主观性和情感的投射,认为美是与心灵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即个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个人自由创造的结果。

而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消融和超越,认为美是与心灵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有关的,是在通过对自然或日常事物的观察和生活中的体验得到的感性理解。

中西美学审美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美学思想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上的分歧。

审美理论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的在于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来源和美的标准。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

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

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

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

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沧衡名校联盟高三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

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

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

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

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

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 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 。此画表现“引魂升天” 的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 毛笔勾线画成。人物兼用 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 彩。从这幅帛画状物之精 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 ,可见早期中国绘画所达 到的水平。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长沙)
古希腊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作“是一种规范 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 六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戏剧,特别是悲 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大到了高峰。此 外,希腊则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 术也都非常繁荣。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真正的绘画本身是崇高的,虔诚的。因为,除了求 见上帝并与之会见的困难以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使 心灵更加高尚,什么事物也会使他至诚至敬。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 作于1509一l511年间的壁画,画于梵蒂冈宫殿。画高2.794米, 长6.172米,是幅巨制之作。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 铜器,也称蜡模法。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蜡模比起 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 型体,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 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 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 ,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体,而秦汉以 前中国的雕塑,动物形象似比人物更为逼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 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 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 情趣的不同。
中国艺术: 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 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心 大象无形,究竟无得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西美学之我见10级普本班汉语言文学37号刘风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美学”这一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探讨美学问题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却从未不间断过。

西方美学,是一座丰富、多样、迷人的思想宝库。

西方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是直接相通的。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是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是西方古代第一个留有完整著作和思想体系的哲学家。

我国研究古希腊文化的著名专家范明生先生说的好:“柏拉图的体系,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柏拉图的影响早已深入欧洲文化,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好不夸张的说,离开了对柏拉图的全面理解,既不能正确理解古希腊文化,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和神学,同样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两千多年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柏拉图哲学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对他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评价,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知道柏拉图,是在柏拉图死后两千多年的20世纪初。

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突破。

他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和出版的中国第一部《西方美学史》与外国同类著作相比,“在体系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详博上,它也不见得逊色”。

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对西方美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上,在于它能够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所做的探讨和总结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柏拉图的研究和评价,逐渐趋于实事求是,在已出版的西方美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史教材中,对柏拉图的评价,诸如“反动的客观唯心主义”、“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起着“反动作用”的词句和论说不见了,代之以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反思和评述。

中国古代的审美一是真正获得理性的概括与反思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集上古之大成而繁荣盖世的先秦诸子百家时期。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哲学、艺术、审美观念等多个层面对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进行探讨。

一、哲学层面中西方哲学对美学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美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

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西方哲学对美学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而中华传统美学则源自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元的哲学思想,其审美观念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美”、“大美”等。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哲学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新的哲学观念和理论体系。

二、艺术层面艺术是美学的实践领域,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个性、创新和表现力,其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强调文人意境、气韵生动,注重意蕴和含蓄。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丰富了世界的艺术文化。

三、审美观念层面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经历了诸多变化。

西方的审美观念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追求美的自由、多样和包容。

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则强调“中和”、“克己复礼”、“雅俗共赏”等,强调和谐、内敛和含蓄。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审美理念和观念体系,丰富了全球的审美文化。

在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美学的发展。

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各自的美学传统,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美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美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答案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答案

问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

答案:政治的问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答案:错误问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答案:错误第2章问题:()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答案:康德问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

答案:等级秩序问题: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

答案:易佛补儒问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答案:错误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答案:正确第3章问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

答案:儒家思想问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

答案:合群性与整体性问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

答案:超越死亡问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答案:正确问题:与基督教类似,儒家同样认为自我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善的。

()答案:错误第4章问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问题:()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答案:道家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文化。

答案:浮士德问题:儒家伦理执着于现世,有一种现世现报的倾向。

()答案:正确问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答案:错误第5章问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

答案:耶稣问题:()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答案:海德格尔问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

答案:尼采问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答案:错误问题:在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文学首先关注的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答案:正确第6章问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开始的。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足 的 心情 。但 现代 人 也 有 用 人类 学 的 巫 术 论 来
解 释 的 , 萧 兵 认 为 ,“ ” 像 一 个 头 戴 羊 冠 如 美 字 的 人 , 羊 形 戴 在 头 上 进 行 巫术 祭 祀 活 动 , 位 把 这 巫祝就 是 部 落 里 的 酋 长 或 头 人 , 就 是 “ 也 大 人 ”, 以 “ ” 代 表 对 这 位 酋 长 大 人 的 敬 慕 所 美 字 之 情 ¨ 。这 两 种 解 释 , 别 对 应 于 中 国 古 代 分 对 “ ” 两层 含 义 的 理 解 , 日常 的 含 义 和 道 善 的 即 德 的含 义 。 日 常 的 含 义 与 人 们 日常 的 欲 望 有
…… ‘
; 摘 要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 、 艺术和美感。在 美的方面 , 中国古代 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 道德 的美善两 ! i 个 层次的 , 他们最终被定 型为儒 家的政 治伦 理模 式和道 家 的 自然 宇宙论模 式; 古希腊 的美 是人 体之 美 的观看对象 , 并将其提 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 的追求。在艺术方面 , 中国古代 的“ 的地位 一直不高 , 艺”
是 口唇 期 , 次 是 肛 门期 、 器 期 和生 殖 期 。如 其 性 果 儿 童 在 某 个 阶 段 没 有 得 到 满 足 , 的 心 理 就 他
会 停 滞 于 这 个 时 期 , 绕 这 个 时 期 关 注 的焦 点 围 来 感 受 世 界 。 民族 心 理 的 发 育 也 有 类 似 的 情 况 。 中 国人 称 “ 熟 的 儿 童 ”, 国人 最 为 关 注 早 中 的 问题 就 是 吃 的 问题 , 他 问 题 都 围绕 吃 而 展 其 开, 而赋 予 意 义 。迄 今 为 止 , 们 是 世 界 上 头 号 我 美 食 民族 , 吃 的方 面 所 做 的 文 章 最 多 、 精 在 最 致 , 以 有 “ 大 为 美 ” “ 入 口为 善 ” “ 所 羊 、羊 的 巧 合 ” 至 于把 美 理 解 为 头 戴 羊 冠 的 “ 人 ” 。 大 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答案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再现、模仿、写实。

这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它们都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
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史诗,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二元论”,最早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以偏概全。

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于文无据。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果关系
不当。

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