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西方美术比较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
西方美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许多不同的特色,它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差异。

下面就着重介绍几个西方美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差异。

首先,技术不同。

在西方美术中,有意识地使用视觉效果,例如利用光线和阴影,强
调立体感,增强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中国传统艺术倾向于传递深刻的思想,借助精
炼的语言传递深刻的内容,而非以特殊手法追求视觉震撼。

其次,文化背景不同。

西方美术大多是以崭新的思路来表现出当时的文化、历史等信息,也吸引了欧洲艺术家的目光,而中国传统艺术往往以传承古老文化为主,坚持以传统
文化表达思想和感情。

此外,艺术形式也不尽相同。

西方美术更加开放,多样性更强,强调或探索视觉美感,有极强的进步性,使它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偏重于技巧,仍依据
古典艺术的结构创作,被传统概念所支配。

最后,画面内容不尽相同。

西方美术追求意义的自由转变,突出人的主观需求,它以
自由的灵感来表达并重新打破艺术的保守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受传统艺术观念和文化风格
的限制,更多地强调和表现东方文化和价值观,以蒙蔽传统价值观念为主,追求艺术的完
美性。

总而言之,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各具特色,应根据艺术接受者的喜好及欣赏习惯
来选择。

而其中蕴藏着着无限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

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5。

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

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

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绘画比较》PPT课件

《中西方绘画比较》PPT课件

《鹳鱼石斧图》 河南临汝庙底沟型
.
13
五代宋时期 黄筌《写生珍禽图》
画面描绘龟、蝉、麻雀、蜡嘴、蚱蜢、蜜蜂等20余种昆虫、禽鸟、
动物。形象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形象刻画细致,用笔细劲,笔14 痕不明显,设色艳丽。
界画
界画是我国古代以描绘建筑、车船等器 具为主的绘画种类。因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而得名。
砍 受到卡拉瓦乔的深刻
下 何 乐 弗
影响。画面明暗对比 鲜明,富于雕塑感。 她能够极其生动写实
尼 地表现出织物等的丰
的 富质感。




.

38
▪ ▪
绘用并造种用德 型线还中勾中
画线不型本光国 。都是国出国
的,是是领表的 主而说其。现诗
积人画轮画 累物无廓以

要是西手说得人 语说洋段明神歌 言光画之西态德
了衣论、线 、
非服是质存 常的山感形

来可完一洋活称 表以全。画现美
丰褶水、,

富皱的体通
现作排但用的术
的,皴积过
的为斥这光那有
线纹法来线


.
39
李 公 麟
《 白 描 人 物 手 卷 》
物象之形、神、光、色、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
大。因白描作品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
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
谨。
.
50









鸿






.
51
意大利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年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方美术题材有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将从题材的差异、表现手法的不同和艺术
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方美术在题材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在古代中国,以人物、风景、花鸟等自然
景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这些题材既有其特定的实际意义,又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蕴。

而在西方美术中,虽然也有关注自然和人物,但更多
地关注肉体、情感、信仰和精神上的表达,例如宗教题材、肖像画、静物画等。

二、表现手法不同
中西方美术在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区别。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写实,重视笔墨的表现,
尤其注重状物的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描绘,追求光影效果和
说服力。

在构图上,中国古代绘画偏向静态,追求象征和意蕴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则更倾
向于动态,追求空间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三、艺术特色不同
中西方美术在艺术特色上也存在许多不同。

中国古代美术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
影响,追求的是“神韵合一”的境界,注重审美的精神内涵,倾向于以“神”为主,形神
兼备。

而西方美术则更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重视真实感和表现力,强调“形”上的表现。

总之,中西方美术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彼此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差异都给我们
带来了不同的美学享受和思考,也为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美术的力量和归宿
在美术史中,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霍去
病墓雕(伏虎,跃马,马踏匈奴)与古希腊 的米洛斯的阿芙罗蒂特雕像不同的审美取向, 在于前者表现的是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 然,这一巨型纪念碑式的雕刻,以卧虎、跃 马、石象、怪兽等天然浑成的造型,拓展出 广阔山野、丘陵和无极宇宙。霍去病墓如沧 海明珠,孕含于天地精神之间。在那空阔之 野,浸浴着一种恒久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 宙感。而米洛斯的阿芙罗蒂特则体现出古希 腊神话与人体美的结合。
中国山水与西方油画
山水画1 山水画2 山水画3

沉睡的维纳斯 自由引导人民 不相称的婚姻

五、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 界”、以戏入画
中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
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 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中 国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 中显得十分和谐。 中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 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 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 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 式上诗画相济。 从元代以后,诗书画被人们称为画家必须 具备的“三绝”(诗绝、书绝、画绝)
中国古代代表画作
女史箴图1 女史箴图2 女史箴图3


洛神赋图1 洛神赋图2 洛神赋图3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1 清明上河图2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
丰富色彩
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
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 小,它们同样要讲究骨力。中国画也可以 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 (包括墨点、墨团)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 音乐性的美感 西方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 方绘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西方 绘画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 光影感。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 斯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 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在达· 芬奇的《蒙娜丽萨》 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 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 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 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 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席里柯的 《梅杜萨之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 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 轻重的作用。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
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他指出,绘画 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 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 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 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 物体。 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曾说诗人富于想象的人, 善于感受的人,雕刻家和画家只能表现自然界 的事物,诗能表现“可能是”,画只能表现 “就是”。西方美学是戏剧美学,早期文学样 式主要是戏剧和史诗,以后是小说,长于叙事, 不长于抒情。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 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
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 中国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西方由审 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中国灵肉兼顾,情、理交融;西方尊崇灵魂, 鄙视肉体 中国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西方向上帝赎 罪,企求来世 中国中庸平衡;西方纵欲禁欲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焦点、散点透视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
同理解。 所谓的焦点透视,其实就是西方科学基础方法 中的远小近大、远虚近实规律的艺术运用。在 一幅画中,只有一个特定的视点,由远及近或 由近及远放射状的去表现景物。是“一元化” 透视的绝对体现,透视法的结果是可以重复 的 。《宫娥》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 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 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 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 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 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它讲究比例、 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公元前18世纪~7 世纪)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中 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 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 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 现转向表现。唐伯虎《吹箫图》 “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 人格化的表现。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 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 自己的真性情。
散点图的优点




而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 宗柄就说过,画山水“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 浸流”。荆浩提出画山水要“搜妙创真”,都表现出用散 点透视表现出自然美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 每看每异,所谓山形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 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 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西方美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基本差异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丰富
色彩 五、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界”、 以戏入画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
的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 现,重理性。 梁楷(南宋)的《泼墨仙人》通过夸张、 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 。 17 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 的女人》,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 · 芬 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无论是东西方人类在生产劳动、文化娱乐活
动中都要在人本身之外寻找支持和依赖。就 是说,要找到力量和归宿。这方面东、西方 都是一样,找到了一个权威的东西,就是 “合”的过程。西方找到“神”,中国找到 了“天”,于是形成了“神人合一”和“天 人合一”这也就是中西美术的差异之一。 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 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 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中国绘画的 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 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